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
11437700000006

第6章 分人到无求品自高(5)

“我把它给了一个母亲的爱儿——一个小孩子。他虽懵然无知,却信任我,求我代他挑选。你没要求我替你选择啊。”

“哦,我真惨啊!那么留给我的是什么呢?”

“你只配遭受垂垂暮年的反复无常的侮辱。”

人到无求品自高

蒙田

年轻时应注重成功名、创大业,老年时应注重享受硕果。我辈天性之最大弱点,莫过于追求青春永驻。重新开始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希望如此。

求知欲也罢,雄心壮志也罢,都需与我们的年龄相称。当我们业已行将就木之时,我们的食欲与消遣才刚刚来临。

当你走到了死亡的边缘时,你拥有一座在大理石般地基上建设的住宅,一座令人忘却它是坟墓的住宅。

我最宏远的规划也不曾超过三百六十五日。此后,除了一个归宿以外,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和思索的了。我抛开所有的希望和事业,向我所逗留的地方做最后的辞别。我所拥有的东西正在日复一日地丧失殆尽。许久,许久,我既无所得也无所失。我所有的足够应付我的旅程。

我曾经生活过,而且精心地行走于命运规定给我的每一站;现在,我已经走完了命运规定给我的必经之途。

我发现,静心寡欲——摆脱那些扰乱生活的劳神之事,不再执着于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行的,抛开财富、等级、知识、死和自我,这是我老年的唯一慰藉。对此时正在学习的人来说,他应该学会什么时候他才能永久沉默。人的一生或许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过程,但无需在学校完成。

多少回我成非我

蒙田

上帝对将要死的人会格外开恩,这是他得善报的唯一表现。这样,辞世时就不会感到死之重大与凶虐了。死亡夺去的不过是半个人或四分之一个人而已。喏,我刚才掉了一颗牙,不费力气,毫无痛苦,这便是自然的死亡期限已至。虽然它曾经锋利过,也曾经辉煌过,但那是我强壮时,现在这一时期已过。就这样,我慢慢消逝,我不复是我本人了。

实际上在我看来,如果我的死属于正常,是自然之老死,那将会给我很大安慰,今后在这方面我对命运再不必奢求格外的恩惠。世人总喜欢说从前如何如何:身材比现在高啦,寿命比现在长啦。梭罗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他却认定当时人的寿命最高不超过七十岁。而我则十分赞赏古人的中庸理论,凡事中庸才合情合理,才可致完美境地。既然这样,我哪敢奢望长命百岁,超乎常人呢?一切违反自然进程的事物都可能有不利的一面,而举凡顺乎自然的事物总会给人带来愉快,“凡合乎自然者便应算是好事”。柏拉图由此得出论断:“因受伤等意外非自然死亡的才称为暴毙,因年事高而带来的死亡最轻松不过,也许还是令人愉快的哩。”

“少年殒命,兰摧玉折;

老者故世,果熟离枝。”

生命与死亡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消彼长,我们在逐渐长大的同时,离死亡也愈接近。我存有一些本人的肖像,那是在我二十五岁、三十五岁的时候画的。我拿来和今天的肖像对比: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这些年我的面容有了极大的变化,等到我离开这人世时恐怕面容变化会更大,更难想象。

头发里的世界

波特莱尔

让我长久地呼吸你头发里的气息,让我将面庞沉到那里去,如口渴的人在泉水中。让我用我的手来挥动它如一条黛香的手巾,将记忆挥散在空气里。

你倘若能知道我在你头发里的一切所见,一切所感觉,一切所思吗!我的灵魂在香气之上旅行,正如别人的灵魂在音乐之上徜徉一样。

从你的头发升起一个圆满的梦,充塞着帆与樯;它容纳大海,在这上面,暖风送我向优美的国土。在那里,天空更蓝更深,大气被果实树叶和人所薰香了。

在你的头发的大洋里,我见一海港,低唱着忧郁的歌,用了各民族的强壮的人们和各种形状的船舶,在垂着永久之热的巨大的天空上,雕镂他们的微妙细巧的建筑。

在你的头发的爱抚里,在充满花朵的瓶盎和清心的喷泉中间,在大船的船室里,我为海港的波动所摇荡,不禁心神倦怠。

在你的头发的炽热的分披里,我呼吸那夹着阿片和糖和烟草的气息;在你的头发的夜里,我看见热带的天的无穷的照耀;在你的头发的茸条似的岸边,我因为柏油魔香和科科油混杂的气息而沉醉了。

