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食道通天
11416800000024

第24章 美器

由食器之美,可知:

为何食事庄严?

礼为何物?

何谓钟鸣鼎食?

钟鼎文如何传承上古史?

美器如何成为国家象征?

语云:“人不衣食,君臣道息。”孔子认为,社会文明最初由饮食活动产生。

此诚至理之言,至少中国文明是这么来的。诗经中写宴会的《宾之初筵》云:

宾之初筵,(嘉宾入席宴会)

左右秩秩。(宾主礼让斯文)

笾豆有楚,(琳琅杯盘罗列)

肴核维旅。(佳肴果品荟萃)

酒既和旨,(醴酒香浓味美)

饮酒孔偕。(觥筹交错热烈)

钟鼓既设,(钟磬鼓笙齐备)

举酬逸逸。(往来敬酒不绝)

席间详情当然无从尽知,但是他们却为后世留下了美轮美奂的食器。由此,我辈才得以知道何谓钟鸣鼎食,为何食事庄严。礼,正体作。,食器,象形。由此可知礼为何物。为什么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食器泛指食事所用器具。

其中荦荦大者为鼎,有圆形三足、方形四足两类。夏商周三代,夏时鼎为圆形陶质,商周始有青铜鼎,并因功能不同而分镬鼎、升鼎,等等。

鼎其实是炊具,开始是用来煮食物的,至商周,专用于煮肉或调和五味。再后来成为祭祀礼器、国家权力象征。楚王与晋争锋,欲揽天下之权,派人去问周天子的鼎有多重,后来成语“问鼎中原”即指此。

与鼎同为炊具的鬲(音利),圆肚,三只空袋足,器形极美。为何置三只肥圆空袋足?猜想可能最初设计是用来炖肉的,肉烂之后骨尽落袋足中,喝汤方便;再就是空袋足可增加受热面积,提高热效能。可惜至战国时鬲消亡了。

炊具中尚有甑(音增),是一种蒸饭用的深腹盆,盆底有孔,类同箅子,与口径相同的炊器配套使用。

釜,带双耳的圆底锅,吊在火上做炊具,“釜底抽薪”原意就是中止烹饪。

甗(音演),上甑下釜,烧汤蒸饭同步完成的炊具,极具个性特色。

此外还有鬶(音规)、斝(音甲)之类的炊具,今已不见。

炊具下游自然是盛餐之具,如盆、盘、盂、钵、碗、豆、簋、敦、俎、案、盒……

其中,盘为盛具中最基本的形态。口径小于盘而深者是碗、盂、钵;口径大于盘而深者为盆,使用至今器形无大变化。惜乎其余诸种为时势淘汰,已成遗迹,但其器形极美,令人难以忘怀——

簋(音轨),又叫琏,是一种带足、带盖、有耳的青铜大碗。方形的则叫簠(音甫),或瑚。三代之时用以盛谷米饭食,更多时候用作祭祀礼器,与鼎相配列,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簋以偶数二、四、六、八列;鼎以奇数三、五、七、九列。天子之食列九鼎,配以八簋。鼎盛九种肉食(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簋盛八种饭食(稻、粱、黍、稷、糈、燋、白黍、黄粱)。

此最高等级礼遇,其余等而下之:七鼎六簋者卿大夫;五鼎四簋者上大夫;三鼎二簋者国士;士进入贵族行列,可用一鼎。

鼎食自此成为身份象征。

汉武帝时政治明星主父偃,出身草民,未发迹时就口出狂言:“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后来确实享“五鼎食”了,也确实因罪被投入鼎中活活油炸了!

豆,盘下生高足者称豆,在祭祀中专盛肉食。豆可以陶、以木、以青铜制,亦可以竹制,竹制之豆称笾。后世祭神献食,就叫“笾豆之事”。

俎,板下有足者称俎,用以放置祭祀之物,也作切肉的砧板。张良在鸿门宴上形容汉王处境危急时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即喻俎为砧板、汉王是待宰割的鱼肉。但更多的时候,俎是在祭礼上用来陈列整猪整羊之类体大肉食的,所以“俎豆”亦指祭祀。

盒,状若两碗相扣,有陶质、金银、青铜、竹木髹漆各类,产生在战国,流行在两汉。至魏晋,出现大盒内置小格,称多子盒,流行在南方,多用于盛装干果、点心。

敦(音对),器身圆球状,中分为上、下两个半圆,下部三足、上部三把,揭下后可反置如器身。敦用来盛谷物,方形敦叫彝,用来盛酒。

此外则尊、瓿(音部)、觚(音骨)、卣(音有)、爵、鉴等各形食器;罐、瓮、瓶、缶(音否)、菹罂(音朱英)等各类水器;箸、匕、瓢、魁、匙等各类进食之具,皆以器形、线条、纹饰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仅仅是如何使用这些复杂的器具,便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典章规范,并且将进食者立刻引入仪礼斯文语境中。

特别是那些厚重的青铜器皿,除了云纹、雷纹、鸟兽纹、饕餮纹等精美纹饰而外,更以器上铭文彰显出华夏上古文化之精粹。

铭文集中了秦以小篆统一文字之前一千多年中汉字的优美形态及其流变,阐释了甲骨与后世文字之间如何衔接,因而这些青铜铭文的书体被称为钟鼎文或金文。

迄今,从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收集到的金文文字已达3772个,可以辨识的有2420个。

铭文的内容,则承载了上古三代中发生的祀典、敕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等社会、政治、文化、经济诸种传世的信息。

西周成康间所铸大盂鼎上,291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公元前1078—前1052年在位)对盂卿的诰命,要他谨记商王沉湎酒色而亡国的教训,认真辅佐王室,励精图治,继承先王德政,为此,赐予盂厚赏……

毛公鼎铭文则是周宣王(公元前827 -前782年在位)给予毛公的一篇完整册命,记载了宣王对动荡局势的不安与警醒,命令毛公整治邦家并赋予其贯彻王命的专权,等等。

铭文长达491字,被誉为鼎内“尚书”,周代庙堂文字之典范。全篇字体飞扬灵动,遒劲雄拔,真瑰宝也!

设若对此鼎食,人能想到饭后洗桑拿或是股票行情吗?所以孔子每临这样的盛馔,“必变色而作”——神色庄严地参宴。

食器之美,首在其文,次在其形。凝重典雅外,才说得上秀美华丽。食器风格从三代温柔敦厚,而至汉魏朴茂雄深,再至六朝靡曼精工,再至隋唐绮丽秀朗,至宋元,返归淡泊高古。

宋元瓷作兴,实为一大革命,瓷器从此霸餐具。瓷象土德,含云撷英。光似激电,影若浮星。气似虹霞,质胜雪凝。温润比玉,体洁而清。素月流天,晖可鉴欠。可以承觞,可以载茗。置之甘醴,兴怀寄咏;或煮寒泉,壶内乾坤……以之为器。真自然厚赐!西方以China名中国,足见瓷对世界的意义。此犹之乎雅典是世界的盐,中国则人类的ware(瓦器),吃饭的家伙!所以瓷器在欧洲甫一出现,就被称为China ware,王室贵胄以家藏中国瓷器为富有。后来略去ware直以China名中国,至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