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沙特阿拉伯
11858900000003

第3章 沙特阿拉伯国家概况(3)

塔伊夫还保存着许多的古代遗迹,其中有奥斯曼帝国时期构筑的城堡,阿拉伯半岛中修建的军事要塞,还有塔伊夫的标志性建筑——阿巴斯清真寺。阿巴斯清真寺附近的一座墓地里埋葬着在公元630年先知战役中战死的12名殉道者的遗骸。此外还有费萨尔国王的行宫苏布拉宫。

4.“先知之城”——麦地那

麦地那位于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希贾兹境内,相麦加城北约450千米,人口约20万。麦地那原名“麦迪娜”,或称“叶斯里卜”,公元前7世纪伊斯兰教在麦加始创时,曾遭到当地信仰多种神话的古莱什部落的贵族、富商的强烈反对及迫害,为此穆罕默德命令信徒分批迁往“叶斯里卜”,也就是今天的麦地那。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秘密出走叶斯里卜,后改名为麦地那,又被称为麦地那-纳比,寓意为“先知之城”。

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穆罕默德继续传教、组织武装,后来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即第一个穆斯林国家,并以首都麦地那为基地,逐步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于麦地那。现在麦地那的主要圣地是先知寺,寺内有穆罕默德的陵墓。因此,麦地那也成了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觐礼拜的圣地之一,向来有伊斯兰教第二圣城之称。

麦地那为穆斯林国家的第一个首都,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麦地那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初期的政治、宗教活动中心,也是他的安葬地。

早在前伊斯兰时期,叶斯里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枢纽,众多的宗教信徒多会途径此地去圣城麦加朝圣。

麦地那曾是伊斯兰教的政治中心,在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穆斯林们曾冠之以“被照亮之城”、“和平之城”、“胜利之城”等名。

1924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掌控了几个世纪的麦地那,被伊本·沙特占领,后来他成为沙特阿拉伯的第一位国王。

有人说,麦加是伊斯兰的心脏,而麦地那是伊斯兰文明的躯体,真主派遣他的使者到那里成功地实践了伊斯兰精神。

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血肉相连。

麦加是真主光亮的发源地,而麦地那是真主光亮的变电站,让伊斯兰真理的光芒照耀伊斯兰世界。

5.“红海新娘”——吉达

吉达坐落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红海岸边,面积约560平方千米,人口约300万,是沙特阿拉伯第一大商贸港口和航空港,向来有“红海新娘”美誉。“红海新娘”的名字源于人类始祖母——哈娃。在阿拉伯语中,祖母一词的音译即为“吉达”,为此这里被称为吉达市。

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到吉达传播伊斯兰教以来,吉达即成为信教者到圣城麦加朝圣的门户。随着伊斯兰教在吉达的广泛传播以及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吉达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行政管辖上吉达隶属于麦加城,是沙特第二大经济、金融及贸易、运输中心。吉达相距麦加72千米,距麦地那424千米,是通往两座圣城的重要门户。

吉达作为沙特的金融中心,在全市有100多家银行以及分支机构。

其中有11家合资银行。除此之外,沙特的小钱庄也遍布全城。

吉达是沙特阿拉伯重要的商业中心,拥有各类工商企业及公司8万余家,全国大型综合企业集团的总部多半以上驻扎在吉达。吉达市的商业销售居全国第一,约是全国商品销售总额的1/3。

吉达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既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现代新城,生活方式相对沙特阿拉伯其他城市要较为开放。由于吉达交通等设施良好,夏季气候和沙特其他地区相比要好些,为此吉达还是沙特重要的旅游城市。每年除400多万外国游客来吉达观光外,还有200多万的本国人来此旅游度假。

每年夏天,国王、王室成员及政府各部大臣都会聚集吉达办公。在此期间,重大国事活动以及会议也均在此举行。

南北长达80千米的海滨大道以及两旁的公园和雕塑、吉达港办公楼和指挥塔、吉达工商会大楼、会议宫、科技馆等和其他别具风格的建筑群体都是吉达较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海上喷泉更是吉达的一大景观,喷射水柱高达260米,为世界第一。

富丽堂皇的和平宫是国王、王储的主要活动中心,哈姆拉宫用于接待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而会议宫则用于接待部级及部级以上政府代表团。另外,不少亲王均有自己的豪华宫殿和别墅。政府各部在吉达设有西部地区分部,由次官或总局长负责,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吉达有“夏都”之称。

另外,吉达还有沙特的“外交首都”的美名。1984年以前,外国驻沙特阿拉伯的使馆都驻扎在吉达,1985年才迁到利雅得,并将原驻吉达的使馆改为领事馆或总领事馆。迄今为止,已有58个国家在吉达设有领事馆或总领事馆,并有25个国家在吉达设有名誉领事。

