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褒佳以博大爱心和精湛医术曾把多少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已无法一一数清,留在许多人记忆中的是他那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小科室要建成大舞台。”告别张褒佳,来自四面八方的30多位青年医学专家,在他的灵前长跪不起。他们皆为张褒佳的学生。倪文琼是医院皮肤科的一名女干将,是张褒佳培养出来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难忘在皮肤科上班的第一天,她第一次给一位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换床单,见一夜之间患者剥脱的皮肤足足扫了一手捧,心头为之一紧张,顿时冒出一身冷汗:这工作可真难干!张主任手把手教她学习新技术,放手让青年医生唱主角。一开始,倪文琼不肯往前站,张主任便厉害她:退什么退,之所以掌握不住要领,那是因为距离病人太远了。“我们要是学会了,不怕抢你的饭碗?”后来,倪文琼私下给张主任开玩笑,张褒佳哈哈一笑:“啥时候你们人人都是单项冠军,我就最开心最快乐。”几年后,倪文琼成为郑州市卫生系统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他认为只有一个张褒佳不行,要培养出几十个上百个张褒佳,才能把皮肤专科做好做大。如何振兴皮肤学科,怎样把医院皮肤科这一“小科室”建设成为民的“大舞台”,曾是张褒佳最放不下的一件事。张褒佳看远一步、想深一层,特别重视皮肤科医学教育和皮肤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强对青年医生的培养,结合每个医护人员的特点,为下属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并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鼓励下属能够超越自己,能够站在自己肩上,立得更高,看得更远。如今医院皮肤科的中坚力量以及考取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两位硕士研究生,都深受张褒佳的熏陶和教诲,受益终生。他曾经多次举办皮肤病学习班,并参与撰写科普书籍《皮肤病患者之友》,亲自为基层医生和患者普及皮肤病知识。他在任郑州市医学会主任委员期间创立皮肤疑难病讨论会诊模式,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每月一次,从未间断,坚持了15年,为皮肤科医生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用真诚付出和无私奉献赢得了河南省皮肤科界的敬仰和爱戴。
在他的带领下,皮肤科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皮肤科病房的医院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发展成为一个有严谨学风和一定规模的皮肤科,成为郑州市首批重点学科。如今中心医院皮肤科专业团队由3名医师增至14名医师,拥有3名硕士,中高级职称9人,床位由9张增至31张,其规模在省会领先,并设有真菌室、变应原检查室、黑光室、病理室。新成长起来的倪文琼、魏芳等主任医师结合先进医疗设施的应用,不但对血管瘤、白癜风、牛皮癣、瘙痒性皮肤病及性病方面的常见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而且对诸多皮肤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也走在全省前列。医生有两座高峰,一是技术高峰,一是医德高峰,而技高只是个匠人,真正的大家是内有人格,外有风格。
就在老主任退休前,一位企业经理曾“三顾茅庐”,请老主任把一生精心研制的40多个治疗皮肤病验方专利重金卖给他,或是作为股份一起发展。张褒佳每次回绝都是同一句话:我是组织培养的,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要把它留给成就我事业的医院!这位老板并不怨他,得知张褒佳去世,还特意送给老主任一个大大的花篮。张褒佳把医德始终放在第一位,一生清廉,淡泊名利,心胸宽阔,坦坦荡荡,不事张扬,为人谦和。更令人们敬重的是张褒佳道德高尚的另一面,表现在他对家人有着无尽的爱。老伴畅桂菊,是和他携手到医院奋斗的战友,在检验科工作。老伴退休后身患糖尿病,腿疼得越来越厉害,需靠拐杖走路,生活更离不开老张的照料,可她深知老头子一天也离不开病人,一直支持他返聘坚持工作。张褒佳无论再忙,下班回家都要尽可能多陪陪老伴,做做饭、洗洗碗,捶捶背、揉揉肩,读读报纸、唠唠嗑。老伴笑他是个勤务兵,他逗老伴道:你不是常说,不爱自己亲人的医生更谈不上爱自己的病人。在中医科工作的女儿张琳,最难忘的是父亲教子有方。张褒佳的儿子是中原知名的皮肤科专家,孙女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所博士生。一到春节,老父亲总是提醒儿女别忘了给住院病人拜年,因为该过年了还不能回家的病人肯定患的是重症,他们更需要关爱。张褒佳病倒,术后专一交代家人,不要把他病倒的消息告诉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孙女。可是,当孙女赶回郑州要把顺利通过答辩的喜讯告诉爷爷时,爷爷已再也听不见了。最后的张褒佳,依然给后人传递着奋进和执著。在张褒佳走后的“头七”里,女儿张琳依然习惯的天天坚持给老人整理书房,那是他经常学习和在家为找上门来的患者看病的地方。一次次整理,可一日日总是不见有人动过。她给父亲擦书桌,一边擦一边吟咏着台板下面压着的那句老人一生的座右铭: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一字一句,潸然泪下。后记——生命的力量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
