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11837700000004

第4章 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

◇面对媒体:说还是不说

◇好口才与领导魅力

◇赋予演讲生命力

◇开辟自己语言的“动感地带”一、面对媒体:说还是不说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敢面对记者,甚至把记者看作“麻烦的制造者”,面对媒体的采访、询问、质疑,往往不知所措,甚至缄口不言。一些部门在接待媒体和服务记者时,不知道记者需要什么,把握不准新闻“卖点”,提供的服务既不适合记者的口味,也不符合组织采访的初衷,效果适得其反。遇到敏感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躲、二查、三封堵”,碰见记者采访就推诿、扯皮,结果放弃了话语权,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不敢见媒体,见了媒体不敢说,张了口不知道该说什么,成为很多领导干部的“怪症”。一些领导干部出现“怪症”的原因在于:

第一,认为与媒体打交道耽误时间。毋庸置疑,但凡领导干部,除专门负责与媒体打交道的领导干部外,如果经常要专门腾出大量时间用于应对媒体,势必会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

第二,认为自己的政绩与媒体关系不大。有些领导干部坚信:毕竟政绩最终是要靠成绩单来说话的,在踏实做事、多出成绩和分心费神与媒体“陪聊”之间,孰轻孰重,他们心中自有判断。

第三,担心自己被媒体关注“过多”。有些领导干部担心媒体对己关注过多,易使自己滋生浮躁、盲目自大,遂不能沉下心来冷静地审视自身短处,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和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自己与媒体交流的能力有待提高。有些领导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不擅辞令,个别人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与媒体交流,无异于“鸡同鸭讲”,沟通都有障碍;或者,他们对于同媒体打交道缺乏经验和技巧、对于媒体传播缺乏系统了解、对于“新闻棒杀”的局面自感难以掌控……在上述情况下,与其公开“出丑”,不如退而藏拙,倒还能避免形象受损。

向公民及时公开信息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过去存在怕暴露“阴暗面”的落后观念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工作中的问题、失误甚至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掩盖,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平时“躲”着媒体,“一不小心”见了媒体,干脆来个“无可奉告”,然后“三十六计走为上”。

资料链接

“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2008年4月28日,过去施行货币政策常“出其不意”的中国央行公开表示,未来央行政务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这是在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央行相关负责人首次就此表态。

由于央行拥有大量备受关注的经济金融信息,如何区分“可公布信息”和“不能公布的信息”,成为外界关注重点。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王鸿章表示,需要社会周知的信息将在央行网站上主动进行公开,主要包括有: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与职责、有关经济金融政策法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经济金融统计报告、人民银行政务公开规定、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相关信息。同时,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金融信息和政策,及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进行发布。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无可奉告”应该尽量少说,原因在于:

第一,“无可奉告”这个词在中文上所表达的意思,与英文的翻译似乎并不完全重合。在中文表达上显得更生硬、冷淡一些,有时,似乎还有“不屑一顾”的意思,显得对提问人有点不恭敬。

第二,从加强宣传的角度,多提供信息、多宣传也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如果经常对什么事情不知道,或没有把握、拿不准,以“无可奉告”一推了事,很有可能会被认为其对业务不精通,甚至渎职。

第三,“无可奉告”这个词本身有特殊含意,有时可理解为默认,暗含“我知道,但我不说”之意。以为说“无可奉告”,就是没有表态,这是错误的。据一项研究表明,65%的人在听到这一词时会认为你实际上已经默认。

第四,在危机和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涉及危机或事件本身的问题,不能使用“无可奉告”这个词。处于危机中的公众对信息无限渴望,说“无可奉告”,会给人一种冷漠无情和不合作的印象,易丧失公众信任。

美国著名社论作家、记者杰克·海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记者找到你的头上那就很可能是这样),那你就不要指望通过不予合作的办法来隐瞒事实。出于自尊心,大多数记者会日夜工作,就是要把新闻挖出来——即使是从你的尸体上爬过去也在所不惜。”遇上了穷追不舍的记者,领导干部或者新闻发言人的“无可奉告”将失去所有抵挡效用。因此,应对记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们坦诚沟通,如果确实是自己不知道的,也应该帮助他们联系到有关知情单位。

