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14

第14章 施展抱负(1)

几十年后再交锋

如果我们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早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就很复杂。当初在刘邦死后不久,冒顿就给吕后写来了一封情书。吕后压住马上就要喷薄而出的怒火,召集大臣商讨如何解决自己被羞辱这件事。当然,当时也有英勇之士拍案而起,要替吕后讨一个清白。当年那个智勇救刘邦的樊哙是一个,一诺千金的季布是另一个。朝野上下对匈奴的意见很大。当年刘邦倾全国之力,三十万大军没有战胜匈奴,从那之后,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就一直是和亲和亲再和亲,这也一直是汉朝的基本国策。而且汉朝每年还会“赠”给匈奴很多金银财宝,试想,这样的融洽能让几个人心里舒服?

当匈奴听说汉武帝对闽越不战而胜的消息后(后面会提到),居然主动提出要和亲。汉武帝心里想:你匈奴也不傻啊,看到我汉朝的腰杆子挺直了,也知道要主动和亲啊。这之后不久,汉武帝就召集了一拨大臣,就匈奴和亲这件事展开讨论。

如果说当年樊哙和季布说要为吕后报仇是有些自不量力的话,那现在的汉朝应该说基本具备这样的条件了。于是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有人在讨论会上大声喊打。

这个人就是当年被汉武帝任命为出征南越的大帅之一——王恢。

王恢是燕人,自诩很了解匈奴。王恢给出的攻打匈奴的理由是:我们汉朝自立国以来,一直生活在匈奴的淫威之下,即使我们一直在对外输出美女,匈奴也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对我们挑刺儿。这次我们就要让匈奴知道我们汉朝马王爷有几只眼,让他们以后也学学什么叫尊重人。

王恢话音刚落,就有人起来反对了,反对的人正是韩安国。他说匈奴人的生活习性跟鸟一样,没有固定的场所。他们擅长机动打法,大漠辽阔,我们要追打这样一群非常熟悉情况的人,吃亏的肯定是我们。到时候我们人困马乏,还可能被人家给趁机打反攻了。所以还是和亲好,最起码稳妥。

随后,在讨论的人当中就形成了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而且观点鲜明,论据充足,一下子搞得汉武帝有点儿没底。按理来说王恢说得没错,自己受了匈奴这么多年欺压,也该扬眉吐气一下了;但韩安国说得也不错,匈奴就是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自己到了那边搞不好是要吃亏的。

最后汉武帝决定继续采取民主的方法决定——举手表决。结果,大多数人站在了韩安国这边,这下汉武帝只好同意暂时和亲了。

尽管举手表决的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主战派首领王恢并没有灰心丧气,一年后,他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再次对汉武帝提出了对匈奴的作战计划。

王恢的这个同伙,正是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聂壹。聂壹写了一份计划书后,由王恢负责递交给刘彻。计划书最突出的四个字就是:诱敌,伏击。

刘彻看了这份绝密计划书后,发挥一贯的民主做法——开会讨论。和一年前一样,韩安国还是坚持原来的立场——主和,并且第一个提出了反对意见。韩安国的举动在王恢的意料之中,他知道一场激辩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王恢是志在必得,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驳倒韩安国的策略。

辩论会上,王恢作为正方代表,首先发言。王恢将历史回溯到战国时期,说战国时的代国在北有匈奴、南方和东方有晋国和燕国牵制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加强边防的戒备,使得匈奴不敢冒犯。现在我们国力强盛难道还不如一个小小的代国吗?继续忍受匈奴的淫威不是太匪夷所思了吗?所以我方认为,汉匈之战必须要打。

王恢刚说完,韩安国作为反方的代表立马站起来反对了。他说既然对方辩友喜欢讲历史,那我也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当年高祖挥师北上,三十万大军可谓气吞山河。可结果呢?高祖身陷白登之围七天七夜。高祖突围之后,也并没有对匈奴采取下一步行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高祖深谋远虑,考虑周全。

首先,治理国家,要以大局为重,个人的恩怨和耻辱要让位于国家安危。其次,和亲这一政策既可以节约国家成本,又符合百姓不想继续战争的心理,可谓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而且自从实行和亲政策以来,我们的国家是国泰民安,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啊。所以应该继续实行和亲政策。

韩安国坐下后,王恢继续辩论: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和亲是务实的政策,但却在无意中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年高祖之所以没有打败匈奴,是因为跟项羽的八年争锋耗费了太多的气力,需要修养生息。但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十余年,是时候捍卫大汉的天威了,而边地流离失所的百姓和士兵也太需要我们为他们扬眉吐气了。所以,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啊!

