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昨日还鲜活的朋友就这么去了,是被刽子手杀死的,沈从文从湖南回来,仍在悲痛与激奋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窗前坐下来,给王际真写信:
到湖南送胡也频孤儿回家去,交给那个外祖母,还设了若干谎,证明人并无危险。路上我们走了二十天,经过杀烧过的长沙,街上全是兵,乡下全是匪,两不相妨,奇奇怪怪,走路的人还是很多,因为这些事好像同百姓还是无关,虽然两边都说为的是“民众”,各尽量杀人,各尽量捐钱勒税。
从文
四月十三日
他把信封好,立刻上街去邮局,发了信,心里空荡荡的,不由得又去到徐志摩的家,碰巧徐志摩正在上海。“我真不如也频,他是一个时时充满自信心的强者,相比之下,我真是太软弱了。”沈从文讲了这次送丁玲回湖南的情况后,真切而又坦诚地说。
徐志摩沉默了一会儿,问他:“武大的工作,你就这么放弃了?”“时间来不赢,我不能为了那份工作不顾朋友。丁玲孤儿寡母的,背负太大的悲哀,太难为她了。”“工作没了,现在准备做些什么呢?”“南京《创作月刊》邀我去做编辑,这几天我都在想这个事,我想将它办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刊物。”
当时对新文学发展历史兴趣正浓的沈从文,给徐志摩讲了自己的打算:决定在刊物上“让读者从过去的发展上,认明白中国文学的将来,宜如何去发展”。为此,他计划一年内在刊物上发表十二篇文学批评文章,每期讨论一个问题。
这样一来,一面可作左翼文学理论者一点事实上参考,一面也就正面的指示出所谓“英国绅士的幽默”,“本国土产的谐谑”,“小报式的造谣”,“黑幕大观式之说谎”,“挣撕揉扯旁人理论而来的大众文学主张”,“受官方豢养而来的三民主义文学”,如何不适宜于存在,以及一切流行趣味风气,如何妨害到有价值的作品产生。
然而,世事总难尽如人意,就在沈从文从徐志摩家回来的第二天,办刊的事情有了变化,主办方并不同意沈从文的方针。既然如此,沈从文只好选择放弃。当他第二次再去看望徐志摩时告诉他说:
“我专心写作也能养活自己。只是,总静不下心来,一提起笔,就会想起也频。”“看来即便是政见不同,也并不能影响善良人的情感。”“我不懂什么政见,也不需要。只是感到自己越来越敬佩他,亲近他,想着他,这种感情比他活着时更强烈。”“既然如此,你跟我到北京去一趟吧,你去以前胡也频住过的地方看看,想想,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丁玲回到上海,被组织上安排主编左翼文学刊物《北斗》,沈从文安置好九妹,去杂志社跟丁玲辞行,然后随徐志摩一道飞往是北京。
故地重游,沈从文重温了昔日他和胡也频、丁玲相识相聚并结成友谊的地方,感慨万千中写下了缅怀好友的纪实散文——《记胡也频》。
在实际生活中,沈从文并不认同胡也频的政治见解,但在作品里,他对胡也频的性格却表现出足够的敬意,活泼而生动的文字中,流露出由衷的赞美。对遇害的朋友,他怀着深厚的感情,甚至在《记胡也频》中把自己与胡也频进行比较,感叹自己性格的弱点,高声赞美胡也频是一个时时充满自信心的强者:
至于那个海军学生却与我完全不同了。他是一个有自信的人。他的自信在另外一些人看来,用“刚愎”或“固执”作为性格的解释,都不至于相失太远。但这性格显然是一个男子必需的性格,在爱情上或事业上,都依赖到这一性格,才能有惊人特出的奇景。这种性格在这个海军学生一方面,因为它的存在,到后坚固了他生活的方向。虽恰恰因为近于正面凝视到人生,于是受了这个时代猛力的一击,生命于创作,同时结束到一个怵目的情境里,然而敢于正视生活的雄心,这男性的强悍处,却正是这个时代所不能少的东西。
《记胡也频》写完后,沈从文感到意犹未尽,又补加了一个“附志”,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以深沉的哀痛和激愤,抒发他对胡也频被残酷杀害的感慨。
总而言之,到这个时节,他是用不着别人来想象他的如何存在,关心到他的本身了。但一个活人,他倘若愿意活下去,倘若还能活下去,他应当想到的,是这个人怎么样尽力来活,又为了些什么因缘而死的。他想到那些为理想而活复为理想而死去的事,他一定明白“镇定”是我们目下还要活着的人一种能力,这能力若缺少时,却必需学习得到的。
