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1世纪的中日关系
11450400000022

第22章 国际环境与中日关系(2)

据此,从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来看,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极”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埃及和南非等国家和国家集团。目前,美国的“一超”地位仍十分突出,其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28%,在高科技和军事领域都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算作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极”。至于其他各“极”,从目前来看尚未发育成熟,但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从量上来看,首先,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极”具有较多的数量和较多的层次;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以及在全球及地区范围内都会产生出各不同层次的“极”,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其影响力;各“极”之间在全球以及地区事务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

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三大经济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在政治领域,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美、英、法、中、俄是当前国际政治舞台的五大政治力量;在军事领域,美、俄、日、欧盟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另外,从各“极”发挥作用的范围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最强的国家首推美国,其次是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而在地区范围内也正在崛起一些新的力量中心,如印度、东盟、巴西、阿根廷、埃及和南非等国家和国家集团。

另外,“多极化”不同于“多极”,其重要区别就在于一个“化”字,即它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过程,即指国际政治格局发展趋势,而非一种既定的结果,是冷战后期开始的、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后继续向新的格局演变的一种趋势。因此,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可以表述为多极化格局,即一种过渡格局,其发展的结果或方向将是多极格局。

21世纪初期,在围绕中日关系的国际环境中,亚太地区以及作为其一部分的东亚地区将是对两国关系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地区范围。

亚太地区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更多地是一个以环太平洋沿岸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经济概念,它是以太平洋为纽带连接而成的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物,其地理范围及成员国的界定本身也受着国际政治、经济推移过程的影响。东亚地区泛指亚洲的东部。随着该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人们对东亚的范围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东亚范围界定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在内的地区。

在当今东亚地区的大国关系中,中、美、日、俄四大国之间的关系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日本学者猪口孝在提到国际政治中的竞争三原理时,认为国际政治仍然是以主权国家为基轴展开的历史上,这几个国家之间曾多次发生战争,冷战是美苏之间的对抗,但中苏、中美、美日、中日、日苏之间也都处于对抗或结盟的状态,并且敌友格局不断发生着变换。冷战结束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重要的调整,但其性质和结构并不清晰,迄今仍然处于波动之中,从而也使得整个世界格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国际格局和大国的地位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如果大国之间能基本保持合作关系,那么国际格局就相对稳定;反之,国际格局就陷于动荡。当今世界面临着深刻而又具有重大挑战性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东亚一直是国际关系舞台上一个极为活跃、备受瞩目的地区。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将对东亚地区和全球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研究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和前景无疑更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1世纪初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在地区政治、安全格局的演变中呈现了三种相互之间具有竞争性的趋势:(1)中、俄倡导的多极模式;美国极力推动的霸权稳定模式;(3)这一地区各中小国家积极提倡的多边合作模式。这三种模式及其之间的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近期内该地区政治、安全格局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线索。

第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指在有关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取向上,寻求一种多个力量中心均衡分布及相互制衡的局面。东亚是多极化趋势形成较早的地区,亦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高度密集的地区,中、美、日、俄在东亚都拥有重大利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东盟、韩国以及南亚国家印度等中等强国(集团)在东亚区域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们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而且还能对中、美、日、俄关系进行制衡,并获取某种主动。对于东盟而言,多极化格局无疑为其在区域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集团推动大国”、“小国主导大国”的广阔空间。这表明,多极化与目前的东亚国际关系发展阶段是相吻合的。在冷战后全新的国际背景下,多极化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特征,追求力量均衡仍然是这一过程的内在逻辑。然而,其发展进程必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美国维护霸权的趋势。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东亚事务中的总体主导地位一时将难以改变,力量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将难以迅速改观。美国是“霸权稳定模式”最积极的倡导者。美国的东亚战略主要包含:对中国“边遏制,边接触”;把日本控制在同盟体系之内;对朝鲜半岛采取“双重规制”政策;利用东盟,牵制中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美国对将其排除在外的东亚区域合作表示反对,如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核心论坛”、1998年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2005年的东亚峰会等。但为了顺应区域主义潮流,美国也积极参与并试图主导东亚的多边区域合作,如积极参加APEC、东盟地区论坛、东北亚安全合作对话等多边区域合作和对话机制。

第三,多边合作模式。多边合作模式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以特定的原则协调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标是阻止参与角色的相互歧视,提高透明度,促进相互信任,和平和建设性地解决争议问题。多边主义的兴起以及多种多边组织和机制纷纷出现并获得迅速发展,已成为冷战后东亚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东亚已具备了形成制度性多边合作机制的一些基本条件。尤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方面,多边合作比一个或几个国家单独采取行动更有效率。进入21世纪之后,东亚各国间投资、贸易、技术和人员往来迅速增加,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为东亚各国寻求制度性多边合作提供了契机。

然而,与欧盟相比,东亚发展多边主义的客观基础依然是脆弱的。东亚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宗教、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国家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加大了整合各国利益和目标、确认共同归属感的难度。现阶段的东亚多边合作,无论是组织上还是形式上都还是初步的。从功能角度看,由于缺乏主要大国的主导作用,多边合作在地区事务上的影响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欧盟之所以取得成功,德、法的积极参与和发挥主导作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东盟发挥了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但由东盟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乃至更为广泛的区域合作毕竟不符合国际政治现实的常态。在当今国际政治环境中,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综合实力依然是主导全球和区域合作的主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