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
11437700000032

第32章 分敞开的成功之门(6)

雅典人为了纪念著名的寓言作家伊索,还专门为他塑了一座雕像,而伊索也出身于奴隶。由此我们知道,荣誉和成功之门,对所有人都是畅开的。在古希腊,只要你能够在艺术、文学或战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才华,那么,财富和不朽的名誉终将属于你,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这方面做得如此好,给那些不幸的在境遇中苦苦挣扎、力争前程的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常常的思考

亨利·梭罗

我们常常思考,人生的主要目的何在?什么是生活中真正的必需和手段?初想之时,似乎人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能让他们接受。然而,他们却又真诚地认为,舍此之外别无选择。但是,人们哪里知道,自然界已历经沧桑,从前的自然更灵敏、更健康,那时的东升之阳更明媚、更灿烂。放弃偏见尚为时不晚。任何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不管多么由来已久,都不能够不经揣磨就可以依赖。有些事情,今天人们附和着,不声不响地信以为真,明天就会证明是虚妄,不过是一缕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轻烟。有些人错把它当成云彩,相信它会向自己的田地洒下甘露。老人们说不可做的事,你实践了,发现它可做。旧事旧人做,新事要由新人为。

困难并不等于不幸

戴尔·卡耐基

爱德华·道希是一家租车店的老板,他与我毗邻而居,专门出租高级客车。我十分欣赏他的品格,他很善于听人讲话,心胸开阔,又喜欢接受新事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有一天,我和他在一起喝茶聊天,当聊到伟人与成功者话题时,我们都认为那些伟人和成功者通常也都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人。接着,爱德华问我:“你听说过纳达尼·鲍德齐这个人吗?”

我问:“是不是一位相当精通航海术的人?”

爱德华点头说:“是的。他生于1773年,1838年去世。他在10岁之前几乎是以自学的方式完成学业的,如拉丁文等。因此他能阅读牛顿的《数学原理》。到21岁时,他已经算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数学家了。他自小就喜爱航海,又学习了航海术,据说他还在航海时教导全体船员如何用观察月亮与星座的关系来计算船舶的位置呢。后来,他写了一本有关航海术的经典之作。这对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爱德华说得对,鲍德齐的确是个极富勇敢钻研精神的人。也许没有人告诉过他:“大学教育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因此,他能不顾一切地向前冲,用自学的方式得到各种必要的知识。在纳达尼·鲍德齐或爱德华·道希这类人眼中,世界上没有“困难”二字。

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困难是最好的挡箭牌。许多人把自己没有获得成功归咎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其实,即使他们真的上了大学,他们仍能为自己找出其他许多没有成功的理由。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则不会为困难寻找借口,他们会积极地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而不是退缩、回避困难。

有一次,亚历山大·贝尔在工作不顺利时,向他的朋友约瑟·亨利抱怨说,都怪自己缺乏有关电机方面的知识,致使现在工作起来十分困难。约瑟·亨利是华盛顿区一家工学院的校长。他虽然同意贝尔的说法,但却没有说出来,只是简短地告诉他:“现在去学并不晚。”

亚历山大·贝尔果然去攻读有关电机的课程,最后终于成为历史上对机电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那么,贫困是失败的理由吗?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的父亲是一个铁匠,后来父母离世,他又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IBM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年轻时曾担任过簿记员,每星期只赚2美元。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没有认为贫穷是他们的障碍。相反,贫穷成为他们成功的动力,他们把别人用在自怜上的时间全都用在了工作上。

终生忍受疾病痛苦的罗伯·路易·史帝文森并没有因此而颓废。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十分开朗、有活力;他所写的每一行文字也充分流露出这种精神。正是由于他不愿向身体的缺陷屈服,他的文学作品才更显风彩,极具生命力。

回顾历史,许多著名人物、成功人士都有身体上的缺点,如:拜伦爵士长有畸形足,朱利亚斯·凯撒患有癫痫症,贝多芬后来因病成了聋子,莫扎特患有肝病,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而海伦·凯勒更是盲聋哑俱全。

就是那些在银幕上光彩照人的演员,也有很多坎坷遭遇。被誉为“女神莎拉”的莎拉是个私生女。她的童年充满困苦与磨难,生活毫无希望。但她却以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不朽的辉煌人生。

我有一位朋友的儿子患有口吃的毛病。他外表英俊高大,成绩优秀,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他。为了治好他的病,从小学开始,他的父母就为他请过许多心理专家和口吃治疗专家,但成效甚微。

一天,他回家告诉我的朋友,他将代表全体毕业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并开始兴致勃勃地准备讲稿。我的朋友除帮他积极查找资料和提供见意外,根本没有提到该如何在演讲时避免口吃这个老毛病。

