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喝酒。这是人类的悲哀:人背负着生命的重轭,愁苦永远多于欢乐。不喝酒的时候,人的脸谱都透着几分假,因为社会角色需要他如此。
酒为天之美禄,本来是用以敬神的。人一旦饮下,行为不能自已,往往就有天意显现:有人因酒而成游侠,有人因酒慷慨悲歌, 有人酒佐离愁别恨, 亦有人以酒支撑颓废人生……
《礼记·玉藻》曰:“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这是性灵高贵的人饮酒时显现出的教养与风度。以温良谦恭之态饮下第一杯酒;至二杯时宾主相叙,缓缓道来;三杯过后,即不动声色、不碍他人雅兴悄然而退……此绝非今日“一口到中央,二口到地方”,“感情深,一口闷”所可比拟。
这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建构的一种“礼”。礼能使他人与自己同时都获得尊重。
现代心理学提出的“沙姆气泡”(或称人际气泡)亦同于礼,认为人与人之间,视其关系不同而在心理上会鼓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气泡”,以之自我防护。
一旦“气泡”被他人突破,就会产生受冒犯的感觉。例如在陌生人群中气泡直径是3~7米,在社交或工作环境中气泡直径为1~2米,在朋友和熟人间为40~80厘米,只有最亲密者可以突破15厘米……
沙姆气泡所言乃空间距离的量化指标。礼之所言,则是人对社会角色、地位、文化、门阀、价值等等的确认,是对行为举止的约束。
苏联空军元帅戈洛瓦诺夫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领袖“高级酒会”时,曾经不安地看着他的元首斯大林,“因为丘吉尔这个有名的酒鬼正和斯大林斗酒”。当丘吉尔被人从桌下拉出来时,斯大林也喝了不少。他走向戈洛瓦诺夫说:“你这么看着我做什么?不要怕,我不会把俄罗斯都喝掉的,而他明天就会围着我转,像热锅上的鲫鱼。”(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伏特加———苏联的外交武器》)
这个时候的U.K首相与苏联元首都失去了尊严。
伏特加让此后的苏联领袖相继留下了粗俗恶名:1978年在布拉格新地铁开通仪式上,勃列日涅夫和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胡萨克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苏联方面的卫队长弗拉基米尔·梅德韦杰夫回忆时说:“想象一下两个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又是亲吻又是拥抱的场面吧。胡萨克烂醉如泥,而勃列日涅夫已经破了相,眉毛和鼻梁部位都摔破了……”结果侍卫只能从两旁搀扶着胡萨克,以免他摔倒。
酒成就过许多人,也毁掉过许多人。
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又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杜甫相信,李白这位诗坛巨无霸的引擎,是靠美酒发动的。
而李白自己并不认为他有一架强大的诗才引擎。他没有祖国,没有家乡,他只是生活在酒后的朦胧世界中而已,写诗不过是朦胧中不负责任的行为: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
是李白为美酒而生,还是美酒为李白而生,已然说不清楚。不过,饮酒而至李白的境界,恐后来无人能及。
魏晋名士多嗜酒,但多狂狷佻达,或脱衣退裤露其丑态,或男女同席,履舄交错,“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晋书·五行志》)竟然到了男女裸饮,交换配偶的地步!
