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
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
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1995 年
我们应多学习外国语言
(在欧洲许多国家,一个大学生懂五六国文字是颇为平常的事情。)
对世界上任何国家,尤其是对我们中国,学习外国语言的重要似乎用不着我们再来讨论,这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了。我想,我们现在恐怕都羡慕五六十年前中国学者的福气。他们当时只须背过四书五经,加上注疏,学着写几篇八股文,运气一到,立刻可以考上举人进士,做起大官来。即便有些特别有天才有本领的,能把四书五经的本文和注疏正背倒背,甚至另外还弄点“杂学”,但也总脱不出中国书的范围。他们只须学会一种语言就够了。
但欧美的洋人偏要带了他们的学问挤进来。他们学些问题又真有些不可及的地方,连最顽固的中国文化本位派也不能不承认他们的优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在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解嘲的口号,用来安慰自己的。现在我们看了,固然有啼笑皆非之感,这种感觉恐怕当时有许多人已经有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祖先们,其中比较开明的,都热心研究过“洋务”,在读四书五经之余也只好尖起舌头来念哀比西的衣。
念的成绩怎样呢?这话也不好说。从那时候到现在,中国隔了五六十年。穿西服的,吃西餐的(以前叫做番菜),的确是一天比一天多了。哀比西的衣当然仍旧念下去。但有的人也就仅只念到哀比西的衣,这些哀比西的衣连在一起写成的书他们看着便有点不顺眼,不大高兴同它们发生关系。在大学里的情形比较好一点。在这里,在学习外国语言,尤其是英文方面,已经有了颇明显的进步。有些大学除了中国语文学系的课本外,多半都用英文课本。甚至有些教授简直就用英文讲,请来的外国教授当然更不必说了。
这似乎应该很让我们满意。但倘若我们计算一下时间,我们很有理由觉得我们的进步还太慢。五六十年是一段颇长的时间,尤其是在现代。我们想一想,五六十年前有汽车么?有飞机么?
但现在天空里飞的、街上跑的,却就是这些五六十年前没有的东西。同这一比,我们在学习哀比西的衣方面的进步真未免太小了。
而且,倘若我们仔细推究,连以使用英文课本,用英文来讲授自诩的大学里出身的大学生,有几个能够拿起笔来就写一篇英文论文?只有在不懂英文的小姐面前,他们的英文才说得起劲,见了外国人就难免要红脸的。
我们倘再看一看我们国家以外别的国家学习外国语言的情形,这些国家学术水准比我们高到不知多少倍,然而人家却仍然在努力学习外国语言,读外国书籍,我们真不得不悲观了。在欧洲许多国家,一个大学生懂五六国文字是颇为平常的事情。比如说在德国的中学里,一个学生除了学八年拉丁文六年希腊文以外,一定要学英文和法文。有不少的学生还在课外请教师学俄文或意大利文。他们进了大学,看外国文参考书绝对不会再有什么困难。
倘说他们要念语言学的话,当然还要另外学许多新的语言。比如说,要念斯拉夫语言学,他们至少要学俄文、波兰文或捷克文、南斯拉夫文,要念比较语言学,学的语言当然更加多了。虽然不一定每一种都能精通,但只就数目说,也就够我们吃惊的了。
在另外几个国度里,比如说丹麦、荷兰、挪威,他们的学术水准也非常高,甚至有些地方还胜过那几个大国,但因为国家小,在世界政治上占的地位不重要,他们的语言没能像现在事实上已经成了国际语言的英文、德文、法文那样流行世界。他们的学者写专门论文的时候,便利用英文、德文或法文。有的人用一种两种,也有不少人能用三种。有些人或者认为这些学者是可有可无的。
但其实不然。这些国家虽小,但也产生了不少的世界权威。瑞典中国音韵学专家高本汉就是一个例子。高本汉在中国也不是生疏的名字。他的论文早年用法文写,现在用英文。还有丹麦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 也是语言学界的权威之一,他能用英、德、法三种文字写论文。只有这样,他们的论文才能让世界各国的学者都能读到,他们苦心研究的结果才不致因了文字的障碍而被埋没。
回头看我们中国怎样呢?我们的学术水准不但比不了英、德、法,也比不了瑞典、丹麦那些小国。我们学习英文的情形上面已经谈过了。但那还是战前的情形。复员以后大学里的同学据说英文程度不很好,我们这里不谈原因,只谈事实。事实是很多的大学生不但不能看英文参考书,而且连念英文课本都不知费多大力量。这样毕业后再做研究工作就会处处感到困难。再说到德文法文,情形就更惨。现在德文同法文只算作第二第三外国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最多也不过能念三年。实际上念到三年的非常少,即便念到,真正不用字典而能看书的更加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形下,外国学者研究的结果我们当然就很难利用了。在另一方面,我们一般的学术水准虽然不太高,但有不少的学者也有时有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值得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学者看到。除了不少的学者自己能用外国文写论文以外,用中文写成的论文便都因为文字的问题湮而不彰,这对世界学术有一个莫大的损失。
我上面说过,英、德、法三种语言事实上已经成了现在的国际语言。一直到现在我谈的也就是这三种。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是这三种就够了。另外还有几种语言可以加入到里面来。我现在只谈其中的一种,就是俄文。有些人或者会说,我有点势利眼。看到俄国这次打了胜仗,成了大强国之一,所以我才这样说。而且目前中国以谈俄国为时髦,我现在也不过就是投合这种心理。其实我并没有这意思。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也不是我现在才有的意见。十几年前我就有过这种意见,而且多少也实行过了。俄国在现在和将来世界政局上的重要,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重要,没有一个人会否认的,不管他是不是共产主义的信徒。现在再列举理由说明俄文的重要,真可以说是蛇足了。至于我现在在这里提出俄文,还另外有一个理由,我曾遇到种种不同的专家,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有,他们都承认俄国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上有很大的贡献,值得外国学者的注意。
