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我在一家卖甜甜圈的商店前面见到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这个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有一天,我站在一间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装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旁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子进来,开始在柜台前看珠宝时,我礼貌地将我的包裹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看着我,他说,他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我的包裹。他觉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将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我感到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引起他如此的愤怒。后来,我领悟到这个人和我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事实上世界是一样的,所差别的是我和他对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几天后的一天早晨,我一醒来便心情不佳,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作中度过时,便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枯燥、乏味。当我挤在密密麻麻的车阵中,缓慢地向市中心前进时,我满腔怨气地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没有资格在高峰时间开车,这些人的驾驶执照都该被吊销。后来,我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我心想:“这家伙开的是大车,他一定会直冲过去的。”但就在这时,卡车司机将头伸出车窗外,向我招招手给我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当我将车子驶离叉路口时,我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使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心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正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乐,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我想,这就是快乐的真谛吧!
只为今天
戴尔·卡耐基
我只为今天而快乐。而快乐发于内心,还不是一件外在的事情。这样便可假定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多数人的快乐大致依他们的决心而定”是正确的。
我只为今天而快乐,因而,使自己适应现状,却不是设法使一切适合自己的欲望。我顺其自然地接受自己的家庭、事业与运道,并使自己适应它们,而不是使它们适应我。
我只为今天而快乐,因而我照顾自己的身体。我要锻炼它、爱护它、滋养它,不滥用它,也不漠视它,使它成为一部完美的机器,以供我差谴。
我只为今天而设法强固自己的思想。我要学习有用的东西,我不要精神怠惰,我要读些需要努力、思想和专心的东西。
我只为今天而举止适度。我要尽可能仪态优雅,衣着适宜,低声说话,举动有礼,勤于称赞,却不批评,任何事情不吹毛求疵,也不企图管制或改进任何人。
我只为今天而活,为今天而努力,并不想一次解决自己整个生命的问题。我一天能持续工作十二小时,但若一生都得这样,我就会被吓得不战而退。
我只为今天而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今天自己每小时期望做什么。我也许不能确实依它而行,但我总是有个计划。在我的人生中,我尽量不让忙与犹豫这两个害人精干扰我。
我只为今天而给自己安排独处的半小时,并且轻轻松松地度过。在这半小时里,有时我会想想上帝,多少使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有正确的估量。
我只为今天而无所畏惧。我不害怕去快乐,去享受美丽的事物,去爱,并相信我所爱的人们也同样爱我。
生命不能虚度
奥里森·马登
“米开朗基罗真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一位法国作家这样评论道,“他虽已年逾60,已不那么强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飞快地挥舞着雕刻刀,依然显得那么遒劲有力。他一刻钟完成的工作量,3个壮小伙一个小时也完成不了。他真让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飞溅,那气势、那劲头会让人以为在他一击之下整块石头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头发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个雕刻工作前功尽弃,所以许多人都很担心米开朗基罗那雄劲有力的一挥、一戳,毕竟掉下的石头不会再重新补上。”
而米开朗基罗则对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尔赞叹不已:“他才是最值得人类歌颂的,因为他的灵魂最美丽,他以他的勤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最灿烂的辉煌。”许多人都惊叹拉斐尔何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尔对此的回答是:“从小时候起,我就养成了对任何事物都重视的习惯。”可惜的是,这位艺术家英年早逝,38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罗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连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也为拉斐尔的离世悲伤哭泣。拉斐尔给后人留下了287幅绘画作品,500多张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艺术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在那些整天懒散无事、不思进取的年轻人看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教训深刻啊!
