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会,就算是朱元璋想继续信任刘基也是不可能的了。相信刘基在自己回过味儿来后,想抽自己的心都得有,但是事已至此,想要挽回已经是不可能了。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弥补了,但是他忘了,朱元璋是什么人了,他可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啊!
在朱元璋登基的第三年,朱元璋亲自写信给刘基,信中有这么一句话说:“老刘,你看你年纪也不小了,这么多年跟着我在外面南征北战的,忽略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让我心里很惭愧,现在何苦还在这里陪着我呢?是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
这意思已经够明确了,就是说我这边已经不高兴再让你继续待下去了,你可以闪人了。
刘基自从那次谈话后,努力地提高自己谈话的技术含量,一看老朱的信就明白了这是在赶自己呢,没办法,只好回家了。
刘基走了,杨宪的智囊团也就没有了,少了这个军师,杨宪的路变得举步维艰。很快杨宪就被排挤了下去,胡惟庸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找了个借口,把杨宪杀了。到此时为止,淮西集团可以说获得了全面胜利。
杨宪的死让刘基明白,自己是彻底失败了,他现在没有别的奢求,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了此一生。
可是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这个大老虎是不会让失败的人寿终正寝的,代价是昂贵的。
胡惟庸现在已经成了丞相,自然要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了。当年刘基跟皇上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一直没有忘记过,什么现在是小牛,将来会挣脱呢?这是说的什么话?胡惟庸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刘基,于是伺机找机会害他。
就在这时候,刘基虽然已经回到了家,但是仍然在关心朝廷的事务。当时浙江、福建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这基本就是类似越南的金三角地带,三不管,于是盐贩、盗贼经常在这里设置据点,方国珍当年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叛的。刘基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委托儿子刘琏上奏朱元璋,建议在这里设立巡检司,用来控制和管辖这个地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治理这些刁民,让他们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了。
胡惟庸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让自己的代言人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说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本意是要将此地谋作自己的墓地,但是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出这个在那里设置巡检司的主意,结果使得这个地方的社会治安现在是越来越差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全不信任刘基了,于是下诏处罚刘基,但是现在刘基就是一介草民,还有什么可罚的?老朱也是够阴险,想来想去,把刘基的退休金给盘剥了。这可是刘基的棺材本儿,还有自己跟老伴儿的养老钱,现在就这样被朱元璋收了回去。自己的下半辈子可怎么过?
刘基觉得心里又冤枉又难受,绝望之中只好赶赴京城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一来探听一下朱元璋的口风,二来这样也可以躲过胡惟庸的陷害。但是这次刘基又想错了。他回到京城后,朱元璋全然不提那件事,刘基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此后,刘基的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这件事朱元璋也知道,但是朱元璋却还要让胡惟庸去探望刘基。并且还要胡惟庸的大夫给刘基开药,此后刘基的身体是每况愈下,最后死掉了。但是,刘基曾经跟在朱元璋身边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样的人物,除了朱元璋谁能轻易动的了他?胡惟庸也没有这个胆儿,否则相信不会等到今天才下手,依胡惟庸的个性早就下手两百回了。所以说胡惟庸去看刘基,并且给刘基开药,很有可能是受了朱元璋的指使,对于一代奇才的死,朱元璋多少要负一些责任。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基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这样的赞誉虽然有些过分,但是刘基对于形势的把握,对于事情发展的判断,神机妙算这样的评价绝对不为过。他的智慧和谋略是值得老百姓一辈子铭记的东西。
胡惟庸大获全胜,现在他位高权重,没有人比得上他了,除了朱元璋。但是他会一直笑到最后吗?历史会还刘基一个公道,用它自己的方式。
难得糊涂的汤和从小兄弟情谊深
明朝洪武年间,做官可能是“高危行业”。因为在建立了明朝之后,朱元璋的脾气是越来越大,很多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友,都因为种种称不上理由的理由被老朱杀掉,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了。徐达、常遇春等人,若不是因为死得早,恐怕也难逃灭门之灾。然而,这中间有一个人,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他就是汤和。
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明史汤和传》说:“与太祖同里闬”。这个“闬”(读han)字的意思是“门”,这里则指里巷之门。也就是说,汤和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要是个女的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可惜汤和是男的,但是关系肯定也不错。史书上说汤和“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这段话,至少说明几层意思。一是汤和从小有抱负;二是善骑射、会武功;三是有领袖欲,是个“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谋。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
小时候汤和经常跟朱元璋在一起玩,做过很多的游戏。朱元璋给财主家放牛的时候,让牛在一边吃草,他就跟汤和他们一起玩。大家都知道,有钱的人几乎都是铁公鸡,个个都是吝啬鬼,朱元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是财主给提供的那点主食刚够塞牙缝的,还都是剩的,这让这群孩子见了鸡、鸭、牛、驴等一切可以用来吃的动物眼睛都是绿的,因为馋再加上饿。一天,汤和看着他的牛群在远处悠闲地吃草,肚子上的毛黑油油的,眼睛放着光,叨咕道:要是有顿牛肉吃该多好啊!这句话正说到小朱心坎里,连声说道:我们来杀牛吃吧?好呀!饿急了的小伙伴们异口同声,但是杀谁家的牛呢?朱元璋想了想:还是杀我家财主的吧,于是他和小伙伴们商量,到了晚上借锅的借锅,借刀的借刀,生火的生火。牵出他家财主的牛杀了,煮上一大锅美美吃了一顿,将剩下的全藏了起来。然后打扫战场,还刀的还刀,熄火的熄火,忙活了一宿。
肉是吃了,馋也解了,但是怎么跟财主交代啊?
是个难题!
