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换工作不如换思维
11441700000002

第2章 工作可以造就你,你也可以造就工作(1)

当工作遭遇“七年之痒”

工作时间一久,难免会像夫妻一样,开始感到厌倦。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讨厌这份工作时,甚至每天如坐针毡想离开时,它是否就像你的糟糠之妻?

婚姻有所谓的“七年之痒”,那么人在职场呢?

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职业生涯的增长,我们就会逐步对工作缺乏最初的激情,出现倦怠,甚至是厌恶的现象。这个时候,你就有必要好好检视一下你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境况,是公司,还是工作本身?抑或是自己?

你的工作“七年痒不痒”

刚刚踏出校门的激情满怀,不知从哪一天起消失在城市的高楼里、马路上,工作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由此,不少人对工作发出“七年之痒”的感慨。

七年,并非一个定数,而是一个概数,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是七八年。工作的七年之痒,追根究底,还是一个工作的懈怠、郁闷、失意现象,是典型的工作亚健康状态。工作之痒可谓人人都有过,不管你是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也不管什么样的身份与地位,都概莫能外。

不少朋友为了工作稳定、薪酬待遇之类而找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他们用“上错花轿入错行”来形容这种感觉,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导致心情郁闷的。

有位姓杨的秘书就说到了自己的无奈:“我做了7年的秘书。7年以来,我是除了经理以外全公司所有岗位上没挪过窝的。当初与其说爱这个职业,不如说是爱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薪酬。但现在,我特别讨厌我的工作,没办法,为了生活,我没有勇气甩掉这样一份让我衣食无忧的工作。”

另一位自由职业者也说:“我干过七年彩扩摄影的工作,前五年干得挺开心也挺投入的,但是后两年工作便成了莫大的痛苦,虽然每天只上五六个小时班,仍然感觉很难捱。就算现在离开工作岗位4年了,每当想起以前的工作,经过类似的工作场所,我心底还是抗拒不已,可想而知我对以前的工作多么厌倦。我的工作别人以为是五颜六色的,在我看来却是苍白的,没有一点色彩。”

可见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别人难以了解的工作之痒。

工作到底“痒”在哪里

做广告的张洁,最近感觉挺苦恼的,她在广告这一行做得力不从心,很想转行做其他的,但是,其他行业她又没有广告这一行有经验,结果,转了一圈,还是在广告这一行。

张洁22岁毕业,参加工作五年。由于大学学的是广告,所以张洁很幸运地在一家比较大的广告公司负责设计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公司分工很细,所以自己反倒学不到什么。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她成功地跳到了另一家小的设计工作室。

在那里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比起前一份工作,它更能锻炼人。而且在那儿,她第一次体会到了通宵达旦的乐趣和苦衷。因为工作强度大,有时候需要连续加班,几夜下来,小伙子胡子拉碴,女孩子则一个个像黄脸婆。张洁担心自己还没嫁出去就已经“人比黄花瘦”,所以又换了一个公司。

然而由于专业的限制,张洁始终摆脱不了广告,这也就意味着她仍然经常在午夜两点半从公司的写字楼里游出,独自在空旷的大街上行走。夜景虽美,她心里却有些凄楚,常常自问:我梦中的理想事业到底在何方啊?但是,无奈的现实又再三告诫她说,你已经不是任性的小孩,楼还在供着,车子还未买,每天24小时还不够,哪有时间顾影自怜?

张洁的郁闷,代表着很多人的现状:当工作进入一定的阶段,工作之痒就会随时发作,只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已。搔痒还得找到痒处,因此,解决工作之痒,首先还得找到所痒之处。

闲暇的时候不妨坐下来对照一番,静静地思量一下自己的职业困惑,自己的“痒”究竟在何处?