达·芬奇也是个勤奋而有大成就的人,他每天在天刚蒙蒙亮时就起床去工作,一直工作到天黑什么也看不见为止,就是在这种勤奋工作下,达·芬奇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本斯成了名画家并渐渐富裕之后,一位炼丹师找上了他,他要求二人合作把普通金属变成金子。炼丹师告诉鲁本斯说世上只有他一人才知道炼金子的密诀。鲁本斯对他说:“可惜,我早在20年前就已发现了这个秘密。”说着,鲁本斯指着自己的画具又说:“通过它们我很容易实现这一梦想。”
法国画家密莱司一旦画起画来,就全身心投入,不被外界所干扰。他说:“任何一个农夫,不管他有多劳苦,他都没有我劳累。”他又说:“一个年轻人最应该干的就是工作。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工作,也不会做出什么大成绩。我从不建议别人立志当一名艺术家,从前如此,现在、将来也如此。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了艺术家的潜质,那么他是不用别人去劝导、建议的,他仍然会朝此方向迈进的。但总有很多人问我是否应该培养他们的孩子成为一名画家,我的回答从来都是否定的。我要提醒他们的是,不管将来成为什么,都必须从现在、从小脚踏实地做起,不要忽视琐碎的事情,不管它们多么令人生厌,多么不值得一做。还有那就是努力工作。”
《圣经》的译者马丁·路德是一名宗教改革家,他非常推崇一句话:“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特纳也非常赞同这句话。特纳的老师约舒亚·雷诺德就常教导特纳说:“如果想要超过别人,那就必须时时刻刻努力工作、学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唯艰苦工作。”工作有时确是艰苦的,但在特纳看来工作不但是艰苦的,更是美好的。
如果一个人利用智慧为人类造了福、贡献了力量使国家受益、奉献了爱心而使邻里受益,那么可以说他没有虚度他的年华。
彼得大帝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英明就在于他知道学习,知道努力工作。在王室其他成员还穿着考究的宫廷服装享乐的时候,彼得大帝就已换下宫廷服装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去西欧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了。在英国,他屈尊进入纸厂、磨房、制表厂以及其他工厂与其他工人一样干活;在荷兰,他甘愿为徒向一位造船师学习。在工作中,彼得注意向那些优秀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彼得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伊斯提亚铸铁厂学会了冶炼金属的技术,最后一天他铸造了18普特的铁,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这些铁上面。随同彼得周游的俄国贵族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有朝一日会干上这种活,但怨言归怨言,他们最后也不得不在彼得的带动下拿起了煤铲、拉动了风箱。在索要报酬时,工头穆勒付给了彼得18个金币。彼得知道铸一普特铁的报酬是3个戈比,显然他的报酬超出他的所得了。彼得对穆勒说:“把多余的金币拿回吧!只需给我所应得的报酬就可以啦,这足够我买一双新鞋啦,我实在应该换一双鞋了。”的确,彼得脚上穿的鞋已破烂得不成样子,几块后补的补丁也已磨破。现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亚铸铁厂还珍藏着当初彼得大帝铸造的一根铁棒。匹兹堡的国家珍奇博物馆保存着另外一根。俄国人从彼得大帝身上受到很大启发:要想出人头地,要想超越别人,就一定要辛勤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辛勤、辛勤、再辛勤。
如果你自我感觉不错,自认为一切该得到的东西都会自动到来,那你就要注意了,因为你可能终生一事无成。如果你想挽救自己,那就要立即抛弃这种可悲的想法,而以辛勤的工作代之,你要明白,只有辛勤的劳动才最有可能使你成功,才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比彻对勤奋工作的认识比较彻底:“在我看来,知识领域中的任何一种艺术流派、任何一件作品,莫不经过创造者多年的辛勤劳作而得以扬名世界。天才离不开勤奋,离开勤奋的天才也长久不了。”
的确,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有着世界影响的业绩和成就无一不是勤奋的结晶,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皆是如此。
哥尔德斯密斯认为一天里能够写出4行诗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荒村》这样一部有影响力的大作品就花费了哥尔德斯密斯多年时间。哥尔德斯密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写作习惯,那么那些零星写作的作者是无法领略到这个人的思维的缜密程度以及写作时的熟练程度,永远都不能,哪怕那些人有着这个人10倍的天赋。”
朗费罗把伟大的诗歌作品比作浮出水面的桥梁,把诗人平时的学习与研究比作沉没在水中的桥基。他说:“桥梁固然重要,但桥基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看不见它,而忽略它的重要性。”
