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洛克菲勒——神秘的亿万富翁
11326100000005

第5章 托拉斯的特殊结构

洛克菲勒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富有野心地扩建,合并远近的同业工厂,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统一了炼油工业。到了70年代末期,使他苦恼的是,如何使这些被合并的公司全部合法受制于“标准石油公司”旗下。所以,下一步洛克菲勒必须精心创造一个特殊结构,使“标准石油公司”对外能合法地占有各个工厂,收取利润;对内能使各个工厂联合起来,步伐一致地作业。

当时,俄亥俄州的法律不允许该州的公司拥有其他州公司的股票。因此,合并他州厂家是非法的。于是,洛克菲勒他们走法律漏洞来加以掩饰。最初,当洛克菲勒买下纽约波士维公司时,他分给波士维现款和“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并仍让原先的公司属于波的名下,允许他负责业务,但作业方针要与“标准石油公司”一致。从法律上来说,波士维的公司是独立的,与“标准石油公司”无关,但年终的利润却要交给“标准石油公司”。

不久,当“标准石油公司”买下第二家纽约的公司时,洛克菲勒改变了转移的手续。他将新公司的股票设于委托人——费尔杰秘书的名下,以蒙混外界耳目。虽然,政府也曾来调查,但“标准石油公司”强调这些股份仅是委托给费尔杰,没有任何法律证据能显示证明“标准公司”收购了它们。政府固然抓不到证据,但洛克菲勒集团因此开始警惕,请来律师商量对策。

1879年,蓝尼律师建议公司成立一个三人委托小组,将公司三十七位股东的产权及公司各种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全委托于他们名下。他们自然只是傀儡,毫无实权。每年年终,只要将所有的红利按股份来分配给股东就可以了。

新方法仍受到法庭的指责,洛克菲勒曾为此亲自出庭作证,死不承认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手法合并任何工厂。由此看来,此办法并非尽善尽美,他们仍不断地请来名律师替他们想出十全十美的办法。

1879年,在洛克菲勒想把克利夫兰总部迁至纽约之际,大名鼎鼎的律师陶得加入了他们的组织。他一上任,就替洛克菲勒想了三个策略:第一,将整个企业划分为总公司及附属公司,总公司有权管理一切附属公司的业务和股份。此建议是行不通的,因为当时法律不允许这种结构的公司存在。

第二,把合并的公司的股东算成总公司的合伙人。这个建议也随即被推翻,因为这种措施在法律上或行政上会产生许多不便,一旦合伙人本身有破产或死亡的现象就会给公司带来许多麻烦。

第三,形成“托管委员会”,选出受益人。股票设于“托管委员会”名下,而受益人才是有实权管理业务之人。这个建议经过研究,终被采纳。

这个办法很周到,却又不犯法。陶得律师解释给“标准公司”的负责人:“主旨上我们要合一,但又不能违犯法律,所以我们无可避免地要将各州的公司财务各自分开,各有自己的账簿、股票及董事,这样在法律上各公司仍是分开的、独立的,不必重复纳税。但我们可以令各州的公司都用相同的名字,相同的经营方式,并且由一个共同的执行委员会来指挥。然后,把整个企业的股票交给托管小组(由公司的大股东担任)经营。公司将以托管会名义发行证券,各股东凭此证券,每年分到应得的红利。如此一来,看似分散的各公司,事实上是由委托人掌管的。”

于是,“标准石油公司”于1882年1月2日召开股东大会,组成九人托管小组,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这九个人是约翰·洛克菲勒、奥立徽·潘安、威廉·洛克菲勒、波士维、费尔杰、华顿、派特、亚克勒及希鲁斯特。这九个人的总部在纽约,负责所有公司在纽约及新泽西的业务,等到适当的机会,再在其他的区域组织“标准石油公司”。这九位人士不但有权管理整个业务,还有权雇用及指挥其下属。

经过不断努力,洛克菲勒合并了四十多个厂家,垄断全国百分之八十的炼油工业和百分之九十的油管生意。他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这不但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还替工业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于是各行各业的大厂家都群起而效之,直到新泽西州政变法律,允许公司兼并他州的公司后,热潮才平息下去。

