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快乐工作,自在生活
11751400000016

第16章 活在当下的力量(1)

§§§第一节 人生如梦,如梦初醒

过去不可再来,未来难以预期,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唯有今天,唯有当下。只有珍惜并抓住当下,我们才能活得更自在、更洒脱、更游刃有余。

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

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才会顿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作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便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学。

“愚者”常自以为是,窃喜自己的清醒,其实像牧童放牛一样,被人牵了鼻子走。这句话是在告诫世人:本来天地间无主宰,没有人能够牵你,可你自己却被它限制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不懂人生,实在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

人生不过一场梦,空留慨叹在人间。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悠久。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中,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为“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顺,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欢。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故事恐怕大家都听过,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说到“大梦谁先觉”,又让人想到了禅宗中著名的“桶底脱落”的故事。某日,清了禅师在厨房看到一位弟子在倒水,忽然水桶的底掉了,整桶水全洒了。众人见状说:“好可惜啊!水全洒了!”可是,禅师却说:“桶底脱落是件好事啊!各位为什么烦恼呢?扶持旧桶,桶底忽脱,桶底无水,水中无月。”

想想,桶底都掉了,桶中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而且东西再也装不进去,岂不是很好。“桶底脱落”是顿悟的境界,“大梦先觉”也是醒悟的表现,人生恍然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智慧品悟

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

§§§第二节 世间并无永恒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事情都不会永恒存在。比如说两个人拉手,第一次拉手分开以后,等第二次拉手的时候,中间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这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一样的道理。因此,我们需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

有一次,佛陀带着几位侍者出行。那时正值中午,天气非常热,佛陀觉得口渴,就告诉侍者阿难:“我们不久前曾跨过一条小溪,你回去帮我取一些水来。”阿难回头去找那条小溪,但小溪实在太小了,有一些车子经过,溪水被弄得很污浊,水不能喝了。于是阿难回去告诉佛陀:“那小溪的水已变得很脏而不能喝了,请您允许我继续走,我知道有一条河就离这里只有几里路。”

佛陀说:“不,你回到同一条小溪那里。”阿难表面遵从,但内心并不服气,他认为水那么脏,只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他走到那里,发现水虽没有刚才浑浊了,但仍有许多泥沙,还是不可以喝的,于是又跑回来说:“您为什么要坚持?”佛陀不加解释,仍然说:“你再去。”阿难只好遵从。

当他再走到那条溪流边时,那些溪水就像它原来那么清澈、纯净——泥沙已经沉到了河底。阿难笑了,赶快提着水回来,拜在佛陀脚下说:“您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无论是林中的小溪还是生命中的河流,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河水能够冲走泥沙与污浊,时间能够抹去人类一切活动的痕迹,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也必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一切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就像佛法所说的一句话:“刹那无常。”因此,只有认识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会偏离生活的轨道。

智慧品悟

只有认识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会偏离生活的轨道。

§§§第三节 心水无尘,心花常新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老,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每次到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佛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不易吸收水分,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也是这样啊。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像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停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啊。”信徒听后,幡然醒悟。

无德禅师的话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一样,浇灌着我们的心田。养心,并非要有什么特殊的条件才能办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保持心境的纯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每时每刻都拥有一颗健康纯净的心灵,在尘世的喧嚣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清静空间。

智慧品悟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保持心境的纯洁。

§§§第四节 自在,若有若无的把握

有人说,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力,在若有若无之间,安详而宁静地把握着,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唐代的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循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二人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背回去给寒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