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分清场合再说话
在职场当中,正确地说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什么样的场合该说什么样的话,如何拿捏说话的时机和分寸,怎样恰当地应对别人的话……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长于言辞、口若悬河有时未必是好事。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订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会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了,这样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话太多可能是一个人最大的灾祸。
隋朝有位大将军,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别人低而怨声不断。他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当上宰相。对同僚他不屑一顾,对上司更是出言顶撞。一些过分的话传进皇帝耳朵里,他被逮捕入狱。皇帝责备他嫉妒心太强、自以为是、目无尊长,但念他劳苦功高,便将他释放了。换了别人,这样的教训已经足够让他清醒过来,低调行事。可他偏偏不领情,开始向别人夸耀自己功劳卓著,并大肆宣传自己与皇族的亲密关系,甚至说出“太子与我情同手足,连高度机密也对我附耳相告”。他的对头立刻告发了他,并添油加醋,说他早有谋反之心,常常说些大逆不道的话。这一次,皇帝还是饶恕了他,但撤销了他的官职。
这位大将军的政治生命就此结束了,他的遭遇是可悲的。其实,只要他低调一些,少说几句没分寸的话,何至于落到这种境地?
说话过多,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不加思考,匆忙之中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是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放纵你的口舌,让那些言语的毒汁四下喷溅,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最终伤害的肯定是你自己。
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每个人的成败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无法做到的要求,或自己不愿意允诺的要求,本来是应该拒绝的,只是由于人情关系、利害关系等,很难说出一个“不”字。
在有的场合,对对方的提问不管作出怎样的回答,都于己不利,这时不妨佯装没有听见、没有看到,不作任何表示,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953年6月,年已79岁的英国首相邱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法、美三国会谈。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为借口,时常装聋,在需要回避的问题上就装作没有听见,不予回答,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就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法国外交总长皮杜尔讨价还价,使与会者颇感头痛。艾森豪威尔幽默地说:“装聋成了这位首相的一种新的防卫武器。”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往往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人际交往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应看对象、看场合说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智慧品悟
说话过多,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节 说理三分的谈话术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人家以为他很笨”,这才是他过人的地方。否则,你滔滔不绝地胡侃,别人却从你的话语中看透你的一切信息,这等于你把自己的命运掌控权拱手交给他人。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别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退路,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所以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的时候多思量一下,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是处世中很重要的一项原则。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就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多费口舌也无用,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岂止是对“牛”呢,说不定是在对“虎”弹琴,弹得“老虎”上了火,“啊呜”一声要了你的小命!
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一时并不明白,但事后他可能会意识到。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正是与人为善,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会两败俱伤。
古人谈写作时有一大诀窍,“含而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其实这也是做人的一大诀窍。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着“得理也让人”。
不过,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吐为快”,何况是在理儿上的,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理直气壮”起来。因此,许多人虽然有“热心肠一副”,却总成不了气候——常常就在这多说的几句之中,将功劳也连带着一笔勾销了……
“说理三分”,实在是大智慧、大修养、大气度、大学问。现代人多半都“敏于行”却很少有人“讷于言”,大概大家都以为“木讷”是不够聪慧的表现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智慧品悟
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着“得理也让人”。
§§§第三节 谣言止于智者
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宠妃,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但是外面的名声不太好。孔子去会见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他劈头盖脸地质问他的老师,一点也不给孔子面子。急得孔子赌咒发誓说:“我要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那真是要天打五雷轰!”其实,子路听说孔子去见了南子,他很着急也很生气,主要是担心老师的声誉被毁。但是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子路啊,你不要人云亦云。难道你不知道人言可畏吗?别人说南子不好,但是我见了她觉得她很好,并不像外面所传说的那样。”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智者的修养:背后不胡乱说他人是非,而且让谣言止于智者。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空前一致。
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苏格拉底那儿,对苏格拉底说道:“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3个筛子?哪3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苏格拉底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那人踌躇地回答:“不,刚好相反……”苏格拉底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并不怎么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苏格拉底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这样的话,它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在上个世纪的旧上海,阮玲玉可以说是名噪一时的名角。但是这位才华卓绝的女演员却因为不堪忍受流言蜚语而自杀,在25岁的花样年华香消玉殒。她走得匆忙,也留给我们诸多揣测,难道她年轻生命的代价还不能让世人惊醒吗?