并且这不限定革命以后,在沙皇时代已经开始了,虽然还不能同现在比。就我自己研究的这一行说,俄国学者写过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关于梵文和佛学的书,从沙皇时代起一直到现在,这传统没有断过。有名的佛学丛书就是个好例了。谈世界上的蒙文文法和字典就是用俄文写的,倘不会俄文,蒙文几乎是不能研究的。我说这许多话,用意却很简单,我只是希望中国的青年或非青年在英德法文以外还要注意到俄文,不然最好是有勇气去学,真正学成一个俄文专家,把上海滩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英雄们赶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去。
我想现在一定有人抗议了。我上面说到,我们连只学一种文字成绩都不十分亮眼,但现在我却一口气介绍了四种,英德法文以外,还加了俄文,这不是闭了眼睛在做梦,我的话都出自清明的理智,我觉得外国学生不比中国学生聪明,在中学里学外国文只是一个教授法,教本和教师的问题,这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学一种外国语言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困难事情,即便再退一步,我承认我在做梦,梦也有时候可以做的,只要它美丽。
1947 年5 月6 日 北平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 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什么叫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样。我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第一,正如我的老师——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什么叫“三纲”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边有糟粕,如夫妻应该是平等的,怎么男人成了女人的纲了呢?这个我们先不讲它。“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要是没有这些规则,社会生活就不能进行。《白虎通》的“三纲六纪”,把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规定了。
第二,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就是从个人内心一直到天下。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日本叫国,天下就是世界。
个人要从内心出发,正心、诚意,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上述三个方面是古代伦理道德最先最主要的内容。懂得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大体就了解了中国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我们的道德伦理又全面又有体系,其他的内容当然就多了,需要写一部中国伦理学史来阐述。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从古希腊一直到古印度,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远、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世界来看,中国是唯一的。现在中国周围这些国家,像日本、韩国、越南等,有一个名词叫汉文化圈,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基本上都受我国的影响。
我们一向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在我们的考古发现越多,就越证明我们的历史长久。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步,我估计将来考古发现不但有夏、有禹,一定还会有更古的尧、舜,还要往上发展。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考古发现越多,我们的历史越长。这是从形成的历史时间看。
那么从具体内容上看,我们民族的特点就更明显了。
比如“孝”这个概念,“三纲五常”里面都有。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国都没有这么具体。何以证之呢?可以看一看欧洲现在社会的情况跟我们作比较。当然现在青年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愚忠愚孝,“割肉疗母”我们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来讲,我们中国的青年人还比世界各国的要孝得多,虽然程度不如以前了。
我是研究语言的,有件事很有意思:把“孝”这个词翻译为英语,用一个词翻译不出来,得用两个词。什么原因呢?因为虽然不能说外国没有孝,但是孝并非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译过去就得用两个词。英文里面两个什么词呢?就是儿女的“虔诚”与“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个“孝”就够了。这就说明“孝”这个词有中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