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11446300000020

第20章 唐代李姓名人(2)

李绩年青时家庭富裕,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据史料记载,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隋末迁徙到滑州。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十七岁的李绩就近加入了翟让的军队。他劝翟让道:“附近是我们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连连称道,于是在运河上劫取了许多公私财物。有钱就不缺人,不久兵众大振。隋朝遣名将张须陀讨伐,李绩率兵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两军对阵中杀了张须陀,大败官军。

李绩碑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李绩知道李密为天下英雄,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并以此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后来,隋朝命令王世充讨伐李密,李绩多次拒绝迎战,又出其不意地在洛水两岸大败王世充,因此被李密封为东海郡公。

当时李绩全统李密旧境,东临大海,南至长江,西到汝州,东到魏郡。这时他派使臣上表,以李密的名义向唐主李渊献地。高祖知道原委后,大喜,认为李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马上下诏封李绩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又加封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并封其父李盖为王,因为李盖坚决推辞,于是封其为舒国公。

后李密反唐被杀,李绩听说后,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李绩服重孝,与从前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在黎山之南,据史载,“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真讲道义。

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以其父李盖为人质,李绩被俘,后又逃回京师,跟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封李绩为兵部尚书,还未赴京上任,薛延陀部又侵扰李思摩部。李绩获朝廷委任,担任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薛延陀于青山,大败敌师。

回朝后,李绩突然重病,药方上说此病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唐太宗听说后,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感动得一塌糊涂,哭着谢恩。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不久,君臣宴饮,宴席上,太宗转头对李绩说:“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考虑下来没有人比你合适了。过去你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辜负我呢!”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过了一会儿,李绩喝得大醉,太宗亲解御衣为这位勋臣盖上,以免其着凉,如此宠遇,古今罕见。

贞观十八年,李绩从太宗伐高丽。贞观二十年,又率军大破薛延陀部。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故意贬其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后,将李绩提拔为尚书左仆射。

永徽四年,册拜司空。

李绩一生,战阵无数,所得的赏物,大都分赐给了手下的将士。大功成就,也常推功给别人。每次行军作战,临敌应变,领兵筹划,都能做得十分确当。自贞观以来,李绩曾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大败他们。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约625年~680年),名李雪雁,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主动应征时年25岁的松赞干布的夫人。她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同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比试:

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

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

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

晚上召唤进入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

安排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

知书达理、朴素大方的文成公主,以智慧赢得了求婚使者的认同和尊重。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太宗族弟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西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迎亲礼之后,松赞干布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文成公主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李延寿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担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他参加了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晋书》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继承其父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南史》和《北史》。

李延寿其祖上是陇西大族,世居相州。父亲李大师是一位有志于编著南北朝史的学者,但著述之事仅仅进行了两年左右,就去世了。李延寿是李大师的第四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学的熏陶。贞观年间,李延寿被拜为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台史主簿,累官至符玺郎,并倾毕生精力从事于官修和私修史书的编撰。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令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魏征主修《隋书》,李延寿和其他学者也参加了该书的修撰。贞观五年(631年),李延寿母亲去世,他辞去修史的职务,回家为母守丧。守丧完毕之后,他被派往蜀中做官。在公事之余,他又对前几年搜集的一些史料进行初步的编排。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延寿被调回长安,任太子典膳丞。加上令狐德棻的保举,李延寿再次参与编史。当时,五代史早已在贞观十年(636年)写成。但这部史书只有纪、传,而无志书,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寿也参加了该书的编撰。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五代史志》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后并入《隋书》刊行。

此外,李延寿还独自撰写了三部史书,《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以及最后撰成的《太宗政典》三十卷(已佚)。在《太宗政典》写成不久之后,李延寿就去世了。后来,唐高宗读《太宗政典》之后,对其赞不绝口,并赐予李延寿后人许多奖赏,同时,命人抄写了两部,一部由皇家收藏,一部赐给皇太子。

李延寿早年就怀有要追随先志的抱负,立志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寿用大半生的时间写成的历史著作,这两部史书的编撰,李延寿说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载”,这里说的十六年,是从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参加修撰《五代史志》这一年作为开始时间的。其实,在此很久以前,即从贞观三年参加修撰《隋书》时,他就开始了“二史”编撰的准备工作。那时,他利用闲暇时间,为将来编撰“二史”大量搜集资料。如果从搜集史料之时来计算,“二史”的完成则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南史》共八十卷,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记载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约170年间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兴亡的历史。《北史》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南史》和《北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唐朝名将,绰号“万人敌”,中唐的顶梁柱。

李晟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武艺超凡的豪杰,18岁时投奔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在一次与吐蕃的战斗中,唐军遭遇吐蕃悍将,屡战不利,王忠嗣大为恼火,下令招募弓箭高手,李晟报名参加,纵马出阵,一箭就干掉了敌将,王忠嗣兴奋得拍着李晟的背,称赞他是“万人敌”。

李晟碑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日趋衰落,天下形势大乱,李晟数次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吐蕃进犯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李晟仅率1000骑兵直奔甘肃,把吐蕃军后方基地的军需物资全给烧了,围攻灵州的吐蕃军断了粮草,只好退兵。十几年后,吐蕃又拉上南诏合兵10万进犯四川,李晟又率领精锐的神策军(唐朝禁军,十分强悍)前往救援,快速突进大渡河,大破吐蕃和南诏联军。

