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时王谢,就是指魏晋时候的两大士族王家与谢家,尤其是西晋东渡后,王谢两家左右着东晋的政局,出了不少风流名士。
翻开《晋书》,王谢两家的族人不断闯入眼帘,他们的风流逸事,排满字里行间,难怪有人说“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真是一点也不虚夸。
男的就不用说了,一页纸也列不完那些牛人的名字。单说女子,也毫不逊色于男儿。正所谓巾帼风流,蕴藉千古,比须眉男子更显别样风采。
谢家就出了一位。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中提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用谢家的一位女子来比拟黛玉,心中自然对这位谢家女无比推崇,用她来喻指黛玉,也是恰如其分。
这位谢家女子就是一代才女,谢道韫。
谢道韫出生在谢家最鼎盛的时期。
她的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晋宰相谢安,还有她的哥哥谢玄,也是名垂史册的人物,在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的淝水之战中,他以寡弱兵势战胜了强大的前秦军团,为东晋挣得了相对和平的处境。
晋室东渡之初,中原的冠缨之族纷纷举家南迁,在风景秀丽的南方建立侨郡,分别冠以中原各州的名号,以寄托有朝一日恢复故土的愿望。
谢家侨居在会稽郡,一个风景旖旎,山水如画的地方。这一大家族,分担着东晋许多重要的职位,每日里游山玩水,寄兴烟霞,要不就是一杯香茗,手挥尘麈,高谈阔论。尽管国家日益沦丧,疆土日渐萎缩,可他们依旧悠哉乐哉,不以为意。
谢安声名最隆,地位最重,也非常有个性。就在淝水大战的时候,侄儿谢玄在前线领兵抗敌,他却正在家中与人下棋,待到捷报传来,他硬是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不过是小儿辈打了胜仗!”坚持把棋下完。这份从容淡定,是从平常修为得来,别人是模仿不了的。
就是这位谢安石,特别喜欢聪颖,极具才情的侄女谢道韫。
有一次,谢安问小谢女:“最近读什么书啊?”
小谢女眨着眼睛答道:“我正在读《毛诗》。”
谢安一听,有出息,又问:“你最喜欢《毛诗》中哪句诗?”
小谢女想也不想,吟咏作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对侄女的回答十分满意。吉甫是周朝的贤臣,辅佐周宣王实现了周朝的中兴。小谢女用这首诗作答,正好满足了叔父的虚荣心。现在晋室东渡,百废俱兴,正是谢安辅佐皇帝中兴晋朝的时候。小谢女以周朝的吉甫比拟叔父,十分地得体恰当。
谢安心里高兴,不住夸奖侄女颇有“雅人深致”。
能得到谢安的夸奖,对时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那个时候品评人物,蔚为潮流,谁要是能得到谢安的肯定,就好像捞得了一辈子享之不尽的资本,几乎可以荣耀终身。
就连后世的诗仙李白,狂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程度,却惟独对这位沉着淡定的谢安石表示服膺。他在《永王东巡歌》中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在李白眼中,谢安是一个能够“谈笑净胡沙”的英雄人物,心中充满了钦佩。他一生赞美谢安的诗歌,多达十几首。以李白的狂狷,竟能如此膜拜一个古人,也是十分难得,不得不让人叹服的事情。
小谢女能够得到叔父“雅人深致”的夸奖,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
又一年,冬季。小谢女七岁。
夜里北风呼啸,阴云密布。本来是当月十五日,月圆之时,然而重云遮住月华,到处都是漆黑的一片。冷风刺骨,家家都用炭盆烤火取暖,人们都躲在屋中,不敢到天寒地冻的室外去。
到了是夜二更时分,风变小了,鹅毛般的飞雪从天而降,密密匝匝,铺天盖地。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会稽的雪,也毫不逊色。
大雪下了一夜,次日天明,雪也小了。鹅毛不见了,变成了洋洋洒洒的碎纸屑。再看天地江山,全都罩上一层雪绒衣,白皑皑,厚墩墩,万里不到头的白色锦缎一般。好一个玻璃雪白世界。
谢安冒着小雪,欣赏雪景,心中十分高兴。一时来了兴致,便让仆人把一群子侄都叫来,一起赏雪赋诗。
时间不大,谢朗,谢玄,谢韶,谢川,还有小谢女都到了。谢安叫人生火取暖。一家人围拢在火盆周围,肆意闲聊。
渐入佳境了,谢安忽然说道:“你们看这雪,洋洋洒洒,飘飘摇摇,晶晶亮亮,像什么东西?”
话音刚落,谢朗站起来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他把飞雪比拟成白盐,颜色上倒是像了,可盐是重物,洒在空中,岂能有轻盈飘逸的姿态。谢安摇了摇头。
其他人一看谢安不满意,都故作沉吟,不敢将自己的诗句吟出。只有小谢女眨着水灵灵的眼睛,娓娓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被风吹起时的状态,正如这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轻盈飘逸,无方向,无目的,无规制,用絮咏雪,可以说是形神兼备。
谢安听了,不禁击掌称赞,心目中对这个侄女又看重了许多。他不禁要琢磨,我这个灵慧的侄女,将来要找个什么样的婆家呢?他遍数朝中几大家族,觉得也就王家跟谢家称得上门当户对,其他家族分量太轻了,不足以匹配谢家。
所以,做叔父的开始为侄女的婚事做起了计划,而小谢女刚刚七岁,谈婚论嫁对她来说,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日月如梭,小谢女长大后,正如叔父所愿,嫁入了王家。她的公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号称一时瑜亮。
王羲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坦腹东床。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攀高枝”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
谢道韫的丈夫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此人也懂得玩文学,而且书法造诣颇高--毕竟家学渊源,从小熏陶渐然,想不高明也不能够,但他笃信道教,心如止水,每每以侍奉神仙为要务,早烧香,晚朝拜,致使美人遭到冷落,才女忍受孤寂。
王凝之为人比较呆板,在人人竟显风流的时代,似乎少却了许多光环。比之于兄弟,最数王凝之这人了然无趣。
他的三弟,王徽之,大雪纷飞之夜,因为喝了两杯醇酒,酒入愁肠,忽然忆起老朋友戴逵来。于是,不顾戴逵家相隔甚远,马上登舟前往。直到夜半才赶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但王徽之临家门而不入,反而调转船头回去了。旁人询问原因,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乘兴而行,兴尽而反”。
另一位兄弟,王献之,风流冠绝一时。王羲之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王献之的书法造诣也与乃父齐名,号称“二王”。
相传,王献之幼时练习书法,王羲之常常趁其不注意的时候,从背后猛然下手,欲抽走儿子手中的笔,可每每不能得逞,因为王献之的功夫深,握笔如牢。
最难得的,是徽之与献之之间的兄弟情义。王献之呕血朝政,忧累成疾。王徽之非常担忧,情愿一死以换来弟弟可以延续寿命。他找到巫师,询问方法。巫师却说,你尚短命,如何能顾及兄弟。后来,王献之病故,王徽之痛不欲生,几次要抚琴以寄托哀思,但皆不能成声。一怒之下,将琴摔个粉碎,还说:“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此后不久,王徽之也因悼弟太甚,呕血而亡。这段情谊不亚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兄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