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11945500000043

第43章 双喜临门

送九妹归故乡后,沈从文心痛了好些天还回不过神来,年初刚应邀主编昆明《观察报》副刊《新希望》,手上的事情一堆堆的却没法进入角色。张兆和见他这样,就劝他干脆休息几天到城里图书馆去逛逛。还没成行,闻一多便跑了二十公里地,来到昆明郊区的呈贡沈家。

原来,昆明文化界要联名发表《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闻一多是特来找沈从文签字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沈从文立即在上面签了名。闻一多大老远赶来,沈从文热情地留他一起吃饭,饭桌上俩人谈时局,聊联合政府,谈教学与创作。待送走闻一多,沈从文的思绪完全恢复到眼前的工作上。

“这些天我落下太多的事,得赶紧给补上。”沈从文对张兆和说。

忙碌中,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便到了8月15日。这是一个让所有的中国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的大好日子,日本的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天从早上四点开始,沈从文便伏在书桌上迷神地写作《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一文:“五四”到了,湖南人的响应,表现于爱国行为,激烈处在全国中首屈一指。虽然这种“极端性”近于三楚青年的本性,然亦有扩大此动力原因与背景。重要的是长沙几个中学校的主持人,自由开明思想的浸润影响极大。易寅村先生主持省一师范,目下在延安掌握一切的毛泽东先生,即当时教员之一。

文章除了肯定田汉等一大批湘籍作家的成就外,对湖南教育界造就出毛泽东等众多人才,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六时,他被桃园的乡民们使足了劲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嘶哑的瓷盆声响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惊讶地抬起头来看看,最后还是忍住心里涌出的好奇,挥笔迅速地在稿子上写完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据个人书生之见,打败仗要翻身,打胜仗想建国,都得各方面有心人知所以把团结放在第一位,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千万人民的鲜血白流,一面使得下一代人感到在血泊中举足的困难!

他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走出书房。天色已经大亮,初升的太阳把金光洒满了大院,他似乎又听到一种很长的声音,正要走出院子去听个明白时,张兆和拎一把菜推门进来,满脸都是说不出的喜悦。沈从文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她。

“日本鬼子,投降了!”张兆和的声音刚刚落下,外面又传来了加拿大老人彼得越来越清晰的呼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彼得正满村子地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民。沈从文与张兆和静静地倾听着,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沈从文说着,忍不住流下泪水。张兆和放下手里的菜,掏出手帕去替他擦。沈从文握住张兆和的手,握得紧紧的,放在自己跳动不已的胸前。“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沈从文轻轻地重复着,满目憧憬地望着张兆和。

几天后,张兆和拿来张报纸,放在沈从文的书桌上,万分喜悦地说:“你快看!”“1945年9月9日,日军将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沈从文念着,快乐地抬起头来:“这么巧!”9月9日这天正是他俩的结婚纪念日,没想到日军也在这天举行受降仪式,天大的两件喜事,喜上加喜,碰巧印证中国传统的双喜这个字,把沈从文高兴得几天都为这双喜临门乐悠悠的。

然而,当他回想那些逃难的日子,想着自己与教授们逃离北京的情景,想到在天津、烟台、济南、武汉、常德、昆明见到的那些在逃难的路上饥寒交迫、生离死别的人们,想到日机的轰炸,百姓的惨死,九妹的发疯,更想到这些年来爱妻张兆和所经受的艰辛苦难,泪水又止不住的奔腾地流了出来。

百感交集的沈从文,决定邀几个在昆明的朋友来乡下聚一聚,一则庆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一则酬答夫人十余来年操持家务的劳累。

在这个好日子来临的前一天,沈从文浮想联翩,终于坐在桌前,开始写一篇小说。当他在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标题“主妇”两个字后,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把它作为送给三三的礼物。”九年前,在他与张兆和结婚三周年纪念日时,沈从文也写下一篇同样题目的小说。

今天八月初五。三年前同样一个日子里,她和一个生活全不相同性格也似乎有点古怪的男子结了婚。为安排那个家,两人坐车从东城跑到西城,从天桥跑到后门,选择新家里一切应用东西,从卧房床铺到厨房碗柜,一切都在笑着,吵着,商量埋怨着,把它弄到屋里。从上海来的姐姐,从更远南方来的表亲,以及两个在学校里念书的小妹妹,和三五朋友,全都像是在身上钉了一根看不见的发条,忙得轮子似的团团转。

这哪里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自传。其实,在世上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又有哪一部没有作者的影子,只不过多少而已。

纱窗,红灯笼,赏下人用的红纸包封,收礼物用的洒金笺谢帖,全部齐备后,好日子终于到了……一年前还老打量穿件灰色学生制服,扮个男子过北平去读书,好个浪漫的想象!谁知道今天到这里却准备扮新娘子,心甘情愿给一个男子作小主妇!