毕典业礼终于开始了。这个男孩昂首阔步走上讲台,开始发表演讲。会场观众都鸦雀无声地注视着他,因为许多人都知道他患有口吃的毛病。他一开始讲得很慢,但很有信心,接着便很顺利地把15分钟的演讲说完,丝毫没有口吃的痕迹。等他讲完之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男孩是竭尽全力克服了自己的缺陷和困难,理应获得他们的嘉奖。

卡尔顿·葛立夫是个小业主。一日,他开车经过莫里镇的一个十字路口,正好见到一名眼盲的少妇,牵着一条狗要穿过街道,卡尔顿急忙将车停了下来。

这时,一名男士走到卡尔顿的车旁,说明他是那名少妇的训练师。他要求卡尔顿以后遇见这种情况,不用紧急刹车,他说:“训练这狗就是用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假如每部车子都像刚才一样停下来,狗会以为这是应有的状况,而不会特别警觉。这么一来,一旦有车子不这么停下来,便会发生交通事故。”

这件事真正使我感动的倒不是那位训练师的话,而是那名少妇能采用这样的训练来克服自己的生活,令人可敬可佩。

这些人的心灵都是高尚的,成熟的他们不会陷于自己的困难当中,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加以克服、解决。他们不需要怜悯,更不会萎靡不振,甚至去逃避。

我看过一本极富鼓舞性的传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死神的门口》,作者是洛埃·史密斯。传记的主人公名叫艾莫·赫姆,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维,当时他的医师在他婴儿期就判处了他的死刑,认为活下去的希望渺茫。

但是赫姆还是活下来了,而且是70高寿。虽然这几十年来,他常因右半身严重受伤而常痛楚不已,但他始终没有向死神屈服。由于身体不便,他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便转而努力阅读。28岁那年,他成了卫理公会的传道士,郝姆的一生,后来又历经两次致命的事故,他都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念。后来,他的病引起了有名的巧克力制造商约翰·惠勒的注意,几个月之后,在约翰的资助下,这位倒在死神门口的传道士,终于顺利地恢复了健康。

艾莫·赫姆病好后开始募集传道基金,兴建教堂,并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当地的学校和医院。这名“单肺传教士”募集了将近3多万美元,资助了许多被困苦缠身的人。到了69岁的时候,他“告老退休”,但还是没有间断工作。他又举办了上千次的讲道,写了两本书,为教会和其他慈善机构募集了50万美元,并且担任20余所专业学校的董事。除此之外,他还捐助5万美元以兴建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附近的一所教会。

艾莫·赫姆身上到处都是缺陷,但他却无视缺陷的存在,他只知道自己有生命,而且这生命要活得有意义。他已把自己有生的90多岁充分使用,并用“勇气”谱写了人生。

现代社会处处强调年轻与活力,致使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不免要感叹自己的“缺陷”。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过时了,就要被社会陶汰了。几年前,我在纽约的训练班里来了一位已74岁高龄的女学员,她坦然承认不知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

这位老太太退休前是位教员,一直到强制退休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她的积蓄不多,因此必须时时保持忙碌,这对经济和精神上都十分重要。由于她有很多教学经验,无事时便到各个幼儿园去讲故事。她的故事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典之作,她还制作了很多幻灯片来加强效果。

我认为她的工作很有意义,并鼓励她把这当做事业来做。

于是这位女学员开始投入到了她的事业中。她知道,年纪并不是一种障碍或缺陷。正是有了这许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现在才更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更好、更生动。

她不仅用口讲,而且拿东西让大家看,因此很容易被接受。她充满温馨和富有戏剧性的讲述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现在,这位老太太已把自己的热忱和信心带到美国各地,并把智慧和欢乐带给成千上万个儿童。她不愿让自己的年纪成为障碍或偷懒的借口,她没有借口年纪大而不出去工作,相反的,她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然后把构想付诸行动,因此做得非常成功。对于这位74岁的老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她变老,反而让她变得更成熟。年纪对她不但不是缺陷,反而成为一种新生的动力。

萧伯纳很是看不惯那些爱抱怨环境不顺的人。他说:“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环境不顺利,因此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我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环境,可以制造出一个来啊!”

