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武时代出现了许多类似武则天的女强人。这些女人个个都是不让须眉的人物,她们渴望在历史的长卷里留下自己的足迹,也渴望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耀。只是有些女人没有看到武则天的成功源自哪里,她们看到的只是她头上的光环,并且飞蛾扑火一般朝这光环扑去。
女宰相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她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公元664年,上官仪因为替高宗起草废武后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当时还是婴儿的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一起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款款一笑,姿态万千。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上官婉儿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进宫中,当场出了一道题目,让她做出文章来。上官婉儿才思敏捷,一会儿工夫就做完了,文藻华丽,声调调和。她的书法也别具一格,清婉秀丽。武则天是个爱才之人,不管男才还是女才,她都爱。上官婉儿自然不会被武则天冷落,武则天便下令免除她奴婢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自此以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几乎全部出自上官婉儿之手,武则天的这个贴身秘书可以算作她的半个宰相了。
被召进宫的上官婉儿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而此时的太子李贤也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人,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在宫中,除了皇帝李治,上官婉儿见的最多的男人,恐怕就是太子李贤了。有这样的传说是:婉儿是李贤的侍读,和举止文雅的李贤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或许这样的爱情也确实存在过,但爱情在宫中又能存续多久?
后来太子李贤被废。而置他于死地的这份废黜诏书,正是出自和他传过绯闻的上官婉儿之手。宫廷中有没有。我们不知道,即便是有,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多半也会出卖掉爱情,人最爱的始终是自己。在给武则天起草废黜诏书的时候,婉儿或许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就是追随武则天一生。武则天的刚毅、果决让上官婉儿看出这个女人是干大事的人,而这个女人的权力欲望将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她的地位,动摇者只有死路一条。婉儿也是一代女杰,对武则天既惧又敬,衡量之下放弃自己的绯闻男友也就不难理解了。
武则天也很器重这位贴身秘书。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就连在与她的男宠张昌宗进行床弟之欢时,也丝毫不避讳她。上官婉儿已懂情事,张昌宗又是会讨女人欢心的人,天长日久自然生出些异样的情愫来。这天,婉儿与张昌宗正在打情骂俏,不巧被武则天撞见,武则天登时火往上撞,反了你个丫头,我的男人你都敢碰,简直不给我面子嘛!于是,拔出金刀,插向上官婉儿的前髻,婉儿不敢躲闪,也不敢不躲。犹豫间被金刀划伤了左额,武则天余怒不消,大声斥责:“你敢染指我的男人,罪该万死!”张昌宗见势不妙,跪下来为婉儿求情。武则天深呼一口气,平静了一下心情。想到自己还有很多事需要婉儿处理,情绪便不再有先前那么激烈了。说到底,武则天还是以事业为重的人,男宠在她眼里多半只是玩物或是解闷的工具。所以,即便张昌宗不为婉儿求情,武则天在冷静之后,也会放过她。婉儿因为前额上有金刀的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做遮掩,没想到这一刺更添了妩媚效果。宫女们都觉得这是很好的妆扮,便有人偷偷地用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出现了红梅妆。可见所谓流行,很多时候也出于偶然。
也有说婉儿的额伤不是梅花妆,也不是因为上面的事形成的。传说,婉儿因为厌恶武则天男宠调戏自己,所以关闭了甬道,导致象征皇权的明堂因报复被毁。武则天气愤至极,想要杀了婉儿。就在临刑前改变了主意,赐给婉儿一个生存的机会。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便决定在她额头上刻忤旨二字作为惩罚。此后,婉儿一方面为纪念太子李贤,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欲无求,终日里素装打扮,再不梳妆照镜。不管怎么说,上官婉儿自从脸上有了这个“记号”之后,行为上便收敛了很多。她精心伺候武则天,尽量地讨她欢心。武则天不仅没有记仇,反而更加喜欢她了。从圣历元年起,让她帮助自己处理百司奏表,参与政务的决策,上官婉儿的权势日益扩大。
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中宗重新登位后,韦后学起了武则天,掌握朝中政权。中宗本就性格柔弱,加上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办事没有主见的个性。韦后也是个不简单、会使手腕的女人,中宗颠沛流离之时,只有韦后陪在他身边。她时常鼓励自己的丈夫要忍耐、要坚持。贫贱中的夫妻关系得到改善,中宗对韦后很是信任。韦后一心要学武则天,便联合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把持朝纲。中宗初复位时,大权在握,接着便召幸婉儿,册立为昭容,封婉儿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让婉儿继续专掌起草诏令。