王恢一说完,韩安国就上来了,并且带着自信的微笑,彷佛是胜券在握:如果按照正方辩友的说法我们犯了保守主义错误,那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正方辩友,你们犯了冒进主义错误。一年前我们就说过,大漠辽阔,我们不熟悉地形,很容易就被敌人的游击战术搞垮。打仗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们没有地利,打半天也可能是做无用功。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和亲才是硬道理。

韩安国的一番话,是将去年驳倒王恢的论调又抬了出来,并且理直气壮地以为这是可以再次战胜王恢的说辞。他没有认识到的是,王恢之所以能再次将计划提交给汉武帝,就说明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否则还不是白白浪费时间?而现在,王恢就要将它和盘托出了:对方辩友,谁说开战就非要深入腹地?在辩论会开始之前,我方就已经将计划提交给了主席——皇上,你可以先研究一下我们的方案再来辩论。我们的计划是诱敌前来,集中歼灭。至于如何诱敌,已经在方案里写得一清二楚了。如果对方辩友有兴趣的话,可以向主席申请阅读权利。

到这时候,结果就已经非常明显了,王恢一方论点明确,而且论据充足,完全有理由相信,按照他们的计划是可以实施这项决议的。汉武帝在辩论后最终拍板:我已经认真研究了正方的计划书,里面的策略提得非常好,所以,我宣布——开战!

马邑之战

公元前133年的夏天,6月,刘彻开始部署对匈奴作战任务,并且安排好了各路将领:拜御史大夫为护军将军;命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命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命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汉朝的步兵、骑兵、战车等一共有三十万人,全部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就等着匈奴大单于“羊入虎口”。

此次战争对汉朝来说意义非凡,毕竟这是七十余年的第一战,汉朝人的心不可能平静得像是无风无浪的海面。大家共同的感觉就是紧张、刺激。

而这次诱敌深入,任务最艰巨的就是设计此计谋的聂壹了。

具体的操作计划是这样的:聂壹为大间谍,假装逃往匈奴,见了匈奴的大单于就忽悠他,说如果您信任我,咱们可以做一笔大交易,当然您的利润是空前丰厚的:我遣入马邑,杀掉汉朝的县令和县丞两个人,然后带领全城的人向您投降,事成之后,马邑的财物您分我一份就成了。

军臣大单于之所以会相信聂壹的话,是因为在那几年,中原经常有一些大商人违犯禁令,运出货物到匈奴去交易。而聂壹作为土豪,其实就是个地头蛇般的土匪头子。这些土匪头子做这样的事儿那是经常的,见得多了也就不怀疑了。聂壹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这个建议。

果然,军臣单于一听,这绝对是上好的买卖啊,有钱不赚这不是傻子吗?于是接了。随后聂壹回到马邑,砍了两个犯人的头悬挂在城上,派人告诉匈奴的使节,说我已经控制了马邑,要来就抓紧时间吧。

军臣在接到土匪聂壹的信号后,立即带领骑兵十万,向马邑进发。当然,军臣也不是傻瓜,他发现来时路上行人及牛羊竟然寥寥无几,而一眼望去,到处是一片可怕的沉寂。那个时侯他就已经起了疑心,因为凭汉匈相处多年的经验看来,汉朝人的防线不会这样松懈,而是依然绷得紧紧的,所以现在这般寂静是很异样的。军臣心一紧,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冒顿隐藏肥牛壮马,展示给汉朝以老人弱子,目的就是为了欺骗汉使,最后成功地将刘邦那只超级大狼诱进了自己的圈套。难道,多年之后的汉朝也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吗?

军臣心里这样一嘀咕,就不由得紧张了起来。当匈奴大军来到武州塞的时候,军臣突然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当时的武州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左云县,距离马邑城不足一百公里。军臣凭着多年的作战经验,再看看马邑城外静悄悄的场景,就知道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想要引鱼上钩,那也要看看我这个大鱼的智商啊。军臣马头一转,下令全军改道撤退,进攻雁门郡。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时大家谁都没有料到军臣单于会突然杀个回马枪,所以被匈奴拿下了雁门郡两座小城堡。并且,匈奴很幸运地抓到了汉朝的一个尉史,也就是相当于前沿哨所长。如果这个尉史是个汉子的话,也许事情就不会是当时那个结果了。但不幸的是,这个尉史是个软蛋,就在军臣刚要假装砍他头的时候,他就把所有的秘密全部泄露出来了。这就是大汉朝的悲哀,养着这样的汉奸,想要改写历史都很困难。这个尉史说汉朝在马邑附近埋伏了很多的兵马。

军臣单于一听,魂儿差点儿飞到天上去。真险!如果不是自己智商高,临时改变主意,就是被聂壹卖了还要替他数钱,那样的话到死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这个消息后,军臣单于下令,赶紧撤军,一刻也不能停留,再停下去可能自己的小命儿就不保了。于是,匈奴骑兵一路无阻,有惊无险地退到了长城塞外。

到了安全地带后,军臣单于终于将埋在自己心里很长时间的话说了出来:“吾得尉史,天也!”

