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洞螈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众多生灵的家园,在这宁静的家园中,驻扎着一个个淡水强将,守卫着家园的宁静;巨大的巨骨舌鱼;拥有致命电流的电鳗;军团化作战的食人鱼;毒王之王箭青蛙;巨型的杀人蟹,每一个都是淡水中的精兵强将。
长生不老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终生栖息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
分布区域 斯洛文尼亚地区
生存绝技 能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活十年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能走亦能飞,能翻江倒海,吞云吐雾,兴风降雨,可这种动物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能活在故事中,但是与它很相像的动物是存在的,那就是洞螈。
在介绍洞螈之前先介绍一下洞螈科。洞螈科是有尾目的一科的统称,它们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用来呼吸。洞螈科共有二属六种,包括欧洲巴尔干半岛的洞螈和美国东部和中部的五种泥螈,算是动物种类较少的一科,而在洞螈科一属的就是洞螈。
洞螈在1689年刚发现的时候被称为“龙之子”,它的详细分类是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蝾螈亚目洞螈科,根据目前的研究,人们只在欧洲东南部斯洛文尼亚地区发现过它们的踪影。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用进废退》第五章中,在描述洞穴生物时曾记载过它们,并把它们称为“远古生命的残骸”。
洞螈是一种比较具有“个性”的生物,它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且幼体长有鳃。全身长不会超过30厘米,并且全身呈白色,四肢细小。它发达的外鳃有三对并且还有二对鳃孔,羽状鳃红色,很好辨认。头部狭小,头骨多软骨质。,因为洞螈看起来像一只蜥蜴,但由于它们粉红色的皮肤和细小的前肢和腿,它们看起来也有点像一个小人,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皮肤与人类的皮肤非常类似,所以它们有着“人鱼”的称号。
洞螈从生到死都不会离开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因为那里是它的栖息地,不过会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来呼吸空气。经过科学家的观察发现,在光照下它的肤色可变成褐色,但是在回到暗洞后肤色又将恢复成原状,但是至于为什么会“变色”并没有研究出来。
洞螈的繁殖多采用卵生的形式,但是也出现过卵胎生的情况。它们的卵会分散贴附于石下。并且洞螈有护卵习性,孵卵期约三个月。幼体阶段可看到眼,背面有鳍褶,发育为成体时,其它结构依旧不会改变,这也就是它们被称为永久性童体型的原因。
由于长生活在黑暗的地方,所以洞螈的眼睛几乎没有用处,以至于它们现在已经退化成了没有视觉的生物了,但有趣的是,如果洞螈生活在了有光线的地方的话,它们就会拥有眼睛和褐色的皮肤,唯一可惜的是,即使有眼睛,这个眼睛也不是完全的,因为它缺失了重要的视神经,所以是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的。
虽然它经常生活在水里,但是它也可以生活在陆上,因为它是不折不扣的两栖生物,只不过在陆地上时,它不是用位于头的后面的外鳃呼吸,而是用肺来进行呼吸。
据说洞螈可以活到百岁,但是这一点至今也未取得什么实际性的证据,因为它生活的环境不好让人们进行调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可以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不吃任何食物的情况下继续生存。人们猜测这与它们所栖息的洞穴内水的低温和其机体的低代谢状态有关,但这尚未得到证实。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研究机构就开始研究洞螈。在不同的洞穴中放置洞螈,来测定微小的环境差异对其的影响。大多数的放置点成功了,在那些既有雄体又有雌体的地方,种群稳定。20世纪,斯洛文尼亚政府送给世界上的一些公共机构活的洞螈,但是只输出雄体,防止繁殖。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质的污染等状况,洞螈已经是濒临绝种的神奇生物之一了,而这个情况还可能会随着水质的不断下降而更加糟糕。
