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监督制度创新
11586900000060

第60章 社会伦理道德建设(1)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通过积极创建和倡导新的道德风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为防治腐败奠定社会伦理道德基础。

(第一节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一、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社会舆论力量来评价、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伦理道德以其广泛的社会性区别于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在时间上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上它与法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消亡之后,它仍将是人们自觉调节社会生活最主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空间上它在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社会关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伦理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它体现出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并通过价值方式来把握世界,即要以评价对象、调节社会关系、预测社会发展、形成行为准则等方式来认识、反映、改造和完善现实世界。在社会生活中,它往往通过舆论力量,人们乐于接受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评价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并颂扬善的,鞭挞恶的,进而使个人动机、欲望、需要、意图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指向社会价值目标。

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实践表明,伦理道德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局部乃至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如此,伦理道德因素还可通过影响生产力而制约物质文明的建设发展。因为生产力中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即劳动者的素质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人的伦理道德素质是基础和核心。事实上,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忠于宪法,公正无私,明礼诚信,坚持原则,他就不仅能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而且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能以主人翁的热情去奉献,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开拓进取,为社会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相反,如果某个公民社会伦理道德品质低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就必然处处违背工作原则和社会生活准则,甚至对国家的发展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消除腐败现象,是以德治国思想形成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我国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格局,形成了社会成员利益的多元化,也使得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多元化。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加之新旧体制转轨出现某些漏洞,有些人见利忘义,利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利益。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将不合格产品以名优产品之价销售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诚信的商业现象,加上国家各项监督制度的缺失和这些制度实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须把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公民思想建设的突出地位。

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决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处在变迁中的社会也给公民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来契机,例如,传统上一般认为见义勇为,舍身抢救公私财产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而新的人权观念引领下的“义”的价值评价是多元的,只有符合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公平正义的“义”,才可以为之勇为。公私财产的利益在一般的价值取舍上要低于人的生命的价值,除了那些负有特殊保护公私财物使命的人员外,一般情况下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不提倡其他人员舍弃生命去“抢救”或“保护”公私财产。我们研究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就应当将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形成视为一个发展的过程。符合新的时代潮流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涌现,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去概括这些新的道德观念,并用这样的道德观念去要求和约束公民的行为,才能真正收到预期的道德教化的效果。

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在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依赖于社会经济生活,又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反作用于经济生活。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尤其是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职业道德状况包括社会管理中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进而影响社会生产力。不同的道德规范对政治、经济所起作用不同。

先进的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生产力要求并与社会管理需求相适应,就会推动政治、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道德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一定阶级的道德反映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利益,并为其服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道德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通过政治反映经济关系,以维护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社会成员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总是以政治理想为指导,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准则。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准则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特别是公共生活的秩序,保证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同时,它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之趋于进步、文明和健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其政治觉悟高低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了许多像郑培民、任长霞那样的领导干部和公民的先进典型,他们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和公民背弃了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党人的道德准则,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行贿受贿,道德败坏,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最终贻害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自己也身败名裂。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之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既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迫切任务。

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我们提出“以德治国”,提升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素质,是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真正践行“三个代表”思想。

这样以德治国就包含了提高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的道德素质实现以德治天下的治理国家的目标。

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种状况,对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依靠法治,而且也必须依靠德治。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变化所体现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方面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我国社会是一个道德伦理社会,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以“礼仪”治理国家为传统。

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协调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实践表明,道德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如此,道德因素还可通过影响生产力而制约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要从根本上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这就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使全体公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关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道德可以通过评价、说理、榜样示范等形式,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社会规范、认识自己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进而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和道德行为。所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引导、评价作用。但道德控制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不道德行为,尤其对那些厚颜无耻者不会起任何作用。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和法制建设相结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法治国家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首先是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出台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其次是加强行政执法,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职能基本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与此同时,要把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应将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行政权力主体与各种利益彻底脱钩。加强行政监督;另一方面,公民违反这些道德规范,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同时将符合新形势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规范转化成为公民的行政纪律,一经违反就必须承担政纪责任,对触犯刑律的行为严惩不贷,通过法的强制教育作用,使人们警醒,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规范。

继承传统美德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关系。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注重伦理教化的社会,传统美德在社会变迁的各个阶段中均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家孔子提出统治阶级只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可以使被统治阶级“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也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孟子·尽心上》)可见他们都主张对人民经常进行道德教育。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道德是以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整体精神为基本特征的,这固然在维持社会稳定、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道德教化中封建主义的糟粕。所以,我们提倡“以德治国”提高全国公民的道德素养,必须清除这些腐朽的东西,而传承“善政”、“爱民”等传统美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批判地吸纳中华道德文化的精华,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要结合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开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体系。

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现以德治国,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和教育。而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化又起着带动和提升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应该指出,知道和了解道德规范是一回事,真正身体力行又是一回事,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怎样用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从行动上收到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是当前我们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用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导引公民的行动和实践。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支撑,树立正确的高尚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荣辱观、苦乐观、义利观、政绩观。制定细致、量化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其道德行为。同时,社会制度建设也应配合道德观的建立和评价,使那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人受到制度约束,承担其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要通过比较认识,将个人的道德追求与市场经济中对管理效率的追求协调起来,促使市场行为的个人性、自利性和社会性、功利性统一起来。

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建设是重点,也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难点。因为公民职业道德是制约每个公民及整个公民职业群体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

当前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竞争性,管理层的理性科学管理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管理和引导的人当中国家公务员的职务活动尤其重要。我们要对国家公务员进行教育培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使他们有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