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很多人在父母身边不知道跟父母多交流沟通,也常常忽略父母对自己的爱,等到长大了,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爱。这是人的通病。马小妹从小父母死得早,战乱的时代,再加上年纪小,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之爱。长大了结了婚,这种思念却更加的深刻。其实这时候的马皇后早已经没有了什么直系亲属,每每想起这些,马皇后都哭得昏天暗地的。朱元璋就建议为马皇后寻寻根儿,就算找不到直系亲属,没准还能找到点儿旁系呢。马皇后知道外戚专权后果很是严重,杨坚不就是姥姥门上出来的皇帝吗?所以坚决不让朱元璋寻根儿。马皇后越是坚持,朱元璋越是要成全,待到朱元璋要把马皇后零散的搭杆儿亲戚,比方说她三姨的小叔的小姨子的大伯的闺女的孩子的大舅子的爸爸找到并且请到的宗族故旧请入朝廷,授以爵禄,马皇后叩谢道:“奖赏要给贤能的人,不能私自给外家,我希望皇上要慎重地珍惜这些名声,不要寻私恩。这样传出去多不好啊!”如此深明大义的皇后,朱元璋几世修来的福啊!为了表示对马皇后的感佩之情,朱元璋还是追封了她的父母,并设庙四时祭拜。
另外,我们要说的就是马皇后的厨艺,即使算不上厨师的最高级,但是也差不多了,尤其擅长徽菜,因为自己家乡就在那边。做了皇后之后,也一直在负责朱元璋的饮食,有人劝说她不必这样,但是马小妹觉得这是自己做妻子的责任,自己了解他的口味,如果别人做了之后不和他的口味,这样怪罪下来的话,自己也可以帮那些厨师扛着。当然了,她做的饭很少有不合朱元璋口味的时候,她的手艺别人不知道,朱元璋肯定知道。
夫妻二人同节俭
马皇后起自寒微,一直不忘本色,虽然贵为皇后,却过着较为俭朴的生活。平时,她衣不重彩,经常穿丝麻织成的练布,过去的破烂衣服什物也总是修补再用。在她身上,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虽然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但马皇后并不吝啬,在许多地方,她十分大方。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马皇后听说太学生有几千人之多,便问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当时的太学生是吃食堂,但是不同的是不用饭票,是免费的早餐、午餐、晚餐,但是,有一个问题,当时的太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结了婚成了家,自己出门在外求学深造,老婆孩子也得带着啊!他们可以吃食堂,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可以去做兼职挣点零花钱,老婆孩子的生活没有着落啊!马皇后知道了之后,就跟朱元璋说:“现在太学生在学校里可以吃食堂,吃得饱穿得暖,自己的老婆孩子不能时时带在身边,老婆孩子多不容易,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饿着他们啊?”朱元璋小时候在长身体的时候就一直吃不饱,对此是深有体会,于是眼含热泪地接受了马皇后按月发给太学生家属口粮的建议,还专门设立了“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有这么节俭的老婆在身边,近朱者赤,朱元璋耳濡目染,自然也是非常节俭。关于他节俭的例子有很多。
早年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的俭朴就已经天下闻名。而在当时的江南群雄之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奢侈是有名的。这不奇怪,朱元璋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寻思着吃什么,是树皮还是树叶,而陈友谅虽然也不是什么富主的孩子,但是当时他比朱元璋有钱的多,而且老陈一直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作祟,所以在排场上一定不叫别人小瞧了自己。张士诚家也是八辈贫农,但是做了倒爷起义之后,占领了南方富饶的地方,吃米饭,吃一碗倒一碗,绝对不会出手小气的了。1364年,朱元璋平定了陈友谅,自称吴王,江西行省省长为了讨好朱元璋,把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到了应天。朱元璋看了看,对左右官员们说:“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有一个镶满宝石的尿壶,这镂金床与宝石尿壶有什么区别?一张床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这么穷奢极欲的人,不灭亡他还等什么?”当即下令将镂金床毁了。朱元璋手下的一拨人看到朱元璋这样做,自然要发表一下自认为是高论的高论,其中一位应声说道:“未富而骄,未贵而侈。这就是他陈友谅败亡的原因。”朱元璋听了,心想这简直就是谬论,他说:“有钱了就可以骄横吗?有地位了就可以奢侈吗?别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看哪个国家领导人不是谦虚又和蔼?就那些手下的小官儿们才觉得自己了不起。如果有了骄侈之心,即使富贵,也难保得住,人的欲望就是填不满的沟壑。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是抑制奢侈,注意节约,还会有小人在你旁边说三道四呢,何况那些今天想要西藏雪山上的莲花,明天想要珠穆朗玛峰的石头的呢?如果对骄侈之心不加以控制的话,败亡是必然的。这可是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覆辙啊!”