一个人他生来若并不觉得他是为一己而存在,他认真的生活过来,他的死也只是他本身的结束。一个理想的损失,在那方面失去了,还适宜于在这方面重新生长,儿女的感情不应当存于友朋之间,因为记念死者并不是一点眼泪。
我觉得,这个人假若是死了,他的精神雄强处,比目下许多据说活着的人,还更像一个活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我们像一个活人,是些什么事,这是我们应当了解的。
善良而一身正气勇敢的沈从文,尽管与左翼文艺主张有隔阂,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国民党残杀手段的不满,不影响他在当时国民党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发出正义的呼声,写文来悼念自己的友人——一位中共党员、革命志士。
本来,沈从文的《记胡也频》一直写到胡也频被捕被害,但1931年10月4日开始在上海《时报》连载时,却被当局删去了许多,结尾只留下胡也频被捕当天,到沈从文处请他写挽联的事情。全文总计约四万字,最初发表时的题目为《诗人和小说家》,连载至第十一次(10月15日)时才改为《记胡也频》,一直连载三十四次才结束,最后的一句,正好是写丁玲:
那种镇定,在2月9日,我们从南京方面朋友左恭家里赶回来,10号得到一个消息时,还依然保留在孩子母亲的脸上。
沈从文将写成了《记胡也频》的事讲给徐志摩听时,徐志摩并不言语,停了一会儿才转了话题说:“我看你还是找份教学的工作,这样收入稳定,也不至影响写作。”“只是,武大恐怕是回不去了。”“武大回不去,还有别的学校,譬如青岛大学。”原来,1928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的杨振声,刚在俩月前到国立青岛大学去做校长。杨振声在美国虽然学的是心理学专业,可是他在北大读书时就加入了新潮社,与徐志摩、胡适关系都很密切。在胡适的鼓励和指导下,杨振声还出版了获得较大成功中篇小说《玉君》,他比胡适虽然大一岁,但作为学生,他对胡适一直非常敬重。胡适对他也很是提携,杨振声1930年底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就是胡适向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的。
能到青岛大学去教书,沈从文自然高兴,便与徐志摩一道去找胡适。
听徐志摩讲明来意,胡适爽快地答应了,并立即给杨振声打电话。沈从文去青岛大学教书一事很快落实下来,胡适为沈从文高兴,要给他庆祝,特留下他和徐志摩一道吃晚饭。趁着晚饭还没开始,徐志摩与沈从文在胡适家的楼上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生性坦荡的徐志摩,早把沈从文当成了最知心的朋友,这次他不但与沈从文谈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往事,还谈了时下里家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你今后如果有了灵感时,可以把我的事写成小说。”徐志摩认真地说,沈从文也非常认真地回答:“到真正动笔时,我可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向你请教。”
他俩做梦也想不到,这次长谈,竟然是诀别!青岛大学9月开学,沈从文9月带着九妹来到青大,担任国文系讲师,主讲《小说史》和《散文写作》;九妹仍然插班借读,继续学习法语。后来的事实证明:法语和英语的学习生涯,并没有让九妹掌握这两门语言,却培养了她高傲的心性。沈从文与九妹住进学校为他提供的福山路3号,这里离海滨浴场仅一箭之遥,风景异常优美。他这时的月薪有百元,又有那么多心性相通的朋友,而立之年的沈从文,北漂快十年了,他第一次过得这么快乐开心。