翻译一下就是:我能得到汉朝的尉史,这是上天给我的安排。在差点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军臣马上拜这位汉朝的大汉奸为天王,一路高歌的向大漠奔去。

难道说匈奴这么大规模地在汉朝兜了一个圈子,汉朝的将领不知道吗?当然不是。匈奴人又不会隐身术,他们的行动一直都在汉朝将领的监视之下。但是负责断后的王恢看到匈奴大军在军臣的带领下,在武州塞掉头的时候,他懵了。

王恢想打,但却不能打。为什么?首先,自己和匈奴比起来兵力悬殊,以一敌十,估计自己会被匈奴的铁蹄践踏死。其次,军臣已经感觉到了不妙,所以防备之心就比原先强了很多。如果真的和他们打起仗来,自己的损失一定非常惨重。所以,王恢最终只是按兵不动,给各路兵马传出消息,让他们赶紧过来帮忙。而等各路兵马过来之后,匈奴连影儿都没了,黄花菜也早就凉了。

汉朝忍了将近百年,难得主动撒网出击,却眼睁睁地看着几乎已经到手的猎物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了。一场如此兴师动众的大规模伏击战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夭折了,这实在是叫人窝火。汉武帝气极败坏:你王恢当时往死了进谏说要攻打匈奴,事到临头,居然是你按兵不动,简直是拿我们这帮人当猴耍!

王恢自己也知道,当时主战的是自己,现在临阵退缩的也是自己,他也后悔自己当时没有以一敌十地杀一场,但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即便这样,王恢也照样要给汉武帝一个交代,于是就给刘彻上书一封,交待了他放弃攻击的理由。末了加上一句话:“我知道我罪当该死,但我用自己的一颗人头,保住了三万颗人头,值了!”

刘彻看完王恢的报告,大骂一声:“简直是胡说八道!”大手一挥,就下令去逮捕王恢,并且给王恢定了一个罪名——观望渎职,当斩!

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王恢也不例外,为了能使自己免除死刑,王恢派人给田蚡送了一千两黄金。田蚡收下了钱,却不敢办事,毕竟这是皇帝亲自下令查办的事儿,一个丞相能怎么着。只是拿人手短,田蚡只好跑到王太后那替王恢求情。王太后就对汉武帝说:“王恢是主战派,杀了他,等于替匈奴报仇,不如免王恢一死吧。”

但这毕竟是件劳师动众的事儿,所以不可能就这么了结了。所以汉武帝对王太后说:“三十万人马难得出招一次,现在却空手而回,如果不杀王恢,用什么来平天下人的怨恨?”

王恢在狱中听到汉武帝的说法,自杀了结了。

然而,汉匈之间的恩怨还没在结,因为军臣单于有了这次被骗之后,就取消了和亲政策,开始不间断地骚扰汉朝,汉匈之间还欠一场大战!剑已拔出,不见大血,此恨难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事件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得以诞生,那就是被军臣单于称封为天王的尉史。

摁下葫芦起来瓢

马邑之战后汉武帝没在继续跟匈奴较劲,而是转手去摆平西南夷了,谁知刚摆平了西南夷,匈奴就又不失时机地来凑热闹了。

公元前129年,在匈奴成功躲过伏击之后的第四年,虽然之前匈奴对于那一次伏击很气愤,但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迫于自己技术有限,很多需要的东西制造不出来,只好继续耐着性子跟汉朝进行贸易。

但是匈奴对于贸易这样的小利润根本就觉得不过瘾,他们憧憬的是更大的利润抢劫。于是已经很久没有参与此行当的匈奴人,决定趁着冬天再干一次,捞一票大的。

匈奴的行动方式还是一贯的突袭,目标城市就是上谷郡。而且,很幸运的是,匈奴的这次行动成功了。

当上谷郡被匈奴人烧杀抢掠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汉武帝彻底怒了:上次是因为王恢的一时大意放走了你们,你们不知道悔改居然又回来找打,好,那我就好好教训你们一回。汉武帝迅速行动,调遣了四支骑军出动。

第一分队由卫青率领,从上谷郡出发;第二分队由骑将军公孙敖率领,从代郡出发;第三分队由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从云中郡出发;第四分队由骁骑将军李广率领,从雁门郡出发。他们四个每个人带领一万余人的部队,向着边境的关市进发,扫荡关市附近的匈奴驻军。

早已经忍无可忍的汉朝将兵一起喊打,堪称豪气冲天!但是打完之后,等汉武帝清点人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官兵喊打的代价真的太惨重了。

而在讲这件事之前,我们先要介绍一个人,那就是四将军之一的公孙贺。

公孙贺,字子叔,是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人,匈奴的第N代移民。历数公孙贺的家族发迹史,不过是短短的三代。公孙贺的祖父公孙昆邪,在景帝时任陇西太守,以将军的身份参加了平反七国叛乱,因功被封为平曲侯。

作为高干子弟,公孙贺从小就当上了骑士,而且在一出道的时候就幸运地遇上了刘彻,做了他的舍人。等刘彻转正后,公孙贺也被提拔为交通部部长(太仆)。更加幸运的是,在之后不久公孙贺就娶了君孺。而君孺正是汉武帝宠妾卫子夫的姐姐,也是后来飞黄腾达的卫青的姐姐。

这下子,就算公孙贺想不发达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