让我久久地咬你浓厚的黑头发。我在啮你弹力的反逆的头发时,这似乎是我正在吞噬记忆。

空虚的世界

弗洛姆

现代社会的每个人在日益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渐渐同自己疏远开来,同他的同伴们或同事们疏远开来,同自然界疏远开来。他变成了一种商品,变成了一架赚钱机器。他将自己当做一种投资来检验生命的能量,而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这种投资必须给他带来可以获得的最高利润。否则,他的人生为之逊色。人的关系,实质上已变成异化了的机械般动作的人的关系。每个人的安全感,只有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时才有保障。每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动上都是机械的、僵化的。虽然每个人尽可能地努力同其他的人紧密地保持联系,但是每个人还是极度地空虚和寂寞,每个人充满了强烈的恐惧感、焦虑感和罪恶感。如果人的空虚和寂寞如影相随,它们就总是会导致不安全感、焦虑感和罪恶感的产生。我们的文明世界,在高度现代化的同时,提供了多种帮助人在意识中意识不到这种空虚、寂寞的镇静剂:首先,企业化与机构部门化的机械工作,其严格的规程,苛刻的制度促使人意识不到他自己具有人的最根本欲望,意识不到超越自身和结合的强烈要求。虽然这种规范的工作导致了最大化的效率,但人性却丧失了。在工作之余,人们为了摆脱空虚,通过娱乐的过程化,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声音和风景被动地消遣,以摆脱潜意识里的绝望。除此之外,人们为了克服孤独感和空虚感,还往往通过大量购买时髦的东西,很快地更新换旧,从中获得满足。现代人赫鲁黎在《勇敢新世界》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身体肥胖、衣着漂亮、情欲放荡。然而,没有自我,没有灵魂,除了与同伴们或同事们肤浅的接触之外,身心万分空乏。并且,还受那句曾被赫鲁黎简洁地说出来的箴言的影响:“个人觉察到,万众齐欢跳。”或者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或者最雅致也是最圆满的说法是:“现在每一个人都幸福。”现代人从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中摆脱后,他的幸福就仅仅寓于“获取乐趣”之中,获取乐趣,就在于从眼花缭乱的商品的消费和“购买”中得到满足;从乱七八糟的风景、食物、酒精、香烟、人群、课堂、书籍和电影中得到满足——所有这些都被兼收并蓄,吞咽入肚。世界对我们的欲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客体,是一个巨大的苹果,是一只巨大的酒瓶,是一个硕大的乳房。我们只有放纵自己的身体,大吃海喝、狂购,我们的性格适合于交换、买卖和消费,尽管一切过后是一阵阵空虚,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世界像一个舞台

莎士比亚

世界是一个舞台,一切的男女都不过是演员:他们有他们的登场和退场,而且一个人在他的时代里扮演许多的角色,他的角色的扮演分七个时期。

最初婴孩在乳母怀抱里啼哭呕吐。于是带着书包啼哭的学童,露着早上明澈的脸,像一只蜗牛般很勉强地爬向学校;于是长吁短叹的恋人以哀伤的短歌呈献给他的情人的娥眉;于是爱好离奇的咒骂的军人,胡须长得像一只豹,爱惜名誉,急于争吵,甚至于在炮口内觅取如泡沫幻影的名誉;于是法官饱食了困难,挺着美观的圆肚子,张着庄严的眼睛,留着规规矩矩的胡须,他的发言充满着聪明的格言和时新的例证,他这样扮演他的角色。

第六个时期转入消瘦的、穿着拖鞋的丑角。

鼻上架着眼镜,身边挂着钱袋,好好节省下来的年轻时代的袜子,穿在他的瘦缩的小腿上,大得难以使人相信,他的壮年洪亮的声音转成小孩子尖锐的声音,在他的声音里充满竹笛的尖声。

最后一幕结束这怪事层出的传记是第二个婴孩时期,并且仅仅是湮没无闻,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味觉,没有一切的东西。

圆心与圆周

雪莱

在我们的脑海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涌现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而运用言辞来表达人生。我们降临到世间,然而,我们早已淡忘了呱呱坠地的时刻,婴孩时代也只不过是记忆中破碎的残片。我们活下来了,可在生活中,我们失去了领悟生活的能力。狂妄自大的人类是何等的愚蠢,竟然以为通过自己的言辞就能洞穿人生的秘密。这正是人的可悲之处。当然,如果我们能适当地运用言辞,我们就能明白自身的无知。哪怕我们仅能如此,也能如愿了!因为,我们无法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降临世间是否即为存在之始,而死亡是否即为存在之终?诞生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呢?