珍贵的动物
洞螈属于20种濒临灭绝的奇特物种之一,除它之外还有半水栖生活的无毛猿,生活在北极的雄性冠海豹,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针鼹,有袋目哺乳动物小山猴,世界上非常罕见和最奇特的企鹅物种黄眼企鹅,鸭嘴兽,魔鬼蛙,身体完全是紫色的紫蛙,海牛的近亲儒艮,跳跃兔,苏门答腊野兔,大黄蜂蝙蝠,树獭,生活在新西兰地面上的鸮鹉,琵琶鱼,跳跃同性蜥蜴,新西兰不会飞行的鸟类几维,外形古怪的沟齿鼠,与蝙蝠有一些相似之处的指狐猴。
2. 巨骨舌鱼
淡水巨龙
俗名 巨龙 象鱼
生活环境 淡水
分布区域 巴西 秘鲁的亚马逊河流域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河等水系
生存绝技 体型大 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
骨舌鱼目也称为象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与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海象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有鳞淡水鱼之一。
巨骨舌鱼一般身长在四五米左右,全身灰色,拥有的鳞片大而硬。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属于大型的热带淡水鱼类,个体体重可达100千克。它体型巨大,长形,稍侧扁。并且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最明显的特征是口大,无须,无下颌骨。因为它的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因此被称为骨舌鱼。
巨骨舌鱼的鳔四周布满血管,内表呈蜂窝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于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
根据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在北美洲和欧洲有发现骨舌鱼或巨骨舌鱼类的化石,判断出了这类鱼在一亿年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因此属于这个鱼类的巨骨舌鱼可以算是淡水中古老的原始鱼类之一。它一般以鱼、虾、蛙类为食。休型笨重,行动缓慢。
由于天气酷热,流速缓慢的河水含氧量降低,巨骨舌鱼需要不时浮上水面吞咽空气来呼吸。在旱季,它也能靠在泥沙里钻洞来自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它的体型巨大,所以它不能生存在比较浅的溪水里面。
巨骨舌鱼像鲑一样有着在浅滩产卵的习惯并且还有着强烈的护卵意识。一般情况下1~5月为产卵期,约16万个卵被分数次产下,卵在约五天左右就可孵化。此时雄鱼的尾部变成红色,保护卵及照顾刚刚孵化的幼鱼是雄鱼的责任。幼鱼的头是黑色的,雄鱼的头也是黑色的,所以幼鱼常围绕在雄鱼的头周围而不愿离去。雌鱼也在周围游动以追赶可能的敌人。雄鱼一直看护幼发育2~3个月,等到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会离开,可见它们有着较强的“家庭意识”。
对于一个钓鱼爱好者来说,如果有一天能够钓到一条几米长的大鱼会怎么想呢?如果那条鱼又正好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的巨骨舌鱼的话又会怎么样呢?在1953年在圭亚那就有这样一个幸运儿。耶鲁大学的户外活动计划专家,艾德·米格道尔斯基1953年在圭亚那的儒普鲁尼河遇到了一条巨骨舌鱼。他共钓到过两条这样的鱼,一条长1.52米,重21千克,另一条长1.95米,重33.5千克,令人叹为观止。米格道尔斯基和两名马可西部落的土著人经过1小时40分钟的搏斗才将这条大鱼弄上他们的独木舟,鱼的身躯几乎和小船一样长,它的重量使船只剩下3英寸露在水面上。他的钓鱼成果成了国际新闻,《纽约时报》在头版作了报道,甚至连一些科学杂志也相继转载相关的报道。他和他的巨骨舌鱼一夜成名。
之前稍微提到过,巨骨舌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为一条巨骨舌鱼平均有70公斤的鱼肉,除此之外南美洲巨骨舌鱼的舌头被用来磨成粉末,同瓜拿纳一起混水喝下去,据说能杀死蛔虫。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巨骨舌鱼在全世界的水族馆与个人饲养者之间也十分受欢迎,也正因为如此,南美洲对于巨骨舌鱼的滥捕滥杀行为非常猖獗。在巴西亚马逊州首府马瑙斯,工作人员就曾经从盗捕者手中没收了66条正被送往市场的巨骨舌鱼。
