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11431000000012

第12章 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

要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矛盾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处处充满了矛盾,人们不同的思想意识构成了纷繁美丽的世界。同时,团体与团体之间、人和人之间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也就是由于阵线不同,难免会出现争执与误会。关键在于告诉你的孩子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争执大多始于8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句笑话,一篇文章,一个脸色,一封书信,一则传闻或一件用具等,都可能成为产生误会的原因。有些误会虽然初时不深,但若不及时消除,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愈益加深,甚至促使误会的双方成为仇敌。

人生在世,精神的愉悦胜过一切。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是构成愉快心情的重要因素。但是,误会则使本就和谐或可以和谐的关系恶化,造成人际关系中的遗憾。所以说,这种因误会恶化的关系,比直接的不良人际关系更糟糕。误会是对美好关系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主观的、有意识的、故意的,而只是因为没有及时沟通,致使互相之间产生隔膜、意识的不可通性、感情的客观障碍所致。

因此,要让孩子认识到,争执既已形成,无论是你遭到了误解或你误解别人,唯有互相沟通才能达到彼此理解,使误会消除。通常,容易与人产生争执的是这样一些人:交谈交往极少者,互不了解个性者,性格内向者,自视清高者,狂妄自大者,神经过敏者,信口开河者,挑剔者等。

与上述这些人来往,不论是初次的还是多次的,你都要注意你的言行是否容易产生歧义,是否可能引起误解,是否含有对他人的偏见和误会。

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其独立经营着的一片小天地,来形成他之所思、他之所言、他之所行,形成他自己的特色。有些人的这片小天地呈开放状态,可以随时接纳所有的人。有些人的小天地则呈封闭状态,他们不好交际,不善交际,也不易交际。与之交往首先要启开那扇封闭的门,待你走进去后才可能与之沟通。否则,你只能单方面揣想他们的想法,这样,各种各样的误会都可能产生。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被误解了,最简便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与误解你的人及时沟通,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不要闷在心中,更不要胡乱猜忌。你可以借一次班会、一场活动或一通电话,互诉衷肠,以心换心,解开疙瘩,重归于好。

可能你和对方没有这种直接沟通的机会,或者你觉得面对面的方式有些难为情,那么你可以用书信详尽地解释,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对方对你误解太深,已经对你有了偏见,甚至把你视同仇敌,消除误解就要困难许多。既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又要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求助和对方亲近的人做你们中间的桥梁、媒介,把你的诚意、你的愿望通过这座桥梁传达给对方。传达疏导一段时间,待对方态度有所缓和后,你就可以与对方直接解释交流了。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打不破的坚冰、过不去的火焰山。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误不在你而在对方,若你对对方之误能够宽容大度、不予计较,反倒主动地想办法去消除误会,则为君子之量。反之,如果厌恶憎恨对方之误,压根儿不想去消除它,因为怕降低了身段,丢自己的面子,而不愿主动去做疏通工作,则为小人之心。

圣人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上国家的君主。如果你在小小的人际关系圈内也受不得丝毫委屈,吃不得半点亏,那你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了。

避免争执的一个重要建议是回避顶撞式辩论。当你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旋涡里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旋涡,避免争论。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形成已久的认识。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当做天大的原则问题来辩论,是因为我们都只坚持个人成见的缘故。认为如果坚持争论到他人都沉默无语,就能得到辩论的“胜利”,其实这种胜利只不过是虚荣心的产物,也是引发个人怨恨之火的火种。

在争论中你可能有理,也可能以雄辩取胜,但若认为这样就能改变别人的想法,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发生争执,有时会不欢而散,甚至使争执双方自此心存芥蒂。人是有记忆的,发生了冲突或争吵之后,无论怎样妥善地处理,总会使心理和感情蒙上一层阴影,为日后的相处带来障碍,所以最好尽量避免争执。

我们常用这么一句话来劝解争吵者:有话好好说。这是很有道理的。争吵者往往会犯三个错误:

错误一:没有明确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话语含糊,不坦白;

错误二:措辞激烈、专断,没有商量的余地;

错误三:不愿意以谦逊的态度聆听对方的意见。

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承认自己容易与人争吵的人中,绝大多数是个性太强、不善于克制自己的人。

事实证明,谁善于与人沟通,谁就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功。

同学之间有了不同的看法时,最好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时语言的得体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尽量避免用“你从来不会……”“你总是弄不好……”“你根本不懂”之类的语言,这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即使是对错误的意见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使用嘲笑的语气。幽默的语言能使人在笑声中思考,而语含嘲笑则包含恶意,会伤害同学。真诚、坦白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能让人觉得你是希望合作而不是在挑人的毛病。同时,要学会倾听,耐心认真地听对方的意见,积极地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并表示赞同。这不仅能使对方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也给自己带来思考的机会。如果双方的个性修养、思想水平及文化涵养都比较高的话,做到这些并非难事。

