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沙特阿拉伯
11858900000007

第7章 战争成就的王国(4)

1765年,穆罕默德·伊本·沙特逝世,他的儿子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了他的理想和使命。对外积极地宣传瓦哈比派的思想,并用武力吞并了利雅得、盖西姆等地,取得半岛的大片土地,为瓦哈比派教义的迅速传播和沙特王朝在半岛上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1792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突然病逝,他被称为是继先知穆罕默德之后最伟大的原教旨法学家和认主独一论思想家。

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了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的瓦哈比派教长的职务,而瓦哈卜的儿子们则继承了他的宗教法官的职务,成为了德拉伊叶的法官。这样,沙特家族就初创了由家族的酋长来兼任瓦哈比派教长的先例,确立了延续至今的政教一体的政治体制。

而瓦哈卜的后人,以瓦哈卜的尊称“谢赫”为家族的称号,占据了今后半岛上高级宗教首领的职务,这也和沙特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后来阿卜杜勒的儿子大沙特通过对半岛的波斯湾地区和半岛西部红海沿岸的汉志征战,终于建立了一个东至波斯湾及伊拉克边界,南临印度洋,西接红海,北到阿勒颇,以德拉伊叶为首府的瓦哈比国家。

这是自先知穆斯林成立以来,在半岛上出现的最强大的王国。随着沙特王国的不断强大,瓦哈比教义也传播开来。当瓦哈比派在占领麦加与麦地那后,马上对这两座圣城进行了清洗,砸碎了圣陵上富丽堂皇的装饰与建筑,毁弃了除克尔白以外的非瓦哈比派信仰的讲坛和设施,劫掠了大批珠宝与遗物,因为这些都是腐化与异端的证明。

但到了公元1819年,瓦哈比被为瓦哈比教徒所抨击的土耳其与埃及的军队所击溃。

3.沙特王国的始祖——伊本·沙特

1824年后,沙特家族的特尔其·伊本·阿卜杜勒建立了第二个沙特王国,定都利雅得。1840年,埃及人撤出阿拉伯半岛之后,希贾兹被划分为奥斯曼帝国的行政区。

1871年,土耳其军队占领哈萨地区。

1891年,阿拉伯半岛北部的伊本·赖世德南侵,第二个沙特王国灭亡,沙特家族流亡科威特。年仅11岁的伊本·沙特从此跟随父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流亡过程中,伊本·沙特的童年在母亲身边度过。6岁就学骑骆驼,7岁时开始在利雅得大法官的指导下读书,8岁便能骑马射箭。尽管在11岁时他就能诵读《古兰经》,但和读书写字相比,他似乎更喜欢骑射和刀剑。

伊本·沙特的父亲为了磨炼他的意志,用尽各种方法。父亲教育他说:“一个真正的贝都因游牧人每天吃一把枣椰,喝一皮囊水,睡三小时觉就够了。”1891年,杰贝勒沙马尔的拉希德家族统治着内志以北,见沙特家族逃亡,便借机夺去了利雅得。

伊本·沙特在12岁时便亲身经历了一次血腥的征战。他躲在士兵的身后亲眼目睹了双方兵剑相交的血腥场面,卫士的鲜血溅在他的脸上,这次可怕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或许正是这次经历使其明白了“在受到威胁时要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沙特家族在沙漠中过了近两年的流亡生活,之后辗转前往科威特。沙漠中的生活使得伊本·沙特深刻了解了贝都因人的生活习性与军事技巧。

在科威特通过参加统治者的议事会,他又学习到阿拉伯传统的政治谋略。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痛苦不堪,加上父亲还需借钱为自己操办婚事,伊本·沙特决心恢复家族的统治。但想要恢复政权就要从拉希德家族的手中夺回利雅得。

1901年12月,伊本·沙特带着几十名忠心耿耿的朋友,从科威特出发夜袭千里之外的利雅得。

1902年1月14日深夜,伊本·沙特来到利雅得城下。他先将10人留下做后援,自己带着剩余的人来到沙姆西亚门附近,砍倒一棵枣椰树,把树干搭在墙上,顺着树干翻进利雅得城内。

进入城内,他们首先到一个朋友家中休息以补充体力。然后找到拉希德家族指派的利雅得长官阿吉兰的家。伊本·沙特破门而入,但只抓到了阿吉兰的两名女眷。经拷问得知阿吉兰可能在第二天早晨晨礼之后从马斯马克城堡回家。为了捉住阿吉兰,伊本·沙特决定在此等候。