如有可能可看一下那些伟大作品的“初稿”,定会受到启发,无论是《独立宣言》,还是朗费罗的《生命之歌》,亦或其他作品,没有哪一部作品是一下成稿的,都是经过了多次修改和润色的。拜伦的《成吉思汗》前后写了100多遍,只因为拜伦要求精益求精。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狄摩西尼为了写成《斥腓力》用了大量的时间,耗了大量精力;柏拉图对《论共和国》的要求更严谨,光开头第一句话就用了9种不同的写法;蒲柏花掉整整一天的时间只为了写好两行诗;夏洛蒂·勃朗特用一个小时琢磨一个适当的词语;格雷写一个短篇需要用一个月时间;吉本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第一章就写了3遍,而完成这部大块头作品则用了25年。
安东尼·特罗洛普认为一个人说要等到心情好时或是灵感来临时再工作起来也不迟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不经过努力就成功的事真的很不错。”一次大律师罗费斯·乔特的一位朋友对他说。“这有什么可感叹的。”大律师回应道,“那样做就犹如把希腊字母撒落地上,捡起来就成了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般不可信。”
坐等着好事光临与希望月光变成银子一样都属无稽之谈。梦想自然法则会随你所愿那更是痴人说梦话。这些想法是那些不愿努力工作的人的水中月、雾中花,也是那些目光短浅者的海市蜃楼。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告诉世人:“不要以为是我的天赋成就了我的成功,实际上,是努力工作成就了我。”
丹尼尔·韦伯斯特在他70岁生日之际谈起了他的成功:“要说我能有今天这番成绩,完全来自于我的努力,在我能够工作时日起,我没有一天不在努力工作。”
“我最大的乐趣是在工作中找到的。”已年近90岁的格莱斯顿这样说,“勤奋工作是一种好的习惯,它能使你获益匪浅。很多很多年轻人把休息看作工作的结束,但在我看来改变工作方式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假如说你长时间看书眼睛已疲劳,脑子昏沉,那就不妨到空气清新的外面走走,活动一下身体,这样疲劳就会被你驱跑。实际上,自然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即便在我们睡觉时,心脏仍在工作。自然的努力一旦真的停止,人也就不可能还存在。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都尽量顺应自然,这样我拥有了良好的睡眠、饱满的精神状态,消化也非常良好,这一切皆来自于我的辛勤工作。”
“我认识爱迪生那年他刚好14岁,”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真是个勤奋的人,他不允许自己虚度每一天。他往往读书到深夜,他对那些情节曲折的小说和扣人心弦的西部故事表现出了厌烦,他喜欢的是机械、化学以及电学方面的书籍。他不但理论上精通它们,而且也掌握了这些实用技术。对于他来说,工作是最重要的,读书只能是忙里偷闲,而睡觉是不得不干的事,可以说,大量的工作加上少量的睡眠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爱迪生本人的看法则更有启迪性:“我兴趣最浓的时候是在发明之前,而发明成功之后,我兴趣顿失。另外,我发明绝不是为了求得金钱的回报,对别人也许是这样,但对我则绝非如此。我最感快乐的时候是在小时候,那时我十分贫穷,只能捡些破旧的设备和简单的器械进行我的实验,那时我真的感到幸福快乐。现在,我想要的一切实验设备都已拥有,而且是最好的,我可以继续我小时候的梦想,延续我的快乐,现在我的快乐依然来自工作的过程,而绝非经济上的回报。”
我们得承认有些东西蕴含着永恒的智慧,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雪雨交加,亦或是我们神情不爽、身体不适,我们都得去我们应该去的地方,干早已给我们准备好的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而只有我们劳作了8到10小时,休息才会显得格外甜美。孩子们必须于9点去上课,而且绝对不能分心去想别的事;无论何种情况账本都要记得清晰明了,准确无误;无论哪个库仓,都要求货物和账本记载完全一致;无论何时,都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孩子和邻里。不需再一一列举,道理都是一个,那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你何时起步,你都必须辛勤肯干,不要说工作简单乏味,也不要说不富挑战,正因为你承受这些,你才有可能建立起成功的各种品质,诸如,一心一意、坚韧不拔、面对诱惑不为所动、严于律己等等,正是这些品质奠定了你今后的成功。可偏偏有些人鄙视劳作,这些人多是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狂傲之人。在我看来,最让人瞧不起的倒是那些自以为是的青年人,我断定他们绝不会在有人的街道上肩扛东西而过。
翻开历史画卷,我们会发现,在罗马最强盛时,罗马国王是经常劳作于田间的。但是在连一般的工匠和田间辛勤劳作的农夫都变成奴隶后,罗马帝国却衰落了。当时最开明的西塞罗这样写道:“手艺人的工作是不值得一提的,文明的工作不可能在这里产生。”亚里士多德也持同样的观点:“技术工人干的活是非常卑微的,根本不值得称颂,他们只是社会不发达的产物,注定是为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