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容忍与智慧并举的中庸哲学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同事打交道,同事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的顺畅与否。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同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职业人士都必须钻研的学问。
中庸即为人处世之道,很多人将中庸与明哲保身、圆滑世故联系起来,为中庸之道贴上了一个不光彩的标签。其实,中庸之道体现在做人做事方面,可以用外圆内方的做人哲学来加以阐释。
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两者有着共通之处。中庸即在圆与方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正义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中庸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是与所有的阻力做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告诉我们: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难酬的结果。
真正谙熟中庸之道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他们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藉的平和,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他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谄谀献媚而恼。曾国藩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该批阅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
人在社会中,不可能远离是非,因此行事必须深浅有度、适可而止。中庸的处世方式最好的诠释便是“知性好相处”。曾国藩深谙人情之道,他知道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而倘若沉醉在逢迎之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他采用了淡然处之的方法,耳中进美言,胸中有丘壑。
在职场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中庸和谐的处世之道。这种处世之道更多地表现为你与上司相处时,要将适度的忍耐与据理力争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是说,即使你的上司辛辛苦苦对你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培养,最终把你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你也不要过分地感激,甚至对他顶礼膜拜。因为如果你的思想总是被上司的思想左右、束缚,这会影响你工作的创造性,结果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如果是一些牵涉到大是大非的事情,并且已关系到整个部门的根本利益,你必须在保持平稳情绪的前提下与上司据理力争。对上司过分的迁就、忍让,对工作是很不利的。
适度的原谅和忍耐,可以使你在与上司出现认识上和思想上的矛盾时,仍保持缓和的局面,有利于工作的继续进行。如果一味地感情用事,不把事情弄个清楚就去顶撞上司,出现对上司态度过激的情况,那么难免会造成双方关系紧张,长久下去,暂时的矛盾就会转化为私人恩怨。
忍耐只是一时的方式和手段,却不是你赖以维持现状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你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万能钥匙。所谓的忍耐,应该是一种适度的忍耐。忍耐不是委曲求全、事事退让,而是要有一个范围和尺度。适度的忍耐只有与据理力争结合起来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中庸并不是一句空泛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之道。
智慧品悟
适度的忍耐只有与据理力争结合起来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节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现代大学者冯友兰在92高龄时曾写下一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前一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一句即出自《中庸》第27章,其中“高明”指性格高亢明爽。这两句在变与不变之间,体现了大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坚持,与对社会变革图强的期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更多的是从德性上对人的规范,正是“君子尊德性”、“敦厚以崇礼”。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在无锡梅园题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意思是:要有远大志向,却只求中等的缘分,对于享福则下等的就行;为人处世要站得高,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要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做事情要有余地,为人要宽容。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尧、舜、禹就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
古书上说尧非常厉害,虽然富贵但是不炫耀不骄傲。他即位之后,首先是任人唯贤,促使内部达成统一。他做起事来也比较平和和低调,他亲自考察百官的政绩,奖励高贤,惩罚贪佞,这种为万乘之尊却依然事必躬亲的作风,正是他务实的一面。他当帝王时,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位时世风淳朴,人们相处和睦,这也是得益于他的高瞻远瞩。
第二个帝王舜则与尧不一样。他不像尧那么富有,而且母亲早逝,又遇见一个残酷的继母,最后被逼离家出走。尽管这样,他也不抱怨,他对父母不失子道,出走后依然想办法照顾他的继母,以尽孝道;对他那个傲慢的弟弟也给了极大的宽容。当时的天子尧知道舜的德行后,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给他做妻子,还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尧到底看中了舜的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他“极高明而道中庸”。他的行事比较朴实低调,后来对“四凶族”的流放则可见其雄才伟略。尧把天子之位传于这种人是明智之举。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尧时,中原常常有洪水,百姓愁苦不堪。鲧治水患九年,未果。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亲自视察河道,改良治水方法。他翻山越岭,规划水道,到了很多地方,根据地势高低设法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经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直接奔赴治水现场。一段时间过去了,当他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懂得叫爸爸了,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也没有进去看看,即所谓“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禹继承了舜的天子之位。
像尧、舜、禹这样的人心中有天地,但是很低调,他们不吹牛,只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高远却从现实出发。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那些能够真正领会“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商界巨子李嘉诚,就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他常常告诫他人做人要不骄不躁,切忌急功近利。平常心不是天生的,只有经历过风雨挫折,走过焦躁偏执,才能拥有。李嘉诚在他的儿子李泽楷进入商界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训话:树大招风,低调做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平实的一面来。
正所谓极高明者当道中庸,历来的成功者莫不如此,后人不妨仿效之。
智慧品悟
做人要不骄不躁,切忌急功近利。
§§§第三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事要讲求适度,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做人如果能达到种境界,便是至真至善了。
县城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小狗的链子。
老铁匠的经营方式非常传统。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收音机,旁边放着一把紫砂壶。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