巨骨舌鱼很美,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但是却因此带来重大的灾难,这些滥捕的现象背后不难看出来,人类的贪婪本质,即使是淡水中最凶猛的巨骨舌鱼也比不上半分。
“淡水鲨鱼”
古巴萨萨水库中有一种被称为“淡水鲨鱼”的大型鱼类。媒体近日报道,据水产公司负责人判断,“淡水鲨鱼”可能是体形硕大的巨骨舌鱼,这是古巴于1980年从秘鲁引进的。现在搜寻和观察这种大鱼已成为萨萨水库周围居民的一项娱乐消遣活动。水产公司工人何塞说,他曾近距离遭遇“淡水鲨鱼”:“当时它距离我只有六米左右,我看到许多罗非鱼被那怪物吓得跃出水面。”因此水产公司的负责人说,还是从岸上远观这种大鱼比较安全。
3. 电鳗
水中高压线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淡水中
分布区域 南美洲亚马逊河 圭亚那河流域
生存绝技 能够放电 电流可击晕牛马等家畜
电鳗肉味鲜美,富有营养。虽然在南美洲土著居民能够用一些方法抓住电鳗,但是其过程是非常麻烦的,因此想要抓住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在危险的时候,能够放出置人于死地的强大电流。
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圭亚那河的电鳗,外形细长,极似鳗鲡。它身长两米左右,体重达二十千克,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色,腹部橙黄色,没有背鳍和腹鳍,臀鳍特别长,是主要的游泳器官,它这个样子其实和普通的鳗鱼非常相似。
当电鳗的头和尾触及敌体,或受到刺激影响时,即可发生强大的电流,而这个发电器的构造是由许多电板组成的。它的发电器分布在身体两侧的肌肉内,身体的尾端为正极,头部为负极,电流是从尾部流向头部。其实电鳗发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这就决定了电鳗是否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能否能完全自己掌握。发电对于电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需要依靠发电所激发出来的电流击毙水中的小鱼、虾及其它的小动物,对于电鳗来说放电是它的一种捕食和打击敌害的手段。
电鳗放电的损伤力其实取决于鳗鱼的大小和肌体的状况。当电鳗长不到1米时,电压会随着电鳗的成长而增加。当长到1米后,就只增加电流的强度。每当电鳗捕食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悄悄地游近鱼群,然后再连续不断地放出电流,受到电击的鱼马上晕厥过去,身体僵直,电鳗就会趁此机会吞食它们。
电鳗放电,有时也不一定是为了捕食,也可能是一种生理需要。根据调查,人们发现被电鳗电死的鱼,往往超过它们食用所需要的量,所以人们认为也许电鳗放电并不一定是遇到危险和捕食,那只是一个习惯或者说习性而已。但是这个习性却给渔业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人们利用电鳗放电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能继续放电这一特点,对电鳗进行了捕捞,采用的方法是南美土著居民的传统方法,即先把牲畜赶到水中,使电鳗放电,等到它们把电量消耗掉,再进行捕捞,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渔民被击伤事件的发生。
除了电鳗之外,其实还有不少的鱼类也能够放电,人们称它们为“电鱼”,在鱼类中大约有五百余种都是如此,比如说电鲶、电鳐等。
像电鳗这样的电鱼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通过研究它们的本质,人类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这种干电池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那种,“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这种构思就是受电鳗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现在这种电池已经完全被人们接受并依赖了。
而其实人类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就开始注意到电鳗的发电作用了。在那个时候医生们就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鳗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鳗,利用电鳗的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鳗,当做自己的“医生”呢。可见电鳗虽然有着致命的电流,但是如果利用得当的话,一定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放电的鱼类