资料链接

戈尔的明智之举

1987年参议员戈尔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主持人问起了他吸食大麻的问题。在众目睽睽之下,戈尔尴尬地沉默了很久。事后,戈尔采取了一个补救办法:和他的助手字斟句酌地拟定了一个讲话稿,发出了自己理性的声音,“如同与我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我的生活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六十年代是一个变革时期,是一个国家成长、成熟、走出冷战、尽力解决越战问题和找回自己的时期。我们犯了错误,但是我们从这些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作为一个国家和作为一个人,这些经历使我们更加强大。”戈尔发表了这个简短的讲话后,有人认为他会为此断送前程,但很快地,一个参议员和一个众议员也先后承认自己曾经吸食过大麻,舆论释然了,戈尔也获得了成功。

以前,对媒体提问三缄其口或打定主意不让人听懂自己的话、顾左右而言其他,是西方政要应对记者的常规武器,是公众人物特别是政界要人或者他们的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们长期博弈中发明的一件政治技术产品。究其因,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是一种信息输出活动;而宣传的主要功能是传播观点,是一种观念输出活动。政界要人或代表政府立场的新闻发言人召集媒体,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他们来输出某种观念,而媒体却希望能够充分披露信息。因此,面对媒体的穷追猛打,出于种种目的,公众人物或新闻发言人有时迫不得已就频频用“无可奉告”来应对各路记者。

当然,过多使用“无可奉告”显然是与“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原则相违背的,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主要看在什么场合,看面对的是什么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无可奉告”,就是对问题“不予评论”、“没什么要评论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之意。“无可奉告”这个词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发言人或领导干部都很少使用或已不用,但“不予评论”、“没什么要评论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之类的表态却是新闻发言人常用的语言,不仅是中国新闻发言人也是外国新闻发言人常用的语言。此外,记者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记者都有,所以什么问题都可能会被问到。记者既会问一些正面的寻求信息的问题,也可能会问一些无聊和隐私的问题,或者完全就是想刁难一下被提问者。在这种情况下,用“无可奉告”应该说是正常的,并且也丝毫不违背“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的原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

现在国内有些地方规定面对媒体时不准说“无可奉告”,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对各级领导干部起到一种督促作用,但有点绝对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承认问题、缺点乃至错误,接受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其实无损我们取得的成就,无损我们的根本制度,相反,只会促进我们工作的不断改进和事业的不断发展。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政府及领导干部不妨及时准确地通过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告别“无可奉告”,勇敢地“说”出来,这对于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好口才与领导魅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政府的职能、权限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领导魅力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一变革要求的积极回应和主动调整。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媒体已经成为党政领导面对公众、与公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平台。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面对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面对媒体,公众意识转化为媒体意识。具备新闻媒体知识,熟悉、尊重媒体运行规律,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把媒体作为与公众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需的基本素质和才能。

厚实的理论功底、敏捷的思路、颇有深度的个人见解、雄辩的口才,生动的表情,这些因素对公众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可以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对公众的感召和影响。所以说,领导魅力的塑造,在面对媒体时,好口才必不可少。

口才是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或面对媒体时,表达主体运用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口语表达策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

领导干部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大政方针、计划指示的决策者和带头执行者,他们要通过口语表达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发号施令,要通过口语表达来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干部的言论往往指导着所领导地区、部门、单位的全局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重要领导干部的言论还会引起国际反响,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口语表达应有高标准严要求,概括地讲,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具有“好口才”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权威性。领导干部讲话的权威性,是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领导干部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和社会产生大的影响。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所以,领导干部讲话必须非常注意原则性和政策性。原则性和政策性是指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环境中,讲话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尺寸,不能脱离这个限度随心所欲去阐述、说明、表现个人的思想观点。

第二,通俗性。领导干部讲话的通俗性,是指讲出的话不仅要生动、说理,而且要明事、易懂,使人乐于接受。要善于使用大众语言。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主要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在讲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第三,概括性。领导干部在讲话时,为了使人们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必须使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第四,目的性。一切领导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讲话也不例外,所谓目的,是指领导者为达到某些需要而形成的一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希望和要求。它是领导干部对领导活动结果的自觉意识和在观念上的设计。

资料链接

领导讲话的目的

(1)明了。即让听众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或明白他不知晓的事理。

(2)接受。即让听众在弄懂主题思想观点、立场、看法的基础上,真正信服接受,并付诸相应的行动。

(3)解惑。即让听众学习并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疑难。

(4)沟通。出于社交的需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达到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协调配合,行动一致。