后来,张洁经过与职业专家一番深入的交谈,找到了她的问题症结所在——她其实还是挺喜欢广告这一行的,而且其性格和天赋都与这一行相匹配,只是她过高的期望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朋友、家人的一些偏见,影响了她工作的激情。

因此,专家建议她给自己制订一个适当的职业目标;其次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段时间后,张洁竟然和以前判若两人,重新焕发出了生活的激情。

心理学家认为,对工作或职业产生疲倦,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工作到一定程度,程式化的默契本身很容易在人类“求新求异”的本能心理需求中被厌倦和抛弃。通常情况下,能力大于期望值和期望值大于能力的人都容易产生工作厌倦心理。

一般说来,导致工作厌倦或疲惫的原因主要有: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干下去;好好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回报,以至于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工作出现了一些挫折,比如受了老板的批评而感到委屈等等。

事实上,人对工作的热爱其实比婚姻更缺乏维系的基础。出现症状的人不必因此而背上心理负担,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痒症的来源并积极去预防和治疗它。

如果长期的工作压力或对工作缺乏兴趣,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可能会引起心理状态的不良反应。比如一提到工作就感觉非常厌倦,工作没劲,什么都懒得去做;为应付工作的压抑,大量饮酒、常感到头痛、全身无力;心理有压力、心情压抑;工作效率低,工作错误多;刻意与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无缘无故地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等等。

就像婚姻的“七年之痒”容易导致问题和影响婚姻质量一样,职业的“七年之痒”也严重地影响工作效率,对身体也有危害,包括周期性偏头痛、过敏症、胃溃疡、高血压症、腰背痛等。

由此可见,工作之痒不及时解决,危害不容小视。但方法总是比问题多,只要对症下药,采取积极而主动的方法,什么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关键要动起来,跳槽不是万能药

工作出现七年之痒,怎么办?有人打算跳槽、考研、读MBA、做自由职业者、出国、辞职休息等等。事实证明,跳槽、换工作是很多人摆脱厌倦最常用的办法。

出现工作的七年之痒,关键是要动起来,主动寻求解决之道,但选择跳槽并非万能药。对于这样一个机会无限的商业时代,跳槽,无疑是件极其正常的事,它也是人才寻求最佳发展舞台最有效的途径。但是,跳槽是有前提的,而且需要把握一个度。

就像前面那位杨秘书所说,职业错位就必须及时换工作——适合做与人打交道做业务的,却让他埋头于办公室;适合当作家的,却让他走到市场一线,做销售。这就是典型的对人才的大材小用,暴殄天物。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果敢的换工作,去做自己真正适合的。除此之外,频繁的换工作,只会对自己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再令人激动的工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不是工作造就了人,而是人造就了自己的工作,关键问题不是换不换工作,而是如何扩展你的事业。因为一个人可以把事情越做越大,也可以越做越窄。所以说,换工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药,行动起来,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充实自己的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

每个人的问题因人而异,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态度,却有着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的人,当工作一旦出现问题,他会主动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而有的人呢,面对问题,被动地选择了逃避。

譬如说,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却老是得不到老板的器重;明明觉得这样对自己的发展很不利,但他只知道怨天尤人,不敢主动去与老板沟通。殊不知,逃避,并躲不过,越是害怕的事情,越要主动去面对解决,因为很多的时候,越是你害怕的事情,往往是你制约你发展瓶颈。

工作之痒虽然人人都会遭遇,但有的人却认为是极其自然的现象,没有那种受害的感觉。因为他们懂得主动去调节自己,从而很容易挨过“发痒期”。

一位有过20多年从医经验的医生曾经说过:“疲惫、厌倦,谁都有啊,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关键要善于主动采取办法解决,而不是稍不如意就想到换工作。我当医生已经20多年了,有过疲倦,没有想过换行。从学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我要干一辈子医生。别人可能因为对一种工作厌倦了就去干另一种工作,医生却很少有人这样。”

观念决定出路,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死胡同,就是不懂得换个思维去看问题,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会看到事情的实质,也就更为客观。职场中有这样一个流传的故事:

甲对乙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乙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甲问:“为什么啊?”