各种电鱼的放电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非洲电鳐产生的电压高达20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等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因此电鱼具有能击倒其它动物的一种攻击和防御的本领。此外这些鱼还具有接受电的感觉器官,可感知因放电而在其周围所形成的电场,而用作了解障碍物或外界天敌接近时的方向探测机构。
4. 食人鱼
嗜血军团
俗名 食人鲳 水虎鱼
生活环境 河流的主流 较大支流 河宽甚广水流较湍急处
分布区域 美洲亚马逊河 圭亚那河 巴拉圭河
生存绝技 具有尖利的牙齿,能够轻易咬断用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
地球之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而根据现在人们的调查,世界上已发现约26000种鱼类,其中海洋中生活着三分之二,而其余的则生活在淡水中。在这些种鱼类中,大部分是对人类无害的,但是却有以食人为生存方式的鱼类,它们就是食人鱼。
食人鱼俗名水虎鱼,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拥有30余个不同品种,具有攻击性的有红鳃食人鱼、红肚食人鱼、黑肚食人鱼、胭脂食人鱼等几种。它们通常身长约15~25厘米,但最长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
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它一般能够轻易咬断用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性情非常地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有资料表明食人鱼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只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因为如此,有些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
食人鱼主要栖息在河流的主流及较大支流,河宽甚广,水流较湍急处。活动以白天为主,中午会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成年的食人鱼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以昆虫、蠕虫、鱼类为主,但是其有些相近种是“吃素的”它们只以吃水果和种子来维持生存。在危机四伏的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四种水族生物之首。
食人鱼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它们在一年之内可繁殖多次,雌鱼在产卵期可产3000~5000粒卵,受精卵经过36~48小时的短暂时间就可孵化出仔鱼,而仔鱼在48小时后吸收完体内的蛋黄素后就会自己摄食,幼鱼经过15~18个月即发育成熟。由于缺乏生态制约因素,食人鱼没有天敌,因此并没有护卵的习性,并且还极易大量繁殖。所以一旦在某一流域食人鱼达到一定规模时,它们就会大量地“屠杀”水中其它鱼类,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破坏。
食人鱼基本上都是群居生存,即使最小的群也有六只左右,而多的时候几百只一起生存,因此,它们的杀伤力非常的惊人,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托-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鱼吃掉。在1996年2月,一辆公共汽车在马瑙斯市东面200千米的地方,从一个渡口滚下了食人鱼经常出没的乌鲁布河。在九个小时后拯救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这次意外事件中遇难的38名乘客,多数已在食人鱼利齿之下仅余枯骨。可见它的危险性是如何的巨大。
