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外经典历史疑案探源
11506800000057

第57章 圣雄甘地遇刺之谜(1)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牛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属吠舍种姓。从祖父开始,甘地家族一直担任当地小土邦的帝万(首相)。他生性腼腆,不善言辞。中学毕业后,他赴英国留学,经过奋发苦读获得了律师资格。1891年他结束学业,回到了印度,做了律师,但并不很顺利。1893年,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到了南非继续他的律师职业生涯,直到1915年。在此期间,他深切地感受到种族主义的危害,下定决心要与种族歧视进行斗争。(图 甘地)

1915年,甘地回到祖国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发展了自己在南非时就已形成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对殖民政府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了抗议英国殖民统治者屠杀阿姆利则城千余名印度人民的暴行,甘地带头绝食。为了吸引印度广大农民参与民族运动,他赤裸着上身,腰间围一块土布,每天亲自纺纱织布半个小时。他的行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人们奉他为“圣雄”。为了抗议“食盐专卖法”,61岁的甘地身体力行,竟带领79位门徒步行400公里,亲往海边举行宗教洗礼仪式。

1947年的加尔各答,在极端分子的挑拨下,信仰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发生冲突。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个无辜者免于死亡,78岁的甘地对外发表声明,决定从9月4日起开始绝食,一直到动乱结束。甘地绝食的消息几小时就传遍了加尔各答城。人们纷纷前往甘地的居所海达利公馆探问甘地的健康状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贫民区游行,呼吁恢复秩序与平静。9月2日中午,27名市区的极端分子到甘地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活动。当晚,全城恢复平静。

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的显要人物共同声明,保证阻止宗教仇恨再起。甘地不惜牺牲生命以捍卫和平的举动,终于阻止了加尔各答暴乱的蔓延。人们对他更加爱戴。

但是,甘地的内心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他为印度的前途忧心忡忡。印度的分治给他造成致命的创伤;旧日印度的一切落后的东西并未在新生的印度中消失;他终生宣扬非暴力却无法改变印度内乱四起的现状;现在的执政者对他的尖锐言论不满,不肯倾听他的声音……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新德里一些极端分子暗藏杀机,暴乱随时可能再度发生;政府不偿还巴基斯坦国债的举措也令人不满。为了改变这些局面,1948年1月13日,甘地又重新开始了下一次绝食。

由印度教极端分子组成的国民公仆团获悉甘地绝食的原因后,对他十分仇恨,他们认为这样做与政治讹诈无异,准备铲除甘地。1月17日晚,甘地大部分时间陷于昏迷状态,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已经开始崩溃。1月18日上午,甘地身体状况十分危险。在这种态势下,印度国大党主席闻讯,紧急派出一帮人到处去寻找甘地所要的签字,自己则亲自前往甘地寓所。不一会儿,各派代表都已聚齐,他们都已在7项声明上签了字,并依次走到甘地卧榻前,亲自确认自己的庄严保证。

处于死亡边缘的甘地并没有停止绝食,而是用尽力气,口述了一项声明。他希望各党派不仅要保证新德里的平静局面,而且应使全印度都能根本消除不安定因素。直到在场的所有人一一俯身表示了他们的庄严承诺,甘地才宣布停止绝食。

1月20日下午,甘地举行晚祷时,有人向平台上投掷炸弹,幸好甘地安然无恙。投掷炸弹的凶手当场被警察抓获。从刺客口中,新德里警察局得知了炸弹案的幕后操纵者及活动计划,但却没有将所有的阴谋分子一网打尽。

寓所被炸后,警方加强了对甘地的安全保障。甘地却不以为然地说:“神是我的唯一保护人,如果他想结束我的生命,任何人都不能拯救。”于是,就发生了1月30日下午那惊人的一幕。

经过调查,凶手纳图拉姆·戈德森是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同时还是国民公仆团的头目。他出身婆罗门,奉行素食、节欲,早年崇拜过甘地,投身不合作运动,并因此而入狱。

1937年,他受沙瓦迦尔的影响,参加了以复兴印度教统治地位为目标的印度教大会,并创办了“国民公仆团”。在法庭上,他辩白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甘地行刺的,因为他认为甘地“没尽到一个印度父亲的责任”。

甘地遇刺后,印度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体被安放在比拉尔寓所一楼的平台上,上面洒满玫瑰和茉莉花瓣,5盏油灯环绕四周。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他的寓所,悼念他们的救星。在举行葬礼时,送葬行列以4辆装甲车和总督卫队为先导,后面跟着望不到头的送葬队伍。在沿途各处的人行道上、河堤上,到处都是等候与甘地诀别的人群。在亚穆纳河河滨广场,还有10万名群众等候在那里。一代圣雄从此长眠。

对于他的死,很多人困惑不解。既然在甘地寓所被炸后得知了凶手的情况,警方却为何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甘地?另外,社会上狂热分子已经叫嚣要处死甘地,而印度当权人物都是甘地信徒,又为何对这一严重事件视若无睹?

