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凌鼎年游记
11434600000036

第36章 山.东(2)

临泉建有石栏,凭栏而观,只见清清的泉底尽是一只只亮晶晶的硬币。这是游人的乘兴之作,我和同伴也饶有兴趣地把一只只镍币浮在水面上,然后看其在清波的轻吻下,一闪一耀地慢慢向泉底滑着,滑着。水实在太清了,当镍币刚向水中飘滑起来,就有几条小鱼追逐着钱币,一起向泉底而去,有趣极了。

在泉的西边面水而筑的是观澜亭。亭的左侧水中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三个遒劲的楷书“趵突泉”,亭后的围墙中也嵌着几块石碑,最引人注的一块明代石刻,有“观澜”二字有斗般大,另一块碑上刻着“第一泉”三字。

趵突泉的泉名据说是宋代时起的。顾名思义,趵突者即跳跃的意思。泉流泉涌已往往引人流连了,这泉跳泉跃,该是何等壮观呵,看,站在“观澜亭”,但见湖底不时有一串串气泡冒起,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似一串串珍珠,好看极了,可爱极了。更诱人观赏的是湖中心处,有三股泉水喷涌着,高出水面数十厘米,似乎在舞跳,似乎要跃离,使这一湖清泉充满了生气,充满了活力。我不由得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呵,一泓碧水,三泉如鼎,似沸似腾,怎不使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工?古人对此有“趵突腾空”、“玉鼎翻云”的赞语,今人有把这泉眼喻之为济南“心脏”的,我想不出独具匠心的形容词,只能老老实实地说:趵突天下第一泉名不虚传!

趵突泉是个耐看耐坐的所在。故不少游人都爱在“来鹤桥”堍的蓬莱茶社坐一坐,歇一歇,泡一壶一泉的茶,细细品尝,就像逛杭州的游客喜欢在虎跑或龙井尝个痛快一样。

蓬菜茶社是一临水而筑的亭榭,是洗疲的极佳去处。你想,品茶之余,临窗凝看,泉水如蒸馏水一般,几乎看不到杂质,泉中一切,无愧地向你裸露,仿佛使游人的心胸也得到洗涤,得到净化。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优哉游哉。

清代秦朝

《消寒诗话》,有“临池试茶,水甘冽无比”的赞语,看来并非溢美之辞。当我们试茶后,那清香可口的清泉水好似洗尽了一天的疲劳。快哉!

临走的时候,我们没忘记灌一壶一泉水回去。遗憾的是,我们仅带了一只水壶。谁如果有机会去趵突泉的话,千万别忘了带上一只水壶,那泉水可清了,那味可美了。

1979年3月

访普照寺

记得第一次登泰山时,因没有导游图,未弄清普照寺的确切位置,东寻西找,竟跑到了无极庙,哪晓得普照寺既不在东路,也不在西路,而在环山路上。真冤哉枉也!累煞了两条如灌铅的腿。

环山路不是登泰的必经之路,去普照寺须专门访游。如果从东路红门那儿去普照寺,有好几里路呢。

普照寺是六朝时的古刹,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这里由于不是登山的顺路,所以游人稀少,显得清幽寂静。或许真是游人不多,更令人流连,但见绿树掩映着楼阁,山房背衬着青山,十分古朴高雅,仿佛是什么深山禅房,林中隐地。

据介绍,明永乐年间朝鲜僧满空,清康熙时代中国僧古元玉曾住此,并行扩建。

这寺分为五个院落,依山而造的,显得一进比一进高。前院有钟鼓二楼,中院正北为大雄宝殿,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过大殿东西两角门拾级而上,便是六朝松,相传为六朝时所植。《岱览》有“寺中古松童童,称六朝松”之说,这棵年高名重的古松,粗达数抱,松冠如棚,遮住天,蔽住日,浓荫一片,凉意习习,据说,入夜倘若明月中天,那如洗的月色会透过松针,如碎银般洒下,斑斑点点,煞是好看,可惜时间来不及,我们没能领略这梦幻一般的情趣。憾事一桩。