如果遇到一位不合作的人,你就要冷静,不要让自己也成为一个不能合作的人。宽容忍让可能一时让你觉得委屈,但这却表现了你良好的修养,也能使对方在你的冷静态度面前平静下来。若当时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不妨把事情搁一搁,待双方认真考虑之后,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善于理解并体谅别人在特殊情况下的心理和情绪是一种较高的修养。生性敏感、身体不适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无处发泄等,都可能是造成态度、情绪反常或行为过激的原因。若对此予以充分谅解,定会令他人不胜感激。

谁能没有言谈上的失误和过错?对于别人无意间造成的过错应充分谅解,不必太计较无关大局的小事情。法国有句格言:“两个都不原谅对方细小过错的人不可能成为老朋友。”如果彼此能以老朋友的态度进行合作,许多争执都是可以避免的。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互相理解、关心和体贴。在对孩子付出爱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别人同样也需要他的爱。这样做就能使孩子在沟通中了解、关心别人的愿望,使孩子变得善解人意。

妈妈认为,小孩子吃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所以总是让窦豆多吃菜。爸爸则认为,“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妈妈不让孩子吃饱饭无异于“肉体摧残”,这正是孩子长不胖的主要原因。因此,就窦豆该怎样吃饭一事,爸爸和妈妈不知吵过多少回。

一次,全家在外聚餐。当窦豆正在大快朵颐地吃龙虾的时候,爸爸又不合时宜地叫了一碗白米饭。窦豆向妈妈投来求救的目光,妈妈立即冲着爸爸说:“菜吃了那么多,哪还吃得下这么多饭?孩子吃不下了。”

爸爸不搭妈妈的腔,转而问窦豆:“你吃得下吗?”

“我吃得下。”窦豆边扒拉饭粒边回答。

第二天,奶奶告诉了妈妈实情。

“窦豆,昨天的晚饭你到底吃得下吗?”奶奶问。

“吃不下,太多了。”窦豆回答。

“那为什么不叫妈妈给你拿掉一点?”

“算了吧,这样做的话爸爸和妈妈会吵架的。”

妈妈听了这段话,感动不已,觉得窦豆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习惯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因此,人们很难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也就无法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着想,这也正是引发冲突与争执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会有很大帮助。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丰衣足食,这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但孩子会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吗?有的孩子不管大人忙不忙,非要大人陪着玩;有的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就会闹个没完;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大人跟他讲道理根本没有用……

小时候孩子初步具备了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其意识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为提高,并在大人的影响和教育下开始学说话,因此此时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能否抓住小孩这一年龄特性,有意识地培养其善解人意的性格尤为重要。

孩子的任性、不通情达理和家长的抚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过分娇惯、迁就孩子,往往会强化幼儿的利己心理,从而难以形成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因此,在沟通中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要从平凡的小事着手。

心理学家把善解人意分解为三个方面:有理解别人的愿望;有理解别人的能力;做出良性反应。善解人意作为一种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培养孩子善解人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心路历程。学龄前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和“不讲理”。因此,任性心理作为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父母应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如3岁的孩子非要有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的玩具,离开妈妈会哭闹,都是由孩子心理发展中的“自我中心”和“依恋心理”所决定的。因此,父母在此阶段不应简单地否定、批评孩子。

2.引导孩子分析事理

体态语与环境信息、话语三者结合能显出某种含义。生活中常注意教给孩子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孩子学会审时度势,避免激发不必要的矛盾,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

父母可借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明白,每个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当这些事情和孩子的需要有冲突时,孩子应当学会谅解。

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应履行职责,满足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父母可暂时采取“冷处理”,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放弃要求。

3.教孩子学会宽慰体贴别人

人都有遇到困难、烦恼的时候,都需要得到别人的体谅和帮助。有位诗人说过:能同情人的人,是伟大的人;能宽慰别人的心,是崇高的心。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善解人意,让他们在平凡处显出崇高,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4.敢对孩子说“不”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对孩子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从来不愿说“不”,甚至经常会在孩子的哭闹之下,放弃自己的立场,结果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任性。

因此,父母在拒绝孩子要求的时候,应耐心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并让他理解,“爸爸妈妈很不喜欢宝宝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孩子逐渐学会讲道理。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特别关注。父母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细心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再适时与孩子交流,由表及里地了解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及他对周围发生事情的反应,耐心地引导孩子从多角度读懂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孩子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感激曾伴随自己成长的所有人。

教育孩子在沟通中善解人意,在与人交往时就会减少摩擦,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孩子学会感激,就会善待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广交朋友,从而会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