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千年奥运传奇
11585700000019

第19章 、美哉!奥运(4)

13.让奥运之音传向千家万户让“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受益,是顾拜旦的一个重要思想。随着传媒的不断进步,奥运会的影响迅速扩大,今天依靠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可以把奥运会实况和奥运理念传播 到千家万户,使全球数十亿人能得到奥运会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受到奥林匹克主义的启迪、教育和鼓舞。

奥运会早期信息传播主要靠报纸,报纸的信息传播虽然能够扩大奥运会的影响,但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缺乏直观性、生动性,受众面也有很大局限性,那些看不到报纸的或文盲、半文盲以及文化程度低的民众便很难受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收音机逐渐普及,广播电台的节目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传媒,广播也使体育赛事的报导更加丰富起来。1924年巴黎广播电台的记者们试图把他们先进的转播设备运用于正在举办的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为 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比赛进程,感受现场气氛,他们选定了深受公众欢迎的足球比赛。这一消息一发布,法国及其邻国的听众十分欣喜,因为不到现场就能即时了解比赛状况,这在当时是超出人们想像的新鲜事。但当时的报界提出了强烈 抗议,他们把广播电台的记者和技术人员拒之赛场门外。无奈之下,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和记者们大胆地想出一条妙计,将转播装置捆在一个氢气球上,使它飘在体育场上空附近,由一名记者乘坐在气球上进行现场解说。他们齐心协力 把设想变成了现实,转播如期开始,但是当时天气不好,比赛刚开始不久就刮来一阵大风,吹得气球失去了控制,飘到了体育场背后,记者的视线被挡住,看不到比赛现场,不得不中断球赛广播,改成了音乐会节目。这次转播虽然失败 了,但从此以后,广播电台转播奥运会实况,却不可阻挡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大大扩大了奥运会传播的覆盖面,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

电视传播媒介的进入,是奥运会信息传播又一次重大变革。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上,闭路电视第一次被用来转播运动实况,大约有15万人在25个大厅里观看了奥运会实况转播。1948年伦敦奥运会时,电视机普及程度已大大提高,但 发射等其他技术手段还不够先进,只有为数不多的电视机能接收到转播;196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举行的冬奥会上,电视转播权第一次做商业性销售;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第一次进行卫星电视实况转播;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观看开幕 式实况转播的观众达到10亿人。一向观众较少的冬季奥运会也由于电视的介入而得到极大改观,收看1992年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举行的第16届冬奥运的电视观众高达20亿人次。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发展,奥运会电视转播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十亿电视观众从中受益。电视实况转播不但使各国亿万观众更好地了解奥运赛场的风云,关心竞赛的过程和结果,极大地提高 人们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而且还通过展示奥运会的全貌,宣传奥运精神,使人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了解世界的各种文化和举办国的风土人情,从而扩大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同时,销售电视转播权的巨额收 入,也成为奥运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现代电视传媒体系对于奥运会具有一举两得的意义。

鉴于现代传媒的巨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奥委会设立了“广播与电视委员会”和“新闻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

14.科技成果展示的大舞台每届奥运会上,人们都会看到新颖奇妙的东西,看到新技术在奥运会上的应用。

澳大利亚游泳奇才索普在比赛中身穿黑色连体游泳装,从脖子盖到脚踝,据说穿和脱都需要4个人帮助,这套“鲨鱼皮”黑泳装,很显然是一项科技新成果。索普在第27届奥运会上获得两块金牌并两次打破世界纪录。也是在这届会上 美国姑娘琼斯穿了一双透明的水晶鞋,她夺得了短跑3块金牌和跳远等两块铜牌,她的这双高科技跑鞋是两位专家经过3年的努力研制而成的,重量还不到100克,且性能优良。在奥运赛场上,我们还看到过耐克公司为“飞人”乔丹研制的 “乔丹鞋”,为路易斯研制的气垫鞋,以及一些选手身穿的具有快速排汗功能的运动服。1963年玻璃钢跳高撑杆的使用,使当年撑杆跳高成绩提高幅度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撑杆跳高撑杆的制造材料先后经过了木、竹、金属和玻璃纤维 4个阶段,每一次改变都对撑杆跳高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在运动技术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单靠改进动作技术来提高成绩越来越困难,技术进步的重点逐渐转向运动器材、训练设备、训练方法的不断更新;转向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解决诸如选才、测试训练等方面的问题。1932年洛 杉矶奥运会上,首次使用了终点摄影设备和电传打字网络;1964年东京奥运会正式采用了电动计时装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已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可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实现了自动控制。现在,各种各样新型材料、激 光装置和高速摄影摄像设备、计算机等已成为奥运赛场和奥运选手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

