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蓝海战略之口才修炼
11321600000026

第26章 快慢修炼——节奏快慢该有度(1)

有快有慢,凸显个性

在与人交往时,要想说话让人家爱听,喜欢听,就要注意控制好自己说话的节奏。

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还是日本队打败中国队获得了冠军呢?

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这位学生说的话之所以让人家不明白,就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其实就是说话的快慢。书面语是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我们在说话时就要借助节奏,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生活中,有的人说话很快,一大堆话一口气就能说完,别人形容像是打机关枪。而另外一种人则恰恰相反,说话慢条斯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没掌握好说话的节奏。

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悦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奏。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显得呆板。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而是把数字有节奏地、有变化地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听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说话没有节奏变化就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如果能够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就会使人愿意听,喜欢听。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然后就闭口不言,停顿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去揣摩。

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

等同学们讨论过一阵子,老师才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才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某一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打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又摸错了。”

主讲老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中一片会心的笑声。等到同学们的笑声过后,老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这位写作老师巧妙地利用停顿,让听众探索悬念的答案,然后利用解答悬念抛出讲学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利用说话节奏的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要掌握好什么时候应该减速什么时候应该加速就可以了。

第一,说话时应该减速的地方有: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极为严肃的事情;勉强控制的感情;使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等等。

第二,说话时应该加速的地方有: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无法控制的感情等等。

说话的节奏和说话的语气一样,都会影响到听众。说话的节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说话的节奏快了,会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说话的节奏慢,会给人一种平缓的感觉。所以,在说话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说话的节奏,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

遇到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怎么办?不少人心急火燎,像热锅上的蚂蚁,手足无措。从他们说话的形态来看,不是噼里啪啦地开机关枪就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更有甚者,话都不能说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遇到突然的变故时不能沉下心来,导致语言上的传递障碍。其实,克服这种情况的良方就是:稳住,沉着,慢慢地说。

空荡荡的电梯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双鬓染雪的老者,另一个是身强力壮的歹徒。此刻,歹徒手中那寒光闪闪的匕首正逼在老者的胸前:“识相点,快把钱拿出来!”

这时,假如是你,将会怎样对付呢?是乖乖地交出钱财,还是在封闭的电梯里无望地高喊向人求救,或者在体力悬殊的情况下与歹徒拼死搏斗?第一种办法或许能保全性命,但无疑助长了歹徒的嚣张气焰。后两种办法很可能使歹徒在极度惊恐中改变犯罪目的:从抢劫钱财变为行凶杀人,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既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又能制止对方的犯罪行为呢?

看了看胸前的匕首,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凶相毕露的年轻人,老者慢慢地说:“你缺钱花,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直接跟我说就行。你能把刀子收起来同我说话吗?”

此时,双方的神经都高度紧张,谁能稳住情绪、沉着应战,谁就有可能是赢家。面对危险,老者不惊不乱、镇定自若。“你缺钱花”,一开口,就表现出对对方生活景况的理解;“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直白式的评价,表明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对持刀抢劫这种行为的不齿;“直接跟我说就行”,传达给歹徒这样一个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不必非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不可,使歹徒对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你能把刀子收起来同我说话吗?”在前面理解、表白的前提下,老者试图创造一种能够平等交流的氛围,以松弛对方的神经,减少“一触即发”的危险因素。

歹徒仍旧紧张地举着匕首,闷声闷气地说:“你别罗嗦,快拿钱!”

歹徒虽然没有放下匕首,但也没有实施更为凶残的行为,说明老者的这番话初步起到了稳住歹徒的作用。

老者微笑着慢慢地打开随身带的小包,说:“我这里有一万元钱,你如果坚持要拿去,我也没话说。但你用刀逼着我拿钱就算抢劫,这样会坑了你一辈子。”

老者“微笑着”,表明自己并没有被对方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我这里有一万元钱,你如果坚持要拿去,我也没话说。”语言上采取“退”势,进一步稳住歹徒;“但你用刀逼着我拿钱就算抢劫,这样会坑了你一辈子”,老者话锋一转,果断地拿起法律这个强大的武器,对头脑懵懂、一心劫财的歹徒晓以利害:“借”或“拿”与“用刀逼着我拿钱”性质截然不同,后者属于性质恶劣的犯罪行为,坚持这样做,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歹徒举着匕首的手微微颤抖起来,匕首也举得越来越低了。

作为一个法盲,这个歹徒在实施抢劫时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而老者语气平和、绵里藏针的话语从心理上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时他不能不想:我用匕首逼着这个手无寸铁的老人交出一万元钱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为此我付出的代价将会是十分惨重的……想到这里,他担心、害怕起来,所以“手微微颤抖起来,匕首也举得越来越低了”。

“不如这样,我给你留张名片,你需要钱到我家里去取。”老者说着掏出一张名片递了过去。

看到歹徒的心理防线已经开始松动,老者乘胜追击。“递名片”的言语和动作在眼下这样危急的关头可称棋高一着。它既印证了老者“你缺钱花,直接跟我说就行”的诚意,表明了老者对这个年轻人的信任,又亮明身份,再加上从一开始老者就采取的沉稳、平和、理解、宽容的态度,一定会再次深深震撼歹徒的心灵。

歹徒接过名片一看,吓得脸色剧白,匕首“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泪水从眼眶中溢出。

歹徒万万没有想到,第一次抢劫就遇上了这么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名片上赫然写着:某职工医院院长、省人大代表……他想想这位救死扶伤的老院长温厚善良的面庞和言辞恳切的话语,再看看自己竟会用这样穷凶极恶的手段对付这位宽厚的老人,不禁悔恨交加、无地自容。至此,歹徒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院长“解危”的目标顺利实现。

