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监督制度创新
11586900000055

第55章 行政伦理创新(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护,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政治文明,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从执政的角度讲,民主作为手段,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特别是政治资源,充分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所以,民主的意识是行政伦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统治几千年,封建意识强,民主意识弱。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形成了与之适应的政治体制,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可以借鉴的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经验很少,我们基本上照搬了原苏联的中央高度集权模式,突出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民主的意识不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依法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要求社会成员成为平等的主体;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严格纳入法制的轨道。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强化行政官员的民主法律意识,成为行政伦理建设的关键内容。民主法律意识在行政操作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政务公开。列宁认为广泛民主原则要包含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完全的公开性;第二,一切职务经过选举。

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因此,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政务公开。没有政务公开,没有公众对权力运行情况的知晓,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所谓政府权力的公信力就无从谈起。把政府和公共部门的一举一动都放在阳光下,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公众的审视和评判,这是新世纪的行政价值选择。

(二)从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培养公务员的市场经济意识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场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市场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并给企业、个人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这种经济活动方式,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某些依赖关系和依赖心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存在和主体活动自主性的增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竞争经济。通过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利益,所以,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

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竞争获胜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经济是否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也是以繁荣经济、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的观念。除了经济制度上的设计之外,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是政府及其公务员的重要职责。

(三)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兴旺发达和生死存亡。所以,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记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作为执政党的公务员必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观念,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始终谦虚谨慎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关心群众冷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记在心上,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牢不可破,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四)从与时俱进的高度,培养公务员的开拓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着眼于新的实践、着眼于未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从理论创新到科技创新,从经济体制创新到政治体制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从创新的角度而言,政府管理的内容应该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任意限制。政府管理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对经济行为主体——居民和企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源,企业、居民的所得似乎都是政府给予的“恩惠”和“关怀”。所以,要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政府“领导重视”。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发展和繁荣来源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和自由竞争,政府则应该为维持公平有效的竞争秩序而提供公共性服务。

(五)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培养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我国政府自1982年以来,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通过改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模式,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机构精简,政府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行政效率低下,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要通过深化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作为公务员,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要在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利用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就使得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形成了相互竞争关系。毫无疑问,这种竞争机制为社会成员普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一扫“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懒汉作风,整个社会出现了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活跃景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就是效率的竞争。只有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把个别劳动时间缩小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