刘伶嗜酒成瘾已呈病态,老婆哭劝其戒酒,刘伶同意发誓戒断,老婆乃备酒肉设祭案,刘伶对神跪拜,誓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诸阮亦嗜酒,常常以大瓮盛酒,不用杯,围坐瓮边直接牛饮。家中养的猪有时也来同饮,他们竟不以为意。
诸阮中的阮籍尤甚,史载,“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谢鲲、胡母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
这已经不是酒趣,而是恶行了。
酒之趣,是在渐显人性美好端倪,比如天真、坦诚、善良、慷慨……曹孟德在戏剧舞台上被定义为白脸奸雄,在历史文化中被赋予的性格是阴鸷诡诈。然而在酒后,人们却发现这位枭雄具有无比博大的胸襟,以及他对社会强烈的人文关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酒趣也在令人复归本性。自然,本性并不都美好。
盛心壶风流倜傥,工诗善书,可惜未能考取功名,落魄在布衣中。丽妓心慕其才,以扇面《秋柳图》求题。盛慨然书“腰瘦那堪迎送苦,眼枯都为别离多”相赠。
妓引为知音,欲以身相许,于是设私宴邀盛一醉。席间,妓尽出所藏名贵美器,以示待客隆重。宾主饮至半酣,曲唱歌诗,几至催人泪下;情渐浓深,有相见恨晚之感。
醉眼迷离中,盛心壶觑妓倦怠,竟将一只金酒盏藏到自己怀中。妓假装不知,但却忍不住泫然落泪——她的心流血了……
酒为天之美禄,本来是用以敬神的。人一旦饮下,行为不能自已,往往就有天意显现:
有人因酒而成游侠,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
有人因酒慷慨悲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有人酒佐离愁别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亦有人以酒支撑颓废人生,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罗隐 《自谴》)
明人屠本峻探酒,谓有八趣。要之,略谓:
墨翰临池,西窗读书,结撰文章,顾盼自雄之时,一杯在手,是为独酌。
天寒欲雪时,与美人灯下对食,慢饮至微醺,是为浅酌。
三五酒友集于林泉,旨酒名葩,花前月下,其乐陶陶,是为雅酌。
酒逢知己,披肝沥胆,豪侠情怀,相见恨晚,买断酒家,不醉无归,是为豪饮。
为情所困,歌哭以酒,倾坛入肚,必求泥醉,是为狂饮。
得意非凡,或是块垒塞胸,巨杯轰饮,求醉忘我,是为痛饮。
喜庆良辰,高朋满座,逸兴遄飞,相约以醉,是为畅饮。
使酒斗性,百杯不醉,一饮一石,肚若酒池,此是驴饮……
全世界都在喝酒。这是人类的悲哀:人背负着生命的重轭,愁苦永远多于欢乐。不喝酒的时候,人的脸谱都透着几分假,因为社会角色需要他如此。所以南宋张元年诗云:“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1968年,台湾地区青年学子逯耀东,负笈东瀛,去日本求教中国魏晋史!逯耀东祖籍江苏,身寄台湾,会当乱世,恰逢大陆正值“文化大革命”,要与历史“决裂”。魏晋动乱,正同现实。
一个中国青年,不得不去日本学习自己祖国的历史,情何以堪!看到陶渊明、白居易之流尚被日本人供奉在“诗仙堂”内,这位台湾青年饮尽了瓶中之酒,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
来此非为千年之会
只想问
江州司马的青衫
今遗何处
累我千里来奔
满眼天涯泪,竟无处可弹
你们当有泪
亦当有泪似我
一如我似池萍漂泊……
有一天黄昏,指导教授平冈武夫请他的学生逯耀东喝酒,相约在十二段家酒店。店名其实是出戏的名字,戏分十二段,可从黎明演到上灯时分。
去十二段家的路上,一地枯黄的银杏叶子,京都残雪未消。酒店楼角的矮几上,见瓶供棠棣花一大束,布满了细密的白色蓓蕾。棠棣屡见于中国旧籍,而今已不易看到。就在逯耀东端详棠棣时,平冈武夫教授站在他背后说,这是棠棣花……
登楼踞坐在榻榻米上,老板娘在几上备好一只描蓝花带盖瓷盆,内置佐酒菜肴。平冈先生揭开盖子,但见四色简单的菜肴分置在盆的四角,其中一角放着四条寸来长的烤黄的鲫鱼,衬托在绿色生菜叶上;另一角有四块长方形的凝冻青豆,像水晶图章一般枕在细长的盐渍紫色嫩芽姜上……
酒却有两大樽,像牛奶似的月桂冠甜酒。那酒斟在粗壮的玻璃方杯中,杯沿淡绿,杯中乳白,酒味甜而易上口。
平冈先生呵呵地笑着,学生却仿佛忆起“名士不须奇才,但得无事常痛饮,读《离骚》”,一对修魏晋史的师徒,就在靖节先生关怀之下痛饮至恍兮惚兮……
愿如平冈先生般雅量!愿如耀东先生般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