此外,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发展银行等十多个具有伊斯兰性质的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总部或办事机构都设在吉达。众多与伊斯兰有关的事务以及重大活动都在吉达举办。

第三节沙特政治概况

沙特是君主制国家,国王是最高统领。对内管理方面,由于宗教在国内占主体地位,所以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从1926年现代沙特王国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臣会议的建立以及以后的缓慢发展都彰显了国家职能的扩大和行政体制的变化。国王与平民的关系在冲突和缓和中磨合,之后众多的平民大臣逐渐在政府内阁中占据多数席位,这折射出沙特中间阶层的逐渐兴起。大臣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沙特王国经济现代化的需要与产物,是具有沙特王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沙特石油资源很丰富,石油的运输牵动着全世界的经济命脉。

所以在对外发展方面,沙特以和平的方式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1.政治制度的演变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国家明令禁止政党活动,没有明确的宪法。而《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是国家执法的依据。国王是国家元首,也称“真主的仆人”,又是教长,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大臣会议主席(即内阁首相)等职务。沙特王室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大权,行使最高的行政权和司法权,有权任命、解散或改组内阁,有权立、废王储,解散协商会议,有权批准及否决内阁会议以及外国签订的条约、协议等。内阁由副首相、各部大臣及任命的国务大臣和国王顾问组成,任期四年。

沙特统治者还在“硬件”方面不断完善国家机器,从原先以王室机构为主的传统国家机构向现代化国家机构,尤其是现代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转化。

1926年8月,伊本·沙特国王颁布《汉志王国约法》,这是沙特王国早期制定的第一部法规性文件,可以把它视为沙特王国的代宪法或者政治章程。

1932年3月,国王颁布一套治理国家的基本法规。规定:国王有权废黜王储,解散协商议会。其中议会也称王室长老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国王决定成立协商会议。它是国家政治咨询机构,下设12个专门委员会。协商会议由主席及150名委员组成,由国王任命,负责向国王提出改革建议,委员由国王任命,任期四年,可连任。政治协商会议是由王族、贵族、大资本家及中产阶级组成的咨询机构,并在2001年规定为法定立法机关。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主管沙特全国行政事务的政府各部已增至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国防部、卫生部、交通部、国民经济部、教育部及农业部9个部。这标志着沙特王国传统的与先进的两种行政体制已向先进的现代行政体制转轨。

六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具有才干、学识和政绩的非王室成员先后进入大臣会议,数量逐步增多。1970年,费萨尔国王决定建立司法部,以此取代大穆夫提独掌的最高宗教权力,将司法纳入中央政府框架内,削弱了宗教势力。

2002年2月,法赫德国王任命萨利赫·阿卜杜拉·哈米德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2005年4月连任。除政治协商会议外,沙特还有包括立法委员会、公民委员会及贵族委员会在内的十余个立法机关,但是立法大权几乎完全掌控在沙特国王手中。

因沙特政府调整了一些政策,所以沙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及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沙特对外奉行独立自主、温和务实、不结盟的政策,主张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但互不干涉内政。沙特政府表示将和美国发展关系放在外交首位,并且重视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致力于阿拉伯团结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的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大力开展多元化外交,加强和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等大国的关系。沙特的能源与伊斯兰大国地位为各方看重。

沙特于1964年建造武装部队,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最高国防会议为国防最高决策机关,国王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军队分正规军与国民卫队。正规军平时实行志愿兵役制,战时实行义务兵役制,一般兵种服役期两年,特殊兵种服役三年。

2.沙特国王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于1924年出生于沙特首都利雅得。他是前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之子,也是已故国王法赫德的同父异母兄弟。

阿卜杜拉的母亲是沙特中部内志省的主要游牧民族沙马尔族的后裔。阿卜杜拉早年学习过系统的宗教知识,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1964年,阿卜杜拉成为沙特国民卫队的司令。由于法赫德国王年迈体弱,阿卜杜拉多年来一直代表法赫德国王主持王室及政府事务,执掌着王室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阿卜杜拉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用以改善沙特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他设立最高经济委员会统筹管理社会经济,制定政策鼓励外来投资,对一些企业实行私有化,同时努力设法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他还经常微服私访,注意听取民众意见,体察民情。阿卜杜拉还要求制定有关规定,限制王室铺张浪费的现象。

2005年8月1日,法赫德国王因病逝世,阿卜杜拉亲王继承王位,成为沙特王国的最高领导人、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政府首相兼国民卫队司令,执掌着王室与国家的最高权力。

阿卜杜拉喜好读书和沙漠旅行,荣获菲律宾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极为推崇阿拉伯民族文化,特别是阿拉伯半岛特有的文化传统,并亲自创建阿拉伯马术队。每年春天,沙特阿拉伯还举办由国王创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吉纳达里亚”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国家和民间的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