也许就因为食人鱼的群居习性,所以它们敢挑战比自己大几倍的动物。如果食人鱼的目标对象是条大鱼,它们会先咬断大鱼的尾部,使其无法移动。然后在吃的时候,每条鱼在大鱼身上咬一口,用力向后一拉,扯下鱼肉,同时留出空位,让另一条鱼进食,它们以快得无法想象的速度,瞬息便吃完捕获的食物。甚至在食人鱼饥饿难忍时,连鸟类都难保安全,比如说贴水面而飞的苍鹭、白鹭和野鸭等等都是它们的猎杀目标。
食人鱼是极其危险的,它的危险不仅仅是因为它以肉类为食物,而是它可以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探险家的考察
美国探险家杜林专程进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只大鸟企图捕猎水中鱼的情景。大鸟以俯冲的姿势冲入水中,却在水中挣扎起来,最后沉入水中。杜林非常惊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把一头山羊用绳子绑住推入水中。不到几秒钟,湖水便猛烈地翻腾起来。五分钟后,他拉起绳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干干净净。虽然食人鱼如此可怕,但是一旦离开群体被放到鱼缸里时,就会变得胆小如鼠,失去往日的凶猛。
5. 箭毒蛙
百毒之王
俗名 毒标枪蛙 毒箭蛙
生活环境 热带雨林
分布区域 巴西 圭亚那 智利
生存绝技 通身鲜明多彩 四肢布满鳞纹 具有很强的毒性
人们都知道如果寻找野生的蘑菇,绝对不可以找那种美丽的,因为那样的一定是有毒的,而且越漂亮的,毒性就越强。而这条理论在两栖动物界也是通行的。箭毒蛙是全球最漂亮的青蛙,同时也是最毒的两栖动物。
箭毒蛙科有130~170种,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它们无疑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类,这一方面因为它们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鲜艳的警戒色,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箭毒蛙科的成员并非全部有毒和色彩鲜艳,有毒的成员彼此之间的毒性也有差异,其中毒性大的种类所具有的毒素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最致命的毒素来自于南美的哥伦比亚产的科可蛙,只需0.0003克就足以毒死一个人。
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可以达到6厘米,而且一般的箭毒蛙的表皮颜色都十分鲜亮,多半带有红色、黄色或黑色的斑纹。这些颜色在动物界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动物在向其他动物发出的警告:它们是具有危险性的,是不宜猎食的。这些颜色使箭毒蛙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因为它们根本不需要躲避敌人,反而是攻击者根本不敢接近它们。
它们的特殊,让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人们在做了一系列复杂的研究之后,知道箭毒蛙的蛙毒物质是能够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的毒素。毒素的主要作用形式是:阻碍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不过,据研究资料显示,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真正地致人死命。
箭毒蛙在自然界几乎是没有天敌的,除了人类之外。聪明的印第安人早就懂得了只要不触及血液,箭毒蛙的毒并不会危及生命的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中毒。他们把捉住的箭毒蛙的毒汁涂抹在箭头和标枪上,用于捕猎和自保等方面。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文明人”闯入箭毒蛙的世界并将它们作为宠物带到城市里,于是悲惨的事情产生了,箭毒蛙极其脆弱,对食物及生活环境的温湿度亦要求严格,因此,它们一旦被带出雨林,就意味着末日即将来临,因此人类可以算是它唯一的天敌。
人类这个天敌一直威胁着箭毒蛙的存在。根据报道,在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中已经有三分之一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其中就包括花箭毒蛙。而这是由于环境污染、气温变化、环境逐渐恶劣等原因造成的,蛙、蟾蜍以及火蜥蜴等两栖动物的数量正在迅速下降。
