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40

第40章 汉武帝的精兵良将(5)

会这样想的人和司马相如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因为司马相如这样做不是为了最终得到钱财,得到这些家产不过是他的手段而已,他的终极目标是以物质为跳板再次腾跃,重出江湖,游说天下。再说了,靠着富家女出头的也不止司马相如一个,以前有,以后还会有,陈平、张耳不都是靠富家女实现人生梦想的吗?而且,这样的人在国外也有啊,《红与黑》里的于连不就是吗?他出身卑微,貌不出众,上帝没有特别眷顾他,只给了他一个超强的记忆。摆在于连面前只有两条路:一个是穿上黑衣皈依上帝;另一个是创造机会,结识贵妇,从而走向上流社会。于连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找了一个贵妇,过上了上层人的生活,当然,梦想最终归于幻灭。

司马相如不同于于连,在他之前陈平已经创造了成功的奇迹,他只需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相信前途就是光明的。已经看透这些的司马相如,在等待,等待远方的呼唤。

有句话叫做皇天不负有心人,等汉景帝撒手人寰之后,年轻的汉武帝上台,这个年轻的皇帝除了喜欢打猎等冒险的活动外,还喜欢文学。因为他深知,一个想要留名青史的皇帝,除了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外,还要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而文学,恰好是丰富灵魂最好的大餐。

话说有一天汉武帝正在读书,恰好就读到了司马相如的那篇《子虚赋》。读的过程中,汉武帝一直摇头叹息,这样的天才为什么不活在现在呢?在汉武帝眼里,司马相如已经是古人了。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汉武帝没有调查就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实有些太过武断,而就因为这,毛主席评断他“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就真的不冤了。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只有真正的知人论世,才可以做好文学。

不过汉武帝不知道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就在汉武帝摇头叹息的时候,有一个侍奉汉武帝读书的叫杨得意的狗监说话了。所谓的狗监就是管理猎犬的官员。他是司马相如的老乡,当他听汉武帝发出这样的感慨的时候,就说:“陛下,您所读的赋,正是臣老乡司马相如写的,他是一个大活人。”

汉武帝一听,眼睛都放光了,赶紧派人将司马相如召来。说起来,司马相如还要感谢杨得意这个伯乐,因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啊,要是万千学子都遇上杨得意这样的好伯乐,也就不愁没有出头之日了。

汉武帝要召见司马相如的消息传回成都后,整个成都又地震了。成都人先是看着司马相如娶了卓文君,原来的家徒四壁变成了鼎铛玉石;现在皇上居然又召见他,这好事怎么都让这厮遇见了?

但不管众人怎么说怎么想,司马相如现在是真的要重出江湖了。昔日在刘武旗下受尽礼待,文思泉涌,写出了《子虚赋》。之后,司马相如就开始一文不值,到现在已经有多长时间了,好在上天有眼,他终于熬出来了。于是,司马相如打点行装,与爱妻告别,前往长安。

之前在长安,司马相如做的只是景帝的一个郎官,整天担惊受怕地跟着景帝打猎,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现在好了,时隔多年后,他回来了,相信这次再也不是毫无兴趣的跟随,而是大展宏图的抱负展示。

果然,汉武帝和司马相如见过之后,二人印象都非常好。汉武帝觉得司马相如文采了得,值得欣赏;司马相如觉得汉武帝慧眼识珠,实属不易。于是,汉武帝封司马相如为郎官,司马相如也如愿地留下来为汉武帝写赋,之后司马相如久居长安的生活就开始了。

司马相如看到汉武帝执意于打猎,于是也学着东方朔劝谏,而且东方朔当时和司马相如平级,东方朔一劝谏,得到的是升官和奖赏,那他司马相如肯定也错不了。于是上书:皇上,为了江山社稷,请务必爱护身体,不要拼命。

司马相如的上书,汉武帝收到了,也认真读了。但与东方朔不同的是,既没封他官,也没赏他钱,而是言语夸奖司马相如一番后,转头走人了。然后,赋照读,猎照打。司马相如只能无语了。

峰回路转

司马相如已经身处长安,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因为他有文学这方面的特长,所以汉武帝还是比较器重他的。封为郎官的司马相如不光要写文章,平时还是要处理公务的。这不,很快司马相如就出山了,这次汉武帝将司马相如派到了蜀地。