在松旁,有“六朝遗植”碑,郭沫若诗碑等,还有方形石亭一座,是清代道光年间造的,名“筛月亭”,采古诗“古松筛月”之意,这题名倒颇名副其实。

六朝松为泰山名胜之一,故普照寺碑记云:六朝之松犹存,遂使名山增色。”并有一副对联曰:“高不自鸣,看碧岫烟云若隐,老当益壮,问青松岁月几何?”这是六朝松的写照,很意味深长。

筛月亭北边为摩松楼,再过去是西院,乃古元玉当年广植菊花的地方,因了此缘故,北厅有一匾额,上书“菊林旧隐”,并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下联为“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很可品味一番。

西院庭前有一松,枝叶平伸,状如华盖,风华正茂,浓绿欲滴,清代文人题名为一品大夫。

普照寺虽然僻静人少,但并没有荒凉之感。看得出,这座规模可观的古寺是经过修葺的,所以粉墙红楼,青松修竹,生气荡漾,绿意袭人,很值得一游。

1981年8月16日

乐在其中岱庙游

岱庙,是整个泰山风景的起点,人称泰山精英,这赞语确非溢美之辞。如果谁登泰山而未一游岱庙,那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岱庙,又称泰庙。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县城内,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地方。由于此因吧,故岱庙几乎完全是古代宫殿式建筑,单面积就有近十万平方米。这雄伟的古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东西配以殿庑、廊亭,筑有高高的围墙,整个建筑的布局是:前为正阳门,北为后宰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中有配天门、仁安门,主体建筑是“天贶殿”,殿后有后寝三宫,并且东有汉柏院,西有唐槐院,在正阳门外尚有遥参亭(包括遥参坊),以及雕刻精美的三门石坊岱庙坊。整个建筑给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之感,俨然是金銮宝殿、帝王行宫。

从“秦即作畤”、“汉亦起宫”的史料看,岱庙的创建年代已很久远,不过一般认为始建于汉、唐朝增修,宋代扩建,以后各代,累有修缮。

游岱庙,最好从遥参坊进去,那是正路。据说古代帝王来岱庙祭祀时,也必先在遥参亭举行简单仪式,然后再进岱庙举行正式大祭。

岱庙是因帝王的需要而造,故不惜人力、物力,庙内殿阁巍峨,碑刻林立,翠柏森森,银杏参天,花草满园,深幽古雅。那铁塔、金阙、御亭、石幢、铜狮、铁鼎、假山、奇石,比比皆是,看不胜看。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苍劲挺秀的老树古柏,与各朝各代的碑刻。

拿树来说,要数庙内东侧汉柏院的五株汉柏最为古老,最为姿奇。相传为汉武帝封泰山时所栽植。这五棵柏树老态龙钟而又生机勃勃,那峥嵘倔强的风姿,那古色古香的韵味,我仅在古人画幅里才见过,使人怀古之心油然而生。呵,汉柏,你经风经雨,阅尽沧桑,那烧焦的主干,枯死的枝杈,新萌的翠芽上,不正印记着历史的苍黄巨变?

再拿碑碣石刻来说,最高耸雄伟的是配天门东西两侧遥遥相对的宋宣和碑和宋祥符碑,前者碑阴刻“万代瞻仰”,后者题“五岳独宗”四字。两碑均为似龟非龟的赑屓驮着。祥符碑竟有一三点六米高,宣和碑也有九点二五米高,不愧为庙内两大丰碑。在宣和碑上还留有弹痕之遗迹,当年遭受战火破坏之情景可见一斑。

庙内除这两大丰碑外,还有秦、汉、魏、齐、隋、唐、明、清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或排列在路旁,或镶嵌在墙内。比较有历史价值的有汉张迁碑、衡方碑,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唐双束碑”、米芾的“第一山”碑、宋寿帝碑等,另外,有一石刻对联:“时同野鹤看桃去,或领山猿采药回。”虽没什么名,却颇具野趣。

当然,最值得一看的要数东院的秦代李斯小篆残碑,此碑不但是整个泰山石刻中的佼佼者,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赫赫有名。这块刻石是先秦重要的历史文物,距今二千一百八十余年,为已发现的我国最古的文字石刻之一,现尚有真迹残字十个,弥为珍贵。