乙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甲觉得乙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乙问甲:“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甲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乙的初衷。

站在员工的角度,我们常常不问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只问回报。稍不如自己的意,就会顿生埋怨,产生换工作的想法。而站在老板的角度,如果你不先付出,不先表现出自己的工作能力,他怎么会器重你呢?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不受老板重视的员工,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换工作,而是双管其下:一方面调节好心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另一方面,适度“充电”很必要,利用下班时间学点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知识技能,也好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换工作前三思,别轻易做“跳蚤”

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诸如:换工作的成本与得到的回报是否成正比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避免盲目换工作。

同时,在换工作前,还要搞清楚,自己目前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是换工作所能解决的,还是由于自己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沟通能力不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要打开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确定换工作的必要性,给换工作找一个恰当的理由,让自己没有机会后悔。

不要因为冲动而跳槽

工作时间久了,有些人难免变得心浮气躁,跳槽的欲望开始蠢蠢欲动。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在公司里工作,恪守本分,表里如一,能静下心来干事情是获取老板肯定的重要前提。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吃着李家饭盯着张家门,动不动就表示不满,以跳槽相威胁的员工,怎么能安心工作并获得老板赏识呢?

某知名公司数月前由于策划经营的不利,造成了生产项目的滞后和浪费,不得不宣布大规模裁员,并要裁掉一个项目部门,而田穗穗恰巧就是这个部门中的一名普通员工。

裁员的消息很早就传了出来,不久,几乎所有的在职员工都开始了本职工作的任务交接。这一时期,人心惶惶,所有的人都没有心思再继续工作了。或者利用手中的一点便利,能捞便捞;或者托朋友找关系,忙着转换工作;或者干脆借着以前的业务关系,联系其他厂家,准备跳槽。在这些或明或暗的波动之下,田穗穗还是继续默默工作。

她每天正常上下班,认真工作,好像一切都如以前一样,什么也没有发生。有时候好朋友劝她别那么死板,转转脑筋,挪挪地方,免得在一棵树上吊死,可她总是摇摇头笑着说:“事情还没到最后呢,既然拿着工资,就该尽职守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田穗穗的言行被一位人事主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深深被田穗穗这种忠诚敬业的精神所打动,并悄悄地把她从黑名单中拿了下来。

后来,该项目部解散了,其他人四散而去,田穗穗则被调到了另一个项目部中继续工作,并很快因为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被晋升为项目经理。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责那些频频跳槽的人,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浮躁。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在可跳可不跳的时候,最好不要跳。谁都知道,熊掌和鱼两者不可兼得,在分不清哪是熊掌,哪是鱼的情况下,最好牢牢抓住一样。

一般公司都非常看重员工的忠诚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贰臣”历来是心存芥蒂,担心你到他们公司后“后院失火”,即使聘用你,也会对你有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

相对于这些潜规则,一些硬性制度的用意可谓昭然若揭,比如很多公司规定,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你要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也就泡了汤。

人一生换几次工作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跳槽时,你应该想想,这是不是可以给你带来更大的利益,是不是更符合你的兴趣所在,是不是可以提升你的价值,这些都需要你事先一再考虑。

一旦你决定了要从事某种职业,或者你正在从事某种职业,就要立即打起精神,不断地勉励自己、训练自己、控制自己,对公司、对老板、对职业多一分忠诚,少一点背叛。

切勿“这山望着那山高”

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去采药,他选了最高的一座山爬,因为师父对他说山越高,草药越好。当他爬上第一个山头,正准备采药时,突然发现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于是他走到山下,又去爬那座更高的山。当他爬到第二个山头时,又发现了同样的情景,于是他又去爬另一座更高的山。就这样,他自己都忘记爬了几座山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药篮里却还空空如也。可是还有一座更高的山正在远处……

在职场中,很多人就像故事里的小和尚,因为觉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是理想中的职业,于是便“身在曹营心在汉”,对眼前的工作马马虎虎,一心想着跳槽。其实,他们这种想法,只不过是心态在作怪罢了,因为那山未必一定高。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跳槽都是万不得已之时才可以做出的举动。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个不应该轻易使用的方法,随随便便就拿出来用了。

当然,人最好是能拥有自己理想的职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世事难预料,人们从事的职业往往并不理想。如果是这样,那你就一直不负责任地混下去吗?果真如此的话,你恐怕连眼下的工作也保不住,很快便会落入失业的大军。

最明智的做法是,调整你的心态,对这份不大喜欢的工作也要有敬业精神,因为这个工作对你、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或许你是因为不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才不喜欢它的。当你真正投人了、了解了、熟悉了,也许你会热爱上它的。如果你最终发现它不适合你,你就把它当做你的新的职业或工作的预备课好了。预备课你也要认真读,哪能敷衍了事呢?

一定要三思而后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