(5)感动。引发听众心灵上的共鸣,受到感动或激励、鼓舞,与口才表达主体心曲相通,同悲同喜,同忧同乐。

(6)说服。因势利导,说清道理,晓以利害,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要求,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7)拒绝。即让对方知道其思想观点、立场、看法不可接受,这是一种逆向交流,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

(8)反驳。即指出对方的观点、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是错误、荒谬的,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先破后立,破中求立。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讲话的目的比较单一,但有时也可能兼有几种目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上述目的的一种或几种,就能称得上是真正地会说话,有口才。

第五,逻辑性。领导干部讲话,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讲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充足的理由等。遵守这几条基本规律,是讲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总体表现和要求,必须贯穿于面对媒体讲话的全过程,体现在讲话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六,准确性。准确性是领导干部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组织或媒体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领导者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联系的个人、组织或受众的信任。

第七,生动性。生动是对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讲话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而忌讳那种晦涩难懂的说教。

在面对媒体时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领导干部往往就算有了好的“口才”,领导魅力也会得到很大的增强。

资料链接

领导干部口语表达十戒

(1)戒讲假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如实反映情况,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2)戒讲大话。不以大帽子压人,不以权势逼人,不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3)戒讲空话。不哗众取宠封官许愿,能办到的才说,办不到的不轻诺。

(4)戒讲套话。不打官腔,不要滑头,不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八股调。

(5)戒讲脏话。文明礼貌语言美,在任何场合都不讲骂人的话、粗鲁的话、低级趣味的话。

(6)戒讲废话。处事果断,说话精练;开短会,说短话;少来不必要的“补充发言”。

(7)戒讲过时话。要积极学习和准确使用当前反映新观念、新经验、新科技的新词语。

(8)戒讲外行话。要精通本行业、本单位的业务,正确使用专业术语。

(9)戒讲文理不通的话。要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讲究修辞,积极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10)戒讲群众不懂的话。要学习和使用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让群众一听就懂,有亲切感。

三、赋予演讲生命力

演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领导干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向听众或者媒体发表讲话。所以,演讲作为一门激发人们心灵之火的艺术,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门艺术,学会赋予演讲生命力,对于领导干部提高整体素质,做好领导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门艺术,演讲虽然也是以“讲”为主,但是这种“讲”还同时要体现“演”。它不仅要把事和理讲清楚,让人听明白,而且还要通过在现场上的直观性言态表达把事物和道理讲得生动、形象、感人,既有情感的激发力,又有声态并作的审美感染力。演讲与报告、发言、讲话等实践活动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演讲不但是一种以讲为主的宣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以演为辅的带艺术性的活动。演讲主要以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统一,以及演讲者的主体形象来作为信息的传达手段。

资料链接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

背景介绍: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北方军队经过浴血奋战,大获全胜。为纪念在战役中牺牲的勇士们,修建了葛底斯堡公墓。在落成典礼上,亚伯拉罕·林肯的演说只有短短的3分钟,却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哀痛而振奋,沉重而自豪,堪称演讲中的经典之作。

演讲原文: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面对观众和媒体,要赋予演讲生命力,领导干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形象。领导干部作为演讲者的主体形象包括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气质等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领导干部整个主体形象的美与丑,在一般情况下,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听众的心理情绪和美感享受。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装饰美。当然,决不同于舞台艺术的性格化和艺术化的装饰美。这就要求在符合演讲思想情感的前提下,注意装饰的朴素、自然、轻便、得体,并具有时代感。同时注意举止神态的潇洒、雍雅、大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达,有利于演讲的成功。

第二,有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的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情感,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它具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听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领导干部面对听众特别是面对媒体时的演讲语言应注意以下几点:语言要新鲜,不讲套话、空话;语言要准确,不讲大话、假话。语言的准确性来自思维的精确性,只有想得明白,思考得周密,才能讲得准确,讲得恰如其分;要根据不同的听众,挑选精当的语词,运用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信口开河或泛泛而谈是不会抓住听众的;语言要通俗,尽量使用人人都懂的,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语言,反映群众的感情、呼声、心愿和脉搏跳动的心里话,像一些口头语、成语、顺口溜等。群众语言讲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使人接受,能够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语言要简练,不讲抽象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啰嗦,抽象;语速要恰当,不要拿腔拿调、不要在不该停的地方停顿,以免造成误会;讲究词语的修饰和表达技巧。