清晨,阿吉兰带着一小队兵马终于出现了。伊本·沙特大叫一声,直扑上去。惊慌失措的阿吉兰仓皇逃走,就在他快逃进城堡时,被驻守在利雅得城外的伊本·沙特的堂弟阿卜杜拉·本·贾卢韦一刀砍死。

不满拉希德家族统治的利雅得人奋起支持伊本·沙特,利雅得守军军心混乱,最终投降。这一天成为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奠基日。

在收复利雅得后,伊本·沙特开始征讨利雅得周围的阿拉伯部落。在对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问题上他还是有所顾虑的,为此上书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总督,希望成为帝国的附庸。1905年,伊本·沙特在内志地区的统治得到奥斯曼帝国的承认。

伊本·沙特希望获得出海口,但阿拉伯的沿海地区分别被英国与奥斯曼土耳其所占据。经过反复思量,伊本·沙特决定向英国靠拢。

1911年,伊本·沙特在科威特会见英国的国王,并且得到英国的默许。1913年,伊本·沙特得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战场中失利的消息,于是决定出兵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哈萨地区,把驻扎在那里的奥斯曼人赶走。

为使游牧民族有长期居住的场所,伊本·沙特开始着手创建宗教、政治、军事为一体的组织(伊赫万组织)。起初参加这一组织的游牧民族对其所从事的农业与商业不屑一顾。为此,支持伊本·沙特的宗教学者发布教令,宣布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符合伊斯兰教的规定。20世纪20年代,大批的游牧人加入了伊赫万组织,成为伊本·沙特东征西讨的主力军。

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本·沙特的劲敌是统治半岛西部汉志(希贾兹)地区的哈希姆家族与北部地区的拉希德家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为了牵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英国支持哈希姆家族,同时也支持伊本·沙特。这是因为伊本·沙特反对奥斯曼帝国所支持的拉希德家族。

1915年,伊本·沙特和英国签订《乌凯尔条约》,他统治的内志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一战”结束后,失势的拉希德家族试图和哈希姆家族结盟。伊本·沙特决定出兵攻打拉希德家族。

1921年,伊本·沙特带兵出现在拉希德家族的大本营哈伊勒城下。

两个家族经过半年的周旋,拉希德家族寡不敌众,最终投降。而此时的伊本·沙特已不满足于利雅得艾米尔的称号,他采用了新的称号——“内志及其归属地区苏丹”。

1919年,伊本·沙特和哈希姆家族展开征战,但是英国为了维持分而治之的局面,出面干涉,向伊本·沙特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如不退兵,就动用摩托化部队和空军对其打击。伊本·沙特不得已宣布退兵。

但哈希姆家族首领谢里夫侯赛因却同英国疏远了关系,这又使伊本·沙特看到了希望。1924年9月,伊本·沙特带领内志军队向汉志发动进攻,10月攻占麦加。1925年12月,汉志最后一个据点吉达沦陷。

麦加与麦地那的宗教学者和显贵推举伊本·沙特为汉志国王。

1926年,世界穆斯林大会在麦加召开,伊本·沙特作为圣地监护者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1927年5月,伊本·沙特和英国签订了《吉达条约》。新条约废除了英国的特权,宣布伊本·沙特领导的国家获得“完全和绝对的独立”。

1932年9月23日,伊本·沙特把国名更改为沙特阿拉伯王国。为缓和财政困难,1933年沙特阿拉伯特许美国公司开采石油。1938年第一口油井喷出石油,从此石油逐渐成为沙特的经济命脉。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伊本·沙特的很多部下主张站在德国与意大利一边参战,但伊本·沙特依然决定保持中立,并在私下采取亲英立场。

1945年2月,伊本·沙特国王在停泊在苏伊士运河的“昆西”号巡洋舰上会见了从雅尔塔返回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拒绝了罗斯福提出的允许欧洲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建议,但接受了关于向轴心国宣战的建议。

见此情况,一直把沙特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英国也立刻派首相丘吉尔亲自出面和伊本·沙特会谈,试图抵消美国的影响。雪茄烟从不离口的丘吉尔为了尊重伊本·沙特的信仰与习惯,在会见中从头到尾没有抽烟,但是沙特从英国倒向美国的趋势并没有被扭转。

1945年3月,沙特正式向轴心国宣战,并因此成为联合国的一个创始国。伊本·沙特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封建统治者,他以无情的手段和灵活的策略结束了半岛的分裂状态,起到了维护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