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17位红军勇士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强渡过河,撑着小船,渡过一支部队来。大部队赶到泸定桥头,敌人收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几根在风里摇晃的光溜溜的铁索。22名红军勇士冒着对岸敌人的火力,紧紧抓住铁索桥,把敌人打得大败,全体红军都渡过了河。红军接着往前走,翻过空气稀薄的大雪山,走过到处都是泥潭的草地。肚子饿了没有吃的,就拔野草,煮皮带吃;口渴了;没有水喝,就抓一把雪吞下去,终于走出危险的无人区,在四川西北部,和从大巴山开来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了。
红四方面军在野心家张国焘的带领下,想掉转头往南边走回头路,结果没有成功,只好再转身朝北走,在路上和贺龙带领的红二方面军会师,最后终于又和毛泽东带领的红一方面军在陕北根据地会合,结束了伟大的长征。
算一下他们走过的路,总共有二万五千里,真了不起啊!红军经过长征,走上了北方的抗日前线,中国历史又要翻开新的一页了。
32、 冯玉祥和吉鸿昌
我们都知道,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的领土。这期间,有党派之间的合作,有工人和农民的合作,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等,尤其使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取得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这众多国共合作的历史事件中,由冯玉祥和吉鸿昌共同组建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不得不提,不论是在抗战史上还是国共合作历史上,抗日同盟军的建立都有特殊的意义。
冯玉祥出生在河北省保定附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因家境贫困,十一岁时便辍学投身兵营,加入了清朝军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冯玉祥在滦州任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营长,举兵响应,但起兵失败被迫回到家乡。“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心系国家大事,在得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准备称帝后,便积极地参与到“倒袁”的革命运动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年后因张勋故伎重演,复辟帝制,冯玉祥又率领其旧部与其他部队一起奋力讨伐,最后攻破北京,赶走了张勋,他本人也因这次功劳而担任旅长职务。1922年,被擢升为陆军检阅使,后因讨伐曹锟和吴佩孚有功,任国民军总司令。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其父吉筠亭,以开茶馆为生,家境清贫。他自幼性格豪爽,好善乐施,喜欢为人排忧解难,在茶馆中经常议论救国、强国的事,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1913年,18岁的吉鸿昌受其父亲的影响,主动到冯玉祥部当兵以报效国家。由于他英勇善战、治军有方,因而提拔很吉鸿昌快,从连长、营长直到旅长、师长。1929年,任国民军第21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期间,任冯玉祥部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兼第11师师长。同年7月,接受了蒋介石的收编,任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军军长及第30师师长。
身份地位如此相像的这样两个人,如何代表不同的身份合作组建抗日同盟军呢?这主要源于两人思想的转变。吉鸿昌虽然是在冯玉祥的旧部队中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但他从不迷恋高官厚禄,一心向往进步,追求真理,是旧时代军人中具有远大政治眼光和坚强意志的人物。1926年,他开始接触共产党员宣侠父、刘伯坚、魏野畴等人,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1930年底至1931年8月,吉鸿昌奉命率部驻防潢川一带与鄂豫皖苏区对峙。在与红军作战中,他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红军是人民群众的武装。此后他不愿与红军为敌的思想逐渐上升,他宁愿抛弃高官厚禄,调转枪头,抵制内战,这正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吉鸿昌思想的转变很快被蒋介石察觉,便解除了他的职务,命其出洋考察。在国外的新发现与自我反思之后,吉鸿昌在回国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冯玉祥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建国大纲思想的影响,成为国民党内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坚决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33年1月,吉鸿昌受中共北方局党组织之命,联络冯玉祥,筹组抗日同盟军。5月26日,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宣布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为第二军军长兼任察哈尔省警备司令和公安局长,6月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收复察东失地,7月1日同盟军左路收复宝昌,乘胜发起了多伦战役,随后收复了多伦,同盟军一时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同盟军的抗日义举触犯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蒋介石、汪精卫向冯玉祥发出最后通牒,逼迫他离开察绥,同时指使亲日派头目何应钦秘密勾结日寇共同夹击同盟军。无奈之下,冯玉祥撤销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总部,并离开了张家口,吉鸿昌带领余部继续作战,直至英勇就义,10月24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完全瓦解。
虽然抗日同盟军最终失败了,但在抗战过程中冯玉祥与吉鸿昌等率领的同盟军,从日寇手中收复失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热情,他们的事迹为抗战的胜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将抗战进行到底。
33、 相逢一笑泯恩仇——西安事变
一张书桌有多大?
