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1290700000006

第6章 丘吉尔(1)

1.步入政坛

温斯顿·丘吉尔降生于1874年11月30日。18岁考入桑赫斯特军事学校骑兵科。

英国首相丘吉尔1896年秋,丘吉尔随第四骠骑兵团到了印度,被编入班加罗尔驻防部队。在班加罗尔的岗位上,丘吉尔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决定好好地利用。他往往连续打几小时马球,最后成了一名优秀的马球手。他也开始给自己补上在学校中未能学到的那些知识。

丘吉尔刻苦努力,专心致志,在短短的时间内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书,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加之他有出类拔萃的才干,所以后来他不仅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家,而且成为举世闻名的著作家。

1899年10月,4年的英布战争拉开了序幕。丘吉尔作为《晨邮报》记者随军奔赴南非。

丘吉尔一来到前线,就迫不及待地随部队参加了一次侦察行动。他们乘装甲列车深入布尔人占领区,遭到了狙击,几节车厢脱了轨,机车和部分车厢被阻塞。丘吉尔不是军人,但他奋力使机车和剩下的车厢脱离火力网,抢救伤员,并把装甲列车上的人员带到安全地带。也还趁着他的老朋友、步兵指挥官霍尔登用火力掩护装甲列车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枪林弹雨中排除了道路的阻塞,使机车带着几节剩下的车厢往回开动了。但是撤退并不顺利,先是霍尔登和他的士兵被俘,接着丘吉尔也被南非民兵俘虏了。

丘吉尔被带到了敌军的俘虏营,后来随一批英国俘虏被送到司令部,大难不死,辗转到了比勒陀利亚,关在国立师范学校里。丘吉尔再三要求把他作为随军记者予以释放,但毫无结果。于是他同霍尔登和另一名军官准备逃走。

一天晚上,趁着卫兵打瞌睡的时候,丘吉尔爬出了学校的围墙。他的两个同伴没有来得及跟他逃出来。

丘吉尔落在敌人的这座城市里,没有伙伴,没有武器,远离前线。他决定奔向铁路,以便乘火车穿过布尔人控制区,逃往葡萄牙殖民地。在比勒陀利亚街上,没有人拦他。他来到铁路旁,爬上缓缓开来的货车,藏在一堆装过煤的空袋子下面。黎明时分他下了火车,因为担心白天卸煤袋子时会被人发现。

他的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布尔人正在竭力搜寻逃跑者。他的脑袋被悬赏25英镑,钱倒是不算多。第二天晚上,丘吉尔未能像他打算的那样爬上过往的火车继续赶路。夜里,他忍受着饥饿,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地向着一所窗口亮着灯的房子走去。他这样做,冒着重新落到布尔人手里或者被告密的巨大危险。但是他这次很幸运。原来这是在几十英里之内唯一的一个英国人居住的房子。

布尔人留下这个英国人是要他照料已被封闭的煤矿的。这个英国人同自己的朋友们一起把丘吉尔藏到矿井里。过了几天,布尔人不再搜寻了,就把他藏到开往葡萄牙殖民地的一节货车车厢里。1899年12月19日,丘吉尔逃到了葡萄牙控制的殖民地。

在南非的奇遇出乎意料地给温斯顿·丘吉尔带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他一获得自由,就立即向《晨邮报》发了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丘吉尔没有提及那位把他藏起来的英国人,以免给他带来危险。这篇报道被当作惊险小说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

丘吉尔的“胜利”手势二战期间传遍了全世界。丘吉尔回到南非的德班时,英军司令部把他当作英雄热烈欢迎。欢腾的人群争先恐后地向他涌来。

围绕丘吉尔出现的这种喧闹场面,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出逃的一周内,英国军队在南非又遭到一连串的严重失败。这是英国人自克里木战争以来遭到的最大损失。在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史上,这一周被称为英国军队的“黑暗的一周”。丘吉尔英勇无畏地、成功地逃脱危难,是“黑暗的一周”中唯一的亮点。

为了转移各界的注意力,英国报刊抓住丘吉尔的奇遇大作文章。报刊把他逃出俘虏营的事当作轰动一时的新闻刊登,过分地夸大了他的冒险经历,甚至杜撰了一些绘声绘色的细节。一个投降被俘的记者,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民族英雄。

丘吉尔的传奇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不利局面。布勒将军不但接见了他,还不顾禁令将他编入了部队。