第三,态势语言。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等的表演活动。它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它配合着流动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演讲者的思想情感;加强着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弥补着有声语言的不足。它主要影响听众的视觉器官,在听众心里引起美感,得到启示,产生效应。它具有空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视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实践中,只有既“讲”且“演”,既是听觉的又是视觉的,兼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艺术特点,这样才能体现演讲的本质属性,也是演讲区别于其他现实口语表达形式的关键所在。

第四,情感交流。演讲切忌埋头不理听众,要不时用目光和表情与听众交流感情(如同电视新闻播音员那样),可以适当有一些手势,但不宜过多和过大(不能像演戏那样)。领导干部要及时根据听众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演讲,如后座的听众听不清,音量要放大一些,听众对某些难点莫名其妙,应作些解说等。

第五,就地取材。演讲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尽管情境具有相对静止性,但如果领导干部能巧借情境即兴发挥,化静为动,让情境为我所用,就能使演讲应情应景,溢彩生辉。或者,领导干部如果要做即兴讲话,这种讲话没有现成的稿子,来不及认真准备,全靠现场思索和临场发挥,演讲怎样才能“有生命”呢?就地取材是个比较有效、便捷的方法,它以眼前的人、事、景等作为即兴讲话生发的“触点”,不但便于快速构思,而且可以巧妙过渡,把听众自然地带入到你的讲话中,使讲话更有现场感、更具活力、增添几分睿智和情趣。

资料链接

陈云林借题“101大楼”

2008年11月3日晚,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设接风宴,为首次来台的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接风。陈云林在致答谢词时,即兴讲了这么一段话:“置身于这座华丽的101大厦,我俯瞰夜幕下的台北,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台湾同胞是热情、友好、勤劳、文明的人民。在这块热土上,他们以自己的打拼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名列亚洲四小龙的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光荣。为了两岸同胞的福祉,两会已展开制度化协商。我衷心希望两岸和平发展,台湾经济不断增长,台湾同胞幸福安康,衷心祝愿两岸关系就像101大楼一样超过满分,更上一层楼。”

陈云林就地取材,借助101层的高楼,以一句“衷心祝愿两岸关系就像101大楼一样超过满分,更上一层楼”,充分表达了大陆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最大善意和诚意,既契合他此行会谈的主题,又显得生动形象,贴切自然,实在是精妙。

四、开辟自己语言的“动感地带”

现代公务活动离不开媒体参与。领导干部的工作过程大部分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可以说,讲话水平体现在领导者行使权力的全过程中。讲话水平的高低,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也体现着领导魅力的强弱。因此,领导干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以期在面对媒体时开辟自己语言的“动感地带”:

第一,提高政治素质。领导干部除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的重要法令之外,还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并结合实际,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说理透彻,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第二,提高文化素质。一个优秀的演讲家,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除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和所管行业的业务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历史、地理、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常识。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浑厚的文化底蕴,领导干部在进行演讲时才能“更有底气”,才会增强演讲的效果。

资料链接

肖楚女练口才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三十,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第三,加强语言修养。要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的基本知识,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生动新鲜的语言,学习和借鉴古代有生命力的语言和外国的可以为我所用的语言形式,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干部都应该学普通话,最好用普通话来演讲。

第四,学习演讲口才学的理论和技巧。演讲口才学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新兴学科,它是古今中外演说家口语表达经验的结晶,总结了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规律,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演讲实践,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演讲艺术水平。口才训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速读法。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背诵法。背诵,既要“背”,又要“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练声法。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练声的方法是:第一步,练气。俗话说练声先练气,它是发声的基础。第二步,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第三步,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复述法。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模仿法。其方法有模仿专人、专题模仿、随时模仿等。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

描述法。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要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

资料链接

田中角荣学演戏克服口吃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是一个口才极佳的人。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田中角荣也曾是个笨嘴笨舌的人。

田中角荣在《我的履历书》中曾记述过他小的时候有过严重的口吃,因为说话困难常常被同学歧视、作弄。有一次,他不小心把几个新的灯泡打碎了,情不自禁地发出“啊!”的一声。从此田中明白了:生了气就可以憎爱分明不自禁地发出声音来,说话是感情和思想的流露。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决心把自己的口才练好。

“口吃是个奇妙的东西”,田中角荣回忆道,“说梦话,唱歌的时候,同妹妹说话时就不结巴。跟自己的狗说话也绝不口吃。可是一旦同长辈说话就莫名其妙地结巴起来,越紧张越厉害。读了不少矫正口吃的书,也没有见效。”后来他认识到并经常提醒自己“我不口吃”,从而得到自信,这才是要紧的事。他认为有意放声唱、放声朗读大有益处,因此到了深山就练习发大声。

