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方,关于乘车,当官的都可以坐车,那时候的主要车具是轿子,也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劳斯莱斯、凯迪拉克、奔驰、奥迪一类的。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坐这些名车的,这是有身份、职务之分的,带兵打仗的武官不能坐轿车,至于为什么,是不是因为轿车看起来是文弱书生才能坐的呢?而武官长得比较壮实,所以看起来不伦不类?文官也不是人人可以坐轿车,文官三品以上可以坐奥迪,但是不能为了招摇,在车身上来点彩绘什么的,尤其忌讳画龙啊凤的,更不能说因为喜欢红色开辆红色的奥迪A4,那你以后不会再有机会坐这样的车了,因为你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流放了,中国红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一般人想随便用,窗户都没有。老百姓乘车就更是多了,估计只能坐坐公路上跑的出租车那个级别的,还不能有什么装饰,车越普通越好。
比如,关于穿衣,老百姓可以戴四带巾,后改称四方平定巾,可以穿颜色比较杂,盘领的衣服,但是不许用黄色。男女衣服也有讲究,就是不能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想要夏天穿个应季的花哨一点的衣服,对不起,这个没有。为了凉快你倒是可以穿绢的和素纱的,这个倒是可以有。鞋也是普通的式样,不能花里胡哨的,也不能用金线装饰。外衣长度也有规定,要求离地五寸,不能穿超短裙一类的,袖子要过手六寸,不能穿七分袖、半袖、坎袖儿,吊带什么的更是不可能,露背装?好了你可以回家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出来。袖子的宽度也有规定:袖桩宽一尺,袖口宽五寸。
还要讲到住房问题,一品、二品官,房子可以是大户型的三室两厅,屋脊一般吊着天花板看不到什么结构,但是可以使用瓦兽,梁、栋、斗拱、檐郤,青碧绘饰,但是要注意一点,就是窗户门的不能用红色的漆刷。老百姓的房子大都是平房,一般不超过三间房,而且不许用斗拱,不准装饰彩色。
酒是一种文化,中国人办事很多都是在酒桌上办成的,关于饮酒用具这里也有规定,公侯、一品、二品的官员,酒注、酒盏可以用金的,其他的全部用银的;三品至五品官员,酒注用银的、酒盏用金的;六品至九品官员,酒注和酒盏都是银的,其余的用瓷和漆的;老百姓呢,酒注用锡的,酒盏用银的,其余的用瓷和漆的,如果你突发奇想用木质的,如果不被发现应该没有问题,发现了最起码说服教育是要有的,赶上个较真的官员,没准还让你蹲几天局子。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规定,已经让我开始严重喜欢现代的生活了,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爽!其实这样的规定也常常让古代的人们觉得麻烦的要死,搞不好哪就会出点问题,所以常常不能执行。等老百姓有了点钱,很多人就会突破这些规定,这样这拨人倒是解放了,但是社会上就有可能有人借此兴风作浪,这就不好了。所以朱元璋现在的一切所作所为对于整顿乱世过后的百姓生活、社会秩序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在古代,礼乐就是亲兄弟,不分家。乐制与礼制一样,同样是规定等级秩序。有作为的圣人、帝王,在平定天下、事业成功后,都要作乐,为的是感动天地,协和万民。这也很熟悉,一般国家领导人会见什么外国元首的时候也是会奏什么迎宾曲的,庆功宴上也会有歌舞助兴,这样一来可以调节气氛,二来可以娱乐身心,可谓一举两得。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歌曲或者乐曲也是要有分寸的,如果外国元首来了,你给演奏一首《两只蝴蝶》,那估计这个国家元首也不会再来了,人家品味跟不上你们国家,没有共同语言啊。庆功宴上来首《老鼠爱大米》,气氛倒是出来了,估计饭也不用吃了。
朱元璋家是八辈贫农出身,但他很有点音乐细胞,于是在这方面希望能有点深造。往往以声望自期。他当皇帝以后,在雅乐这方面锐意进取,找来号称博学而且懂声律的冷谦、陶凯、詹同、宋濂、乐韶凤,让他们恢复雅乐。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纯正的雅乐在西周以后就失传了。秦汉以后就没有人了解雅乐了,于是各种俗乐乘机进了宫廷。到了唐朝,国家领导人兼收并蓄,跟外国交好,于是各种胡乐大行其道。宋朝的雅乐,也只是当时人的原创,辽金元这些少数民族出身的领导人估计对这些也不感兴趣,所以更不用说了。情况是如此的不尽如人意,即使再懂音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也没办法。大海捞针,太难了!好在比较安慰的是,老朱的心思没有完全在这,他还奋战在一线上,以前是和自己做对的敌人,现在是那些禁不住糖衣炮弹的贪官,和趁着国家刚刚建立,兴风作浪的百姓们,与人斗,其乐无穷!
