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上下)
11449300000022

第22章 汉代篇(2)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亡的教训极为重视。他命士人陆贾总结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供他借鉴。陆贾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残暴,用刑太残酷,所以秦国就灭亡了。陛下得了天下,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应文武并用,这才是“长久之术”。刘邦对此非常赞同。刘邦认为,秦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策太苛刻、太急切,特别是在取消“分封制”的问题上。分封制已有近千年的影响,若要废除,老百姓不能立即接受,对立情绪太大。刘邦认为实行分封制,对于消除对立情绪,稳定群臣名将,依然是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刘邦也并不希望再出现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分割局面,而秦始皇所创立的郡县制,确是克服这一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刘邦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办法,人们称之为“郡国并行”制。

吸取了秦亡的经验教训之后,汉朝继承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与秦朝的残酷刑法和严厉的治国思想不同,汉朝采取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减轻百姓赋税。

由于长达8年的战乱,使得建国之初的汉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汉高祖下令释放囚犯、流民返乡、军人复员、解放奴婢、鼓励生育。同时,他又调整土地政策,发展农业经济。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秦的赋税制度的基础上,高祖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除了轻徭薄赋,高祖还通过“赐爵”、“复爵”等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仅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也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宽对私人工商业的限制,结果不仅振兴了工商业,还促进了农业生产。

能否解决好与匈奴的关系,决定着汉朝的兴衰。刘邦对于匈奴的屡屡犯境非常愤怒,公元前200年他亲率大军进攻匈奴,双方在白登山展开激战。结果汉军大败,刘邦被困七天七夜,几乎被俘。后以重金收买匈奴首领的阏氏,才得以突围。正因为这样,刘邦不得已采用刘敬的“和亲”策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与其约为兄弟。匈奴对中原的骚扰大为减少,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暂时出现了和平局面,从而给中原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

由于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汉初的农业生产大大发展,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到惠帝、吕后统治时期,已经是“衣食滋殖”。到文帝、景帝时,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箭伤致死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时被流矢射中,在回长安的路上箭伤开始发作,回到长安后病情已经很严重。吕后找来太医,刘邦问他自己的病情如何,太医说能治。刘邦听了太医的口气,知道自己不会活得太久了,就对太医说:“我出身百姓,手提三尺剑得到天下,此乃天命。现在天要我死,就是神医扁鹊来了也没有用!”说完赏赐太医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刘邦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便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为了确保汉朝万世的江山,刘邦召集群臣特意宰白马,与群臣歃血为盟:“从今以后,非刘姓者不能称王,谁若违背此约,天下可共起而击之!”

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又由谁接替,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让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多年之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也无法知道。”

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4月25日,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盈为帝,即孝惠帝。

韩信

韩信(?~前196年),汉初军事家,淮阴(今江苏)人。初投项羽未见用,遂归刘邦。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拜其为大将。韩信率大军灭项羽于垓下。汉立,封为楚王,随以谋叛罪被降为淮阴侯。后被告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

胯下受辱

韩信出生在秦末,父母早丧,家贫如洗。长大后,虽有满腹韬略,但求充小吏,尚且不能得,因此万分拮据。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只好终日挂剑闲游,靠乞食度日,人们都厌烦他。

南昌有一位亭长,平时很看得起韩信,对他十分照顾,于是韩信便常在亭长家里吃闲饭。时间一久,亭长的妻子便不耐烦起来,蓄意设法将他赶出去。有一天,亭长的妻子早早起来烧火做饭,吃饭时也未招呼韩信。待韩信像往常一样来吃早饭时,见什么吃的也没剩下,讨了个没趣儿,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开亭长家,另谋生路去了。

