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11443800000009

第9章 后宫风云决(1)

皇帝的后宫一向是最有看头的。它表面上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实际上却是明枪暗箭、硝烟四起。一个男人,一群女人,必定引发一场场血肉模糊的厮杀。这是后宫女人的悲哀,却不是武媚娘的炼狱。后宫的争斗锻炼了武则天处理政治事件的能力,使武则天游刃于政治漩涡之中。

后宫争宠

媚娘正式落户唐宫,好不容易重逢的两个人终于可以厮守,李治除了上朝以外,寸步不离媚娘。媚娘也尽其所能地迎合李治,日子过得也颇为滋润。但事情并不像媚娘想得那样简单,好好做妃子,将来有机会再做到皇后。王皇后本来就是要拿她当对抗萧淑妃的工具的,怎么可能容许她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最后还接她的班呢!

媚娘进宫后,如王皇后所愿,萧淑妃确实受到了冷落。李治只知道有媚娘,不知道有后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李治确实喜爱媚娘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媚娘的手段和霸气所致。媚娘深知作为帝王的李治随时可能抛弃自己,所以要趁着这个热络劲笼住李治的心。她揣摩李治的心思,着重跟李治打心理战。她知道李治的性格,也知道李治喜欢什么性格。媚娘时而温柔妩媚,时而声色俱厉,把李治弄得晕晕乎乎的。越是搞不懂的女人,男人越有兴趣,所以李治越发迷恋起媚娘来。王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该如何是好,前面送走一个虎,后面又引来一匹狼。王皇后开始琢磨起媚娘来,媚娘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她行事更加谨慎、小心。

公元652年,就是李治当皇帝第四年的下半年,媚娘生了一个男孩,这就让媚娘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在古代,就是寻常百姓家添了个男丁都会欢天喜地,更别说是帝王的妃子了。生皇子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可是件大事情,“母以子贵”这儿子就是母亲下半生的依靠了。媚娘有了皇上的骨肉,自然就会在后宫有一席之地了。王皇后这个恨呐!恨自己怎么这么没脑子,忘了后宫的女人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但是,这个时候她拿媚娘却没有什么办法,不能又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一招了。

媚娘感到自己在李治心里和宫中的地位渐渐稳固,是为自己挣点儿什么的时候了。所以媚娘请求李治为自己的父亲追加封号。李治虽然柔弱但是并不昏庸,他知道媚娘是想明正身份,光宗耀祖,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武士彟确实是大唐的开国功臣,理应有这样的待遇。但是,时隔多年才提及这个问题,朝廷里的人一定会认为是自己偏爱媚娘的缘故。所以,要扯块遮羞布遮遮丑才行,于是李治把武德时期的功臣都给追封了。这样,媚娘就成了名门之后,出身就不那么寒微了。这个时候媚娘已经被封为昭仪了,如果系出名门,对以后的升迁是大有好处的,就像现在公司里提干,本科毕业证和硕士毕业证是有区别的,武昭仪得先给自己弄个文凭出来才好。其余的是小事儿,什么让自己的亲属来看看自己啦,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没有谁在这上面计较。这下杨家以及武家终于算是扬眉吐气了,媚娘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她开始不安于现状,她有了更高的追求。当然,她并不着急,十二年的宫廷生活,三年的寺院孤寂,已经让她学会了忍耐。

武昭仪在宫中的地位扶摇直上,王皇后又急又恨。这样一个厚颜无耻的女人,勾引丈夫的儿子,出了家还不老实,我把你接回宫来,你还不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还要四处招摇,竟然还得寸进尺起来,封这封那的。王皇后的内心极度不平衡起来,但一个皇后最大的悲哀不是皇帝不爱她,而是她没有皇后的胸怀和智慧。

武昭仪已经学会了一整套宫廷争斗的战略,她会阳奉阴违,会媚上谄下,会转嫁危机,但是她不会在不该使用的时候使用。媚娘每天照样给王皇后请安,照样把家里人带来的东西进献给王皇后,谁知王皇后就是不领情。每天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不是骂她狐媚就是说她如何的低贱。女人做到这种程度是十分失败的,你已经没有了爱情,却连最起码的风度都输掉了。就像《蜗居》里宋思明太太和她闺房密友所谈论的:“女人无论心里有多龌龊,但举止一定要优雅。”这也就注定了王皇后永远成不了长孙皇后。

武昭仪望着高高在上的王皇后,忽然有些不屑。这样的女人怎么配做皇后呢?和村妇没什么区别,我武昭仪比她强多了,这样的人都能做皇后,我不信我做不了。武昭仪此时有了取而代之的心动。更让武昭仪难以忍受的是,王皇后竟然当着众人面训斥她、侮辱她。武昭仪本来就是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王皇后这样做一下子冲到了武昭仪的肺管子上。武昭仪对皇后的那点崇敬之心荡然无存,对这样的女人没有什么仁慈好讲,你若一直被她踩在脚下,就会永远受她的辱骂。大家都是爹生娘养的,你凭什么对我趾高气昂?武昭仪压着心头的怒火,脸上却还带着谦和的笑。

