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考致富(智慧生存丛书)
11225100000095

第95章 除了坚持与忍耐,你别无选择

如果说,普通人生活本来就应是多舛的,这是世界的常态,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正是由于处境的艰难造成了人们无数挫折与失败,造就了一个人平凡的人生,这也许是对的。然而,这种生活的常态却具有普遍性,生活不会过分偏爱任何人,即使是今天看来无限风光的时代宠儿、大牌明星,其人生的旅途也常常是一波三折,充满荆棘与悬念。对于成功的人生而言,重要的恐怕不是有没有障碍与挫折,而是在实践中去有效地克服它,战胜它。

刘维维,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1980年退伍后考人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代表我国参加了第12届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际声乐比赛,荣获国际声乐比赛奖和娜依拉·雅伯金质奖,同年8月获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比赛男子组金奖。1985年进人中央歌剧院。先后主演歌剧《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弄臣》、《托斯卡》、《歌仙——小野小町》、《马可·波罗》等多部歌剧及大型作品音乐会,并获得国家最高戏剧表演奖——梅花奖。1988年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奖,同年获朝鲜四月之春“最佳艺术表演奖”。1995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意大利学习。1997年学成回国。现在文化部东方歌舞团任演员。

面对他的成功,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彻底的幸运儿,如此的辉煌只能来自于命运的垂青。但事实上,刘维维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父母遗传下来的音乐基因几乎是零。在部队文工团,他有过4年的基层艺术实践,敲锣打鼓跑龙套,唱歌跳舞,做专司幕,甚至装台卸台,几乎没有不干的。从部队复员后,他回到了家乡天津。当时有两个打算:一是报考国家高等音乐学府,二是去当一名海员。他首先选择的是第一志愿。为了应试,他专程从家乡来到北京,住在住房拥挤狭窄又身患疾病的大姨家里。不足一米宽的楼道,就是他走向音乐殿堂的必由之路。每天他就睡在这里。两只木凳、一块木板是他的床铺,白天拆,晚上搭,整整100多天,伴随着他走过整个复习考试过程。可是有一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纸通知书发到了天津,上面写道:刘维维同学,非常遗憾地告诉你,因为你的年龄原因,未被我院录取。

他很失望,但他仍心存希望,自己不是同时还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吗?就是说还有一个希望在等着。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中央音乐学院为他送来了好消息:刘维维同学,非常高兴地通知你,你已经被我院声乐系录取。手捧录取通知书,刘维维激动极了,一下子抱住日夜为他操劳的大姨,不知说些什么才好。他的高考理想实现了,中央音乐学院有了刘维维的一席之地。他当然该发奋,该自强。

而随后5年的大学生涯,却是从一个“笨”字拉开序幕的。他看不懂五线谱,悟性又不高,也不具备同学们因家庭或家境给他们带来的优越感,他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儿子。但他牢记着到北京来上大学之前,父亲说过的一句语重心长的话:“上大学不容易,5年后有人会成为家,有人会成为匠。我不希望我的儿子成为打旗子(即京剧中跑龙套)的。”优越条件、遗传基因与他无缘,可他有一定的声音天赋,他喜欢声乐艺术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况且他还有过4年部队文工团生活的锤炼,这是他能学好的基点。他不会服输,他能做到勤学苦练。平时上课,老师教一遍,他自觉练上5遍;同学练一次,他练10次。即使是在人去楼空的寒暑假里,他也泡在学校修炼。他坚信笨鸟先飞,总有一天会搏击长空。老师给同学加课,他心里可真羡慕。老师不教,他就设法偷偷学,或干脆去拜吃过“小灶”的同学为师。如遇外国专家来京讲学或演出,他从不放弃请求帮助、指导的机会。