洛克菲勒的事业为他带来可观的财富,在全公司七十万张的股券之中,他一人占了十万多张,约占全部股份的七分之一,这笔庞大的财富无疑促使他成为世界上的巨富之一。转眼间,年轻精明的洛克菲勒已步入了不惑之年,但他仍然健壮,沉默如昔,只是饱经世事的他,在成功之后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不接近他的人常把他的沉静看成冷漠、孤傲。其实他为人友善,只是他并不是个喜欢接近大众的人,所以令外界人士或商场对手无从了解他,只凭对他外表的些许印象来猜测他的个性。

洛克菲勒早年辛勤,白手起家,年纪轻轻就懂得如何在商场争得一席之地,并肩负起养家的责任,这一切均得来不易,需要不断地默默耕耘,逐渐养成他沉默却苦干的个性。成功之后,他不但要日理万机,更需面对商场的各种对手。于是,他变得更加谨慎,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外界看到的都是他坚强如钢般的外盔,因而误认为他是个冷漠无情的人。

在经营事业方面,四十岁的洛克菲勒不再像往日一般地计较小节,而比较着重于公司的主要方针。他每天虽然要面对无数的大小事件,但他从不发怒或激动,他对下属也非常友善,接受他们的意见和批评,也听从他们的建议。他更时时刻刻地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他曾亲笔写信给卡麦登,叫他休息:“你想休息多久就离开多久吧,我们公司不停你的薪,你放心地去休假吧!”他的热情与外界认为他寡情的看法,大有出入。

对于外界的误解,洛克菲勒一向泰然处之,尤其当同仁要洛克菲勒挺身而出为公司争辩,说几句公道话时。

洛克菲勒说:“鱼与熊掌,焉能兼得。一心不可二用,如今我全神贯注于扩厂、建厂,我决不停下来与毁谤我的人计较,时间会还我公道的。”费尔杰刺激他说:“你的皮厚得真像犀牛一样!”

洛克菲勒仍冷静地回答他说:“我不喜欢参加争辩。”直到他步入老年时代,他才承认当初的社会舆论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在长年累月的商场竞争中,唯一能令他休息的地方就是克利夫兰的“森林山庄”。山庄上成片的树林,往往勾起他对童年的回忆。他在那儿养马、宴客,并与他的妻子、儿女、年老的双亲度过许多次宁静的夏季。父亲老洛克菲勒仍常常离家到西部去旅游卖药,母亲却常常到山庄来与他们共度夏季。

骑马是洛克菲勒唯一的嗜好,也是唯一的运动。当他感到倦怠时,他就去骑一个小时的马,让自己飞驰在原野之中,以舒畅身心。一小时之后,再回到书桌前处理公文。

他不是个喜爱舞文弄墨的人,在克利夫兰时他们家族从不去看戏或欣赏歌舞表演,直至搬到纽约之后才有些改变。他也不喜爱看小说或杂志,偶尔只听听他的妻女赞赏一两段精彩的故事,唯一使他入迷的只有《宾漠》这本历史小说。除此之外,他只阅读他崇拜的《圣经》。

他的信仰随着他的事业成功而逐渐加深,他虽不参加任何艺术性的聚会,但教堂的聚会他从不缺席,并且出钱出力,为教会及贫困的人做了许多实事。

他一向有捐钱给教会的习惯,数目自然与他的财富成正比。四年间,他的捐款由每年两万多美元增加到十一万美元,但他并不盲目地捐赠。因为盛名之累,差不多各处都有人央求他捐款,他总在捐款之前问清求助者的动机和目的。如果他认为合适,他才接济。他并非只用机构的名义捐款。他也喜欢用私人的名义捐钱。他捐钱的对象并不分国籍和种族,只要目的正当,他就认捐。他也鼓励他的孩子们养成这种好习惯,勉励他们把工作得来的零用钱捐出来,以示诚意。

虽然,他捐起钱来从不小气,但他从未在自己身上有奢侈的花费。他是个讲求实际的人,这种作风也显示在他家中的布置上。他喜欢阳光,于是,大厦中的窗子全不用窗帘,家具只求实用,颜色也只求自然。他和太太都缺乏艺术感,不会将实际和美感合二为一,所以,他家中的布置便显得生硬和单调。

由上述一些小节,我们可以拼凑出洛克菲勒的生活和个性。我们不难发现,他也像每个人一样有多面的生活和个性,只是因为先天较沉静及后天商场的现实,使他深藏起自己的本性,以致一般人很难接近和了解他。所以,他也无法像历史上其他伟人一样,处处受到爱戴。

然而他能由小职员往上爬到托拉斯制度的创始人,其中所付出的毅力、耐心、努力,又有多少人能与他相匹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