唐德宗即位后,大批手握兵权的节度使集体闹事,各自占山为王,连长安城都被朱泚占领了,唐德宗仓皇逃跑。危亡时刻,李晟率军反攻,大败叛军。在激战中,李晟亲率100多名骑兵在皇城与叛军展开厮杀,叛军中的士兵知道是李晟来了,纷纷逃窜。李晟乘机收复长安,唐德宗感动的泪流满面,对李晟大加封赏。又过了几年,吐蕃再次闹事,大将尚结赞进攻唐军,关键时刻李晟再次出兵,大破吐蕃军,逼迫吐蕃求和。

多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功勋,使得李晟成为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唐朝中兴名将,但李晟最终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权,67岁时病逝。李晟有15个儿子,其中最出色者就是创造“雪夜袭蔡州”经典战例的李朔。

李朔

李朔(772年~821年),字直元,是西平王李晟的第三个儿子,唐、晋二州刺史,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李朔在历史上是一位以“奇”著称的将领,但却英年早逝。雪夜入蔡州,活捉叛将吴元济,是李朔一次非常有名的军事行动。

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为害一方,犯上作乱。814年,吴元济背叛朝廷,举兵而反。朝廷派彰义节度使袁滋等多次出征伐敌,但都未能成功。之后,唐宪宗改派李朔为唐、邓(今河南泌阳、邓县一带)节度使,率军讨伐吴元济。

李朔到了唐州之后,对吴元济军中的地势、兵力等情况,都详加侦查。同时,他对病伤的士卒,抚恤有加,常常亲自去看望那些叛军的归降者,并用良言抚慰他们,让其安心。如果家中有父母妻子,李朔还发给他们盘缠和干粮,让其回家看望。李朔的仁厚之德,使得降者常常感激落泪。半年之后,全军士气大振,将士上下都决心与吴元济死战。

817年冬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李朔突然率兵疾速出发。行军60里,天黑时到达叛军的重要营寨张家村。由于天气奇寒无比,守兵们毫无防备,李朔和将士们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叛军的营寨。大雪纷飞,北风怒号,李朔在占领叛军营寨之后,又雪夜继续急行军70里,逼近蔡州城。将士们爬上城墙、杀掉睡得正熟的守城门士兵,打开城门,用同样的办法占领了里城,捣毁了内衙城的南门,吴元济在睡梦中束手就擒。

这次的平叛,李朔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告捷,功劳卓著,唐宪宗论功行赏,提升他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进位凉国公。

在此之后,李朔又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奉命去镇压叛乱的李师道,他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平息了叛乱。后历任昭义、魏博等镇节度使。

821年,李朔在会同田弘正守镇州时,病逝于军中,终年48岁,唐穆宗追赠他为太尉。

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赞皇县)人。唐宪宗时宰相,地理学家。

李吉甫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栖筠,唐代宗朝为御史大夫。李吉甫从小好学,见多识广。二十岁因父亲的原因被任为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贞元初(785年),被授为太常博士。后迁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陆贽为相时,怀疑李吉甫结党,让他去明州为长史。后连续担任忠州刺史、郴州刺史、饶州刺史。

元和元年(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叛变,唐宪宗主张讨伐,李吉甫十分支持,献计献策,请征发江淮军队,从三峡入川,以分刘辟之力。唐宪宗予以采纳,西川成功被平。

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升任为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李锜拒不执行朝廷命令,李吉甫多次给宪宗出谋划策,讨伐李锜,也取得了胜利。为了防止藩镇势力的扩大。李吉甫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调换了三十六镇节度使。由于李吉甫为政有功,受封赞皇县侯,徙赵国公。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元和三年(808年),发生了一起贬谪制科考官和压抑对策高第的牛僧孺等的事件,吉甫因此遭到指责。吉甫因为与御史中丞窦群不和,被窦群所劾,于是辞宰相职,自请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川北)节度使。在淮南三年的时间里,他建筑富人、固本二塘,灌溉田地数千顷,又于高邮县修筑了平津堰。

元和六年(811年),李吉甫重新为相,他建议省并州县,裁减冗员,宪宗采纳,精简冗官八百零八员,吏一千七百六十九员,废除京城僧侣的庄田、水硙免税主特权,以减轻贫民负担。他还恢复了夏州(今吉林白城)到天德(今内蒙古五原东)的废馆(驿站),重新设置久废的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修筑天德军旧城,加强北方防御。

安史之乱平定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飞扬跋扈,似有反意。元和九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接手政权。吉甫认为淮西在内地,不能和河北强藩父死子继一样的惯例,于是主张乘时进取,此议与宪宗不谋而合。征伐淮西的策划由李吉甫负责,但他于元和九年(814年)冬暴病死,终年五十七岁。宰相武元衡、裴度等坚持讨伐,终于十二年平定淮西。

李吉甫一生多有建树,著有《元和国计簿》十卷(已佚),汇总全国方镇、府、州、县之数与户口、赋税、兵员之状况;《百司举要》一卷(已佚),阐述职官源流职掌;《元和郡县图志》,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总志,深为后世学者所称道。由于李吉甫史地知识渊博,又系当朝宰相,不少资料都是他亲知、亲闻、亲历的,加之精研刻意而作,使得《元和郡县图志》内容翔实丰富,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