按照常理来说,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物圈的平衡发展,即使是剧毒的箭毒蛙也是其中一环。如果生物圈中的某一环,比如说箭毒蛙消失的话,那么必定会造成影响,也许现在这个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等发现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所以人们不能也没有权利去人为地让某种生物消失,爱护地球,就要爱护这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雄性育幼行为
箭毒蛙有特殊的雄性育幼行为,这种蛙的雌性成体比雄性成体大,但却不哺育后代。通常情况下,雌雄的交配常发生在栖生于倒木上的风梨科植物附近,因为它们要利用这些植物轮生的叶片构造出一个小“池塘”,为蛙卵提供发育的场所。箭毒蛙雌雄交配后,雌蛙将卵产在积水处后便悄然离去,而雄蛙会耐心地照料后代。卵一旦发育成蝌蚪,雄蛙便将蝌蚪分别背到不同的有适量积水的地方,因为蝌蚪是肉食性的,两个蝌蚪在一起会自相残杀。
6. 雀鳝
活化石杀手
俗名 无
生活环境 一般栖息于淡水但有的种类可生活在半咸水甚至咸水中
分布区域 北美洲的五大湖区
生存绝技 皮肤有硬鳞覆盖皮坚鳞厚
在水生生物中有四种鱼类恶名昭彰,并且被称为四大杀手,它们就是:雀鳝,杀人蟹,食人鲳和大蜗牛,其中雀鳝出现的时期较早,大约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就已经开始繁殖,算是“活化石”生物之一了。
雀鳝的名字来源于英国,在英国撒克逊语中是“长矛”的意思,因为它两颚与面部形成一个有尖牙的喙,鱼体覆以菱形光亮而厚的硬鳞,这个形象和长矛很像。雀鳝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鱼,一般在热带河流,美国南部湖泊,中美地区,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出现。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可能游入半咸水甚至咸水中。它常像圆木一般,浮于流动缓慢的水面晒太阳并呼吸大气中的空气,与弓鳍鱼近缘,同隶于全骨总目。雀鳝一般春季时在浅水中产卵,孵化后幼鱼生长很快,开始时以米诺鱼类为食,很快就成为贪婪的掠食者,以致人类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它们的数量。
雀鳝是一种性情很凶猛的食肉鱼,用它长长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齿来攻击它所遇见的所有鱼类。在捕食时,它会狡诈地一动不动地装死,直到猎物靠近它时才发起致命的一击,然后围着被咬死的鱼转一至两圈之后再将其吃掉。当地渔民都将其视做不祥之物,因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它鱼类存在。因为代表着不祥,所以当地渔民一般都不愿意吃这种鱼,同时它也不太适合食用。雀鳝全身长了一层菱形鱼鳞,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样异常坚硬,实际上它是由无机盐组成的。许多已灭绝的远古鱼类也有这种鱼鳞。像其它远古鱼类一样,雀鳝体内也长了一个与食道相连的鱼鳔,可用来呼吸。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雀鳝的卵带有巨毒,人类或其它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将会导致死亡。
雀鳝来自北美洲。那长而有力的嘴使它成为淡水中凶猛无比的肉食性鱼类。它用独特的气囊作为呼吸器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雀鳝和弓鳍鱼有近缘关系,是从古代就生存下来的鱼类。现在只分布在北美洲及其附近,而在古代时却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淡水区域。在欧洲曾发现1.2亿年前的雀鳝化石,跟始祖鸟的化石同期。
既然雀鳝能够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多万年,那么它必然有些特殊之处,比如虽然雀鳝的繁殖能力不算很强,但它幼鱼成活率颇高;还比如它能以鳔呼吸,因为它的鳔与食道相通,因此即使是在缺氧环境中,它也能把空气吞到鳔中呼吸,所以能在陆地上短时间生存。而这是一般鱼类都无法做到的。
在我国境内很少会出现雀鳝的身影,如果出现也一般都是经引进及人工饲养后,被放入水源的。比如2005年,深圳公安边防七支队驻梧桐山十中队官兵在参加共建劳动时,发现一条奇异的怪鱼,而这条怪鱼经过验证毫无疑问就是雀鳝。还有在三年后的2008年,广东省南海虎榜村的村民陈先生在村内一个池塘内抽水时发现了一条头像鳄鱼,身似鳝鱼的奇怪的物种,显然也是雀鳝的一种。