普天之下皆王土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者都是乐此不疲的抢占土地和人口,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更是离谱,道理很简单,土地和人口就是青山,留的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古代皇帝没有明确规定要交钱类型的税,你占有的土地越多,人口越多,能得到的赋税徭役也就越多。皇帝是老天爷的儿子,理所当然要占有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祖宗有这样的说法。
老百姓分得土地,就要开始种庄稼,首先要先交个人的粮食所得税,这个和现在的个人所得税不一样,你要先尽着国家用,大部分都要交出去,这些量是固定的,国家给的理由很是冠冕堂皇,美其名曰,国家要靠这些粮食养活庞大的官僚队伍、军队和维持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百姓的安危着想。交出去该交的,剩下的多也好少也好,就全是自己的了。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老朱做皇帝,自然要将天下土地人口管起来了。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朝统治者慌乱之中,把百姓的户口登记表弄丢了,这可不怎么好办了,老朱坐到皇位上后,发现百姓的档案都没有了,而且很多人为了不被炸弹炸着都背着锅碗离开了原来住的地方,所以没办法统计出正确的土地人口数字。怎样把这些数字弄清楚,怎样管理全国范围内如此大量的土地人口,让老朱很伤脑筋。思来想去,老朱没有办法,只好派人出去量了。洪武元年正月十三,朱元璋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前往浙西核实田亩,以便做到心里有数。他要求周铸一定要如实统计汇报,不允许像以前那样徇私情随便增加减少,否则,必定依法惩治。
这样做,全国有多少土地基本可以做到心里有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核查全国的人口数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全国不是所有人都会像老实巴交的百姓一样听话,还有很多不听话的,比方说,富农。如实丈量土地,对他们来说是绝对的损失,因为如果瞒报,那那块地得到的所有的东西就全都是自己家的,不用上交皇上。但是丈量出来以后,就要如实上交赋税,自己家的收入自然就少了。这种坏事谁愿意干?老朱自己家以前就是这样被富农盘剥,深刻的了解富农是怎么营私舞弊的,于是对他们的打击是最不遗余力的。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又下令,派国子监学生到各地清丈土地。根据税粮多少划分区域,把区域内的田土绘成图,编上号,写上主人姓名、土地面积,分类成册。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因为这些学生把土地基本绘成了鱼鳞状,所以称鱼鳞图册。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跟现在差不多,就是县办户籍科的人员下来到乡里,再派人到村里挨家挨户的发放户口本,每户由户主把自己家人的籍贯、姓名、年龄,填写明白,不能有漏掉的。按户编号,盖章。另外,这些户口本上还要详细的写上自己拥有的固定财产数,比方说拥有的土地、房屋、牛马、牲畜等,那时候虽然允许有私人财产,但是基本是对外公开的。这些户口本和现在一样,每户留一贴,总籍存放于户部,各地有关机构每年统计增减上报。不过值得赞赏的一点是,那时候对户帖的管理十分严格,如果比对不实,违者从军,如果官吏故意隐瞒,违者要处斩。不像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多要几个孩子,确切的说是为了要儿子,前边生了好几个女儿了,怕挨罚,不敢上报,于是成了黑户。或者说,仗着自己家有钱,就给户籍科的官员送点礼,也就过去了。要是真的违反了就处斩,估计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这么多黑户了。
明朝的户籍继承了元朝的传统。户口按照身份分为三类:老百姓的民户,军人的军户,以及做手艺的匠户。民户又分书香世家的儒户,做医生的医户和算命的阴阳户等;军户又分长官、力士、弓兵、铺兵等等;匠户又分为厨师、裁缝、跑船等;还有盐户、灶户。除此之外,寺院里的僧人,道观里的道士都要入籍管理。户籍身份世袭,户籍地址是固定,不得随意改变。不能为了自己高考享受北京的低分,就把户口办成北京的,这是不允许的。
各家各户的户口本已经填好了,财产状况也基本明确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编制赋役黄册。所谓的黄册就是因为报送给户部的册子是用黄纸做封面的,所以叫黄册。黄册就是在老百姓填写好户口本之后,财产经官府核实,没有虚报漏报的,汇总在一起装订成册。黄册子一共分成四份,中央、省、市、县的户部各一份。这些黄册有自己的编制,它是以里甲为单位,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选人口多、承担赋税多的十人做里长。一般大家庭的人,孩子多,估计多半会做里长。除里长之外的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数学不好基本也能算对。每十户推举一人做甲首,共十个甲首。每年由一个里长和一个甲首管理一个里一个甲的事。十年轮换一周。这样不仅保障了政府对赋税徭役的征收,也是在社会基层推行里甲制度,进行管理的基本依据。里长甲首既要替官府征收赋税、征派徭役,也要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
可以说黄册和鱼鳞图册的问世,是老朱对于后世的一大贡献,这不仅使国家赋役征收有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税负担,政府也从而可以对地方实施有效的管理,全国上下的秩序一片祥和,经济还能不开火车似的向前跑?