安放这刻石的庭院是迎宾堂,也称东御座,这座标准的四合院是封建帝王祭泰时候的所在。这里现保存着泰山三件宝:明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黄底兰花釉磁葫芦及乾隆送来的沉香狮子和温凉玉圭。东院再北边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此殿创建于宋代,有九百多年了。大殿重檐八角,雕梁画栋,采绘斗拱,黄瓦盖顶,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之,是当之无愧的。这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殿。

殿内三面墙壁绘有巨幅壁画,高三点三米,长六十二米,名为“泰山神出巡图”,东谓“启跸”,西称“回銮”。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盛况,单人物就有六百五十七人,而且文官武将,形态各异。整幅画,笔法流畅,气势磅礴,衬景有山川树木,楼阁亭台,还有珍禽异兽,真是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可惜画面斑剥,色泽暗淡,有的地方已墙破砖露,这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亟待抢救,殿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历代祭器与出土文物等。

大殿后面是岱庙后院,东侧有“金阙”一座,西侧有铁塔一座。“金阙”就是铜亭,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造,它与北京、昆明、湖北武当山的铜亭一起,号称为我国的四大铜亭。

铁塔仅剩三节,不知为何代何朝所铸造。其式样与镇江北固山、济宁市内的宋代铁塔相仿,有可能是宋代的遗物。铁塔金阙都铸工精细,造型优美,游人可从中体会到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与翻砂工艺的高度水平。

岱庙的最北边就是后宰门,也可以说是岱庙后门,这座城楼式的门,甚为高大古朴,并可拾级而上,在城楼上,向北远眺,岱宗坊,南天门与岱庙连成一根中轴线,约有十余里长,端的气势不凡。散文家杨朔曾把泰山比作一幅倒卷上去的山水画,那么,岱庙就是此画的“引首”——这是个多么引人入胜,使人流连的引首啊!

幽矣趣矣王母池

如果从东路登泰山,王母池可以说是泰山的第一景。但王母池在红门下右侧的山脚处,这使得有些不熟悉泰山的游人失之交臂,很是可惜。

王母池泉水甚清澈,一眼见底,泉底躺着不少游人投下的镍币。向泉内投币,倒并不是出于迷信,以求保佑,而纯粹是一种童趣。你看,一枚镍币放下了,稳稳地浮在厚冽的泉水上,如果将泉水波动了,它就一斜一滑,一闪一亮,缓缓飘下泉底。于是,你仿我效,乐而忘年。

早听说王母泉的水很甘甜。正好有售泉水,三分一杯,我一气喝了两杯,不知是天热口渴的缘故,还是心理作用,似乎确有些甜津津的。

王母池不算大,分前后两院,建有殿、庑、亭、榭,正院前殿是王母殿,东为观澜亭,在那里,可以仰观中溪流水和虎山水库瀑布,俯视“虬在湾”和梳洗河。后院是吕祖殿和蓬莱阁。

游王母池,宛如游小蓬莱,这里,古树森森,绿荫蔽日,有山有水,风景清幽。据说古代帝王登泰山,第一站常在这里驻足。真没想到还未正式登山,就有这么一个幽雅宜人的好去处。

出王母池,过八仙桥,有一洞,叫“吕祖洞”,洞上方有“仙洞灵府”四字,洞内有“四时清籁水吟月,五夜慧灯山送月”的对联。

王母池旁怎么会有吕祖洞的泥?听一熟知泰山典故的人说:相传王母有次在此池沐浴,不期为吕洞宾所撞见。王母大怒,于是把吕洞宾关在泉外的一山洞里,以示惩罚,吕洞宾乃八仙之一,此事为其他七仙知道后,大为不服,就聚众来与王母评理。后王母自觉过份。但为了顾及双方面子,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即把关吕洞宾的洞改为吕祖府,后人还题了“福天洞地”。吕洞宾为了答谢从仙相救之恩,在万仙楼摆一酬谢宴,故红门上去的万仙楼又称“谢恩处”(此三字在万仙楼北边),这个神话传说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也不弄清究竟是因为有吕祖洞、八仙桥、万仙楼而附会出这则神话,还是后人根据这传说,遂造出这些古迹。笔者是听来的,抱姑妄听之态度。现记之,是姑妄说之。

王母池可谓幽矣,神话可谓趣矣。有兴趣的游人不妨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