当他发现有不少同学在意大利学成归国的黎信昌老师的指导下进步飞快时,真恨不得立刻投奔到黎老师门下。他当然要达到目的——为此他付出了整整两年的努力,最终如愿以偿。在黎信昌老师那里,他才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练声之路一意大利美声唱法。他把全部身心都投放在学习和练声中,生活简单得好像“苦行僧”——从教室到宿舍,从宿舍到食堂,就这么三点一线地循环着。家境的清贫,使他过着一个月仅有30元钱生活费的日子,身高1.82米的他,常常要忍饥挨饿……但他挺了过来。5年寒窗苦读,终于使他这个悟性原本并不高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成长为歌剧舞台上的佼佼者。1985年夏天,他飞赴巴西参加了第12届国际声乐大赛并获得国际声乐比赛奖和娜依拉·雅伯金质奖;同年8月获得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比赛男子组金奖。这大概就是他成名的开始吧。所以,在成功的道路上不能畏惧失败,勤学苦练会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对于失败的消解会使你豁然开朗!

“只要长期坚持,我们就能做成我们想做的事情。”这一句海伦·凯勒名言的背后蕴涵着实践的艰辛。对于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来说,克服、超越人生实践中必然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已非易事,须殚精竭虑,毕其一生心血方可成功。那么,对于身有残疾的人来说,人生更加残酷,仅仅是为生存而付出的酸甜苦辣就非常人所能想象。但这些先天的苦难与不公并不能将那些身残志坚者打败。年幼时的一场大病使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她逐渐采取了动物的生存本能来延续生命。当安妮·沙利文来代亚拉巴马州的塔坎比亚担任这个孩子的教师时,她所见到的海伦·凯勒便处于这么一种情况下。但安妮决心要改变这一切。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安妮对海伦的挚爱、引导和教育。她有时不得不动手打海伦,试图通过触觉(这是海伦唯一能够辨认的真实感觉)来开启她的大脑。连续好几个星期安妮都要用手压住海伦的手,用手指在海伦的手掌上移动着写厩各种符号。她这是在拼写单词,但对海伦来说却毫无意义。有一段时间,安妮对自己和海伦真的要绝望了,难道一个又聋又盲的孩子真的就是一个教育的盲点吗?

安妮不服输,不认命。她越发严格地要求她的这位特殊的学生。“自我能区分好坏之后,”海伦写道,“每次我做错了事时,她都要把我放到床上去以示惩罚。”海伦在沙利文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教导中慢慢地进步着,终于有一天,她明白了“水”这个字与安妮在她手掌上写画的符号有关。海伦回忆道:“我简直入迷了,那是我患病以来的第一次欣喜。”

海伦后来成为她那个时代的英雄。安妮与海伦的经历创造了一个美国奇迹。海伦成为一名传播者,成为战胜困难处境的力量的象征,但这一切并不是靠她一个人来实现的。安妮·沙利文要求她的学生学习超越一切期望,她给海伦的回报是爱和成功。

纵观成功人士,都不乏宏伟志向,但其成功之路却也并非平坦而顺畅,很少有一举成功者,更经常的情况是一波三折,历经多次尝试和努力才能得到成功。许多成功人士都屡遭失败,间或略有小成,最后才获得真正持久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而它们又都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理论上再完美的演绎也难以筑就成功的辉煌。生活经常会向你咆哮,但它不会伤害你的,除非你自愿让他伤害。启发动力的理想只是非凡之举的开端,真正的成功必须通过勤奋劳动和不向困境妥协、低头的决心和行动来实现。每天都是崭新的,充满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无限的机会,但机遇的代名词就是挑战和失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应当去做正确的、符合自己原则利益的事,无论他是为了谁而做。信念是一切重大活动的基础,但若无坚强的责任心作为其后盾使其运作,那么信念将难免落于空洞虚无。责任心将会促使你勤奋,勤奋又将带给你好运。有时候,奖章的获得者是那些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不懈、克服一切苦难,并且在顺境来临时尽力而为的人。平静的大海不可能造就出色的水手,不必空盼航船抵岸,除非你早已遣它出海。实践尽管有些神秘且可怕,但我们绝不能回头。