整个华北放不下一张书桌了,你相信吗?
书桌不大呀,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好几十张书桌。华北好几个省,怎么会放不下一张书桌呢?
诚然,书桌可以放得下,但偌大个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时候日本强盗占领了东北,又把魔爪伸到华北来,到处都可以瞧见凶神恶煞的日本兵,得意洋洋地打着膏药旗开来开去,把华北当成他们的新练兵场。请问,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血性的中国人能够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安心读书吗?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们高声喊叫着:“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
中国人啊,再也不能做一盘散沙,赶快团结起来,枪口对外,一齐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吧!
红军最明白这个道理,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陕北,想到形势最危急的河北省,连气也没有喘一下,就渡过黄河。可惜山西军阀阎锡山不让他们经过,说破了嘴也不肯借一条路,硬往前走,就会打起来。大敌当前,中国人不能自相残杀,红军只好压着性子退回来,心里像油煎一样焦急。
更令人焦急的是,蒋介石到了这个时候,还放着日本不打,咬牙切齿要消灭红军。他派东北军的统帅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从西安向北进攻陕北的红军。他们不是红军的对手,被消灭了许多人马。
东北军流着眼泪离开了家乡,做梦也想打回老家去,却被老蒋派到这里打内战,许多人做了炮灰,心里想不通,干脆放下枪不打了,和红军交朋友,等着一起打日本鬼子。
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这个仗不能再打了,让我们去打日本鬼子吧!”
想不到蒋介石不听他的话,反而当众把他臭骂一顿,说他“是非不明”,像他这样的军人“不孝不忠”,一定要惩罚。蒋介石亲自赶到西安,还带来了许多军队,逼着张学良和杨虎城去打红军。
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城训话:“你们到底打不打?不打,就调到南方去,让别的部队去打!”
东北军和西北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不好办。张学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去劝蒋介石,对他说不能打内战,应该和红军联合起来,一起打日本鬼子的道理。张学良流着眼泪说了整整一个下午,蒋介石一句也听不进去,发脾气拍桌子说:“你别说啦!你现在用枪把我打死,我要打共产党的主意也不会改变。”
张学良绝望了,回到西安城里,和杨虎城商量,眼下到底怎么办?看来只有用枪口逼着蒋介石,叫他下命令打日本了。
蒋介石到西安后第三天,是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还要打内战,不打日本鬼子,西安的爱国学生也忍不住了,高声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往蒋介石住的地方开去,要求打日本。
蒋介石听说,连学生也反对他,连忙给张学良下命令,不要和他们多说,一律“格杀勿论”。张学良接到命令,心情非常沉重,连忙赶到学生游行队伍的面前,劝他们不要再往前走了。学生们说:“我们要抗日,有什么错?”
他们问张学良:“你的家乡被日本占领了,难道不想打回去吗?”
张学良激动地回答说:“请你们相信我,我一定要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好不容易才把学生们劝说回去,躲过了一场血腥的屠杀。12月12日,天还没亮,张学良和杨虎城动手了。他们派兵包围蒋介石住的华清池,冲进去抓他。
蒋介石睡得正香,听见枪声,知道出事了。他连衣服和鞋子也来不及穿,光着脚就逃了出来。前面有兵冲进来了,他只好往后面跑了,爬上山,狼狈万分地钻进一个山洞躲起来。
张学良派来的兵冲进蒋介石的房间,瞧见地板上扔着鞋子,茶杯里泡着假牙,用手一摸,被窝里还有热气,知道他还没有走远,立刻动手,到处搜查。最后找到后面的山上,把他从石头窟窿里拖了出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惊动了世界,国民党内部乱成一团。
手握兵权的何应钦主张打,带兵打到西安去,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他装成慷慨激昂的样子,其实肚皮里藏着自己的小算盘。派飞机轰炸西安,炸死了蒋介石,他才好接班上台。
日本站在旁边看热闹,也巴不得两边打起来,它就能不费力气地占领中国了。
国民党内另外一些人却不这样想。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被吓坏了,要求大家别听何应钦,千万不要打仗,同时连忙和她的哥哥宋子文赶到西安,想把蒋介石救出来。美国和英国担心日本独吞中国,也反对武力解决的计划。
这伙人闹嚷嚷的,都是为了蒋介石。蒋介石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手里,大家都眼巴巴地瞧着他们,不知他们打算怎么办。
张学良和杨虎城早就想好了。抓住蒋介石,就通知了陕北的中共中央,请他们赶快派人来, 一起商量怎么处理蒋介石。
铁了心肠和人民作死对头的蒋介石终于落网了,真是大快人心呀!开一个公审大会,杀掉他吧!
