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根据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新趋势,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公正、更快捷、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首先,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是适应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要求。公共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人们的公共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上;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进一步产生了对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以及个性发展等许多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回应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迫切要求。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世界各国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共服务支出过大、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公共需求不断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由于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既有自然垄断,又有行政垄断,加之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因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打破公共服务的行政垄断,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再次,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今天讲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也不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以及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既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和内容,也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国政府必须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公共服务方面,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明确目标、制定标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公共服务创新迫切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的愿望将更加迫切,对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相比,我国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以公共服务支出为例,目前,公共教育、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很大制约因素。
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一届政府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推进公共服务创新,首先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推进公共服务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大力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特别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采用公开招投标、合同承租等方式,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新一届中央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公共服务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中央财政新增47亿元专项补助基金和发行9亿元国债用于支持再就业。2003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850万个,44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2003年,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人数均超过了1亿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发展势头良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完善阶段。三是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上述各项社会事业的支出达855亿元,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债投资163亿元。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了卫生投入,抓紧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大大加强。四是社会救济和社会救灾工作成绩显著。政府不仅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加大了救助力度,还加大了对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五是信息公开迈出实质性步伐。政府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虽然我们在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大胆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加大公共服务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关键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切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观念创新是推进公共服务创新的前提。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就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和责任。必须认识到,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众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指标。一个国家公共服务效率、水平如何,关键在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重视经济指标,还要重视公共服务建设,重视人文指标;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要把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着眼,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确定公共服务标准和项目。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以往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成本意识淡薄的做法,树立公共服务的成本意识和效率观念,强化对公共服务项目的经济核算和预算控制。树立公共服务的公平意识,注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公共服务多样化的观念,努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二)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是公共服务创新的核心内容。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是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应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通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特许经营、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或民间组织开展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二是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应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三是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实现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我国目前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的情况,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同时分步推进,逐步消除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别。
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一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项目的范围,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二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不同群体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公共需求。三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区域的覆盖范围。当前,特别要抓紧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最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不仅要加强城镇的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不仅要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更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切实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切实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原则。
(三)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技术创新是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最新成果,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的技术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提供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看到,在我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公共服务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手段也要不拘一格。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公众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对于经济不发达、公众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则需要采用比较传统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即便是一些发达地区,仍然有一部分服务对象受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也必须采取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并用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要通过供给手段的多样化,尽可能提供最佳的公共服务。
(四)要推进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公共服务管理创新是公共服务的体制、方式、手段等方面创新的基本保证。因此,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必须把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创新作为重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提供企业和民间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服务;二是动员民营企业、民间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明确其行为责任;三是对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监管。要做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强化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尤为重要。公共服务涉及的范围广、影响大,无论是由公共部门、民营企业还是民间机构提供,都需要政府依法进行严格的监管,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法制化、制度化,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李学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有限,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自然灾害呈现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的特点,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在防灾、减灾、灾害预警、灾害响应、恢复重建、灾民生活救助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有效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中国的自然灾害情况
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的自然灾害呈现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分布规律,灾害损失大,灾害趋势明显。
一受季风气候强烈影响,中国境内气候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差异巨大,由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幅较大,干旱和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从灾害的区域看,中国的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常年受旱灾困扰,中国有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其中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也属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在这些区域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近3/4的国内生产总值。另外,每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有7~8次,主要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一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是欧亚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重要分布区,地震灾害活跃。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中中国占1/3,其中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3次,在中国就有2次。1949年以来,中国共发生破坏性地震477次,直接经济损失达4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