上官婉儿为人也较为风流,曾经和相貌不俗的武三思有过私情,据说,武三思的床上功夫很是了得,让上官婉儿销魂荡魄。为了保住武氏家族日渐衰微的地位,为了武家和李家能够像武则天所希望的那样世世代代交好下去,婉儿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武三思去伺候韦后。韦后不是没见过武三思,早就对他垂涎若渴。上官婉儿这一穿针引线,很快便促成了“好事”。韦后平日里喜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娇,与武三思调笑。可笑的是,中宗竟然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替他二人算输赢的筹码,这样的男人也算做到家了。
得益于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在朝中的势力大增,中宗的权力几乎被架空。武三思得到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敬晖和崔玄韦五王,韦后渐渐有了武则天在武后时期的气焰。上官婉儿为保住武三思的地位,在所草拟的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这种行为引起了太子李重俊的强烈不满。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御林大将军李多祚等联合,假传圣旨,调用左御林军及精骑三百多人,夜半时分,兵分两路直扑武三思、武崇训府第。一鼓作气诛杀武三思及其亲党十几人,接着又带着这些士兵,直奔肃章门,想要铲除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得知消息后,急急忙忙前往中宗和韦后的住处商量对策。她对两人说:“看太子这架势,是要先杀我上官婉儿,而后再杀皇后和皇上。”韦后和中宗听后又惊又气,在内殿来回踱步。惊和气都不是办法,当务之急是找个地方躲避。于是,高宗和韦后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命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两千多名骑兵,守在太极殿前,把城门关得严严的。太子三百多人不是高宗军队的对手,结果兵败被杀。中宗下诏将太子首级献上太庙。韦后见自己的情人武三思死了,心中又悲又恨。悲的是,从此以后再也无法见到武三思,恨的是,杀死武三思的太子。等听说太子首级到京后,她马上下懿旨:“将太子首级,在三思、崇训父子柩前致祭。”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亲自到灵前吊奠。武三思也算没白忙活,有堂堂一国之母为自己报仇。
据传说,母亲郑氏在怀着婉儿的时候,梦见过一位巨人,巨人给了她一把秤并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心中暗喜,以为自己怀的一定是个男孩,而且是将来能称量天下的大才,谁知生下的却是一个娇小的姑娘,郑氏闷闷不乐,怪自己多想了。婉儿越长越漂亮,出落得像天仙一样。郑氏时常拿“称量天下”的话逗她,却是谁都不以为意。
受到大唐开放思想的影响,婉儿也喜爱彰显自己的才能。于是,怂恿着中宗设立修文馆,招揽天下才子,同时,邀请朝中能书会写的大臣进入修文馆,一起舞文弄墨。且多次赐宴游乐,醉不思归。婉儿博学,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作诗咏赋,诗句优美,被当时的人竞相传唱。中宗赏识婉儿的才华,将大臣们所做的诗,交给婉儿一一评定,排名第一者的,常有加官进爵的机会。一时间,朝廷内外,吟诗做赋之风盛行。韦后没有好文采,既然有婉儿捉刀代笔,而各文臣心照不宣,并一味称赞,高宗、武后也感觉很有面子,对上官婉儿就更加宠爱了。
婉儿借由这个机会,成功将身为兵部侍郎的崔湜变成自己的情人。才子佳人惺惺相惜!当年婉儿与武三思难舍难分,而今,武三思陪着另外一个有权有势的女人,虽然偶有幽会,却不似之前的浓情蜜意。婉儿感觉身边寡淡了许多,于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崔湜身上。崔湜年少多才,俊朗体贴。婉儿觉得他们两个是天作之合,现在结成露水情缘,婉儿算是称了心意。唯一遗憾的是,崔湜在宫外,婉儿在宫内,虽然对于他们来说,宫闱不是个大问题,但终究有个中宗在上面,行动不方面。婉儿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掩人耳目的好办法,即请求营建外第,以方便游乐。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儿居住地,营假山、建池塘,穷极雕饰,常常邀请大臣到这里游玩助乐。这里亭台轩榭,绿水环绕,是洛阳最为有名的风雅之所,这个地方也就成了上官婉儿和崔湜的安乐窝。从此,两人如胶似漆。当然,崔湜借由婉儿的关系得了不少好处。崔湜一想,自己有了好处也要跟兄弟们分享啊!于是便把自己的弟兄崔莅、崔液、崔涤四人都介绍给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一看,这一家子怎么都这么漂亮啊!个个眉清目秀,面如中秋之月,崔湜将他们一一介绍入宫,陪伴婉儿。从此,上官婉儿行走坐卧,四兄弟形影不离。上官婉儿常常在宫中设宴,四少簇拥着一个美人,饮酒作乐,行令赋诗。后来崔湜在主持铨选时,犯了很多错误,御史李尚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上书弹劾。朝廷没办法,将他贬为外州司马。上官婉儿哪里肯让自己的情人受苦,于是联合太平公主为其求情。结果崔湜官复原职。为了更好地保护情人崔湜,婉儿把他让渡给太平公主。