韩信离开亭长家后,流浪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钓着鱼,就大吃一顿;钓不着鱼,只好挨饿。这样,没过多久,韩信便变得形容憔悴了。一天,韩信在河边钓鱼,见一位老妇人在濒水边漂洗棉絮,便上前问道:“老妈妈,您漂洗一天,能得多少工钱?”漂母答道:“只有三五十钱。”“您老人家赚钱虽少,毕竟还能吃饱。我年纪轻轻,虽然持竿钓鱼,常常还要挨饿,实在可怜!”说完,韩信一阵心酸。那漂母见韩信少年落魄,形容憔悴,饿得可怜,便把自己带的食物分给他吃。一连数日,天天如此,韩信大为感动。他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承老妈妈如此厚待,将来我若有出头之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恩情。”漂母听了,十分生气,很不高兴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天天靠别人施舍过日子,能有什么出息?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岂是希望你报答?你既然这样说,那今后就算了吧!”说完,提起棉絮走了。韩信碰了一鼻子灰,呆呆地望着漂母远去的背影,心里又是感激又是惭愧。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奋发进取,决不辜负这位洗衣老妇人的一番苦心。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个无赖少年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平时腰里总挂着个宝剑,能干什么用?别看你高高的个头,其实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懦夫。”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韩信像是没有听见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那无赖见状,更加得意,当众拦住韩信说:“你如果是条汉子,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如果你没有这点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着便叉开两腿,作骑马式,立在街上。韩信默默地注视他好一会儿,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哄然大笑,那无赖也显得神气十足。但韩信却像刚才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起身而去。自此,这件事成为当时淮阴家喻户晓的笑谈。其实,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造就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登坛拜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起义后,在吴县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也杀掉了会稽郡的朝廷命官,起兵反秦。已长大成人的韩信便带剑去投靠项梁,在那里没有什么出息,直到项梁阵亡,又改投靠项羽手下。韩信曾数次提出战略献给项羽,希望项羽重用他,可是项羽根本不理会韩信所提出的战略。韩信了解了项羽的为人,知道他只重用身边亲信和自己的亲戚,又去投效刘邦。在刘邦那里因被其他罪犯连累,遭连坐处分,理应当斩。其他罪犯皆已斩首,临刑前,韩信仰天长叹道:“汉王不是要打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监斩官闻言大惊,知道韩信不凡,便急令停斩,去报告汉王。刘邦虽免了韩信的死罪,但仍不重用他。韩信怀才不遇,又想脱离刘邦。这时,萧何发现了他。

韩信数次和萧何闲谈,萧何觉得韩信在军事方面十分有才华,是一位难得的大将军。到了南郑,有将领数十人逃跑,韩信曾跟萧何讲:“如果大王不用我,我就走。”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独自追赶。有人跟刘邦讲:“丞相逃亡了!”刘邦听了非常生气,见萧何回来又气又怒说:“为什么要逃跑?”萧何就说:“臣不敢逃亡,是要追逃亡的人,平庸的将领是很容易得到,可是韩信是一位奇才。如果大王要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韩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大王要夺取天下,就不能没有韩信啊。愿大王三思。”这次,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准备拜韩信为大将。

再说汉王刘邦依萧何所议,命人筑了一个高台,准备拜韩信为大将,并想马上召见韩信。萧何见刘邦将此事看得如此轻率,就劝阻道:“大王素来不注意礼节,现在拜大将就像招呼一个小孩子一样,这恰恰是韩信出走的原因。”刘邦恍然大悟,说:“依你看怎么办才好?”萧何说:“既然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必须选择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荤戒酒,先表现出诚意。然后召集文武大臣,举行隆重仪式,您亲自登台授印才好。”刘邦点头称是。

韩信受任大将军后,刘邦对他礼遇有加,众将领见汉王如此厚待韩信,也不敢妄言蔑视。一天,刘邦把韩信请入帐中,让至上座,亲切地拉着韩信的手说:“丞相极力举荐将军,称赞将军的雄才大略。我想统一中原,平定天下,将军有何妙计助我?”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刘邦:“大王要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见刘邦连连点头,韩信接着说道:“请问在勇悍仁强方面,大王能与项王相比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恐怕不如项王。”韩信见刘邦有自知之明,便对项羽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他说:“项羽虽号称勇悍仁强,但徒有虚名。项羽不能用人,不择善而行,其‘勇’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表面上恭敬慈爱,谈吐也算温和。部下有了疾病,他也很同情,倍加关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却有功不赏。有时官印都抚摸得没了棱角还下不了封赐的决心,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现在称霸天下,要指挥各路诸侯,但不在关中建都,却东归建都彭城,显然是自失地利。而且,他还违背楚王原约,专以亲疏划分封地,诸侯自然生怒,并且起而效尤。试看山东诸国,已开始驱逐旧王,据国称雄,这如何致治?项王起兵以来,所过之地无不大肆杀戮,百姓敢怒不敢言。眼下人们惧怕项王威势,不敢背叛,将来各国势力逐渐强大,何人肯再服他?可见,项王虽强,却是极易变弱的。现在,大王如此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谋臣勇将,何敌不得摧?率领将士,仗义东征,何地不能克?”韩信见刘邦听得十分专注,又分析了刘邦争胜天下的有利条件,说:“大王当初率军入关之后,秋毫无犯,并废除秦时苛政法令,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愿大王治秦。”韩信讲到这儿,向前探了探身子,满怀希望地说:“现在大王如果东入三秦,很快就能平定;三秦平定之后,便可尽图天下了!”这次谈话,韩信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利弊得失,指出了汉军必胜、楚军必败的主客观条件,并提出了东征的具体部署,使刘邦看到了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在分析形势时,不是单纯的从军事力量的对比着眼,而是把战争的胜负同人心的向背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暗渡陈仓