涂在人生表面的那层油彩被精密抽象的逻辑学抹去了,一幅惊心动魄的人生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只感到它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有哲学家宣称,只有被感知的事物才存在。而且,我自己就赞同这一学说。

事实却不是如此。我们固有的信念与这一论断完全相反,所以,我们固有的信念便千方百计地与它抗衡。在我们心悦诚服之前,我们的脑海里早已有这样一种定论,外在世界是由“梦幻的物质”构成。通俗哲学这种荒谬绝伦的意识观与物质观,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产生了致命的后果。这一切以及这种哲学在万物本原问题上极端的教条主义,曾使我一度陷入唯物论。这种唯物论是极富有诱惑力的体系,特别是对于年轻肤浅的心灵。信徒完全可以自由地谈论,却免除其思索的权力。不过,我仅仅是对它的物质观感到不满足。我以为,人是志存高远的存在,他“前见古人,后观来者”,他的思想,徜徉于永恒之中,与倏忽无常、瞬息即逝无缘。他无法想象万物的湮灭;他只是存在于在“未来”与“过去”之中。无论他真正的、最终的归宿如何,在他心中永远存在着一个与虚无、死亡为敌的精灵。这是一切生命、一切存在的特征。每一个生命既是圆心,同时又是圆周;存在也是如此。既是万物所指向的点,又是包含万物的线。这种观念与唯物论及通俗哲学的物质观、意识观背道而驰,然而,它与智力体系却是相投的。

蠢人的评判

普希金

你一向是说真话的,我们伟大的歌手;你这次也说了真话。

“蠢人的评判和群氓的嘲笑声”……对这两点又有谁不曾领教过?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而且应该忍受;谁能够做到——就让谁来表示轻蔑吧!

然而有一些打击,它们刺痛着你的心坎,比什么都痛……一个人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地、热情地、忠实地工作……而一颗颗正直的心灵却嫌弃地躲开他;一张张正直的面孔一听到他的名字便因愤怒而变得通红。

“躲开点儿!滚蛋!”一些正直的、年轻的声音对他嘶喊。“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劳动,我们全不需要;你玷污了我们的住所——你不认识,也不理解我们……你是我们的仇敌!”

这时这个人该怎么办呢?继续劳作,不要试图去辩白——甚至不要企望有稍微公正一些的评价。

从前,庄稼人诅咒一个过路人,这位过路人给他们土豆——穷人赖以度日的食物——面包的代用品。他们把这份珍贵的礼物从那只向他们伸出的手中打落在地上,把它摔进泥土里,用脚践踏。

如今,他们依它为食——而他们甚至不晓得恩人的姓名。也罢!他的名字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他,虽然无名,却把他们从饥饿中拯救了出来。

让我们只为一件事尽力吧:愿我们所带来的确是有益的食物。

从你所爱的人嘴里听到错误的谴责是苦涩的,然而即使这也是可以忍受的。

“打我吧!但是要听从我!”雅典的首领对斯巴达人说。

“打我吧——但是祝你健康和温饱!”我们应该这样说。

美的真谛

邦达列夫

什么是美的真谛?是否是人对大自然反映的感知?

有时候我想,假若地球无可补救地变成了一个“无人村”,在城市的大街上,在荒野的草地上,没有人的笑声、说话声,甚至没有一声绝望的叫喊,那么这宇宙中鲜花盛开的神奇花园,连同它的日出日落、空气清新的早晨、星光闪烁的夜晚、冰冻的严寒、炎热的太阳、七月的彩虹、夏秋的薄雾、冬日的白雪将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我想,在这空旷的冰冷的寂静中,地球立即会失去作为宇宙空间里人类之舟和尘世俗地的最高意义,而且它的美丽也将毫无意义,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没有了人,美也就不能在他的身上和意识里反映出来,不能被他所认识。难道美能被其他没有生命的星球去感知、去认识吗?

美更不可能自我认识。美中之美和为美而美是毫无意义的,是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事实上这就像为理智而理智一样,在这种消耗性的内省中没有自由的竞争,没有吸引和排斥,没有生命的参与,因而它注定要消亡。

美不该是僵化的,它应有明智的评价者,或赞赏的旁观者。须知美感——是对永生的臆想和信心,会唤起我们生的愿望和博大的爱心。

美与生命是紧密相连的,生命与爱也同样密不可分,而爱和人类则是密切相连的。一旦这些联系的纽带中断,大自然中的美就会变得空洞直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