景龙四年六月,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三天后即位,是为唐殇帝。韦后主掌天下事务,相王李旦对政务有表决权。七月,李隆基成为后来的唐明皇,率领羽林将士杀进宫中,将韦后及其党羽一起消灭了。而李隆基正是婉儿曾经保护过,也曾预言过有“帝王之相”的皇孙。一次,婉儿在院内与武三思发生私情时,被李隆基看见了。李隆基下决心说:“有朝一日,我定会杀了这个女人。”婉儿知道这次带兵的是李隆基,便自觉活不长了,于是,秉烛出迎。各位官兵在奔波劳顿了一天之后,见到如此恬静的美景,不觉都愣了。有人想要代为求情,上官婉儿拒绝了。她说,李隆基来了,自己也该走了,于是自杀身亡。也有说上官婉儿是被李隆基所杀。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既懂政治又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充满坎坷。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
后来,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派人收集她的诗文,编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道:“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这些诗文多已丢失,收录在《全唐诗》中的遗诗只有三十二首。
可怜一代红颜,终成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从粗使囚犯到权倾一时的“女宰相”,期间的波澜曲折,无人尽知。武则天成就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继续前行,也成就了这样一群不甘落寞的铅华女子。
参政员太平公主
公主的家庭生活
太平公主的父亲就是高宗李治,母亲是武则天。她是武则天皇帝的小女儿,继承了母亲的雄心壮志,处处不甘人后。李氏家族虽然是皇族,但并非当时一等一的门第,一等一的门庭是山东士族。从高祖建立大唐以来,几代皇帝都对传统的一等大族,尤其是山东士族采取了“以抑为主,软硬兼施”的政策。公元659年,高宗还下诏禁止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自为婚姻”,意思就是这几家不能自己决定婚配,以此来削弱山东士族的势力。当时的皇族也多与当世名臣或关中、代北贵族联姻,却基本上不与山东士族通好。讲这个是因为这样的“国策”直接影响到太平公主以后的婚姻。
太平公主不仅生活在开放的大唐王朝,更生活在“不守礼法”的大唐皇家。大唐皇族里的人,在私生活方面一向比较开放。本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可以与太子李治私通;而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高宗有私情,并把她的女儿也送入宫中,侍奉姨父;武则天养了不止一个面首;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表嫂韦皇后又牵牵连连;玄宗竟然也娶了自己的儿媳妇,让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太平公主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不可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因此,太平公主也不把风流当做一回事。
太平公主自然是姓李的,但是名字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她的名字叫令月。从《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推测她的本名是李令月,加上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旦原名李旭轮,刚好与李令月一名日月相对,所以,多数人认为太平公主的本名就是李令月,太平公主只是她的封号。唐朝的许多女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包括皇后和公主。就连被后世称为“皇后”典范的长孙皇后也没有名字。武则天若不是当了皇帝,恐怕也没人知道她是谁。而她也是在好不容易当了皇帝后,才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武兆”。
她是武则天最后一个孩子,前面有四个哥哥,还有一个被杀在襁褓之中的姐姐。武则天对她疼爱有加,自然助长了她飞扬跋扈的气焰。至于她出生在哪一年,史料上没有记载。根据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生于公元662年这个时间推断:她最早出生于公元663年。
史书上记载太平公主的长相,酷似武则天。《旧唐书·太平公主传》上说,公主“丰硕,方额广颐”,也就是方额头宽下巴,体态丰满的意思。母女俩不光长得像,连脾气秉性都像。太平公主擅权谋、喜参政,自幼就不循规蹈矩。
太平公主小时候经常到姥姥杨氏家里去。传说,当时太平公主的表哥贺兰敏之因为与杨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人们推断,在太平公主频繁进出杨氏宅邸的时间里,很可能遭到表哥的强奸。《旧唐书·贺兰敏之传》说:“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发,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武则天对外甥与自己母亲有私情的事没有办法管,但是,色胆包天的贺兰敏之竟然欺负到自己女儿的头上,这还了得么?加之有太子妃被奸之事,她坚决地把贺兰敏之给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