汉王元年(前206年)八月,经过韩信训练后的汉军军容整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刘邦决意挥师东进。张良献计汉王,叫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汉王又问韩信,韩信的计划竟与张良不谋而合,喜得汉王赞叹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汉军静悄悄地离开南郑,准备先取汉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此时,项羽正为东方的战乱所牵制,无暇西顾。关中分别由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把守。但他们的兵力单薄,又不受秦民拥护,立足未稳。于是,韩信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军率领少数人马,先去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以麻痹敌军。

时值秋高气爽,汉军将士东归之心甚切。自汉军入蜀后,将士们思念家乡,早就想杀回汉中了。大将军韩信一声令下,汉军离开南郑,出褒中循古时小路,向西北故道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雍王章邯本奉项王密嘱,堵住汉中,作为第一道门户,想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此时闻知汉王已拜韩信为大将,正在督修栈道,不日出兵。他便大笑道:“既想出兵,何以烧栈道?现在又要重修,300里栈道尽是悬崖峭壁,何年何月方能修成?真笨贼也。”说完,章邯又问左右韩信何人,左右忙将韩信的历史对他说明。他复大笑道:“胯下庸夫,有何将才!”于是放心落意,毫无戒备。一天,忽有陈仓败兵,逃至废丘。报称汉军已夺了陈仓,杀死戍将,现已兵临城下。章邯方知中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慌忙引军迎战。迎面正撞上樊哙,两军布阵厮杀。汉军积愤已深,勇不可挡,直杀得章邯顾头失尾,节节败退。汉军乘胜追去,不料章邯收拾残兵,又二番反戈冲杀过来。韩信见状,调出汉军左右两翼。分别由灌婴、周勃领兵策应前锋,直杀得章邯大军四散溃逃。章邯也几乎送掉了性命,带着残兵狼狈地退回废丘,紧闭城门,高悬吊桥。然后派人向董翳和司马欣求救,谁知董、司马二人一听此军情,早吓得魂不附体,如何敢动。汉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关中大块土地。韩信不失时机,命周勃、灌婴等大将去攻取咸阳,以卡住章邯东逃的去路,然后发兵围攻废丘。他取出萧何提供的地图仔细察看,见废丘城面临渭水,防守严密,易守难攻。于是,韩信决定智取。他首先命令大将樊哙等部到渭水下游截流。水不下泄,很快猛涨,如万马奔腾,涌进废丘城内,城内顿时乱作一团。章邯见势不妙,急忙率兵从北门突围。韩信马上又命樊哙放水,挥军直追章邯。章邯丢了城池,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好拼死一战,结果惨败。自知无法脱险,便在绝望中拔剑自刎了。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本来都是章邯部下的属将,闻知章邯兵败自杀,便先后投降了汉军。这样,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不到一个月就尽归了汉王。韩信与张良携手,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出奇制胜地夺取了三秦,打开了东进的大门,为刘邦建立了一个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大破联军

汉王三年(前204年)九月,项羽亲率大军东征彭越,刘邦趁机派郦食其前往齐国劝降。与此同时,韩信也按照刘邦之命率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

当韩信到达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时,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的劝说,背楚降汉,于是韩信就想停止前进。时值齐国说客蒯通来投,对韩信说:“将军奉汉王之命去攻齐,今汉王又暗中派人去劝降,既无汉王命令,将军怎能按兵不动呢?再说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齐国70多座城池,而将军数万人马征战一年,才攻下赵国50多座城池。你一个堂堂大将军,尚不及一白面书生吗?”一席话终于使韩信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下令大军渡河,继续向齐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