来蜀地干什么?因为唐蒙让蜀地民工修路的办法太过残忍,使得蜀地百姓民怨沸腾,非要造反不可,一场暴动眼看着就要开始了。司马相如是四川人,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应该说司马相如这些老乡还是很有作用的,他当年能从成都重回长安就是借助老乡之力实现的,现在他作为民工们的老乡,一出马事情就有了起色。司马相如来到这里之后先是调查事情的起因,后来发现确实是唐蒙的管理办法有问题,于是就开始安抚民工们。他知道自己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就用写的,代表汉武帝对这些民工表达了歉意之情。并保证会让唐蒙改变工作方式,让大家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这之后,司马相如就回长安复命去了。让蜀地民工觉得欣慰的是,唐蒙的工作方式得以改善,司马相如的抚慰起到了作用。

后来,西南夷的邛都国及筰都国两个国王派人到长安,主动向汉朝臣服,但前提是必须享受跟南夷一样的待遇。只是这两个小国家都是酋长国,和南夷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对于是不是值得对他们出手大方,汉武帝心里没底。这时候汉武帝就想起来一个人——司马相如,之后就召他来问问有没有什么好的看法。

司马相如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汉武帝就派司马相如去搞定西南夷。

汉武帝的决定对司马相如来说,简直是正中下怀,因为按照司马相如的想法,汉武帝此次派他前去处理公务,肯定会给他安排一个官职,这样衣锦还乡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吗?果然,汉武帝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代表中央,出使西南夷;汉武帝还给司马相如派了几个副使,很有气派的样子。司马相如坐着大马车,一路奔驰着到了西南夷。问题很快被司马相如搞定,趁着工作的间隙,司马相如决定去拜见自己的岳父大人。

其实谁都可以看出来,司马相如此次探望是假,炫耀才是真。想想当初自己在临邛开酒吧,当小二的时候,岳父大人可是一点儿也不给面子啊,现在想起来司马相如还倍觉辛酸。但现在,我司马相如已经晋升为国家官员,我要告诉全世界,当初你们眼里的滞销货已经成为绝对的飙升股了。

很快,司马相如要回临邛拜见岳父的消息传遍了全城。这下整个临邛城都沸腾了,郡守太守郊迎,县令也屈身背箭在前面开路;而卓王孙及临邛城有头有脸的人,更是早就摆好宴席,列队欢迎了。卓王孙当天的表现就好像是猫逮上了耗子似的,胡子都快飞起来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看到过,苏秦当年困顿,家里人没有爱理他的,但当他荣归故里的时候,嫂子甚至像蛇一样的在地上爬。现实就是这样,富则众人捧月,穷则没人搭理。苏秦家人如此,卓王孙如此,现在的人也是如此。卓王孙见了飞黄腾达的司马相如,拉着他的手说:“我真应该早点把女儿嫁给你,为了表示我的歉意,我决定对你和文君的哥哥实行一样的待遇,他得到多少钱,你也应该得到多少钱。”就这样,司马相如意外地得到一笔财产。综合一看,司马相如的这次出行,收获可真是不小,不光赚得了风光,还赚得了钱财,简直是一举两得,于是司马相如带着春风得意的心情回去复命了。

令司马相如没想到的是,到了长安等待自己的居然是被人揭发。其实开始的时候,司马相如还是很高兴的,他将自己带回来的成果一一展示给汉武帝看,西南夷表示对汉朝敞开怀抱,汉武帝那是满心欢喜。就在这时,有人参了司马相如一本,说他一路上享受不正当待遇,还收受贿赂。

听到这里,汉武帝刚刚还晴空万里的脸就变了颜色:你个司马相如好大的胆子,刚做官没几天居然就滋生了这样的念头,这还了得?于是赶紧派人去差,结果一查就查出了一笔糊涂账。

之所以糊涂是因为这账有点莫名其妙,要说享受不正当待遇,司马相如确实享受了,蜀郡太守郊迎,县令背箭开路,父老乡亲列队欢迎算是证据;但说到受贿,钱是他岳父给的,也能算吗?这是人家的家事,关别人什么事呢?所以,这件事很可能就是有人妒忌司马相如,才编出来的。

想来这拨人可能就是当初反对唐蒙修路的大臣们,在他们看来汉朝修这条路除了能得到一个老大的称号,别的好处基本没有,但修路却使得很多人丧失了生命,还花了很多的钱,这样的事值得吗?然而,在众人觉得不值的时候,司马相如居然要出使西南夷,这对他有什么好处?除了能大捞一笔,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能动力。早有预谋的这拨人在司马相如出使的时候,就已经安插了线人,结果司马相如一回来就被参了一本。