除了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创造外,民间还有很多跟老朱有关的发明创造,很有味道。
春联首倡史留名
现在每到过年都是要贴春联的,大家只知道春联看着很熟悉,但是相信很少有人知道春联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倡的,“春联”这个词,也是他说了以后才有的。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欣赏百姓的春联,他还亲自给百姓题春联。一次他经过一户人家,见这家门上没有贴春联,便派人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没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朱元璋这一提倡,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朱元璋对春联的故事还有好多。
朱元璋尝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致,自出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这事儿出自野史,不能全部相信。但是民间也有和这个类似的一副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那时候的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也是著名的棋联。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徐达到莫愁湖下棋,以此湖为赌注,朱元璋输棋后就把莫愁湖赐给了徐达,并于明初在此建了一座楼,取名“胜棋楼”。楼前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还有一次,朱元璋驾幸马苑,让皇太孙朱允文和第四子朱棣陪同,这时候有风吹来,马群扬尾嘶鸣,朱元璋出句道:“风吹马尾千条线。”然后着令其二人对句。
朱允文的对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棣的对句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两个境界大不相同的对句让朱元璋“视之默然”。他极为宠爱的皇太孙的对句给人的感觉不大对头,凄风苦雨,景象衰败,让人提不起精神;而这个野心勃勃的皇四子朱棣的对句却有帝王气象。有人从这两副对联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来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使人们吃惊地回忆起了几年前在马苑的那两个对句。人们觉得,对句虽然主要是语言技巧方面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对者的性情,而性情,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朱元璋见秦淮繁华已具规模,便私自出游,一日夜游秦淮河,观月夜景色,面对明月清风,歌舞升平,一时兴起,便御制赐金陵秦淮河对联一副: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他的妻子马皇后也颇能对。马皇后为了照顾皇上的身体,使他从倦意中解脱出来,便以朱元璋扇子上的画为题出了上联:
扇描黑龙,呼风不能唤雨;
朱元璋品味着皇后的上联,忽见皇后穿着一双绣有金凤的绿色缎面鞋,即对道:
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
安徽凤阳县的凤凰山下有个龙兴寺,原名於皇寺,也叫皇觉寺。朱元璋小时候走投无路,曾在此寺当过和尚。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便命人复修皇觉寺,并亲手为庙门题写了一副对联: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另有一说,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为防止飞来峰再度飞走,伤害百姓,于是在飞来峰上雕刻了许多罗汉。其中有大肚罗汉,敞衣露胸,盘膝端坐,手捻佛珠,满面笑容。因此,有人给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此联只是改了两个字,意思却比朱元璋龙兴寺一联更为贴切。古今常以这副对联喻大度海量,容事容人。
元璋在微服私访中曾经见到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守驿站,感到很惊奇,问他能做对子否?那孩子点头称“能!”朱元璋随口说:十岁儿童当马驿,那儿童对道:万年天子坐龙庭。朱元璋很高兴,命人赏他许多财物。
朱元璋和他的智囊人物刘伯温经常微服结伴私访。一次,遇到一位士人,送他们一节又白又鲜嫩的藕,好像美人雪白的臂膀一样。朱元璋出了一句上联,命刘伯温对下联,上联云:
一弯西子臂
刘伯温自比殷纣王时的丞相比干,始终忠于皇上,他见藕节折断后,内有七孔,于是想了一句下联:
七窍比干心
相传,朱元璋称帝前,有一次到一戏班子练艺门前,见门贴一联:上联是:行;下联是:盛。“行”也读“杭”,“盛”也读“成”,上下联双间复快念,就是戏台上的锣鼓声。朱元璋看了,很是惊奇。思索再三,第二天给戏班写了一副对联送去,并要班主说说联中的意思。对联为: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名菜也与他有关凤阳豆腐
中国人爱吃豆腐,也会做豆腐,各地有许多豆腐名菜,如:黄州东坡豆腐、扬州文思豆腐、杭州八宝豆腐,成都麻婆豆腐等等,而安徽凤阳的“瓤豆腐”则另有一番风味。
凤阳瓤豆腐之所以有名,传说跟朱元璋可是有一定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