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11431000000040

第40章 用艺术手段提升孩子的智能

艺术不仅是一种灵魂的享受,更能提升人的个人修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让他融入艺术的世界,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近年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法和绘画,不仅可以培养艺术才能,还可以培养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因此,让孩子学习书法和绘画确是一件有益的活动。

一、用拼图游戏开发孩子的智能

教孩子拼图时,可根据孩子的实际认知情况,将某个人物剪成3~4片,在孩子拼的同时,可以教孩子认识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另外,为了增加趣味性,爸爸、妈妈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来比赛,各自拼一个图形,看谁拼得又对又快。

0~1岁:看图案。0~1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活动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因此,这一时期比较适合给孩子看一些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且比较大的图案,尽量选用红、黄、蓝、绿这四种原色的玩具和图形,为发展孩子视觉图像认知做准备。

1~2岁:玩拼装玩具。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会走路了,由于视野的拓宽,认识事物和图像的能力增强,认知能力也大大提升。这一时期,可以给孩子玩一些简单的可拼装的立体玩具。市面上出售的一些过家家的玩具,比如可拆分、拼装的萝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类玩具可以帮助孩子从拆分到拼装的游戏中,初步建立整体——局部——整体的概念,同时,也促进了手部肌肉的运动与发展。

2~3岁:玩4片拼图。两岁,孩子的“正式”拼图游戏就可开始了。建议让孩子先从4片式拼图玩起。在选择拼图时,要注意拼图的图案、线条要大而清晰,颜色的区块要明显。具体说来有两个方法,让孩子边想边拼。

方法1:由易到难的引导。对于没有拼过图的孩子,你最好先向他演示将4片拼图拼成一幅完整图画的过程,并让他仔细观察最终拼出的图案;接着,你试着将其中的1片拼图移开,放在旁边,这样拼图就少了一片,然后让他观察移走的那片拼图的上下左右的边线和颜色特征,并让孩子尝试将这块拼图放回原来的位置,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当孩子已经能将移走的1片拼图放回相应的位置时,你则可以试着取走2片拼图,让他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你可逐渐增加难度,由移走2片到移走3片,甚至将4片拼图完全打乱,让孩子去拼。

方法2:启发式的引导。在孩子拼图时,你需要时时启发孩子的思考与观察,而不是帮孩子去拼。比如,你可以在拼图过程中提醒孩子:这片拼图的线条与那片拼图的线条能连在一起吗?这2片拼图的颜色相同吗?可以放在一块吗?找一找每片拼图的4条边与4个角,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这些问题,都是孩子在拼图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思考并动手去尝试的,他会从中体会到:从边到角、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对应关系和空间概念。这些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拼图一般只能拼一次。一旦他会了,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因此,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自制拼图是最佳的选择。

首先,用旧图画书做拼图。这时期,你会发现你给孩子买的图画书,他不热衷于“看”,却乐于“撕”。因此,你不妨从孩子撕破的书页中挑选图像清晰、图案单一,最好只有一个动物或人物,色彩鲜艳的图画,将其剪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贴在硬纸板上,然后如“田字”剪成4小片,就是不错的自制拼图了。

其次,人物拼图。你可以从一些过期杂志、广告宣传单、书报中,挑选几个完整、清晰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将图形按头、身体、腿、脚等剪成几片。在孩子玩的时候,将这些纸片打乱,让孩子拼成完整的小人。

二、书法和绘画,能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年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法和绘画,不仅可以培养艺术才能,还可以培养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因此,让孩子学习书法和绘画,确是一件有益的活动。应鼓励孩子学习书法和绘画。一般孩子,通过有计划及有组织的训练,都能掌握书法和绘画的技巧。

不论大人或小孩,在学书法和绘画期间,心跳速率及指头的脉冲均减慢,表示出他们渐渐地进入身心和谐平静的境界。让孩子从小学习书法和绘画艺术,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培养以及脑健康也是很有裨益的。

对于孩子从几岁开始学写字和画画,父母通常有认识误区,以为越早学就越好,其实不然。

书法和绘画都要用手、脑、眼配合来完成。如果孩子太小,手的肌肉和眼睛未发育成熟,手指不能很好地控制笔,协调性也较差。要求太小的孩子写字,笔难以按要求握好,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而且过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损害视力。

在学习书法和绘画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孩子能够做到为准则。太难的、做不到的要求,会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孩子学书法和绘画呢?