当她把那件浅红绸子长袍着好,轻轻地开了那扇小门走出去时,新郎正在窗前安放一个花瓶。一回头见到了她,笑眯眯上下望着。“多美丽的宝贝!简直是……”

一场热闹过后,日子过去了。

接续来到两人生活里的,自然不外乎欢喜同负气,风和雨,小小的伤风感冒,短期的离别,米和煤价的记录,搬家,换厨子,请客或赴宴,红白喜事庆吊送礼。本身呢,怀了孕又生产,为小孩子一再进出医院,从北方过南方,从南方又过北方。一堆日子一堆人事倏然而来且悠然而逝。过了三年寄住在外祖母身边的小孩子,不知不觉间已将近满足两周岁。

她爱她的孩子,为孩子的笑哭迷住了。因为孩子,她忘了昨天,也不甚思索明天。母性情绪的扩张,使她显得更实际了一点。

她问他,为什么许多很好看的女人他不麻烦,却老缠着她。她又并不是什么美人。事实上她很平凡,老实而不调皮。说真话,不用阿谀,好好的把道理告给她。

美是不固定无界限的名词,凡事凡物对一个人能够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到舒服就是美。她由于聪明和谨慎,显得多情而贞洁,容易使人关心或倾心。他觉得她温和的眼光能驯服他的野心,澄清他的杂念。他认识了很多女子,但要征服他,统一他,唯她有这种魔力或能力。

她觉得这解释有意思。不十分诚实,然而美丽,近于阿谀,至少与一般阿谀不同。然而这是结婚前的事情,结婚后:

她发现了他对她那点“惊讶”好像被日常生活腐蚀得越来越少,而另外一种因过去生活已成习惯的任性处,粗疏处,却日益显明。

她于是“也照例如一般女子,以为结婚是一种错误,一种自己应负一小半责任的错误。她爱他又稍稍恨他。他看出两人之间有一种变迁,他冷了点”。

遇到了这样的情,沈从文接下来谈自己的看法:

这变迁自然是不可免的。她需要对于这个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明白“惊讶”的消失,事极自然,惊讶的重造,如果她善于调整或控制,也未尝不可能。由于年龄或性别的限制,这事她做不到。既昧于两性间在情绪上自然的变迁,当然就在欢乐生活里掺入一点眼泪,因此每月随同周期而来短期的悒郁,无聊,以及小小负气,几乎成为固定的一分……她常担心他的行为有一时会溢出她容忍的限度。

他呢,是一个血液里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生活里任性习惯太多的男子。是个用社会作学校,用社会作家庭的男子。也机智,也天真。为人热情而不温柔,好事功,却缺少耐性。虽长于观察人事,然拙于适应人事。爱她,可不善于媚悦她。忠于感觉而忽略责任。特别容易损害她处,是那个热爱人生富于幻想忽略实际的性格,那份性格在他个人事业上能够略有成就,在家庭方面就形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弱点。他早看出自己那毛病,在预备结婚时,为了适应另外一人的情感起见,必需改造自己。改造自己最具体方法,是搁下个人主要工作,转移嗜好,制止个人幻想的发展。这是件说来容易做到难的事,沈从文做不到,为自已辩护:

他明白玩物丧志,却想望收集点小东小西,因此增加一点家庭幸福。婚后他对于她认识得更多了一点,明白她对他的希望是“长处保留,弱点去掉”。她的年龄,还不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在某一方面是长处,于另一方面恰好就是短处”。他希望她对他多有一分了解,与她那容忍美德更需要。到以后他明白这不可能。他想:人事常常得此则失彼,有所成必有所毁,服从命定未必是幸福,但也未必是不幸。如今既不能超凡入圣,成一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就得克制自己,尊重一个事实。既无意高飞,就必需剪除翅翼。三年来他精神方面显得有点懒惰,有点自弃,有点衰老,有点俗气,然而也就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多有一点幸福。

“女子是一个诗人想象的上帝”。婚前的张兆和,是梦中的,需要沈从文做着美梦飞去才可以抵达;婚后的张兆和,是现实的,就一实实在在凡尘中掌管柴米油盐的主妇。早年顽劣高傲好扮男装的张兆和,自从跟随了沈从文,越发地朴素而家常起来,她曾写信给沈从文:

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儿子沈虎雏后来评说自己的父母:当父亲一味沉醉在创作中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时,“家务全靠妈妈打理”。从当初被爱的荣耀到进入妻子角色后,张兆和也步入了每个女人那样的嫁夫随夫的宿命。作为一辈子天真而惯于做梦追求完美的沈从文,明显产生一种落差,发现女神的光环退去了之后,先前因距离产生的“惊讶”和“美”也逐渐消失。天才的作家沈从文,一生都在用美来簇拥理想,他不能离开审美,而婚姻的种种现实,却往往是与审美相悖。

“在这时候,情感抬了头,一群‘偶然’听其自由侵入我生命中。”