武昭仪心里清楚,王皇后接自己回来的目的就是对付萧淑妃,现在萧淑妃失宠没了气焰,按照王皇后的个性,接下来就会对付自己了,武昭仪做好了与王皇后一决高下的准备。对于后宫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游戏,武昭仪心里清楚得很。她现在不行动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她不能再冒狮子骢事件那样的险,她需要步步为营。

武昭仪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又怀孕了。得知这一消息的王皇后气得暴跳如雷。她更加疯狂地对待武昭仪,武昭仪的处境十分险恶,宫中谣言四起,说武氏是狐媚之人,迷惑皇帝,排挤后宫,甚至企图篡夺后位。武昭仪知道这都是皇后勾结萧淑妃所为。皇后还警告武昭仪:“这后宫是我的后宫,谁敢坏了我的规矩,我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武昭仪听后不觉一激灵,这话说得没错,只要有你王皇后在一天,我的日子就不会太平。王皇后对后宫几乎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给自己安上个罪名,再折磨个半死打发了是极有可能的。这样的事历朝历代都有,而且屡禁不止,我不能坐以待毙了。王皇后又一次打草惊蛇,要不怎么说她是个不聪明的人呢!之后武昭仪向皇后吐出了狠毒的信子。当然,她比王皇后聪明得多,她绝对不会像王皇后泼妇骂街那样,大喊大闹,她会巧妙地逼皇后走上死路。女人的心一旦狠起来,连老虎都要闻风丧胆。

武昭仪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皇上知道自己有危险,主要目的不是要皇帝保护自己,而是要为自己将来的行动找到脱口,最起码是自卫反击。李治来到武昭仪宫中之时,武昭仪忧心忡忡地对李治说:“皇上您不能太过宠爱我了,这样后妃们难免心理不平衡,皇后要用家法惩治我了,您还是时常到皇后宫里看看吧!安抚安抚她的情绪,免得她伤心。”李治多少也是了解王皇后的脾气的,拈酸吃醋的事她没少干,但是要说对那个妃子动用大刑还是不多见的。所以李治对媚娘的话是将信将疑,于是来到正宫见皇后。

皇后多日没见李治,以为是媚娘害怕自己,劝李治过来看望自己。于是在李治面前说尽了武昭仪的坏话,还说要给武昭仪一点儿颜色看看,不然她不会服从管制。王皇后的不智就表现在这里,第一,她不明白自己的处境,顶着皇后的头衔却得不到皇帝的尊重,更别说是皇帝的爱了,在后宫没有皇帝尊重的皇后,处境比一般的妃子还差。第二,武昭仪挖好的井,她看都不看就兴高采烈地往里跳。你没有德行也就罢了,连智慧都没有,就难怪别人会取代你了。李治看着王皇后丑恶的嘴脸,不免心生厌倦,开口对皇后说:“皇后,武昭仪从没有说过你半句坏话,你为什么总是和她过不去呢?”王皇后一听更来了劲头:“她是故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叫你迁怒于我,皇上您不能信她呀!”李治听了更加心烦,回了一句:“皇后你也应该有点皇后的样子,这样小的气量还怎么做皇后?以前我对淑妃好的时候,你老是说淑妃的坏话,现在我对武昭仪好,你又说起武昭仪来,你这是干什么?”王皇后还要狡辩什么,看到高宗的脸色很难看就住了口。李治实在不愿意在王皇后这里过夜,找了个借口又回武昭仪那里去了。

武昭仪初战告捷,她看得出李治是真宠爱她,这下她更加有恃无恐了。上边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要安抚下面的人,让下面的人做自己的耳目,这样王皇后有什么行动,也便于自己做好准备。出身并不显赫的武昭仪在这方面独具优势,她经受过苦难,容易与下人们打成一片。而王皇后身在高位,平日里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毛病,对下人也不体贴,下人们对她颇有微词。王皇后母亲的行为更是离谱,仗着自己是皇后的母亲、皇帝的丈母娘总是趾高气扬地使唤下人,下人稍有差池便会受到严惩。但武昭仪不仅对自己宫中的下人施以恩惠,对其他宫中接触过的人也礼貌相待。两相对比,宫中的人没有不说武昭仪好的。被她笼络的人监视着皇后和淑妃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告诉武昭仪。皇后平时的寡恩薄施让下人都不愿意接近她,巴不得她被废掉,让武昭仪升为皇后。“得民心者得天下”,武昭仪没白在李世民身边呆。后宫包括李治在内,基本被武昭仪摆平了,剩下的就是取得朝中大臣的支持了。