此时,电梯停了。院长见有人过来,悄悄捡起匕首放进自己的包里。随后说:“小伙子,你有什么难事,对我说,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的。”

这几句话表达了院长对这个年轻人的关切之情。年轻人抢劫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院长从他“持刀抢劫—手臂颤抖—匕首落地—泪水涟涟”的一系列表现中,看出这个年轻人并非不可救药之人,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还保留着一份淳朴和善良。因此,院长决定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把这个年轻人从歧路上拯救回来。

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哭泣,半天挤出一句话:“院长,我对不起您。”

年轻人看到,自己犯了这么大的错,院长仍然没把自己当成坏人,终于怀着极端痛悔的心情向孙院长道歉了。

院长轻轻地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说:“什么也不要说了。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有错不怕,改了就好。”说着,院长从包里拿出一沓钱硬塞在年轻人的手里。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话虽平淡,震撼力却极强,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孙院长对这个一时糊涂犯下大错的年轻人的理解和宽容。“有错不怕,改了就好”,这话从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的老人口里说出,好似九鼎之言,重重地锤在年轻人心上,为他指明了一条正路。

年轻人泪水夺眶而出:“您的话我记住了。我以后再也不干这种缺德事了!”

院长发自肺腑的一番话和慈行善举,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年轻人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卑劣和老者人格的高尚;同时他也看到了世界上还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真善美的,并且也明白了自己应该为这个存在着真善美的世界做些什么。他对老者发的誓,也许就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至此院长“救人”的义举也有了结果。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语言成为老者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院长运用语言这一武器,成功地把体力上的较量慢慢地转化为心理上、人格上的较量。他在选择语言时采取了“稳住对方—暂时退让—晓以利害—动之以情”四步方略,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终于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后胜利,也为我们身处危险境地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智辩突围、转危为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表达观点,清楚地说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同的人说同一话题,表达效果会大相径庭。那么,与人谈话怎样才能既将意思表达清楚又给人以深刻印象呢?

一、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亦如此,话不在多,简要则明;语不在华,中的则灵。听话人一般厌恶空话、大话,而对简明扼要的话较受欢迎。

二、因事明理,话丑理端

一些事理如果用一般道理说,虽然能说清楚,但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用一些民间俗语说,也许就能让人永志难忘。

有一次在肉市场上,一买肉者问猪蹄多少钱一斤,卖肉者说了价钱,这个顾客嫌贵。他的理由是,猪蹄净是骨头没有肉,希望能降一些价。卖肉者见顾客执意要降价,也做了些让步。收了钱以后,他很风趣地对顾客说:“今后你如果要买猪蹄,千万别嫌猪蹄骨头多。俗话说:‘有钱不买猪的脚,狗吃的多,人吃的少。’”

三、旧语新用,增加内涵

一些取得较好表达效果的语言格式,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如果我们用旧瓶装新酒,便能借助旧格式而使新内容产生新鲜感,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古代对妇女有“三从四德”之说,“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言、妇德、妇容、妇功。相传胡适由于多少有些惧内,便在朋友面前宣传他对夫人的新“三从四得”。“三从”是: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四得”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当然,这不过是笑话,胡适也未必惧内。但由于他借用了人们熟知的语言格式,使这种奇谈怪论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牵强比附,增大反差

按说,语言表达应当合情合理,不能牵强附会。可是在生活中,把一些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内容,用仅有的一点儿相似点结合起来,故意增大相比附内容的反差,却能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赵本山曾在一个小品中扮演了一个车把式,在晚上回家的路上,被一个陷入泥坑的汽车挡住了回家的路。由于汽车司机对他不礼貌,他便说你神气什么,不就是跟我同行吗。汽车司机说,我怎么能和你是同行。他说,咱们不都是车老板儿吗?后来,汽车司机想用他的驴把车拉上来,让他把方向。汽车司机说,你知道怎样转向吗?他说,这有什么,不和我赶驴车一样吗?他边说边做手势说,喔、喔,就是朝右;里、里就是朝左;驾,就是前进;捎,就是倒档;吁,就是刹车。赵本山把赶驴车的一套术语和开汽车搅和在一起,虽然是牵强比附,倒也让人觉得别有一番趣味。

五、真知灼见,不同凡响

上面我们所说的都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实际上,仅靠技巧不一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想给人以深刻印象,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语言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有超人的见解。有了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才能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巧比妙说,生动形象

有人说话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比喻。比喻的特点是生动形象,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曾有外国女子问辜鸿铭,为什么可以一夫多妻,却不能一妻多夫。辜鸿铭说:“见过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哪里见过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这话虽然是强词夺理,却也显得振振有词。有学生问芝诺说:“老师,你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样谦虚?”芝诺回答说:“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这些话就是因为说话人巧比妙说,才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遇到小事,幽默地说

我们在个人生活中,总是不断地、交替地扮演着主人和客人的角色,因此我们有可能要去应付不合理的要求、令人不快的行为,或者闹得不像话的场面。

有人想平息餐桌上的争论,他提了一个十分意外的问题:

“诸位,刚才是一道什么菜?大概是鸡!”“是的。”一位客人回答。“一定是公鸡!”这人一本正经地说,“原来是鸡在作祟,难怪大家要斗起来。”说完他举起酒杯:“来点灭火剂吧,诸位!”一场餐桌上的征战顷刻间平息了。

有时候为了化解困境,没有任何合适的方式,只有依靠幽默的力量。

当百货公司大拍卖,购货的人又推又挤的时候,每个人的脾气都犹如枪弹上膛,一触即发。有一位女士愤愤地对结账小姐说:“幸好我没打算在你们这儿找‘礼貌’,在这儿根本找不到。”结账小姐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可不可以让我看看你的样品?”那位女士愣了片刻,笑了。

作家欧希金也曾以幽默摆脱了一个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