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1170900000024

第24章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3)

(三)系统性与长期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系统性是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放在育人的大系统中进行,放在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系统中进行,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核心,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大学生职业道德作为思想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同其他教育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起来片面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要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因为“任何人的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习惯、职业道德修养等都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仅靠某一段实践的教育难以道德目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1][*[1]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人的教育具有终身性,学习是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百姓话题,终身学习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能日新月异。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主动性,就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并最大可能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也应该是终身学习,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坚持终身性的原则。这种终身性,对群体而言是终身教育,对个体而言是终身学习。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涵盖着三维结构,并构成一个网络系统;从时间角度上分析,终身学习是人一生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从空间角度上分析,终身学习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从学习形式上分析,有职前学习和职后进修、学习。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和理解,受教育的终身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教育与人的生活共始终,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发展过程。

(四)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的道德教育存在着共性,诸如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说服教育法、言传身教等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一般性的原则。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从业者的劳动目的、性质、对象、资料与手段及成果检验等方面各不相同,职业道德影响也具有的个性,职业道德教育与一般的道德教育相比也具有个性。同时,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等学校教育是主要场所,有着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所不同的个性,因此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要体现出个性,而不致于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同其他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相混淆。

(五)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种变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择业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职业道德状况。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在教育中要注意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特点,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先进性要求应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础,广泛性要求应以先进性要求为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坚持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广泛性,就是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职业道德,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职业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交给劳动者,让劳动者将之化为实际行动。

坚持先进性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旨在把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由低层次引向高层次,使全社会职业道德精神不断升华,从而达到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目标。[1][*[1]张林明:《试谈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载《读与写杂志》2007年第5期。]*

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既要坚持教育的广泛性,也要坚持教育的先进性。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我国目前实行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且资本要素、知识要素在分配上占很大的比重,在改革中,我国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造成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在对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实践上存在差异。有的大学生,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奉献。但是普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只是符合社会主义公民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只是能够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来要求自己,与先进性要求还存在差距。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在广泛性要求中不能放松先进性要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大力弘扬先进性,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倡导普通大学生向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之,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以先进性带动广泛性,根据大学生职业道德实际情况制定教育目标与内容,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六)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道德作为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通俗地说,它是社会所公认的衡量职业活动好坏的标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专业性,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本职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爱岗敬业精神。职业活动决定职业道德表现为“职业化”、“角色化”的特征。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根据受教育者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对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要强调公平意识,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强调诚信意识,对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要强调奉献精神,对政治专业的大学生要强调廉洁、法制意识等等。做好本职工作,仅有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还不行,还要有对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如果缺乏搞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那么要求全心全意、高质量地完成好本职工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要搞好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中去,实现二者有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