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演讲在清华
11476400000030

第30章 中国媒体如何应对美国媒体的“政治正确性”(1)

邱立本(Yau,LopPoon),1950年出生,广东开平人,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台北政治大学经济系学士,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校(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经济学硕士。他历任台北《中国时报》编译、美国纽约《星岛日报》记者、美国《远东时报》编辑、美洲《中国时报》编辑、柏克利加州大学研究员、美国《中报》主笔副总编辑,1990年加盟香港《亚洲周刊》担任主笔,1992年出任总编辑至今。

李希光:今天下午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邱老师到我们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参加这个圆桌会议。邱老师是《亚洲周刊》的总编辑,这本杂志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在《参考消息》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转载过来的该杂志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分析。邱老师在美国曾经做过长达17年的记者,1990年回到香港担任《亚洲周刊》的总编辑。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办的新闻周刊,没有任何西方财团的背景,由两家中国人的资本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邱老师作为总编辑也就是真正的老板了。今天,邱总到内地参加国庆52周年活动,晚上将应邀参加朱总理举办的国宴,刚好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与大家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thenewchallengesposedbytheAmericanmedianewpolitics”。制造国际声音的美国媒体也制造了新的“政治正确性”(thepoliticalcorrectness),这对中国媒体有怎样的挑战?对于什么是“政治正确性”这些概念、美国媒体是如何做的以及对中国媒体的批评和意见,邱总稍后都会谈到。现在让我们欢迎邱总演讲。

邱立本:我在美国生活了17年,在新闻界工作了蛮久,现在办的是全球性华人刊物,跟美国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对美国媒体也多一些了解。观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美国媒体,我们发现一个蛮讽刺的现象:长期强调新闻自由的美国媒体,现在变得非常地讲究爱国主义,并且很难容忍非主流的言论。包括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包润石,以前美国驻香港的总领事,昨天(9月29日)批评美国之音,质问其为什么跑去访问了塔利班集团高层的一个人。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政治正确性”。还包括美国很多专栏作家,由于质疑美国总统布什在危机处理问题上是否存在瑕疵,而受到了来自广告商和老板的压力,有的甚至被炒了鱿鱼。在空前的危机下,美国的“新闻自由”也受到威胁。在美国,一些有深层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也在反思这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谈谈如何应对美国媒体政策挑战的问题。

正如李希光教授以前谈到的有关“妖魔化”的观点一样,美国媒体最近十几年以来,对中国媒体、社会等问题上通常只采取“黑白二分”的方法做简单地解释,而这背后是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力量影响的。“9·11”恰好证明美国对整个中国问题的不了解的恶果,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亚洲周刊》在这次事件之后出版的第一期刊物的封面标题就是“超限载”,副标题是“美国情报系统为何失败”。作为每年享有300亿美元财政预算的情报系统,在事件发生之前竞没有任何的预警,造成美国5000余人的死亡。其实这反映的是美国政策的失败。为什么呢?过去一两年来美国FBI及司法部投入大量的资源搞李文和案、搞考克斯报告。现在证明李文和以及中国并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反而是阿拉伯带给美国最大的挑战,所以说美国没能准确认识到孰敌孰友。从“9·ll”我们看到,错误的政策造成整个国家的灾害。在中美的互动中,其实存在许多误解。

那么美国对中国是什么看法呢?美国学界普遍的看法,我们常说美国是“帝国主义”,其实不如说是“有感情的帝国主义”。这种帝国主义与以前列宁所讲的,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一样,它不是利用强权掠夺土地和他国资源,而是推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美国,这种感情帝国主义是历久不衰的。其实,美国的许多媒体工作者、政府官员或一般老百姓,对中国还是蛮友好的,怀存着朴素的感情。但是,他们常常采用“硬性推销”(hard—sale)的方式甚至是极端的手段,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媒体应该加强和美国的交流与互动。那么在交流中应该站在怎样一个准确到位的坐标上呢?当我们说价值观和权力的较量时,其实背后也是一种信息的较量。应该问自己我们到底对美国了解多少?除了学习他们的语言之外,还应该加强几个方面的了解:

第一,应该加强对美国文化、历史的了解与研究。从1776年到现在200多年的历程尽管很短,但从学术的角度而言,美国在历史研究上有很多积累。然而,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或是学习英文的人对美国历史并没有细致的了解。我就非常希望我们周刊的同事,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应该念些关于美国历史的书,特别是“二战”之后、近二三十年的历史,因为它很能够显示美国外交政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习英语也应该多了解历史,因为每一种语言的背后其实都有一套文化的密码。如果不能解读这些密码,那么学到的语文也是没有血肉、隔靴搔痒的。

我是个历史爱好者,就我自己的经验,在和美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往往用美国历史的矛来攻美国政治的盾,令他们觉得难以防守。举个例子,一些美国人支持“台独”,那么我就拿美国内战跟他们讲。美国南北内战实质上是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统独”问题,美国的“统”派最终成功,维护了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当时的林肯总统也至今仍在美国人民中享有盛誉,尽管战争使100万人失去生命,但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冲破了英法的阻挠赢得了胜利、获得了统一。那么今天当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你们美国为什么又实行“双重标准”呢?我用这个历史的比喻和美国的朋友、记者讨论,他们就容易接受。中国经过这近百年的苦难,我们不能容许分裂,正如当年美国可以不惜牺牲100万人维护统一一样。

在谈现在政治问题的时候是不能割裂历史脉络的,同样在谈美国当代外交时应该了解“冷战”、了解美国政策的来源、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但是,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这些是不了解的。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时期,中国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是充满吸引力的。记得当年我正在美国,去一些知识分子家中做客时,发现他们都有毛主席语录,甚至会和我讨论“老三篇”。但后来许多“文革”黑幕被揭露出来后,他们感觉自己是被《北京周报》《人民中国》的宣传给骗了,这是后话了。不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在90年代中期后,美国开始出现了“中国威胁论”,敌视中国,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人。然而,现在的“9·11”事件使美国感到,它还是有求于中国的。昨天,我听龙永图部长谈他们在wTO谈判中的一些小插曲。他说,“9·11”那天,他们正在曰内瓦与美国谈判,美方代表得知爆炸消息后立即决定休会。中方代表当时想,真是好事多磨,这次谈判不成,不知又要拖多久。没想到,第二天美方很快要求复会,而且前一天双方还就一些琐碎的技术细节讨价还价,而这一天,美方却一反常态表示不用谈了赶快通过,美国提出来,文明国家要团结起来。从某种意义而言,“9·11”事件起了wTO谈判临门一脚的作用。正像丘吉尔所言,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两个最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民,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是不可能割断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美国历史的了解,不只是美国内战的历史、冷战的历史,还有很重要的是美国精神的历史。比如,与欧陆国家不同,美国特别强调平等主义精神,在开辟疆土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开拓者精神以及“边疆理论”(Frontiertheory)。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教美国的学生、朋友,了解他们的知识来源,看看他们读过的书有哪些我们还没有看过,这对深入了解美国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