以绘画为例:

开始的时候,用游戏的形式教孩子画点、画线、画圆圈,例如:下雨了,让孩子画线条、画点;点蚊香、绕毛线球时,教孩子顺着一个方向画螺旋线,锻炼孩子的手腕肌肉。

在孩子掌握了线、圆圈、点的画法的基础上,启发孩子观察个别简单的物体,逐渐训练孩子能画出象征性的图形,用来表示一定的物体形象。由于孩子比较容易掌握画圆形,一般指导画简单的物体时,应该从圆形开始,如画苹果、糖葫芦等,再逐步过渡到四角形、长方形,例如画手帕、窗户等。

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孩子对物体色彩的注意,培养对颜色的兴趣,逐步认识3~6种颜色:红、绿、蓝、黄、黑和褐色,并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绘画。

孩子刚开始学画画时,一般都不太敢大胆画。画的线条一般都很轻、弯弯曲曲,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画,尽量画得大一些,最好每次都把纸画满。

孩子的绘画,基于童真的视角,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有利于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的发挥。

要提高孩子的书法、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应当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实际上,自评的过程,也是孩子对自己绘画意图重新梳理与反思的过程。同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是进行再创造的灵感之源。虽然孩子对作品的评价很稚嫩、很不专业,但只要找到不足,发现闪光点,表达出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足够了。

三、要善于提升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人格特征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

研究结果显示,创造力强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能够接受自我,自发自省,不拘传统,而且自信心也较强,但在社交方面则不太擅长。

除此之外,创造力强的孩子都比较缺乏防卫性。所谓防卫性,是指面对威胁的情景时,阻止焦虑产生的一种行为倾向。例如,有一个孩子某科考试不合格,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威胁性的情景;他为了不让自己感到无能而产生不安和焦虑,于是便对自己说,一定是老师不喜欢我,因此给我不合格。这是一种防卫性表现,孩子没有正视威胁,不承认自己的确比别人差。

直觉性也是创造力高的孩子独有的特质。他们能很快地觉察事物的性质与功能,并能发掘更深一层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常有直觉的反应,并且喜欢利用一般常人想不到的线索和联想。

父母需要通过从小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现提供几种途径。

1.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发现新问题的前提。只有充满好奇心的人,才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新的问题。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于不理解的事情总是不断地提问题,喜欢刨根问底,这些都是孩子最初的探索表现,应当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培养。

2.可以由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父母的提问要科学,引导要正确。多提一些挑战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帮助儿童创造出新颖的方法,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这件事要办好,您要做些什么?”“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另外的办法?”等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也可向孩子提出一些猜测性的问题,做猜测性的游戏,以鼓励儿童想出多种答案和办法。对于这些提问,不求孩子回答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孩子从不同角度来予以回答,以使孩子多动脑,开拓思路。

3.培养孩子有主见,学会独立思考

父母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那么孩子的创造热情就会被窒息。所以,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去探索。有创造能力的孩子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父母也要鼓励孩子积极独立地思考,向自己怀疑的事物挑战,向一切人提出问题。允许孩子以新的思维方法,进行不落俗套的探索和尝试。

4.鼓励孩子自己编讲故事或给故事续结尾,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孩子自己编讲故事或给故事续结尾,也是一种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孩子在讲述过程中,父母不必过多地过问情节,而可以通过在故事中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去创作,引导孩子去思考。