人在职场,难免会遇到各色人等,也难免会遇到谣言,但是面对闲言碎语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千万不能火上浇油,也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云亦云的事物,要学习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理智。他用自身的言行给子路上了一课,也给我们众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智慧品悟
面对闲言碎语,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千万不能火上浇油,也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云亦云的事物。
§§§第四节 避免黑色玩笑,避开职场尴尬
我们要注意心灵的修养,特别是在“慎于言”这一点上要尤其注意。我们即使开玩笑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用词,否则就会陷入高蝶的尴尬境地。
高蝶上学的时候就非常聪明,老师说她的脑子活,言辞犀利,还有丰富的幽默细胞。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她都是大家的一颗“开心果”。尽管如此,她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三年了,仍然只是一名仓库管理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她在工作上没有转变,她自己也说不好。
那天,高蝶向研究心理学的表哥提到了这个问题,表哥问她:“你平时有没有在言辞上对上司不敬啊?”高蝶一愣,随即想到她平时除了爱开玩笑,就没有其他的毛病了,难道这一切都是她向上司开玩笑引起的?于是,高蝶想到了最近的几个玩笑。
那天,上司穿了身新衣服去上班,灰西装、灰衬衫、灰裤子、灰领带。同事们都没有说话,只有高蝶高声地喊着:“哎呀,穿新衣服了?”上司听了咧嘴一笑,她接着捂着嘴笑:“哈哈,像只灰耗子!”
还有周五的时候,来了个客户找上司签字。当上司签完字以后,对方连连称赞上司的字好,说:“您的签名可真气派!”高蝶正好走进办公室,听到称赞声后,一阵坏笑:“能不气派吗?我们上司可暗地里练了三个月呢!”当时她注意到上司和客户的表情都很尴尬,不过她也没有多想。
现在仔细一想,好像问题都出在这里。有时为了赶时间,高蝶很早就去公司上班了,所以加班时会满身疲惫,难免出点差错,上司不仅不体谅,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她偷懒,怎么解释都不行。当时觉得很委屈,现在看来,真正的原因就很明了了!
玩笑万一开得不好,对方听了心里就会不舒服。在上司面前尤其如此。事实上,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黑色玩笑的,因为这里包含了太多的不尊敬和戏弄成分。
玩笑开得好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还能使你整个人充满魅力。但如果玩笑有人身攻击的成分,就是黑色玩笑了。很多人喜欢和别人开玩笑,却从来不知道玩笑也有黑白之分。其实,黑色玩笑体现着人性的一个弱点:面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会不自觉地挑刺。这也是一种思维习惯。
智慧品悟
玩笑开得好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还能使你整个人充满魅力。
§§§第五节 偶尔装傻,偶尔装明白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去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人不自以为是,会超出众人;一个人不自夸,会赢得成功;一个人不自负,会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王先生是一位业余作家,近年来作品频频见诸各大刊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青年作家大谈对小说的看法,否定传统,强调新观念,引起了王先生的强烈不满。心直口快的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进行反驳,以他扎实的理论、渊博的学识说得那位青年作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后来,那位青年作家在一家报纸上大肆批判王先生,甚至隐约带有人身攻击,一时间搞得沸沸扬扬,舆论对王先生十分不利。对此,他既难以进行解释,又无法进行驳斥,报纸的覆盖面那么大,他去对谁说呢?通常的情况又是“解释误会更被误会”,能解释得清楚吗?
其实,这样的结局对王先生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办法很简单,王先生在座谈会上完全可以装一装糊涂,他说他的,不必争论,也不用反驳他。搞创作是一种完全自主的个人行为——他写他的,你写你的;他用他的方法,你用你的技巧——有什么好争的?况且,理论上的事,根本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搞明白的。王先生如果当时“糊涂”一些,不就避免了后来发生的事吗?
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你应该懂得深藏不露。
其实,深藏不露有很多种方法,装傻就是其中之一。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有人捕风捉影,有意无意地制造并传播谣言、一些非正式的小道消息,结果导致不必要的误会,严重地损害了人际关系,甚至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在这种办公环境下,就需要你辨别是非,学会装傻。例如:
上一任主管跳槽走人,关于谁接任的问题同事们议论纷纷,而你本人没有接受任何正式的谈话,那些日子你有点儿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来,经理助理问你:“什么时候请客呀,老兄?就要荣升了!”
“别拿我开心了!你给我发聘书呀?”这家伙竟得意地说:“这次,你的聘书还真有可能是我给你发。”然后他会将公司在人事改组上的考虑和前任对你的推荐猛侃一番。
在这些喜欢卖弄自己的人面前装装傻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表现自己的小聪明,惟恐别人说自己傻。
当然,除了装傻,有时还得装明白。
市场部的主管问你:“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如果你说“没听说”,则显得你消息不灵。这时,你应该问:“怎么,反应很大吗?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真是灵通人士。”有时候,装傻其实是装明白,是一种心理战术。
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这样别人就没有了要防御你的理由。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会特别注意他人的弱点。如果你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完美的人,显得比别人聪明,他人心中一定会筑起更坚固的防御工事,这对你有害无利。
智慧品悟
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