丘吉尔从南非归来,成了英国的民族英雄,同时也获得了政治资本,为自己跻身议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11个选区询问他是否愿意代表他们去当选议员。如今温斯顿·丘吉尔的名字,不仅传遍了英国,而且随着电波扩散到了全世界。

1908年,丘吉尔进入内阁,担任贸易大臣。在随后的数年间,他担任过五六种内阁职务,他带着无穷的兴致与巨大的活力来对待每一项任职。作为贸易大臣,丘吉尔带头提出一系列倡议,为现代英国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任内务大臣期间,他改革制度,规定煤矿工人8小时工作制,提出井下应安装安全设备;他禁止秘密雇用14岁以下的童工,规定店员有权工间休息,设定最低工资线;在全国设立职业介绍所以减少失业,并对监狱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2.二战前的远见卓识

丘吉尔在担当普通议员期间,似乎是命运在操纵他的战功与失败,如今,他又将尝试那受挫的局面了。

30年代对英国和丘吉尔来说都是苦难的年代。这时英国经历着经济大萧条,丘吉尔返回政府工作的前途渺茫。他只好带着家人去美国旅游,或是住在郊区的别墅里写作。

他在美国遇到了车祸。当时,他正在纽约第五大街徒步行走,他忘记了纽约的交通规则和伦敦不一样,不是靠左而是靠右通行。横过马路时他只管往右侧着,看右前方没有车就只管往前走。就在这一刹那,丘吉尔听到了刺耳的刹车声,同时感到被汽车撞上了。

他被抬到人行道上时已经失去了知觉,骨头断了15根,遍体擦伤体内出血。他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在医院他不得不度过一些不愉快的时光。值班医生首先要问清楚患者的家庭收入,以判断他是否有能力支付医疗费。丘吉尔忍着巨大的伤痛,总算说清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才被抬到了手术台上。

丘吉尔很快康复了,他不甘心就此在政治上寂寞下去。一个人在战场上阵亡就完了,而在政治上下野却能东山再起。丘吉尔的经历无疑证明了这一点。30年代,丘吉尔曾几次试图返回政府,并为此进行了处心积虑的斗争,可是他都失败了。但他还是不放弃。丘吉尔是不知道“放弃”一词为何意的。

当然,30年代的丘吉尔仍然是下院议员,他经常去议会演讲,发表自己的政见。

在30年代中期,丘吉尔讲演的话题和注视的重心由印度转到德国。

在此期间,德国的纳粹党正勃勃兴起,他们在复仇和准备新战争的旗帜下,攫取了德国政权。当时英国许多人考虑这将威胁英国在欧洲的利益。

英国的斗士丘吉尔成为英国不败的精神支柱。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给德国以至欧洲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他强烈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反对犹太主义,并叫嚷着要把日耳曼民族统一在德意志帝国周围。

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在加紧扩军备战。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准许拥有10万陆军。但是,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军备会议和国际联盟,继而又废除了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军备的条款,他还明目张胆地以挑衅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告,德国拥有36个师团计55万陆军。不仅陆军如此,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得拥有飞机的德国空军,也具备了英国空军的2/3的力量,并具有很快超过英国的潜力。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丘吉尔越来越多地在思考纳粹的威胁这个问题。他意识到,纳粹分子上台后,德国军国主义复活,这不光给苏联,也给英国利益带来致命的危险。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有些英国政治家要求给予德国以“平等的军备”。丘吉尔反对说:“德国要求军备平等是危险的。只要德国的怨恨和不满尚未消除,它获得与其邻国完全平等的军备,欧洲大战的重新爆发就指日可待了。”

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使丘吉尔感到从此可以放手重整英国军备。这方面,丘吉尔认为技术装备在20世纪的战争中具有决定力量。他把注意力放在空军上。他考虑到,巨大的水上障碍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开,这种情况使英国最担心的是德国空军。丘吉尔非常注意德国空军的发展,并尽力促使迅速改组英国空军。丘吉尔在下院发表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演说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成功的。

丘吉尔的演说证明,他无论是对德国的动向还是对英国军事装备的现状都了如指掌。丘吉尔在政府中没有任何正式职务,却能掌握确实可靠的现实资料,并能根据这些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日后证实是正确的。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一些讲话以《英国仍在沉睡》为题汇集成册发表了。这个集子出版后,在英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反响。丘吉尔一再强调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他说:“过去海军是英国的可靠后盾,现在不能这样说了。可恶的空战方法的发明和改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地位。我们已经不是20多年前那样的国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尔向国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英国国防中的空军实力不充实,他认为德国不足一年将在空军上赶上我们,甚至超过。鲍尔温起初不赞成,但半年后他公开承认丘吉尔的看法是对的。