事实上,假如每个人每天都认为自己的环境不好,很可能就会把自己的过失推给“缺陷”或种种其他原因。在我年轻的时候,常因自己长得比别人矮而气馁不已。多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身高跟其他许多与生俱来的条件一样,不仅有坏处,还有很多好处,完全在于自己的态度。

如果别人有双手,而我只有一只手;如果别人富有,而我比较贫穷;如果我长得高、矮、胖、瘦、脸黑或脸白——无论哪一点使我与众不同,都很可能成为我的缺陷——这种认识是你自己确定的。

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和障碍的人,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他总是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他会先认清自己的不同之处,然后心平气和地承认它,并以此为动力,创造自己的辉煌。

幸福的寄托

霍尔巴赫

在现在的世道下,德行远不能使实践它的人得到安乐,反而会使他们时常陷于不幸,给他们的幸福安置些连续不断的障碍。这些都是常常被人们说,并在实践中已证明了的。

我们常常看见德行是得不到报答的,我说什么呢?我这样回答:我承认由于人类迷误的必然结果,德行很少被引向那些能寄托幸福的事物上去。大多数社会,常常被那些由于无知、谄媚、偏见、权力的滥用,以及罪而不罚等等共同使之成为德行之敌的人们所统治,这些人不惜把他们的尊重和恩惠给予那些不肖的属下,他们只对浅薄而有害的才能给予奖赏,决不给有功劳的人以公平的待遇。

每个人的幸福依赖于他在一些人(使命使他处于这些人当中)的内心引起并培养起来的种种情感。显赫的身世固然足以使人头晕目眩;威权和力量固然足以取得别人并非出自心愿的敬意;家资豪富固然可以贿买那些低下和卑劣的灵魂。然而,唯有人道、慈惠、同情和公正,才能使那些亲切的、深情的、尊重的情感被毫不费力地给予有理性的人。

享受

康德

平复一切痛苦最容易、最彻底的办法是,人们也许可以使一个有理性的人想到这样一个念头:一般说来,如果生命只用于享受幸运机会的话,那么它是完全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生命被用来指向某个目的时才有价值。运气是不能带来这种价值的,只有智慧才能为人创造它,因而是他力所能及的。生活永远不快乐的人,就是那些担心价值损失而忧心忡忡者。

年轻人!我希望你能放弃关于娱乐、饮宴、爱情等等的满足,就算不是出于禁欲主义的意图,而是出于高尚的享乐主义要在将来得到不断增长的享受。这种生活情致上的节省,实际上会使你更富有,所以就算你在生命的尽头,亦不要放弃这种对欲望的节省。把享受控制在你手中这种意识,正如所有理想的东西一样,要比所有通过一下子耗尽自身因而放弃整个总体来满足感官的东西要更加有益,更加广博。

鉴赏力与过度豪华的享受是相违背的,于是在社交公共活动中,便有了奢侈的说法。但这种过度豪华如果没有鉴赏性,就是公开的放纵。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享受的两种不同结果。奢侈就是一种对生活资源的严重浪费,它会导致贫穷;放纵却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它会导致死亡。后者则是一味地享受,最终自食其果。两者所俱的表面性光彩却比自身的享乐性更多。前者是为了理想的鉴赏力而精心考究,比如在舞会上和剧场里,后者是为了在口味和感官上的丰富多彩。用反浪费法对这两者加以限制,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用来部分地软化人民以便能更好地统治的美的艺术,却会由于简单粗暴的干预而产生与政府的意图相违背的效果。

好的生活方式是与社会活动相适应的。显而易见,好的生活方式会受到奢侈损害,而有钱人或上等人却常常说:“我懂得生活!”这一说法意味着在社会享受中,他目光远大,为了使享受从两方面得到增益,他带着有节制的、清醒的头脑精明地做出选择。

人类的镜子

普里什文

了解大自然最简单的捷径即是与人亲密接触,那时大自然将成为一面镜子,因为人类的心灵里包含着整个大自然。大自然——这就是为全人类的经济提供的材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真理之路的镜子。只要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道路,然后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去看大自然,那么必然会在那儿看到你个人思想、感情的感受。

这好像给人一种简单、容易的感觉,如两滴雨点在电线上互相追逐,一滴雨珠耽搁了一下,另一滴赶上了它,于是两滴水合为一滴,一起落到了地下。这么简单!但如果想想自己,想想人们在孤独中,彼此尚未相遇,尚未会合在一起时心中的感受,带着这些想法去研究水滴的结合,那么就会发现,雨滴、水溶合在一起,原来也很复杂。

如果献身于这种研究工作,那么就会像在镜子里一样看见人类的生活,就会发现,整个大自然就是整个人类——这位帝王——生活得像镜子一样的见证者。

大自然里有水,它的镜子映照出天空、山峦和森林。人类不仅自己站了起来,他同时还拿起镜子,照见了自己,接着开始细细观察、审视被照出来的自己的形像人。狗在镜子里照见自己,认为那是另一条狗,而不是它自己。

很可能只有人能够懂得,镜子里的形像就是他自己。

一部文化史就是一篇故事,叙述人类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而且用它在这面镜子里还将看到什么样的形式来规划我们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