这是郑州市中心医院一代又一代的干部职工以生动的实践铸就的精神瑰宝。皮肤科专家张褒佳是医院老一辈专家的杰出代表,牢记这一理念,执著坚守了55个春秋冬夏。正值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医院新任领导班子在老专家张褒佳走后的日子里,连续组织他的老同事、老病人、身边学生及其家属,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召开学习张褒佳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开展向张褒佳学习活动为载体,重温医院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激励全院职工把老一辈超越时代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按照“调研、调整、规范、提高”的工作方略,整合资源优势,开拓创新,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进一步强化市属医院医疗服务的“中心”优势,全力打造让病人满意、政府放心、职工高兴的品牌医院,努力当好名副其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采访中,我们不断被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演绎人文精神的点点滴滴所感动。年过花甲的泌尿科专家段传启、心内科专家郭西峰等一大批离退休老专家依然深深地痴爱着病人,离休不离岗,坚持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大外科主任高峰、大内科主任吴琳、儿科主任段红宝、妇产科主任王雅莉、麻醉科主任李保林、皮肤科主任倪文琼等新一代知名专家,他们接过爱心接力棒,不仅在医疗上兢兢业业,对病人认真负责,更在生活上、身心上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几乎24小时泡在病房;回家也把X光片等资料带回去研究;将病人的情况记在“工作日志”或一张张“小卡片”上,绝不“放过”一个不明确诊断的病人;观察病人病灶、大便,有时不仅要看,甚至要亲自闻;为了实验,有时还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给病人过生日,对有轻生念头的病人,为他们送上励志的书籍…… 在缅怀和学习张褒佳的日子里,全院干部职工精神振奋,不少医护人员主动早7点便赶来查病房,“跑起来干工作”成为医院新风尚。文明热情的导医,迎来、送往,分诊、陪检,举手投足总关天使深情。日前,两幢久拖未拆的临街破旧家属楼拆迁之后,拥有180个停车位的院内停车场开建,精心改造后的职工食堂、营养配餐中心焕然一新,整个院内豁然敞亮,漂亮的现代化新病房楼显得格外大气壮观。
这一点一滴,看似平凡,却已成为市中心医院新一辈的工作缩影。“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这一理念在全院职工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被演绎得生动、实在、自然。张褒佳走了,带走的是大爱大医的故事,是82载的洁白人生,留下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是无尽的感动和激励。该文先后在《大河报》2010年6月29日第A11版、《河南商报》2010年6月29日第A16版刊登后记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后记本书作者从2010年8月受领任务之后,在主编和编委指导下,就立即全心投入采访、构思、创作中。2011年2月底拿出了初稿,随即便交予中心医院和张褒佳主任之子、郑州市医学会原秘书长、郑州市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张岩等进行审阅、修改。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郝义彬,副书记兼副院长李占营非常重视,不仅亲自认真过目修改,而且组织召开座谈会进行座谈,对书稿提出许多建设性修改意见。为使书稿尽量真实准确、丰富生动地反映张褒佳老主任的事迹,反反复复修改多次。尤其是张岩主任,不仅积极提供资料,讲述先父事迹,而且十分细致地通篇阅改达四次之多。张岩主任一再要求实事求是、真实准确,不要拔高,不要写成政治性人物,把平凡的事情写实写透,如实反映其父平凡中见伟大的行医之道。他的这些建议和敬业修改,对本书的真实可信性无疑起到了把关作用。作者根据张岩主任和中心医院领导和不少知情者的建议和意见,对书稿先后六次修改,直至2011年5月12日晚12点,才基本杀青。停笔之时,首先向中心医院各位领导和张岩主任表示诚挚感谢!本书在创作和修改中,承蒙郑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建饮同志,副书记吕宪坤同志多次指导,卫生局机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张褒佳是一位很平凡的主任医师,他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诊治皮肤病人。他身上没有那么多光环,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既不是省管专家也没有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可他在人民群众和广大患者心中留下了一座无形的巨大丰碑。他是于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所以真实生动地写好他不是一件易事。作者在这十个多月里,主观上竭尽努力想写好他,不知能否如愿。何优何劣,作者敬请中心医院干部职工和广大读者批评。本书稿写作中参阅了资深记者胡晓军的报告文学《医道为大的无悔人生》和杨彦鹏的报告文学《永不凋谢的白果树》,还参阅了市中心医院“缅怀张褒佳主任生平座谈会”和“张褒佳主任学术思想研讨会”中的发言材料。在此,向胡晓军记者、各位专家和与会者,表示深切谢意!作者在采访中,也得到了中心医院许多老同志如郭成芳、陈有民、张义秀、权烽炬等离退休同志的积极配合支持,还得到了医院院办、党办、人事科和皮肤科等科室,尤其是皮肤科倪文琼主任和党办王建明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切谢意!本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或有遗珠之憾,欢迎批评指正。
2011年5月30日
谨以此书纪念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原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张褒佳同志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