谁谋杀了黑人领袖

1963年8月28日,作为牧师的马丁·路德·金和其他领袖发动、领导了20万人向华盛顿和平进军,展开了争取黑人民权的斗争,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感谢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并用这一首古老的黑人圣歌结束他充满美好感情和向往的演说,然而,谁能想到,这正是5年后镌刻在他墓碑上的诗句。

1955年12月1日,蒙哥马利市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42岁的黑人妇女因拒绝给白种男人让座而被捕,罪名是“行为有失检点”,罚款10美元。这激起全市黑人(占汽车公司全部乘客的75%)的义愤,他们向公交公司提出严正抗议并宣布“罢乘”,斗争的领头人就是金牧师。最后,联邦最高法院不得不宣布:在公共交通事业中不得实行种族歧视。斗争胜利了,马丁·路德·金从此成为举国闻名的人物。(图 马丁·路德·金)

1960年,金牧师被投入监狱,因为他积极策划和领导了一种反种族歧视的新招数——黑人到实行种族隔离的餐馆“入座”、到图书馆“入读”、到电影院“入观”、到白人专用海滩“入浴”……金在亚特兰大曾亲率51人到快餐店“入座”。

1968年4月初,金到孟菲斯市支持1300名垃圾清运工(大多数是黑人)已经坚持了2个月的罢工。4日傍晚,他正在旅馆房间外同几个人谈话时,从街对面一幢公寓里传出了一声枪响,子弹穿过金的脖子。

非暴力主义英雄的死亡,在美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暴力活动的高潮。全美国有168个城镇因黑人暴动而遭破坏,同时有2600起物下半旗志哀,这是对一个黑人从未有过的尊敬表示。

后来,警方查出凶手的真实姓名是詹姆斯·厄尔·雷,他是个抢劫惯犯,曾被判入狱20年,1967年4月成功越狱。他于1968年4月4日早晨住进贝茜太太的出租公寓,傍晚开枪把马丁·路德·金打死。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厄尔·雷供认不讳,他被判入狱99年,可是他在审判后不久就反悔了,坚持说自己是被冤枉的。

最让人不解的是,厄尔·雷在1967年是如何成功越狱的呢?他是个三流窃贼,他在打劫杂货店后驾车逃跑被甩出车外,偷打字机时将存折丢下,两次越狱都没有成功。这样—个傻瓜,为何能成功越狱,并一下子过上富有而体面的生活呢?因而,有人怀疑联邦调查局参与了此案,因为1964年该局还制定了“消灭金小组”计划。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甚至在马丁·路德·金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之后,送恐吓信要他“小心谨慎以谢国人”。

2001年1月,一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牧师向《纽约时报》记者透露,杀害马丁·路德·金的凶手就是他的父亲。这位牧师61岁,名叫威尔逊。他对记者说:“我父亲亨利是枪杀马丁·路德·金的3人小组的头儿,父亲认为‘为了整个国家的前途’,这样做完全是责任所在。”

然而直到现在,马丁·路德·金之死还是一个谜,他支持的黑人民权运动仍继续进行着,而他的死因谜案却没有任何进展。

日本真的偷袭过珍珠港吗

1935年,美国陆军重新组建由密码专家威廉·弗里德曼领导的监听机关——信号情报处。它与随后成立的海军通信保密科被冠以“魔术”的代号。

至1941年,“魔术”可以截获并破译出绝大多数日本人用九七式打字机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到了1941年底,他们破译的秘密外交电报平均每周多达200多页。这其中包括许多有关珍珠港的情报,“魔术”也随时都将最重要的情报及时递交给总统、陆军部和海军部的部长、作战部长、情报局长、国务卿等军政首脑,其他人极少能接触到这些情报。但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并未将上述与珍珠港有关的情报通知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以及夏威夷基地司令肖特陆军中将。金梅尔将军后来在接受调查时直言不讳地说:“海军部扣下了珍珠港将可能遭受袭击的有关情报,太平洋舰队被剥夺了一次战斗机会,导致1941年12月7日的灾难性局面。”对于这种反常的行为,斯塔克解释道:“我不希望通知金梅尔司令,因为这样会泄密。”那么,他怕泄露的究竟是日本人的秘密还是华盛顿的秘密呢?

其实,就算美国高层害怕泄密,也应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加强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实力。然而在1941年初,太平洋舰队包括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在内1/4的作战力量都被调拨给了大西洋舰队。此外,海军部还把舰队中素质最好的指挥官和水兵也调往大西洋舰队。为此,金梅尔曾多次向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陈述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的重要性,但海军部却丝毫不理会这种呼吁。更奇怪的是,当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它们因此逃过了这次劫难。

1995年9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收到一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称她的父亲史密斯曾向她讲述过一些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二战时,她父亲任美军后勤部副主管。她父亲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紧急召开了一个由极少数军官参加的秘密会议,并在会议上透露了一个惊人消息:美国高层已预见到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准备将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总统还特别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并解释说,只有当美国本土遭到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投入战争。这封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但由于哈曼的父亲史密斯又已于1990年去世了,所以人们也无法从中得到更加详尽的资料。

克林顿收到信后不久,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的工作人员在查阅该会1941~1942年财政年度报告的影印件和有关国家档案时,意外发现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曾进行过一次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同时还通过秘密渠道接收到价值5万美元的药品和物资。而这批额外补给,在珍珠港事件后的急救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史专家查尔斯·比尔德和著名作家约翰·托兰等人分析认为: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又将3艘航空母舰调离珍珠港,并通过秘密渠道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但由于人们至今仍未找到最有力的直接证据,这一说法是否属实也不得而知。

对于美国人的这一行为,日本人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更是对此大肆渲染。他们称美国人事先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暗示日本是在美国“引诱”下被迫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他们想通过这种说法,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

其实,日本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已开始考虑是“北上”还是“南进”了。1941年10月,主张对美英开战的东条英机上台后,最终确定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夺取印度支那和太平洋诸岛的“南进”计划。这也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发动攻击,只不过他们首先选择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而不是驻扎在菲律宾的美国陆军。

因此,关于珍珠港事件是否为“苦肉计”,只是美国民众对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以何种方式、多大代价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真相的探究与争论,而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罪责是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的。

扑朔迷离的“阿波丸”宝藏

“阿波丸”是一艘令全世界所有打捞者都魂牵梦绕的沉船,传说那是一座重达40吨的“金山”。(图 “阿波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