李治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对自己不太自信。而武昭仪恰恰是个能给人以自信的女子,这也是李治喜爱武昭仪的原因。武昭仪性格里刚毅的因子对李治来说是一种信任和支撑,李治在朝中处理不了的事情,会与武昭仪一起商量解决。武昭仪因为做太宗才人的时候侍候太宗笔墨,所以对政治文书以及政治权术较为熟悉,又因为年长李治几岁,所以处理起事情来干净、麻利。如果武则天甘心做一个男人背后的女人,或许又会是一个贤后。可是武则天不是长孙皇后,也不是徐惠,她要的比她们多。李治对武昭仪的能力刮目相看,李治虽然柔弱,但是他有识人的能力,对于有才能的人,他不会妒忌和迫害。武昭仪对他的鼓励与宽慰使李治更加依赖她,人不管身处哪里,都要做那个不可或缺的人,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王皇后或是萧淑妃对李治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人,而武昭仪不同,武昭仪能在他最为无力的时候给他力量。也正是因为李治让武昭仪参与政务,才给了武则天拉拢朝臣的机会。

这一天,高宗下朝归来,心神不宁,左右思量。武昭仪看到后猜想是有什么事让李治拿不定主意了,就问他:“皇上,您为什么事烦心呢?昭仪能为您做点儿什么呢?”高宗就说了郑州刺史许敬宗要请辞的事儿。李治不知道让不让他辞。我们说李治是个爱才的人,许敬宗就是个有才华的人,按照李治的意思是不愿意让他辞职的,可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排挤他,他不得不辞职。李治知道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不敢轻易作出决定。

李治告诉昭仪,这个许敬宗,祖辈都是大学士,很有文采,许敬宗遗传了父辈的基因也是很有文采的人。贞观初担任著作郎,兼修国史。后撰成武德、贞观实录,太宗加封男爵,升黄门侍郎。后来我当了太子时,做我的右庶子(所谓的右庶子就是类似老师、谋臣一类的虚职,但是是太子的近人。)。后来许敬宗跟随太宗远征高句丽,起草诏书很快就能写好,太宗很是欣赏,对他更为器重。许敬宗是因为向异族的女婿多收了些彩礼被长孙无忌抓到了把柄,才被贬为郑州刺史的。

武昭仪也曾听说过许敬宗这个人,只是没有今天听到的这么详细,她对太宗时期的事也较为了解。长孙无忌一直追随太宗,深得太宗器重,占据着国家的要职。人在高位呆久了就不免滋生出不良的情绪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陕、甘的名门望族势必会排挤其他地区的官员。这不是普通的高官辞职问题,而是涉及到朝中权力均衡的大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武昭仪有着政治家的头脑,她立刻知道了李治的忧心。她对李治说:“皇上您在这个时候要坚持自己的意见。现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占据了朝廷的重要位置,而房玄龄、岑文本等人受到排挤,大臣们都在观望您是不是有决心平衡朝中权力的分配,许敬宗如果辞了职,以后就没人敢与长孙无忌他们抗衡了,这样对皇室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不如借着这个机会,把房玄龄一派给扶正了,这样他们之间互相牵制才不会对皇家有威胁。当然,这也要一步一步来,许敬宗就是第一步。”

经武昭仪这一提醒,李治知道怎么做了。许敬宗被调回中央任职,不降反升。这都是武昭仪的功劳,而武昭仪想让许敬宗知道自然会有办法让他知道。

许敬宗回到朝廷后,武昭仪亲自接见了他,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切入正题。武昭仪旁敲侧击地说在朝中多交些朋友对自己有好处,受排挤的时候也有人给说个话。许敬宗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这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要他与武昭仪保持“友谊”,第二,在朝中多拉拢一些重臣。皇上的宠妃这样交代,许敬宗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放开了怀抱迎四方宾朋。这只是武昭仪拉拢官员的一个例子,随后她又拉拢了一批官员成为自己的支持者,一场轰轰烈烈的夺后之战马上就要拉开帷幕。看来,“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的箴言是有道理的。武昭仪在朝中自己没有任何亲信的情况下,竟然也培植了一批自己的势力,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培植。你不能不敬佩她的智慧和能力。

勇夺后位

昭仪的阴谋

武昭仪正在与皇后明争暗斗的时候,朝廷中发生了一件令武昭仪瞠目结舌的事件。这个事件让武昭仪看到长孙无忌势力的强大,同时坚定了武则天推倒王皇后的决心。这是件什么事呢?

原来,朝中涌现出了一股反高宗的势力。这就是高阳公主的驸马、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以及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在一起谈论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想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王的事儿。这件事后来被长孙无忌探知了,长孙无忌想利用这个机会排除异己,将在朝中反高宗及反自己的势力铲除。

高宗仁爱,不忍心将自己的叔父李元景以及一班参与此事的人处死,于是对长孙无忌说:“你看看啊!荆王是我的叔叔,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吧?”长孙无忌沉吟了一会儿说:“皇上您宅心仁厚,不想赶尽杀绝,但是我们却不能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不治罪,那么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怎么惩治呢?”高宗没有办法只好治了这些人的罪。有人说,这次事件是长孙无忌谋划的,也有人说这是长孙正直无私的表现。对武昭仪来说,长孙是不是陷害已经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她看到了长孙在朝中的权力,她想要成为皇后,必须得过长孙这一关。朝中的权力之争更让武昭仪看到了斗争的血腥性,一方胜利就意味着另一方的灭亡,她不能被王皇后打倒。武昭仪下定了扳倒皇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