然而,对于这次栽赃,司马相如却意外地选择了沉默,即使口才不好,至少可以用写的啊,但他却一言不发。也许他是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理亏了,因为说修路不好的人太多了,这么多的反对意见已经左右了司马相如的思维,让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自知理亏的司马相如最终选择沉默,汉武帝也没办法,只能撤了司马相如的官,打发他出宫了。

通过这次事件,司马相如认识到一个真理:搞文学自己是高手,但搞政治,自己还很嫩。但吃一堑长一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终有一天,他还会回长安来的。司马相如家中富有,也乐得清闲自在,之后就把家搬到茂陵,与卓文君过着悠闲舒服的生活。在前27年病逝。

关于司马相如还有一点要说,这就是他的花心。其实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都会有偶尔叫人失望的时候,司马相如也是这样。当他在事业上渐露锋芒,最终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的司马相如赏尽风尘美女,再加上官场得意,就逐渐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卓文君此刻早已被他忘却。终于某一天,司马相如写了一封十三个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冰雪聪明的卓文君看完后就泪流满面,信的意思很明确,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这个“无亿”不就是“无意”的意思吗?卓文君伤心地痛哭了一场,哭完之后写了一首《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感叹妻子才华横溢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二心感到惭愧,之后再没提过纳妾之事。聪明的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挽救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终换得苦尽甘来。

创造奇迹主父偃

一路跌跌撞撞

在汉朝曾有一个人创造了一个一年之内连升四次的奇迹,这个人就是历经重重坎坷、最终爬进官场半竿高的主父偃。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贫农出身,十分喜欢读书。那会儿的孩子读书只有一个目的:改变命运。但那时候还不存在科举制度,要想当官就需要厚家底,钱在那时候显得更加重要:没有钱不能出门,也不能认识权贵,更不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没钱的主父偃最终只好选择学习纵横之术,在嘴皮子上下功夫,企图走苏秦的路线。对主父偃来说,纵横学并不是他真正的兴趣爱好,之所以学习它是为了能谋生,不让自己饿死。于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日月苦学,最终学有所成出山了。

走出象牙塔的主父偃马上发现了一个残酷的问题:自己在开始决定学纵横之术的时候,这门学问还是很有市场的,可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后才发现,世界早已经变了容颜,从原来的征战不断变成了天下太平。大家都知道纵横之术在战争年代才能发挥作用,现在天下太平,自然也就没戏可唱了。准备实现自己一腔抱负的主父偃这时候傻了,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学的竟然是一身废功夫,这是不是有些滑稽?

经历过内心巨大失落的主父偃痛定思痛,悟出了一个真理: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很可能被时代抛下。于是主父偃决定学习当时市场上最流行的学问——经学。这门学问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汉武帝在上台之后就开始崇尚儒家思想,董仲舒也因此有机会出山,宣扬自己的经学思想了,结果一时间江湖上经学风行。

确定了学习方向的主父偃找到经学的两本入门著作《易经》和《春秋》啃起来。好在主父偃悟性不错,再加上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和学习经验,主父偃不费劲就上道了。

很快,主父偃出山了,这次他信心满满,可到了社会上,他又开始郁闷了,因为没人愿意理他。为什么?难道是这次学经学也过时了?当然不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多人鄙视主父偃。在他们看来,主父偃当初是为了饭碗才学习的纵横学,后来纵横学衰落又改学经学,同样还是为了饭碗。为了饭碗做学问,在读书人看来简直太掉价了,读书人怎么可以这样侮辱学问呢?既然你如此没有深度,和我们这些能为学问献身的人还是区别开吧。

还有很多经学专家除了有上面的认知外,还觉得主父偃此次出山很可能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同行是冤家,你还是离我们远点吧。备受冷落的主父偃还遇到了更危急的事——他已经囊中羞涩了,而齐国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借钱给他。这时候主父偃终于知道什么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了,齐国的孤立无援从此也深深地刻印在主父偃的记忆中。

当然,主父偃没有继续在齐国苟且偷生,而是积极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开始向北行进,燕国、赵国、中山国依次走过。但不知道是主父偃天生倒霉还是其他怎么回事,无论他走到哪儿都不被人收留,主父偃一路上备受打击,再次痛定思痛,最终决定远走长安,做西漂一族。

来到长安之后的主父偃运气似乎有所好转,因为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汉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老好人卫青。卫青看主父偃漂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安定下来,很是同情,于是就向汉武帝推荐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