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全书
11494300000020

第20章 交谈时需避免的误区(2)

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首先,不要在大众面前赞美其中一人。

假如部门经理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特别指出"这个项目能如期完成,多亏了王涛",在座的同事心中必定愤愤不平:"太过分了,明明是同一部门一起做的。""他不过是运气较好罢了。""机会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啊!"如此一来,办公室的战争就会无休无止了,对公司来说绝非好事。

一般人往往认为:"既然是光彩荣耀的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下予以表扬呢?"然而实际上,除非没有利害关系的称赞,否则,极容易引起其他部属的嫉妒与不满,这种赞许可在私底下告诉他,这种表示方法也比较容易造成双方的情感共鸣!

至于公开嘉许时,每个人的辛劳都要趁机表扬,如"因为大家努力合作,才有如此的结果"。如此,才是最完善的做法。

其次,赞美不宜太夸张。

假如你这样去称赞一个口才很好的朋友:"朋友,你的口才真了不起,我看没有任何人能同你相比。"这种称赞缺乏支持力。对方会怀疑你的诚意,在场的其他人也会不以为然,这样的称赞无异于奉承和拍马屁。这时,你可以这样称赞:"我真羡慕你说话的才能,既简洁又流畅,而我总是哕唆,颠三倒四。"这种称赞才是得体的。

赞美不要太肉麻,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宜太夸张,否则就成了挖苦。

忠言不必逆耳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药之所以苦口,是医学不发达的缘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说话者对口才养成未加以研究的缘故。而这个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为他不了解对方的缘故。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因此我们看书,我们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些人,因为他们能够诚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敬佩他,对他感激涕零。

可是为什么有些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听了难受、气愤,我们感觉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击,我们觉得受到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非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

当我们年纪渐渐地大了一点,经验渐渐地多了一点,看事情更清楚了一点。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

我们试着分析与比较,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点头、会接受,并且立刻接受,还十分感激他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之下,纵使只碰了我们一根汗毛,我们也会立刻反击?

经过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同。

这某种程度上的不同,是别人对我们了解的程度到底是否深入。

我们始终欢迎那些肯了解我们,而又同情我们的人,他对我们所作的批评,除了清楚明白之外,又充满温暖。

大体上,别人在这一点,也和我们一样。

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

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

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药的外面,大约也有一层"糖衣"。

而我们的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地需要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当,因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有苦味,把苦药放在口中多嚼一会儿,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后,那苦得让你想把它吐出来的仍是良药。

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绝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的关系以表里的形式存在,而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却是彼此交融在一起。同情与了解是忠言的核心。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非常了解,越觉得我们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乐于接受,关键就在于我们要了解别人并对别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这应该成为一种品德,而不应该被当作一种技巧。

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口服心服,也要运用一些技巧。

--请教式批评

这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别让人下不了台。

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他手拿着钓竿。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来。那人心里一紧: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还要被扔掉钓竿了!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试钩,岂不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型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口服心服,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

--暗示型批评

这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作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呀?"

在这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不说也知道。

--安慰型批评

这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模糊式批评

这就是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但实际是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的本意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为一些修养差、格调不高的人拿来泄愤的武器。其实,"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机关的工作状况太糟糕,竞有人上班时间打扑克牌、聊闲话,而部门主管也不管。在一次会议上,局长严肃地批评了这种现象,说:"有些部门上班时间关起门来打扑克牌,不做正事。这种工作打混摸鱼的现象,必须纠正……"虽然没有具体点到人,可是在场的几位科长哪坐得住,回去后当然立刻开会进行"整顿"。

--巧用幽默

一般说来,在批评时,被批评者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主管批评下属、长辈批评晚辈时更为明显。它们或为焦虑、恐惧;或为对立、抗拒;或为沮丧、泄气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成为双方建立感情的阻碍,大大降低了批评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者含笑地讲道理,被批评者在笑声中微微脸红,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是触动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吗?

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于是先主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你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简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刘备进言的。

巧用幽默的批评,往往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现,先打破僵局,再转入实质问题;即使对方一时还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因此,出于善意的幽默批评不同于尖刻的讽刺、嘲弄;这是由批评者的出发点及态度决定的。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社交活动中的幽默批评,毕竟不同于说相声、讲笑话,虽有幽默成分,但仍以严肃、认真为基调,气氛可轻松、活泼一点,但绝不能油嘴滑舌,否则就会冲淡批评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

特殊场合的忌讳

随着社交圈的扩大,人们常常要出入于各种场合应对进退。所以在各种场合中,无可避免地要说话,说话内容与环境气氛如果不协调,不仅会使大家扫兴,还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例如在葬礼仪式中,开玩笑的话便显得极不尊重往生者;在婚宴上大谈新郎或新娘的罗曼史则会杀风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不同场合的说话忌讳,虽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很多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话规则。

一、婚礼的场合

婚礼谈话中较忌讳使用"断"、"散"、"离"等字音。另外,宾客致辞时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传,毕竟婚礼上的谈论重点不是你。

朋友与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时,虽然可以态度较轻松活泼,但不能过分随便,否则会遭人嫌恶。开玩笑时,口气宜适度俏皮,避免失礼。

二、丧礼的场合

由于那是个伤心悲痛的场合,说话者的表情及说话内容要非常慎重。这种场合下,说话不宜太多,也严禁幽默、风趣的对谈。谈话的内容应集中表现对故人的哀悼与怀念之情,并称赞其优点。也不要忘记用简短、真诚的话来安慰、鼓励亡者的家属。

三、其他聚会

参加同学聚会时,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鸣。

新春聚会时,最好不要以演讲或训诫的口气来谈论未来计划,应以自然的态度谈天;另外,最好不要谈太多有关工作的话题。

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时,要尽量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生活中的小插曲,谈到寿星时,应该多多称赞。参加长辈生日聚会时,说话不要强调年纪,少论及生死问题,以免使老人家心生伤感。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可选择印象较深刻的话题来说,并谦虚地向老师及其他家长表达谢意。要提及孩子的近况,谈谈学生受到老师照顾颇多,并婉转表达家长对老师的期望。

习惯唱反调

有一则对话:

"这部电影糟透了,白白花了两个钟头,看来一点意义也没有。"

"看电影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一部片子也不算太烂,而且我认为它的布景很华丽,一定费了许多工夫。"

"是吗?它的布景设计很差劲。"

"还有演员也算相当卖力,只可惜被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演技。"

"好几个演员差强人意,再说剧本是抄袭的,当然失败。"

另有一则对话:

妻子问丈夫:"我的发型好看吗?"

"不好看。"

"我的衣服美丽吗?"

"不太美丽。"

或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

他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好看。"

或她说:"孩子应该早点上床睡觉。"

而他却说:"晚点也不要紧。"

试想,这是如何的话不投机啊!

上面几则对话你看来也许觉得好笑,不过这情形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有些人差不多已成习惯,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其实自己本来一点意见也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说"不是",到你说"不是"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

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风。

然而即使你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或许你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你正在这样做。这种习惯会使你与朋友或同事日渐疏远,再也没有人肯提供你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却很不幸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习惯。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学会尊重别人,首先你要明白,日常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没有绝对的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何必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同事如果给你提意见,若不能即刻表示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无谓的意见纷争只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变得乏味。

勿让语意模糊不清

在日常交淡的话语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也会带来许多便利。巧说"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家求宿。吕伯奢热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

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