朱元璋就叫汤和他们在大坟堆挖了一个大坑将牛的皮毛等埋了进去,然后他就向财主家边跑边喊:不好了,财主老爷,你家牛钻地了。财主一听:胡说,牛怎么钻地呢?朱元璋说:不信你去看啊。财主来到坟头,果真只看到一根牛尾巴露在外面,于是就叫人快拉,说也奇怪那根牛尾巴越拉越往土里钻,一会儿就全钻进土里了。财主只好自认倒霉了。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但是汤和从小就跟朱元璋关系好倒是众所周知的。在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庙里当和尚的时候还一心记挂着他的朋友——汤和他们,偷偷地把庙里的馒头拿出来给他们吃,免得一直吃树皮、观音土什么的消化不良。
老朱的革命领路人
要说朱元璋能够有今天的大业,还真要感谢汤和,要不是汤和,老朱估计从寺庙里出来后,自己弄块田地,娶个老婆,生几个小重八,这样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了。但是就是因为汤和在老朱还在寺院里的时候写了一封信,邀他一起去当兵,后来信被别人发现,老朱兜不住了,只好无奈地当了兵,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直走到了后来大明朝建立。汤和就是老朱的伯乐啊!
老朱在汤和信的指引下,来到郭子兴的门下,朱元璋的长相我们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比较特别的一个人,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奇其状貌”。朱元璋受郭子兴重视,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相貌比较特别,也就是别人看来很是奇怪为什么他会长成这样?郭子兴因朱元璋的长相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其实,郭子兴应该是得过半仙的指导,知道朱元璋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跟朱元璋的关系又进了一步。朱元璋初来乍到,职位就蹿得的这么快,那些跟他不熟的人,新来时间不长,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有些人不服气朱元璋。凭什么你个长得这么丑的人能娶到大帅的养女,我比你帅几百倍的不能?尽管这么多人不服气,但是有一个人还是站在了朱元璋这边,他就是汤和。要说人家汤和就是有先见之明,小时候跟朱元璋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做到土堆上扮皇帝别人跪下喊万岁的时候都会倒下去,唯有朱元璋坐得稳稳当当,而且,如果在游戏中有拉下去砍头的机会,朱元璋下令后,用高粱叶就能把脖子划出深深的血印子,这些汤和一点都没有忘。他料定这个小伙伴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料儿,于是对朱元璋比原来还要好。患难见真情,朱元璋在全世界都对他转过身去的时候,对于汤和依然站在自己身边,感到非常的感动和满足,于是对汤和的好感是与日俱增。后来朱元璋要离开郭子兴单飞,带走的24人中也有汤和,在后来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汤和鞍前马后,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汤和是个聪明人
其实,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从小有雄心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自刘基之后,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了无数人,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最大的心病,就是担心功臣手中所握的权力。要不说汤和聪明呢,看得清眉眼高低,他知道朱元璋最忌讳这个,于是他做出了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明史上记载说:“朱元璋已经做皇帝有一段时日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一派祥和,那时候徐达、李文忠已经死了,老朱就有意把那些功臣手中的兵权要回来”。于是,汤和看透了这点说:“现在老臣脸上也长皱纹了,身上也长老年斑了,去年两颗洁白的门牙也光荣下岗了,早就不能继续为皇上在马上打天下了。臣希望可以早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早点把棺材什么的置办好了,省得等自己老了还没有置办,到时候不是要抓瞎吗?”朱元璋的反应比较搞笑,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汤和既是自己儿时的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却是大悦,然后就是“马上答应了”,立即准奏了,并且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的人很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因此,处处尽忠,处处小心,依然是这些人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哼哼,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朱元璋身边就是不缺特务和间谍,你有点风吹草动就会马上被朱元璋知道,什么都不会逃出他的法眼。因此,聪明的汤和,在辞官之后,仍然处处约束自己,好像自己还在朝中做官一样,这样久而久之,最终令朱元璋解除了对他的警惕之心。汤和从不以功臣自居,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家奴,教育他们要遵守法纪,避免让小人抓住自己的把柄。而对朝廷上的事,他从来都是守口如瓶。就是你用钳子捏我,我也不说,就是有这种精神。特别是他得了重病之后,全部把钱做了慈善事业,然后回了老家,自己得到的那些朝廷封赏,也分送给了乡里乡亲。汤和一下子成为当年的慈善红人。最最重要的一条,汤和回乡之后,严格遵守一条准则,那就是:他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既然走了,就不再过问。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在村里转转,或者阴凉下一坐,身心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给人一种只贪图安逸、百事一概不问的印象。这一点,朱元璋是非常满意的。
汤和毕生好酒。自古以来,就有酒可乱性、酒可坏事之说。不过,汤和喝酒,虽常有些过错,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装出来的。《汤和传》中曾经说过一件事:“汤和驻守常州时,曾经有事要请示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没有给他面子,这事发生在谁身上都会有点郁闷,汤和也不例外,于是郁闷之下就喝了点酒,喝醉后就说出了下面这番话,我现在镇守这个城池,就像是坐在屋脊上,往左往右一不小心都会掉下去”。在一般人看来此时的汤和是酒后吐的真言,但是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以汤和当时的身份和功劳,有必要自己表扬自己吗?其实,汤和的用意是很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了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还有一个旁证,似乎也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可能也跟这件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当时朱元璋要诛杀功臣,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是一路跟随朱元璋打下来的天下,群臣中自然也算他一个,于是觉得自己也很危险。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在酒后处理事务,错杀了很多无辜的人。汤和的副将为了避免汤和继续错杀无辜,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撩起头发就哈哈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都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相安无事。因此,他的副将就暗中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这样就可以保证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这样做,想证明什么?无非就是想说明,我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的人罢了。
良苦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