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全书
11494300000038

第38章 辩论时的口才艺术(2)

口中的"武器"--成功辩论的基本要求

要想辩论成功,以下几点要求非常重要:

--旗帜鲜明

辩论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对原则问题,要语言明确,毫不含糊。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辞之中。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当然,也应注意用词艺术,考虑不同对象可能接受的程度。

--快人快语

论辩口才形态与对话、答问一样,都具有临场性的特点,面对来势猛烈的攻击,论辩者不允许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必须要反应敏捷,在瞬间选用简洁、凝练的话语回击对方,出口成章,应对自如。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舌战中,论辩者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用锋利、明快、夹枪带棒的语言,迫使对方频频后退,难以招架。

--逻辑严密

论辩中要善用逻辑利器,或攻其命题,或驳其论据,或揭其论证的荒谬,充分体现论辩语言的思辨特征,使对手无暇思索。

--幽默风趣

幽默在论辩中有着神奇的力量。试想在剥去对方的伪装,或者找出对方的漏洞时,寓刀枪锋芒于说笑之中,以辛辣的讽刺,痛快的驳斥,使对手不得不在哄堂大笑中败下阵来。

牵着对方鼻子走--预先挖好"陷阱"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

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

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和外鉴法师便这样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论辩中,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会一步步坠人圈套,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不得不就范。诱使对方多说"是"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有其特殊的功效。

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辩论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

借他物为己用--化不利为优势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对尼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

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臭的东西有的是,猪粪就是!"

因为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借题发挥,歪打正着,赫鲁晓夫的脸"腾"地就红了。

在论辩中,当我方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还击,从而改变论战的局势。这种对策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能否借为己用,取决于论辩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

抓紧对方的小辫子--层层深入逮话柄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人生问题"的节目主持人。一次,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及自己的烦恼:丈夫每日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最后说:"只有丈夫才可以在外胡来,实在令人气炸肺……"

A立刻逮住了这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这是古时候的观念。"

A紧接着追问:"您说是古时候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女性也可以风流了吗?"

M夫人立即辩解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他瞒着我在外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

A又穷追不舍:"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您就允许吗?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据说,M夫人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就是这样逮住对方话柄,步步紧逼,逐层追问,从而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这一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逮住话柄进攻对方。

"举起真理之石"--针锋相对的反驳

所谓反驳,是指在辩论中一方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针锋相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针尖对麦芒"。论敌言论锋利,自己言辞要更锋利;对方有气势,自己就更要有气势。以威对威,以势对势,以快打快,以强击强。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论辩者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在论辩中产生一种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有一次,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和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立即作出了十分无礼之举,他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维辛斯基刚说完,罗慕洛就站起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

"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检点一些,这是矮子的责任。"罗慕洛的话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而维辛斯基只好干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在这则事例中,维辛斯基身为前苏联代表团团长,虽然来自一个超级大国,却出乎意料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别国外长进行人身攻击,完全违背了国际友好交往的基本道德和礼仪,表现出低劣的思想和修养,受到与会者的唾弃是可以想象的。反观身为"小国之臣"的罗慕洛,虽然菲律宾小得远不如前苏联的一个州,而且罗慕洛穿上鞋子后,身高也只有163厘米,但他面对一个超级大国外交官员严重的失礼毫不畏惧,为了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他勇敢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众抨击对方的卑劣行为。虽然他谦逊地自称为"矮子",但却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举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的人,真理在他手上;虽然他也把对方比做"巨人",但这却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不检点"的"巨人"。

这样,"举起真理之石"的"矮子"与"行为不检点"的"巨人"正好成了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表现了菲律宾国虽小,却不容侮辱的严正立场,准确而有分寸地批评了身为大国之使的前苏联代表团团长有失检点的恶劣行为。

舌战时,对准论敌提出的命题,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击中其要害,对方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

凭借勇气,领先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利,是针锋相对法的特点,掌握了此法,在论辩中才能体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找出对方的逻辑破绽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爱迪生从"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出发,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年轻人的观点。

首先,要想发明这种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必须要有盛放它的器皿,这是这项发明的先决条件。

可是,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就说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溶液",田为它溶解不了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这种簿液就会因为没有器皿盛放而无法发明。

爱迪生揭露了年轻人观点中的悖论因素,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的观点就被彻底驳倒了。

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推论,或者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演绎,最后得出一个明显错误或荒谬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洞察到对方论点的荒谬,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将对方的谬误放大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叫归谬法。

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作为突破口,然后从高点强攻,将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参加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上演不久,赫尔岑就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

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在这里就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的谬论进一步渲染,并以此推出了令对方无以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之谬论。

不打自招--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论辩者,仅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是不够的。矛盾分析法可以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先制造假象让对方产生错觉,接着诱使其上当,让敌手陷得越深,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等对方身陷其中,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荒谬论点的根源,彻底否定对方,这也是一种彻底反驳对方的方法。

宋朝时,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县官对嫌疑犯多方拷问,都查不出结果。后来,经师爷一番诱问,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张三和李四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合伙去外地经商,有一次,两人约好第二天清晨五更天,李四到张三家找他,然后再一同上路。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四就收拾妥当出了门,哪知天亮时分,李四的妻子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夹杂着张三叫嫂子开门的呼喊声。

李四的妻子开门一看,只见张三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嫂于,你丈夫约定五更来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没来?"

这话让李四的妻子大吃一惊,说道:"他不是早就出门了吗?"

张三更是惊奇地说:"那怎么没到我家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说罢张三和李妻就四处寻找,结果在一个树林子里找到了李四的尸体,他身上携带的银两早已不翼而飞。李四的妻子号啕大哭,一把抓住张三说:"一定是你杀了我丈夫!"就把张三拉到了县衙门。县太爷问了好一会儿,都无法断案。这时站在一旁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且待我来盘问。"说完他就开始问道:"张三,李四和你约定今天五更到你家会面,李四没来,你去李家叫他,是这样吗?"

"一点也没错,事情就是这样。"张三说。

"你去李四家是怎么叫的?"

"我是这样叫的,"张三接口答道:"嫂夫人,你丈夫约定五更天到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不来?"

"你真是这样叫的吗?"师爷追问;

"老天有眼,如有假话,我便五雷轰顶。嫂子在这儿,不信,你可以问问她!"张三说得斩钉截铁,旁边李四的妻子也证明事实如此。

"好!那么我问你,你到李四家找李四,为什么不叫李四,偏偏叫李四的妻子来问话,你怎么知道李四不在家呢?"

"这个……这个……"张三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

师爷接着喝问:"大胆刁民,还敢狡辩吗?你一句话泄了天机,你去李四家时,早知道李四不在家了,所以才叫"嫂子"出来问话。这就证明你今天一早明明已见过李四,那么,谋财害命,杀死李四的,除了你还会有谁呢?还不从实招来!"

师爷一席话,逼得张三只好供出自己谋杀李四、抢夺银两的全部罪行。

师爷之所以能迅速破案,就因为他使用了矛盾分析法。他从诱问人手,使张三无意中泄露了最重要的破案线索,再步步追问,通过精辟的分析,使张三不得不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