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必知的语文学家
11927600000012

第12章 郝懿行

郝懿行(公元1757年~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五年,年六十九岁。

郝懿行从小刻苦好学,早有文名,十九岁入县学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受到提学使赵鹿泉的赞赏。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郝懿行以优秀的成绩,被推荐保送入国子监学习。这时的清朝统治者,一面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一面又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转移人们反清斗争的目标。

在当时的文化界,读书治学大都脱离现实,而埋头于古书古学,并逐渐形成对经书古义的考据学风,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期最为兴盛,历史上称为“乾嘉学派”。

在考据风气的影响下,郝懿行也偏爱训诂,喜欢阅读《三仓》《尔雅》等文字训诂方面的书籍。郝懿行后来能成为为时人所推崇的经学家,客观环境对他有很大的影响。郝懿行无意功名利禄。乾隆五十三年开“恩科”,他参加了山东的“乡试”,考取了举人,却没有再继续考进士。

十年以后,他才又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想到竟考中了。中了进士,按说就可以做官了。可是在当时官僚队伍已非常臃肿的情况下,考试合格后的郝懿行却无缺可补,只好做了个在户部挂名的“额外主事”。郝懿行一生的信条是“自守廉介”,避开腐败的官场,这也正好符合他的夙愿。

郝懿行为人谦逊和蔼,但却不愿多与人交往。他所遵循的又一个信条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他平时总是显得沉默寡言,若遇亲戚故旧来访,他陪伴座饮,有时半天竟无一句话,当然也有例外,如果谈论起经学来,他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谈个没完。

郝懿行“性嗜学”,最喜欢读书。郝家原是个文人世家,藏有万卷古书。郝懿行做官后所得俸钱,也全用来买书。他一生履行这样四句话:在家,以读书为孝爱;做官,以读书为忠勤,修身,以读书为卓德;立名,以读书为奇勋。所以,平时总是手不释卷,即便出门,也不忘记带书。有一次外出,路上光顾读书,竟忘记了看路,头一下子碰到了树干上。他不仅酷爱读书,更勤于著述。每天读书写作总是到半夜,几十年如一日。

郝懿行和妻子王照囱时常“以诗答问”,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竟成《诗问》七卷。王照囱也很有文才,涉猎经史,自著有《列女传补注》、《列仙传校正》、《晒书堂闺中文存》等书。当时文坛上把郝懿行夫妇和江苏高邮有名的经学世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相提并论,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的说法。

郝懿行学问渊博,治学严谨,造诣最深的是经学。他的代表作《尔雅义疏》《尔雅》是我国古代解释语辞和名物术语的一部训诂专书,成书于汉代,唐代列为经典之一。由于它的说解过于简略,很难让人掌握每个词的具体意义,从东汉至清代,有不少注疏家为它作注。在郝懿行稍前,就有著名经学家邵晋涵撰《尔雅正义》。但是郝懿行认为,邵晋涵的《尔雅正义》,虽然搜集资料较广,可是在音韵、训诂方面还有许多地方讲不通,也没有多少新的创见。因此,他立志对《尔雅》作进一步的疏解,不仅能明其然,更要明其所以然。

郝懿行本人“精训诂”,长于音韵,他曾在乡下居住过多年,早就留心草木虫鱼等各种动植物,作过详细的考察研究。每当他遇有疑难问题,总是细心地询问当地老农和知情的人,回家后再翻检书籍,一一对照。他把这些多年的调查研究用于《尔雅》的注疏。同时,他还经常和妻子以及好友进行商讨,注疏中的许多见解就是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尔雅》注疏草稿写成以后,曾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直到晚年才最后修订定稿,这就使《尔雅义疏》超过了以往各家注疏。书成以后,王念孙特意校点了全书,并把书交给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校勘学家阮元刊刻行世。

此外,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也是为时人所推重的一部书。《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两代陆续有所增删;内容主要是记述各地的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以及原始风俗等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资料,自东汉以来有不少注家为这部书作注。郝懿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正名辨物,刊正疏谬,进一步从音韵训诂方面作了不少补正,他的补正超过了当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等书,被称为“实事求是之学”。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年已六十六岁的郝懿行奉旨补缺,任户部江南司主事,三年以后就病故了。

郝懿行一生的著作很多,有《尔雅义疏》《春秋说略》、《易说》《书说》、《诗说》《郑氏礼记笺》、《诗经拾遗》、《汲冢周书辑要》《竹书纪年校正》《苟子补注》、《山海经笺蔬》《宋琐语》《晋宋书故》《宝训》以及《蜂衙小纪》、晒书堂《笔录》《笔记》、《诗文集》等,已刊和未刊者合起来约有六十多种。

他在整理我国古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著作“精博邃密,足资考证”,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他把毕生精力贡献于祖国文化事业,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