1936年3月底,丘吉尔在保守党外交委员会阐述了他多年来所遵循的欧洲外交政策的原则。丘吉尔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落入这些国家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

根据这一原则,丘吉尔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究竟哪一个国家是最强大的并且力图称霸欧洲呢?丘吉尔认为,“德国正在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充军备,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选择,而这个战争的唯一目的,如果取胜的话,其唯一结果,就是纳粹统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欧洲。”丘吉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的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

丘吉尔当时不在政府,但他的演讲影响了许多人,为日后英国做好战争准备产生了作用,也为他自己以后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1937年5月28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继任他的是内维尔·张伯伦。丘吉尔希望借此机会进入政府。于是他一反常态百般奉承张伯伦。他在发言中称赞张伯伦是杰出的议员和活动家。

然而丘吉尔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后他和张伯伦的分歧越来越大。张伯伦是个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他主张推动德国同苏联交战,这样既会消灭苏联,也可以使德国精疲力尽,没有能力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同英国作战。丘吉尔则认为德国不仅对苏联是个威胁,而且对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威胁。

张伯伦对自己的外交能力估价很高,对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谈判寄予毫无根据的希望。他认为只要同法西斯独裁者坐下来谈判,就能立刻说服他们接受符合英国利益的条件,并和德、意达成协议。实际上张伯伦正是这么做的。

1938年,国际问题的焦点是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希特勒要求瓜分这个国家,张伯伦打算满足他的要求。9月28日,张伯伦发表演说中有人递进来一张纸条,惊醒了他,他宣布希特协同意把军队动员令推迟24小时,并同英、法、意元首在慕尼黑会晤。

于是1938年9月底,内维尔·张伯伦前往慕尼黑,参加了四国首脑会议,最后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几个月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很快被德国完全吞并。

丘吉尔一直反对和德国妥协,他反复地谈论着同苏联达成谅解以中止德国扩张的必要性。

张伯伦到达慕尼黑的第二天,伦敦萨伏伊饭店举行了一次午餐会,到会的有工党领袖艾德礼和保守党人丘吉尔等人。丘吉尔劝说他们立即联名给张伯伦拍电报,要求不要破坏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可其他人一个接一个地表示自己不能签名。当聚会者什么事情也没做就决定离去的时候,丘吉尔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张伯伦一回到英国就声明:“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丘吉尔清楚,慕尼黑协定是英国和法国的失败。他说,慕尼黑协定和保障和平毫无共同点,而且会对英国产生十分不利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了。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迟早要把能够领导抗德的坚强有力的人吸收进来。随着客观局势的发展,丘吉尔参加政府取得政权的希望与日俱增。

1939年春夏之际,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屡遭挫折,但他仍然希望同希特勒谈判取得成功,这导致他在英国人民中威信扫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局的变化,促成了丘吉尔的政权阴谋日益成熟。

3.临危受命

丘吉尔利用各种机会批判张伯伦的对外政策,同时他的预言屡被证实,因此广大民众将重任寄托在了他身上。

波兰遭到德国和苏联入侵,英法两国本应该根据它们同波兰订立的同盟条约给波兰提供一切援助。而张伯伦却试图同德国谈判解决波兰问题。但9月2日,下院发表了一场危及政府的辩论。议员们要求英国履行对波兰的义务。

就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当天,丘吉尔接到了内维尔·张伯伦的邀请,请他晚上到唐宁街10号。会见时,张伯伦提议他进入政府工作并成为战时内阁阁员。丘吉尔立即表示同意。在他们谈论战时内阁人选问题时,丘吉尔乘机把自己的几个追随者拉进内阁。

9月3日,张伯伦被迫在下院宣布英国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丘吉尔在政府内任海军大臣和阁员。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得到首相职位。他认为,能否取得首相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院压倒多数的保守党。因此,开战后,他不再批评保守党领袖张伯伦,他极力表明,他在内政、外交以及战时政策的一切问题上都要同张伯伦真诚合作。

虽然同德国宣战,但张伯伦不想打这场战争,历史上把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这段时间称为奇怪战争时期,这时英国对德战争实际上并未采取实际的行动。丘吉尔对这条路线并不赞赏,可是他并没有公开批评张伯伦。他只是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抗德工作。他在海军部的工作非常紧张。“奇怪战争”期间,海军的活动最积极。丘吉尔每天工作18小时,在他的领导下,把商船队编入海军护航舰队,制订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计划,组织建造新军舰和搜索德国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