培养孩子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孩子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知道如何学习、选择及独立解决问题,而非事事依赖父母。

父母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时必须注意:不要轻易地批评孩子的意见;对孩子富有建设性的想法要加以鼓励,并给予正确引导;不要斥责孩子的错误和失败,要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如何总结教训,避免失误,怎样取得成功;不要给孩子以刻板的印象;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不要限制孩子太多的自由,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想象天地;不要因为怀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代劳;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父母的爱和关心。

四、要善于全方位地健全孩子的心智

7岁之前,孩子智力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随意运动及口头言语的发展,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萌芽及发展,这时正是全面健全孩子心智的大好时机。

1.重视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

孩子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孩子认识事物的程度与范围,都与智力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父母如能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注意发展孩子的认识能力,要比他们掌握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因为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使孩子认识事物的无意性、不稳定性和兴趣性,向有意性、稳定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要使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注意发展孩子的认识能力。

2.培养孩子的方位意识

早期培养孩子的方位意识,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而且能给以后的入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方位意识,是指孩子对左右、上下等方向位置的认识。这种培养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简单易行。如早晨起床给孩子穿衣服时,可对孩子说“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穿裤子时可说“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腿”。在取东西时,可以告诉他在桌子上边或下边、抽屉里边等;在带孩子游玩时,可教他向左、向右、向后转等。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轻而易举地学到方位知识。以后随着年龄较大,可教他更为复杂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孩子的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培养,要尽可能地联系实际,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数学概念的培养,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认识大小等概念,如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低、宽窄、深浅、轻重等。要在孩子认识环境、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联系具体事物去认识,既生动又具体。

认识形状的概念,如立方体、球体、方形、三角形、圆柱体等。

认识空间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对面、并排、远近等,逐步使孩子理解空间词汇的实际意义。

认识时间的概念,如白天、晚上、上午、中午、下午、早晨、今天、明天、昨天及年、月、日、周、时、分、秒等。

认识数目及10以内的计算,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了解数的实际意义,并学会10以内的加减。教孩子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4.增强孩子对新奇事物的敏感性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十分新鲜的,常可发现孩子被外界的事物深深吸引着的情况。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如引导得当,对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学习新事物有极大益处。

对孩子的上述行为表现,可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遇到新奇、意想不到或对个体本身极具意义的事物时,便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如行为上的转头面向刺激来源,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等,如生理上的心跳速率下降、皮肤导电性下降、眼球瞳孔扩大、脑电波改变等。这一连串的变化,心理学家统称为“导向反应”或“导向反射”。

这种“导向反应”的主要功能是增进个体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度,以便使个体对这一事物有更深的认识。例如眼球瞳孔扩大,是为了更看清事物的外形;皮肤导电性下降是增加皮肤的触觉能力等。孩子被外界的新奇事物吸引了注意力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能够给予正确回答,有助于提高孩子观察新事物的能力。

5.多动手让孩子更聪明

手指的触觉灵敏度最高,管辖手指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功能区域面积最广泛,仅大拇指的运动就几乎相当于大腿运动的10倍。若手指经常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脑发育,而且能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

从幼儿时期开始,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小孩自己动手做些事情,如洗手洗脸、用勺或筷子进食等;孩子稍大些,可以教他们拍皮球、剪纸、叠纸等;入学后,让孩子自己削铅笔、剪指甲,以及扫地、浇花等;有条件的,可以教孩子弹钢琴。

国外的一位学者指出:“儿童的智能在他的手指尖上。”以削铅笔为例,至少要牵动手指、手掌、手腕、前臂、上臂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需要两只手的配合,加上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才能完成。所以,它是对大脑的一种很有益的锻炼,它能激发大脑中那些特殊的、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区域,促进孩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其他动手的动作也是如此。

以上几点大致囊括了孩子心智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但若想培养出一个健全、聪明、活泼的孩子,父母们所要做的工作还远不止于此,更多的内容后面会慢慢讲到,父母们一定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