已经是享誉南北大都市的著名小说家,又是三度登上大学讲台,沈从文早已适应了大学工作,有了足够的自信。面对慕名而来的学生,沈从文应付自如,课讲得十分生动。
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思的。
除了教学写作,沈从文思念朋友师长,不断地给他们写信。1931年11月13日,当他得知胡适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与日本交涉东三省的善后问题时,担心胡适入国民党的毂中,于是给徐志摩写信,说:
胡先生好像有到南京去做官的意思,那就真糟糕。他是应当来领导一个同国民党那种政策相反的主张,不能受人家的骗局的。许多对政府行为主张惑疑的人,在某一情形下,都可以成为他的小兵,若他作了什么财委会的事情,有许多人是很失望的。
除了对胡适的担心,在信中沈从文还请徐志摩设法帮方令孺找点工作。这位曾与林徽因齐名的“新月派”中仅有的两位女诗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省文联主席,当时是青岛大学讲师,因为一些个人原因离开青岛要到北京去发展。
在信中,沈从文还向徐志摩谈了自己的创作打算:
预备两个月写一个短篇,预备一年中写六个,照顾你的山友、通伯先生、浩文诗人几个熟人所鼓励的方向,写苗公苗婆恋爱、流泪、唱歌、杀人的故事。
在这封之前还写道:我这里留到一份礼物……等到你五十岁时,好好的印成一本书,作为你五十大寿的礼仪。
1931年11月21日下午,沈从文与青岛大学中文系的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等几位学人,正在校长杨振声黄县路一座二层小楼里,一边吃茶一边闲聊,突然得到北京来的一份电报:19日志摩乘飞机于济南附近遇难……
一时间,如有一枚炸弹突然在众人间炸开,大家都惊愕万分。沈从文显然是被炸得最厉害的,他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目瞪口呆了好久,才一抹眼泪说:“我要搭夜车到济南去一趟,拜托大家替我向杨校长说一声。”沈从文心急火燎地赶到火车站时,只买得一张三等车厢票。火车哐当哐当地向前行驶,窗外一片漆黑,整整一夜,沈从文一直大睁着双眼,向黑暗的远方张望。好人,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就会这么早逝呢!他心里一直在嘀咕这句话,眼泪不断地流出来。徐志摩是19日乘飞机在济南附近不幸遇难的,沈从文连夜赶到济南,“见其破碎遗骸,停于一小庙中”。他伏在徐志摩的遗骸上,悲恸地失声痛哭。
一代天才诗人,就这么化鹤归去。他只活了33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这么去了。对于他的离去,朋友们无不陷入了悲痛之中。徐志摩是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的。失事的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他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这年底的《新月》“志摩纪念专号”,刊出许多朋友对徐志摩怀念的文章,算是永久的告别。
每次志摩一到,就弄得大家欢喜不置,他从不谈文学,谈的都是吃、穿、头发、玩……他从轮盘赌的神秘说到人生的运命,买卖金子的亏赢,贩卖钢版皮口袋和头发网子人的面貌,说到这里窗外布谷的声音,又使他想起印度种种的歌鸟,泰戈尔欢喜的花鸟,爱尔兰人叶慈给泰戈尔的一封信,与他只有两面因缘的曼殊斐儿,曼殊斐儿的眼睛,哈代说话的音调,每早光华道上的鸟声,桌上那书皮的颜色,《新月》月刊的封面……民国著名的外交家,曾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任教十多年的叶公超,想起了志摩生前闪烁的眼睛,嘴唇两端的曲线,稍微前倾的头部,想起他的灵敏和同情的幽默,万分留恋地说了许多,最后感叹道:“世界上只有他这样一个人,再没有第二个了!”