也许就是因为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实践过程的艰险,所以自古人们就崇尚忍耐,把忍耐作为一种美德,忍耐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忍耐力强的人能成就一切。无论做什么,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有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忍耐与等待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谚语云:“只要等待,就一定能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意思是指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只要忍耐与等待,不久就会风和日丽。当然,仅仅等待是不会有好运光临的。所以,既要学会忍耐各种痛苦与打击,又要脚踏实地地不断努力,这样才能使你获得超越他人的成功。美国诗人朗费罗曾把但丁的《神曲》译成英文,他也由此而闻名于世,他说:“忍耐加上不懈的努力就是成功。”《战国策》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旦你决心做某事,切不可半途而废。面对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即使完全是个新手,只要有耐心,反复实践,最终也会成为高手。努力奋进是把希望变为现实的基础。然而,当你经过了长期的努力,感到成功就要到来的时候,稍微有所松懈,也有可能使你的成功变为泡影,正所谓“功亏一篑”。一招棋错,满盘皆输,既然人生还没有终结,你就该好好坚持下去!无论是科学的发现还是拨动诗人缪斯的琴弦,都需要神灵凭附般的灵感,在这突发的灵感中充满了创造的奇迹,茅塞顿开,峰回路转,科学研究转瞬成功:阿基米德在浴缸中解开了皇冠真假之谜,也发现了科学史上的皇冠——阿基米德定律;苹果落地,司空见惯,却带来了科学的革命——牛顿定律;阿斯匹林的诞生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却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或文思泉涌,笔有神助,千古流传的惊世之作就此产生。没有灵感就没有创造。而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仿佛非人力所能左右。其实不然。管子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灵感是人们长期积累、妙手偶得的结果,是人们在苦苦思索中由于某种外在机缘的触发而产生的创造力的突然进发,是思考活动的一次飞升。就是说,没有长期艰苦的思索过程,灵感现象便不会发生。否则,即使有灵感的出现,也会由于没有准备而瞬间逝去。因此说,灵感与成功从来都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它们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做任何事情,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往往就是坚持走好最后几步。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意义正在于此。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实,那也仅仅是一半,走好后面一半可能更具有决定意义,这是决定天平倾斜方向的最后的砝码,不一定最重,却一定最重要。善始易,善终难。

人作为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存自然界所提供的条件,总是在追求一种尚未存在的理想世界。人的现实世界不是自然给予的,而是自己创造的,原生的自然界仅仅是对人的一个潜在的世界,虽然它蕴涵着无穷的意义,但这个意义却要靠人去发现、开掘,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以后,它才能构成人的生活的现实世界。所以,对于所给予的东西采取否定的和怀疑的态度,非得通过自己的脑或手把它拆卸开来、重新创造之后,人才会满足和罢休,这便是人的本能。人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思维中就更是如此。

实践是人的生存性活动,也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区别于物的存在本性。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和解释,实践是人依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工具变革对象和创造价值的活动。在实践中,人以物的方式去活动,换来的则是物以人的方式的存在。如果作一比较,动物的生存活动是由自然本能支配、完全顺应自然性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动物只能把自己束缚于对象,变成所依赖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人的实践活动则刚好相反,它是贯注自我目的,迫使自然顺应并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将自然存在之物转化为人类的“为我之物”,自然环境变成了人的一部分,即人类“无机的身体”。正是通过这种活动,人逐渐将自己从动物族类中提升出来,既创造了人自己,也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人的实践活动颠倒了自然的“乾坤”,使它遭到挑战;逆转了人物关系,使人上升到主体地位;同时也两重化了统一世界,使得世界生产两极化的对立。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破译神秘世界密码的过程,因为解译密码风险性的存在,所以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总会遭遇失败与挫折。相对于一定阶段的人类而言,世界好像是某种超越人类水平的更高的神秘力量的作品。所以,在它的作用下,人的能力和水平只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面对无限的时空,有限的主体难免会产生无限的惆怅:既有如此的宇宙,何必有我等弱小的人类!茫茫宇宙,对于人来说,需要无限的时日去领悟和感触,路漫漫其修远,只有上下反复求索才可能获取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