不, 中共中央仔细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觉得不能这样办。
蒋介石虽然很坏,却是国民党的头子,如果杀了他,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打起来,日本就可以趁机捡便宜了。
再说,他是美国和英国的代理人,和一些死心投靠日本的人还有些不同。美国和英国不甘心日本独霸中国,有可能支持蒋介石反对日本。这时候大敌当前,中国必须团结起来,一致抵抗最凶恶的敌人日本强盗,千万不能四分五裂乱成一团糟啊!
中共中央看清楚了形势,立刻派周恩来带了一个代表团,赶到西安,想办法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宋美龄和宋子文看到周恩来带领代表团到了西安,心里紧张得要命,仔细一打听,才松了口气,想不到共产党这样讲道理,一切从民族利益出发,毫不计较从前的仇恨。在中共代表的鼎力周旋下,才说服了“逼蒋抗日”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没有杀掉蒋介石。
西安事变就这样和平地解决了,蒋介石被释放,和共产党合作,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功绩,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
34、卢沟桥的枪声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谁数得清?
卢沟桥下的流水,流淌着多少民族的血泪,呜咽着多少冤仇和怨恨?
卢沟桥在北京城的西南,是宛平城外的一座古老的大石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桥头的碑亭里,耸立着一座汉白玉的石碑,上面雕刻着“卢沟晓月”四个字,是古时候的“燕京八景”之一。五百多年前,从意大利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过这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它多么雄伟,多么有名气啊!
时光悄悄流逝着,不知不觉到了20世纪30年代,想不到在这儿上演了一幕悲壮的历史,让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那时候,日本强盗在华北一步步进逼,翻过长城,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只留下西南边一条路,经过卢沟桥和外面相通,如果扼住这个咽喉, 古城北平就成为一座“孤岛”了。
日本想占领北平,在河北省和察哈尔省搞“特殊化”,就不会放过卢沟桥。他们在附近的丰台驻扎了一支军队,在卢沟桥边演习,想找机会占领这座大石桥。
驻守在这里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的一个团,团长叫吉星文。官兵们曾经在长城的一个关口喜峰口打过日本鬼子,对敌人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心里非常明白,这座桥千万丢不得。丢了它,就会丢掉北平,这样,整个华北就都危险啦。
守桥的官兵们时刻警惕着敌人偷袭卢沟桥。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 都要高声宣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决心守住这座非常重要的大石桥。日本强盗耐不住性子,摩拳擦掌打算动手了。1937年的日历刚翻到7月,日本东京就悄悄传出一个秘密消息,他们鬼头鬼脑地说:“等着瞧吧,7号晚上,卢沟桥就会发生一件大事。”瞧,他们早就准备好了,一切都按预先安排的计划进行。第一天,他们先提出来,要穿过桥边的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去演习,中国军队当然不答应。日本鬼子碰了钉子,不高兴地退了回去。
到了7月7日,他们又出来演习,带着坦克、大炮,又喊又叫,逼到卢沟桥和宛平城边,气焰非常嚣张,中国军队连忙关上城门,警惕地监视他们的行动,看这伙强盗怎么表演。
到了半夜,日本人忽然大叫大嚷,说有一个士兵不见了,准是被中国军队抓进城了,气势汹汹要到城里来搜查。
真是岂有此理!宛平城早就关得紧紧的,日本少了一个士兵,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他们进城,他们就会赖着不走,中国军队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
守桥的官兵们时刻警惕着敌人偷袭卢沟桥谁知,这只是日本的一个借口而已。双方正在谈判,日本鬼子就开始发动进攻。一颗颗炮弹飞进城,鬼子兵一窝蜂扑了上来,以为这就可以吓到中国军队,达到他们的目的。守城的中国军队早就憋足了一股气,立刻动手还击,打退了敌人第一次进攻。
日本鬼子硬打不行,又派来代表谈判,厚着脸要中国军队立刻退出城,让他们彻底搜查。还要赔偿他们的损失,惩罚带头抵抗的军官。
中国代表团当然不答应。他们说:“你们说丢了一个士兵,有什么证据?你们开炮打死打伤许多中国老百姓,才该认错赔偿呢!”
敌人眼看谈判也不行,又打了起来。硝烟弥漫着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场更加猛烈的战斗爆发了。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只有一个排,面对黑压压一大片冲上来的敌人,形势非常危急。他们没有后退,依靠简单的防御工事,沉着冷静地抵抗,一个接一个倒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