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识人用人有学问
11607300000030

第30章 以小见大要靠阅历

大家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露峥嵘。但是,实际上到了关键时刻才知道人好使不好使的话,往往有点晚了。况且平时也没有那么多关键时刻,来考察一个人。而平常的点点滴滴,却又的确不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只有那些阅历丰富、头脑敏锐的老江湖,才能一针见血地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光著书立说,发表和扩大自己派别的影响,而且都积极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向各路诸侯游说,推广自己的主张,希望诸侯们能够采用自己的政治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因此,那个时期说客如云,鲁丹就是说客之一。当时的说客,都频繁地在各国之间走动游说,中山国虽然只是当时的一个小诸侯国,但鲁丹照样也没有放弃在中山国尝试的机会。来到中山国之后,鲁丹多次向国君推广自己的治国策略,但是中山国国君一直没有给鲁丹积极的回应。

无可奈何之下,鲁丹不得不采用了“曲线救国”的办法,千方百计向中山国国君的左右近臣行贿,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在国君面前给自己说好话。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不久,中山国国君再次接见了鲁丹。国君一见到鲁丹,还没有等鲁丹开口说话,就请鲁丹一起吃饭。

席后,鲁丹从王宫出来,连住处都没有回,直接上了马车离开了中山国。鲁丹的车夫很奇怪:“以前多次一直碰钉子,这次国君和你一见面就请你吃饭,好不容易对你的态度开始好转了。这正是你向国君推行主张的机会,你怎么反而离开中山国了?”

鲁丹说:“国君是因为听信了左右近臣的话,才另眼看待我的,而并不是因为他真正了解我的价值。既然那样的话,那么国君同样也会因为听信左右近臣的话,而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已经没有在中山国再待下去的必要了。”说白了,鲁丹是认为中山国国君不靠谱,不是一位可以辅佐成大事的诸侯。

果然,鲁丹还没有离开中山国国境,就有人在国君面前诬陷鲁丹,说鲁丹是赵国派来的卧底,目的是破坏中山国。中山国国君听信了诬告,命令全国追捕鲁丹,要拿他治罪。这一切都和鲁丹预料的完全一样。

古人云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点悟】对事情的判断是这样,对人的判断也是这样。鲁丹的明智在于,他清楚地从这件小事知道,自己即使留下来也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位诸侯不是合适的人选。

当代案例

应该说,鲁丹对人的判断方式很有特色,甚至某种程度上显得有点武断。不过,这种类似的方法,美籍华裔神探李昌钰也曾经采用过。李昌钰因为出色的专业能力,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很多人都相信他专业判断的权威性。因此,有时候李昌钰的任务不仅限于破案工作。

有一次,美国缅因州需要招聘新的刑事鉴识室主任。为了确保招聘到合适的人选,缅因州州长想到了请李昌钰把关。州长打电话给李昌钰,邀请他出任主考官,主持应聘者的口试。李昌钰欣然同意,说没问题。

谁知道,到了考试那几天,整个美国东部地区下起了大雪,地面的积雪达到了5英尺厚,天气极端恶劣,许多道路都完全封闭了。李昌钰的太太劝他不必去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应聘者能够达到考试地点。

但是,李昌钰认为自己既然已经答应了,就必须实现承诺,坚持必须如约出席考试。面试的时间定在上午9点钟,李昌钰花了十几个小时才赶到缅因州,并且终于按时出现在考场。李昌钰在考场出现的时候,州长和其他主管都非常惊讶。因为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李昌钰根本已经不可能来了。

州长和主管们跟李昌钰的太太一样认为,这样恶劣的特殊天气下,应聘者们也不可能再来参加考试了。他们自己按时来到考场,只是因为时间已经确定,他们应该照章办事而已。李昌钰的出现确实可以说是一个例外。

果然,当天上午没有一个应聘者出现在考场。到了下午,却意外地来了一个应聘者。他提前一天就出发赶往缅因州,却因为天气原因道路堵塞,没有能够在上午达到。

李昌钰审阅了这名应聘者的资历和经验,发现在众多应聘者之中,这个人的资历和材料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李昌钰认为,在刑事鉴识这一行中,信誉是最珍贵的资产和资历。如果没有良好的信誉,刑事鉴识的结果将不会被社会大众认可,那么鉴定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而这名应聘者既然已经答应前来面试,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承诺,顶着大风雪前来考试。答应的事情,就一定竭尽全力去做到,这正是最宝贵的专业精神。因此,李昌钰建议州长任用这名应征者,州长当即拍板表示了同意。

非常解读

中山国国君虽然有点软耳朵,容易听信人言,但不见得就不可合作。说不定他做大事的时候就有主心骨,有魄力大力推行鲁丹的政治主张。那么,鲁丹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认为中山国国君不是合适人选,是否有点武断呢?

同样地,李昌钰因为应聘者能够顶风冒雪坚持出席考试,认为这个人有最必需的品质。会不会其实因为这名应聘者更急需这份工作,而其他人还可以有更多的其他选择?会不会其实那些资历更优秀的人,更适合这个职位?李昌钰是不是也有点冒险了?

我们说,事情往往是复杂多面的,这些可能不是不存在的。但是,鲁丹终日周旋于各个诸侯之间,善于察言观色;李昌钰有丰富的刑侦经验和行业阅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阅人无数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此,表面上他们都是根据一件小事判断一个人;实际上,这种判断背后,有着他们极其丰厚的经验和阅历作为支持,才能让他们从微小的一个细节中找到事情的本质。

对我们来说,李昌钰、鲁丹的例子更多的意义是,开阔了我们考虑问题的视角。光凭这一点,这两个例子就有足够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