朱元璋家往上推十好几辈都是贫农,所以他非常了解农民的处境,同情农民。洪武二年五月,他从南京郊外回城,见到几个老者挥汗耕田,不禁想起他的父亲,于是下马步行。边走边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好久没有在地里干活了。刚才看见农夫顶着大太阳耕田,心里觉得他们真可怜,不觉下马步行。农为国本,国家的需求都由他们供给,不知地方父母官会不会怜悯他们。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的艰难,古人常引以为戒。衣帛当思织女之勤,食粟当思耕夫之苦。”
有一次他到东阁视察,天气很热,南京这个地方是有名的火炉,衣服每天洗好几次,除了自己拿水洗之外,剩下的就是出汗洗的。当然朱元璋跟普通人不一样,他是皇上,不能败坏整个国家的形象,一些侍从为他拿着衣服,朱元璋的衣服湿了,就送上一件换下来。但是身边的官员们看到,朱元璋每一次换下来的衣服都是穿得很旧、洗了又洗的衣服,有些衣服领子上都有缝过的针脚印。一位叫李思颜的官员说:“您这么节俭,真值得子孙后代学习,是子孙后代的榜样。”朱元璋节俭是从爱民出发的,他说:“忧人者常体其心,爱人者每惜其力。”意思就是说为百姓担忧的人常体会他们的心境,爱护百姓的人就要爱惜民力。朱元璋说,我每一次吃饭,就想天下百姓是不是也吃饱了,每一次穿衣,就想天下军民是不是能够穿得暖。
恩,真是不错的好皇帝!
洪武元年,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旱灾。朱元璋祭告父母在天之灵,请他们保佑国家百姓渡过难关,说:“当年二老吃草根粗米的艰难我不敢忘记。我愿意与妻妾一起在半个月内吃野菜粗饭,与百姓同甘苦,反省上天对我的谴责,为百姓祈福。”朱元璋从未忘记过去的痛苦,他想到父母临终的时候,自己竟拿不出任何东西祭奠,而今富有四海,却无法尽孝,因此常常放声痛哭。
朱元璋的节俭从来都是以身作则。因为他明白,要想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他也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金银财宝不是宝,勤俭才是传家宝”,所以无论是吃还是穿,朱元璋都不求花里胡哨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修建宫殿的时候,他不准工人们用彩绘,更不准用立邦漆;他要求在自己媳妇儿们住的地方,墙壁和屏风上,都要画上耕织图,这样在吃饭的时候就没有人掉了饭粒觉得无所谓了;在儿子们住的房屋墙壁上画的是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老爸有多不容易;在各个殿堂内,墙壁上也不能浪费资源,写点名言警句,比方说“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等;老朱是农民出身,尤其喜欢自己家菜园子里的菜,新鲜、水灵,好吃。他下令在宫内空闲的地方种菜,在没事儿的时候,时常来到这里看小太监灌园,捉虫除草。
朱元璋做了一国的皇帝,深深明白,我现在作为一国之主,我的爱好关系重大,现在天下的百姓都在眼巴巴地看着我,我喜欢钓鱼他们不去游泳,我喜欢看书,他们不去看电影,谁说只有小孩儿的模仿性最强,我看大人也是一样。我感觉压力好大,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我,这么多人都在等着模仿我,还真是不太习惯。我要加油、努力,尽量节俭一点,衣服能穿五年绝不穿三年,鞋子要向《少林足球》里周星驰的鞋子看齐,穿烂了,补!这样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定可以省下很多钱,这样日积月累,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富的。
除了这些道理,朱元璋还知道很多的典故,比方说知道因为楚王喜欢细腰,所以宫里有很多人为了把自己弄成细腰,结果饿死了的典故,所以对地方的贡奉常常加以限制。建国之初,湖广进献竹席,朱元璋想这要是开了头,以后大家就得全都给我进献竹席,还是算了,于是退回去了;后来金华进贡了一批香米,颗粒饱满,蒸熟之后,满屋子的饭香,老朱因此食欲大开,但是一想自己是觉得好吃了,老百姓估计得累死了,于是也算了。他自己在园林中开了几十亩地种庄稼,耕耘收获季节,他一天要去好几次。
朱元璋有个习惯非常好,那就是不太喜欢饮酒,只能喝一点葡萄酒,量也不大。起初太原进贡了一种葡萄酒,跟现在的张裕差不多,味道很好,老朱蛮喜欢的,后来也下令不要再进了。洪武六年(1373年),山西潞州进贡人参,为了给皇上多补补身子。朱元璋说:“这人参听说要采到很困难,登高爬低的,好像每年因为采人参要死不少人是吧?那你们还是把人参带回去吧!为了我自己能吃上人参,不知道要搭上多少人的命,现在我们的职责是养民,我们是人民的儿子,是人民公仆,哪能这么作威作福?”
朱元璋爱喝葡萄酒这件事还是被传扬了出去。同年,西番酋长斗胆进贡葡萄酒,朱元璋赏赐给这个远道来的酋长一些绸缎衣物,但命令把酒退回,“虽然我知道你们路远,这些酒拿过来也不容易,但是现在你们还是把酒打回去,不行就在火车上托运,这样你们还省点劲儿。”他又对中书省官员说:“平时有穿的就行,你看我这件衣服还是几年前的那件,不能老是瞎买乱买。现在这个西域的酋长给我进贡葡萄酒,我倒是真挺爱喝的,但是你想啊,这一路少说也有个好几千里地,他们那边交通也不发达,一路就是靠走,沿途不知道要停靠多少站,都是些给我带的东西,玻璃的还怕打碎了,去哪个老百姓家不得好吃好喝好招待啊,我要是真留下这些葡萄酒,估计就得被老百姓骂化了。再说,我也不能这么祸害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