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梁实秋也说:以他的一生所见,再没有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新月派每次聚会,每逢徐志摩迟到时,总是“举座奄奄无生气,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一把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卷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
梁实秋甚至用当年普鲁士皇帝赞美歌德的话称赞徐志摩:“这才是一个人!”然而,在这世界上,因徐志摩的离世伤感最多最深、至死不能忘怀的人,还是沈从文!11月24日,沈从文致信胡适,建议道:一、购买徐志摩乘坐的失事飞机以留纪念;二、定下一个日子,在上海、南京、济南、青岛、北平、武昌各处地方,分地同时举行一个徐志摩的追悼会。同时,沈从文还写下了《死了一个坦白的人》《他》两首诗,来悼念亡友。三年后,沈从文再写出《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一文,追念徐志摩人格方面的光彩:
但如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通人生万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殖到本人行为上来。
之后,沈从文又写了《论志摩的诗》《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以给学生讲课的方式,记忆和怀念徐志摩。沈从文激赏徐志摩的人品和文品,赞誉徐志摩有诗人的“赤子之心”。在文学鉴赏中,他将徐志摩的诗文置于比较思维中予以印象品评和整体把握,彰显其“流动美”的艺术特质。对于徐志摩的诗文,沈从文多采用直觉感悟和整体把握的阅读方式,寻找美的感悟和人文追求。沈从文对徐志摩的记忆和怀念,一直伴随他终身。1980年,他去美国讲学时,特意去拜访了当年徐志摩介绍给他的朋友王际真。在王际真家里,他看到了自己当时向王际真报告徐志摩遇难的一封信,勾起无尽的思念和感慨,回国后,79岁的沈从文挥笔写下《友情》一文,表达自己对徐志摩的怀念之情:
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了五十年。当时一切情形,保留在我印象中还极其清楚。
回忆当年的情景时,沈从文写道:
那天正值落雨,雨渐落渐大,到达小庙时,附近地面已全是泥浆。原来这停灵小庙,已成为个出售日用陶器的堆店。院坪中分门别类搁满了大大小小的缸、罐、沙锅和土碗,堆叠得高可齐人。庙里面也满是较小的坛坛罐罐。棺木停放在入门左侧贴墙处,像是临时腾出来的一点空间,只容三五人在棺边周旋。
志摩先生已换上济南市面所能得到的一套上等寿衣:戴了顶瓜皮小帽,穿了件浅蓝色绸袍,外加个黑纱马褂,脚下是一双粉底黑色云头如意寿字鞋。遗容见不出痛苦痕迹,如平常熟睡时情形,十分安详。致命伤显然是飞机触山那一刹那间促成的。从北京来的朋友,带来个用铁树叶编成径尺大小花圈,如古希腊雕刻中常见的式样,一望而知必出于志摩先生生前好友思成夫妇之手。把花圈安置在棺盖上,朋友们不禁想到,平时生龙活虎般、天真淳厚、才华惊世的一代诗人,竟真如“为天所忌”,和拜伦、雪莱命运相似,仅只在人世间活了三十多个年头,就突然在一次偶然事故中与世长辞!
志摩穿了这么一身与平时性情爱好全然不相称的衣服,独自静悄悄躺在小庙一角,让檐前点点滴滴愁人的雨声相伴,看到这种凄清寂寞景象,在场亲友忍不住人人热泪盈眶。
说到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写道:人的生命会忽然泯灭,而纯挚无私的友情却长远坚固永在,且无疑能持久延续,能发展扩大。
没有徐志摩的欣赏和提携,沈从文的文学道路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但后来的读者,最终从他们相交之间读到的不仅是一个天才诗人的无私的提携,还有一个天才作家的巨大成就,一幅人世间长久不忘,透出天韵般温馨的文人之间友情画卷。
我深深相信,在任何一种社会中,这种对人坦白无私的关心友情,都能产生良好作用,从而鼓舞人抵抗困难,克服困难,具有向上向前意义的。我近五十年的工作,从不断探索中所得的点滴进展,显然无例外都可说是这些朋友淳厚真挚友情光辉的反映。
一生都十分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的沈从文,在文章最后颇有感触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