现代科技改变了奥运赛场。现在的奥运赛场已是超大型国际性赛场,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非常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已经实现由2,000多台计算机联结的“全能运动操作系统”,可以用四种语言、多种方式提供多种服务。这个大 型管理和服务系统,可以满足所有技术统计、运动员及官员的背景材料查询、各赛场赛况的查询,可提供交通、电话、气象、旅游等信息服务。

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卫星电视系统为奥运会的新闻通讯、广播、影视等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手段和极其丰富的内容。

火炬接力所用的火把,也包含着极高的科技含量。从火把的材料、造型,到内部结构和燃料系统,要求做到使火焰风吹不灭,雨浇不灭,能上天,能下海,不怕酷热,不怕严寒,火把既轻便、安全,又环保、美观,具有主办国的文 化特色。它承载着多种科技成果。

奥运会从场馆设计到工程建筑,从新能源利用到环境保护,从火炬点燃到安全保卫,从城市交通到气象服务无一不渗透着科技新成果的应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像奥运会那样,使数十万人聚集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使全球数十亿人同时关注同一件事。奥运会的超大型化促进着科技的发展。大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超大屏幕的电视显示系统、大型 照明、通风系统、水循环消毒系统、大跨度可移动屋顶结构,都是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运动会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奥运会也不断为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课题,提供大型实验和应用场所,提供交流机会。

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其科技成果和实力的一个橱窗,成为各国之间科技交流的一次大集会。许多国家的代表团都把参加奥运会视为了解国际体育科技进展的极好机会。

15.光彩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是历届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对“奥运会志愿者”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志愿者是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无私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接受报 酬或其他任何回报的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前主席萨马兰奇曾把奥运会志愿者称为“奥运会的面子”。这些表述都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志 愿者在奥运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奥运会有史以来就没有离开过志愿者活动。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举办时,虽然还没有“志愿者”的称谓,但确有一些不图物质回报的人协助组委会组织奥运会。1912年斯德哥尔摩第5届奥运会,为奥运会提供志愿服务的童子军和军队 ,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的正式报告中,此后多届均有童子军服务。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首次出现经过组委会培训的女志愿者引导员,这标志着志愿者队伍已显雏形。1960年罗马奥运会前,志愿者队伍正式被列入组委会整体工作之中,开始了对志愿者在技能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1976年 蒙特利尔奥运会前,则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有关奥运会服务的内容,使参加志愿者服务的青年学生得到比较专业的培训。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由6,703名志愿者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支经过周密训练的、正规的志愿者团队,按照各 自的技能特长分布于赛场各个岗位。

1992年奥运会不仅在报告中界定了“奥运会志愿者”,还向社会普遍招募了志愿人员3,4548名,使志愿者队伍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招募志愿者40,422名。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者达到47,000人。2004年雅典则 达到6万名(其中夏奥会4.5万,残奥会1.5万)。预计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将达到10万人(其中夏奥会7万人,残奥会3万人)。

志愿者服务领域广泛,涉及行政、仪式、联络、翻译、餐饮、导游、环境、信息、安保、场馆、检录、导引、器材、赛场服务、观众服务、能源管理、医药健康等诸多方面。由于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非营利、无限期 的组织,按照“奥运会志愿者”的定义,所有国际奥委会委员都是志愿者。

奥运会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在于:他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者;他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使者;他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他大大节省了大会的运营成本(据统计,悉尼奥运会志愿者付出了总时数为545万小时的劳动);志愿者的 敬业奉献的精神,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树立社会新风。一个没有志愿者参与的奥运会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