口吃的田中角荣,固然有先天的生理缺陷,但他发现自己并非绝对的口吃,进而分析出自己在某些场合下并不口吃,如同妹妹等人说话。这就是说,环境变异,才诱发他口吃的出现。于是田中决心找到矫正自己口吃的突破口,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演戏。田中角荣这样分析为什么把克服口吃的第一关建立到舞台上。在舞台上表演,虽然台下众目睽睽容易给人造成紧张,但也很有裨益。因为上台不是一般讲话,而是念台词,所以必须事先把要讲的话准备烂熟,还要把剧情台词融会贯通。这样,演戏就与平常说话有了差别,因为演戏前已经把要说的内容练习了无数遍。在当年的学艺会上,田中角荣争取机会饰演《辨庆安宅之关》中的辨庆“导演”。但田中角荣在老师跟前软磨硬泡要饰演辨庆,老师看到他如此热诚,终于答应让他担任扮演主角“辨庆”。田中角荣得到这个机会就苦练台词,终于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田中在回忆录里这样讲:“其实,我为了完成这个重要任务,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是带上调子讲台词;第二是在演戏的时候加上音乐伴奏,使戏和音乐配合起来,因为这样就等于唱歌,唱歌是不可能口吃的。”就这样,成功地演出了辨庆角色,使自己对克服口吃增添了莫大的信心。当天,戏刚一开始,田中角荣拄了金刚杖,打扮成辨庆就上场了。大家要看口吃的田中究竟演什么样的辨庆,所以全场鸦雀无声。……他带着演唱腔调开了头,结果意外顺利地说出了头一句台词。由此得到了勇气,难讲的《劝进帐》台词也能顺利地念下去了。戏一结束,全场就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

就这样,经过自己有意识地抓住各个机会锻炼,田中角荣的口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讲故事法。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第五,反复进行演讲实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演讲水平必须亲自演讲,反复多讲。演讲——总结——再演讲,这是任何演讲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延伸阅读

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摘录

温家宝总理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精深的造诣。他在公开场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借诗明志,向整个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们领略和感受到他温文尔雅的外交风度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以下摘录了温总理近年引用的部分精彩诗文。

(一)“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并引用晚清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的诗祝愿香港。

(二)“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2003年10月1日,陕西省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在看望了灾民后,温家宝总理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告诫当地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

(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04年3月4日,温家宝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著作《论衡》中的这句话,阐述其治政思想。

(四)“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就两岸问题答记者问时,引用了台湾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作。

(五)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接受五家外国媒体的联合采访。他以杜甫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开场白,使采访的气氛格外融洽。访谈中,温家宝引用中外名家的诗词著作,巧妙回答了记者关于他喜欢读什么书、思考什么的问题:“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2007年3月1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问引用的诗文。

(1)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日两国关系时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其中,“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出自《管子·版法》。意思是:希望团结远方的人到来,就要治理好自己的身边;希望避开可能发生的祸乱,就要注意消除人的怨气。

(2)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借用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这句诗出自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窗外的争吵》。

(3)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温家宝总理提到,让每个干部和领导者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语出自《贞观政要·政体》,魏征在与唐太宗关于历代兴衰的对话中引用古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早的类似表述出自《荀子》中的《王制》和《哀公》,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5)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时说:“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一古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文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七)2008年3月1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和诗文。

(1)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一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用担心。

(2)在谈到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古语“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3)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是宋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中的两句。原作全文是:“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郑思肖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下泉”典出《诗经·曹风》。而“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语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

(4)在谈到有关思想解放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两句古语,“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大意是“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唐朝司空图《诗品》,原文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体会,说大自然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体察,就能不断创新诗境。

(八)2009年3月1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问题。

(1)引用诗词谈信心:温家宝总理在谈到金融危机前景时称,“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还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明年春色倍还人”语出唐朝诗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2)引用谚语谈目标:在被问道今年是否能够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时,温家宝总理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确实有难度,但是,经过努力也是有可能的。总理说,“我举个例子,目标不是决定一切的,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什么时间到达。有一句谚语:这样的船只有逆风不会有顺风。”古罗马小赛列克曾说: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3)引用古语谈如何走出危机:温家宝总理说,“其实,最为重要的就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我以为,心暖则经济暖,我深知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但是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的“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4)引用诗句谈共渡危机:在回答记者关于金融危机的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句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