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11230600000010

第10章 英国文学代表作家(9)

劳伦斯的母亲在他二十五岁时去世,这对劳伦斯来说,既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解放。开始的几个月,他心情恶劣,无法排遣,结果得了严重的肺炎,而不得不辞去了教职,开始新的生活。当他拜访威克利教授,询问能否到德国教书时,却与比他大八岁的教授夫人弗丽达一见钟情。几星期后,弗丽达抛弃了教授和三个孩子,与劳伦斯私奔到欧洲大陆。两个人先后去过德国、意大利。

私奔期间,劳伦斯以写作为生,虽然作品接连出版,但生活仍捉襟见肘,幸而弗丽达对他的爱使他增强了经受一切风暴的信心。随着《儿子与情人》的出版,劳伦斯确立了杰出小说家的地位。

1914年6月,功成名就的劳伦斯携弗丽达回到英国,7月,两人正式结婚。但他们的生活自相遇以来就注定是不平静的。在他们结婚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弗丽达是德国人,夫妻二人受到当局监视,不得不隐居到乡村,但当局仍未放过他们。

次年,劳伦斯出版小说《虹》,因为该书的内容揭露了国内的黑暗,并对英国发动的布尔战争进行了批判,触怒了当局,当局对这部着作进行了销毁。劳伦斯为此备受打击,意志消沉。三年后,劳伦斯与弗丽达离开英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1925年,劳伦斯被查出肺病晚期,心灰意冷的劳伦斯放弃了治疗,并忙于各种活动,这大大消耗了他的体力。1930年3月2日,劳伦斯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运至美国新墨西哥州。

劳伦斯的作品特点

作品运用心理透析的方法,着力讨论了人际关系,并认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莫过于男女关系。作品的核心就是促进这种关系自然健康地发展。因此,作品肯定性行为,并认为性行为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作品不单单是讲述故事,还揭露了机械文明的破坏性,并欲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求答案,表达了对机器文明的深恶痛绝。

作品对日常生活进行客观细腻的描写,情节具有戏剧性。同时,作品中加入了劳伦斯的观点和评论。语言具有简练、直白等特点。为展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品充分利用诗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最细腻的情感,从而赋予传统的现实主义以全新的心理学意义。

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

瓦尔特·莫莱尔一家生活虽然艰苦,但仍快乐、幸福。不幸的是,瓦尔特后来因为酗酒脾气火暴,家里的气氛变得压抑,家庭的处境也愈加艰难。长子的去世,加深了瓦尔特的妻子葛楚德的忧伤,葛楚德将自己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了次子保罗身上。

因为爱得太深,葛楚德对保罗的爱超出了单纯的母子之情,而保罗对葛楚德的眷恋也超过了对母亲的感觉。因此,虽然保罗也有过恋人,却始终无法修成正果。随着母亲的去世,保罗神思恍惚,精神几致崩溃。

这是一部教育小说,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取材于劳伦斯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从主人公的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劳伦斯的影子。

该书涵盖了劳伦斯所关心的多个主题,包括人性在现代工业下的沦丧,人与人之间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以及劳伦斯在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解脱。

《虹》

小说讲述了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第一代人布兰文因为对异国生活的憧憬,而娶了一个波兰的妻子。第二代人安娜从小便向往自由,敢于反击长辈的约束。她长大后,她的勇气和幻想被现实击败,她不得不以父母和家庭为中心,同时,也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带着这种想法,安娜与堂兄威尔结为夫妻,却发现她的梦想仍无法实现,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第三代的厄秀拉继承了安娜的特质,坚决要走向更广大的世界。但她经过三次理想的破灭后也变得成熟了。意识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虚假繁荣,意识到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带着这种认识,厄秀拉继续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展示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社会却在可怕地堕落。劳伦斯认为工业机械化的文明是人类个性病态发展、爱情扭曲、婚姻不幸的罪魁祸首。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深切地感觉到隐藏在角色们的感情冲突与心理压力背后那整个文明世界的瓦解与毁灭的阴影。这是劳伦斯第一次自觉地将社会批判与心理探究融合起来。

36.艾略特(1888-1965)

1888年9月26日,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家境优越。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主修哲学与逻辑学。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他先后到法国巴黎大学及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哲学与文学。在英国求学期间,艾略特认识庞德,在庞德的帮助下,艾略特的诗作刊登在多家杂志上。

1915年,艾略特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同年,与舞蹈家维芬·海渥特相识并结婚。当艾略特的父母知道维芬·海渥特的一长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后,陷入了深深的困扰,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濒于破裂,但也开创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婚后,为了应付开支,艾略特在一所学校担任讲师,并在推行意象主义的《自我主义者》杂志社中担任助理编辑。此后,艾略特出任《标准》(一家举足轻重的文学评论刊物)的主编,他最着名的诗作《荒原》便是在《标准》的创刊号上发表的。艾略特的名气也随之高涨。

艾略特于三十九岁时加入英国籍,并成为国教的忠实信徒,从此进入了他创作的后期。之后,艾略特奔忙于各种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写作、编辑、出版及开讲座。这段时期内,艾略特只有两部主要的诗集问世:《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43)。两部作品都清晰地反映出他对英国国教的忠诚。

1948年,艾略特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间,因为维芬·海渥特的精神出了问题,两个人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虽然维芬·海渥特曾入院疗养过几次,但仍无成效,最终他们的婚姻以正式分居而宣告失败。

1957年,艾略特迎来了第二次婚姻,这次愉快的婚姻一直陪伴他至辞世。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伦敦的家中去世。

艾略特的作品特点

作品对人类沟通的乏力和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幻灭感和挫折感进行了揭示,并进一步说明了文化的无力,认为可以通过宗教来得到新生。

诗歌具有复杂的文学典故,包括古典的、圣经的和神话的典故,这些常常引起读者对辉煌的过去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使诗中的“真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藩篱。同时,这些因素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并置,相互渗透,来表现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迷惑。

作品将神话看作是深入到当前的,有意识的经验之下的有效方法。在诗集中,古老神话经常用来表达人类在这荒芜的世界中,在穿透神话意识,获得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的挣扎和失败。

音乐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诗歌中,音乐意象倾向于传递一种悲剧性感情,而在晚期作品中,它们又倾向于表达拯救和再生的痛苦感情。音乐意象还暗示了一种语言态度,一种组织形式,以及一种节奏、结构和灵感上的音乐相似性。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

这首诗对修辞与文体风格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不仅全面展现了现代西方社会物质上的错乱和精神上的颓废,而且也反映出战后一代人中盛行的幻灭与绝望。

作品描写了西方世界的社会中充斥着的淫欲和粗俗,人们生活得浑浑噩噩,没有追求,也无灵魂可言,这个世界犹如一个地狱一般。人们的历史从古至今都被暴力和罪恶所填写,毫无改变的迹象,而信仰、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却已消失。在诗的结尾处,作者总结道,只有舍己为人、同情、克制,人类才会有希望。

全诗表现了20世纪社会的荒芜、人类精神世界的颓废和人生的迷茫,表达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建立有序的人际关系的无望。该诗被誉为20世纪英国诗歌的代表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