那是1936年初,沈从文带了些礼物去给熊希龄家的女主人,因为女主人不在,前来迎接他的,是一位叫高青子的家庭教师,这个高青子是个文学女青年。她是沈从文小说的忠实读者,熟谙他的每部作品及作品里的人物,初次见面,就很敬佩地谈沈从文作品里的故事,谈青岛的海与樱花,这使沈从文对她印象极好。

张兆和晚年回忆:高青子长得很美,一张白白的小脸,一堆黑而光柔的头发,一点陌生羞怯的笑,给人一种幽雅而脆弱的印象。就这么个女子,在与沈从文告别时,发簪不知怎么突然落到地上,她躬身下去寻找发簪那个优美的身姿,刹那间让沈从文“仿佛看到一条素色的虹霓”。一个月后,他们不巧又遇上了,高青子嫣然一笑说:自己一个钟头以前还正看着沈从文刚出版的《八骏图》,且正为这个故事难过。“譬如说,一个人刚好订婚,又凑巧……”说话时眼中的笑意没了,带上一点羞怯,一点不便启齿的问询。沈从文心里一动,突然又发觉高青子今天穿的是一件绿底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这正是沈从文小说《第四》中那个与“我”车站邂逅并相爱女子的衣着打扮。

眼前“优美的在浅紫色绸衣包裹下面画出的苗条柔软的曲线”,高青子以沈从文笔中人的衣着形象走进了沈从文的内心,那“一条素色的虹霓”就这么挂在了他情感的天空。当这点秘密被发现时,高青子有轻微的不安,而沈从文的心则跳得颇有些不正常了。与高青子这次邂逅以后,沈从文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

一种幸福的婚姻,或幸福婚姻的幻影……你以为你很幸福,为的是尊重过去,当前是照你过去理性或计划安排成功的,但你何尝真正能够在自足中得到幸福?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将自己对高青子的感情坦诚地告诉妻子张兆和。

震惊、不解、委屈的张兆和,一气之下回了苏州娘家。沈从文于是又像以往的离别那样,不断地给爱妻写去一封封长信,可是,信中坦言的他对高青子的爱慕和关心,却更加引起了张兆和的嫉恨。

万般无助无奈又得不到理解的沈从文,只好跑去向林徽因诉苦:“我虽然对另外一个女子有那样的感情,可这与对妻子的爱并没什么冲突,我现在还是如从前那样爱她,只不过我在爱慕和关心某个女性时,也这样做了。我认为一个男人,应该可以爱这么多的人和事。”

林徽因耐心地听沈从文诉苦,耐心地听他为自己辩说,然后以自己的经历开导他,并告诉他自己能理解他所承受的痛苦,甚至给他讲了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而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曾作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后来曾有人把他俩的婚姻媲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美满婚姻,说:

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婚姻中,林徽因也曾有过情移金岳霖的经历。当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便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听后非常震惊,一夜无眠翻来覆去,第二天一早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我把这些话如实转述给金岳霖,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我们再不提这事,三人仍是好朋友,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每次思成与我吵架,都是金岳霖做仲裁,把我们糊涂不清的问题给弄明白。”

沈从文告辞回家,夜色已浓,林徽因拿起笔来,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写信:

这个安静善解人意多情又坚毅的人,一位小说家,又是如此一个天才,他使自己陷入这样一种感情纠葛,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一样,对这种事陷入绝望。他的诗人气质造了他的反,使他对生活和其中的冲突茫然不知所措,这使我想起了雪莱,也回想起志摩与他世俗苦痛的拼搏。可我又禁不住觉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么的迷人讨人喜欢。而我坐在那里,又老又疲惫地跟他谈,骂他,劝他。和他讨论生活及其曲折,人类的天性、其动人之处和其中的悲剧、理想和现实。

就在林徽因写信说沈从文时,他也伏在桌案上写第一篇《主妇》。写完后便按林徽因的意见跑去苏州说了一箩好话接回张兆和。一晃,时间又过去了近十年。这天天亮时,第二篇《主妇》终于完稿,沈从文放下手中的笔,心态和九年前相比,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到天明时走到村子外边去,越过马路,躺到带露水的荒坟间,头中发眩,觉得十分悲戚,总想事如可能,应当到回北平时改一小小职业,不再做这种费神不见好的工作,一家也会过的日子稍好些。

9月9日庆祝餐过后,在朋友们都走后,沈从文将通宵达旦写完的《主妇》送给张兆和,作为“纪念礼物”。张兆和读着这第二篇《主妇》里的话,心里虽然有些凄凉,但更多的却是凄凉背后的温暖,沈从文似乎要从理想回到现实,至少他有这样的愿望。

日本人投降在秋天,过去后冬天就来了。沈从文还是不那么现实,在昆明的冬天刚开始时,闻一多又来了,还邀了吴晗一起来。这次两人专访沈从文,是劝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的。

中国民主同盟会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与中国共产党关系亲密,1945年10月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

由于对党派政治的反感,沈从文婉言地拒绝了,闻一多和吴晗失望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