发现新鲜的鱼类在身边出现这是一样好事吗?如果出现的是雀鳝的话,那一定不会是好事情。因为它们凶猛,繁殖的速度又很快,如果让其继续繁殖的话,那么水域中的其它生物就很难生存下去了,对生态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卵黄有毒
人们认为雀鳝之所以能从上古时代幸存至今,可能是由于其大而充满卵黄的淡绿色卵有很强的毒性。有意思的是,雀鳝可以食用,但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人们几乎从不食用它,因为在当地渔民的眼里它被视作不祥之物,他们仅仅把不祥的雀鳝连硬鳞一起烘干,用它的鳞制作装饰品。
7. 杀人蟹
巨型霸王
俗名 巨型蜘蛛蟹
生活环境 沿海地区的深海底
分布区域 日本东南沿海海域
生存绝技 刺状的背甲 尖锐的帮脚 长步行足 移动迅速
杀人蟹是生活在日本东南沿海海域中的奇特生物,这种蟹也叫“巨型杀人蟹”,是世界上最大的甲壳动物,极像一只巨大的毒蜘蛛,因此有人怀疑它是由蜘蛛进化而来的。
一只成年杀人蟹体宽一般有三十多厘米,当它伸开锋利的蟹爪时,足有三米多长,最大的可达四米,当它站立伸直时就足足有半人高。杀人蟹属于甲壳纲动物家族,它们有坚硬的外壳,刺状的背甲,尖锐的帮脚,长步行足。这种刺状杀人蟹是欧洲最大的蟹类,在澳洲沿海有近百个不同种类。
最大的杀人蟹是日本的尖头蟹,它们也是甲壳纲动物中个头最大的。它们有长长的爪,伸展后全长3.7米,它们的胸甲有64厘米宽。在日本的北太平洋,人们发现了模样可怕的尖头蟹并将其捉来当食物,毋庸置疑,这足够供一大家人食用了。博物学家查德·歌登在他的《日本日记》中展示了一张照片,他把一只死尖头蟹的胸甲戴在头上,手里拿着尖头蟹的两只巨大的爪,爪比他的身高还高。
虽然被称为杀人蟹,但是它们比之前所介绍的两个“同伴”要好些,因为它们在平时并不杀人,通常只是生活在400~3600米的深海底,靠捕食鱼类为生。根据人们的研究发现,别看它们身躯庞大,动作却十分灵敏,在它们眼前游过的小鱼,几乎没有一条能逃脱它们的巨大螯钳。在捕食或寻找人作为攻击对象时,这种蟹会悄声无息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两只潜望镜似的眼睛,同时利用体内的感震器,分辨海面上运动的物体,发现附近有人出现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凭着八只锐利的爪子,狠狠缠住拼命在挣扎的人,然后再用两只又大又坚硬的螯钳,去攻击人的身体,直到人遍体鳞伤筋疲力竭地死去,接着它们便把人吃掉。有时它们也会袭击渔船。那时的它们会先悄悄地接近渔船,然后出其不意地伸出巨螯,将人拖下水杀死。它们十条蟹爪既长又锐利,特别是那对螯钢钳一般,非常强劲有力,全部爪子展开来,可覆盖三米直径的范围,因此进入其间的生物别想脱身。它们曾经多次吃人,但目前人类还没有行之有效地对付办法,甚至枪也效用不大。
根据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发现,杀人蟹的前身是蜘蛛蟹,它们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与人类脱不了关系。20世纪80年代这种蜘蛛蟹体型发生突变时,正是前苏联多次在日本深海倾倒核废料的时间,因此人们怀疑两者之间有着重大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活在深海的蜘蛛蟹受到核辐射的影响而发生异变,个头急剧增大,生性变得凶残可怕。尤其是春天,杀人蟹产卵时,它们成群结队从深海向浅海迁徙。因为在浅海里捕捉到的食物有限,无法满足生存要求,于是它们将捕捉的目标对准了捕鱼者或垂钓者。这些可怕的杀人蟹在浅海里神出鬼没,一旦发现渔船或钓艇,就趁人不备突然挥动起刚劲有力的大螯,把人钳住后拖入水中,然后用蟹爪紧紧地将人抓住,沉到海底后残忍地将人吞食。许多日本渔民至今“谈蟹色变”,诚惶诚恐。
这件事情不断地在提醒着人们,你怎样对待地球上的生命,生命就会怎样回馈于你,所以人类不能太过自私,否则人类也许将成为这个生物圈中最悲哀的生命。
“卡拉贝兹拉”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首个及最大的内陆水族馆——伯明翰英国国家海洋生物中心,日前展出了一只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杀人蟹,并且它仍在继续生长。海洋生物中心工作人员给这只杀人蟹取名为“卡拉贝兹拉”(Crabzilla),他们称卡拉贝兹拉的蟹体只有一个篮球那么大,可是脚长却是3.5米,几乎和一辆车一样长了。它是被太平洋边上一名渔民发现之后送到英国的。杀人蟹也曾在2006年光临过我国的成都,在成都海底世界与人们见面。
8. 黄貂鱼
淡水魔王
俗名 刺魟 魔鬼鱼 鯆鱼 草帽鱼
生活环境 海洋浅滩
分布区域 温带和热带水域
生存绝技 尾巴顶端藏有毒腺非常锋利
史蒂夫·艾尔文因徒手捕捉鳄鱼而被称为“鳄鱼先生”,同时他还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全球知名的环保人士。人们认识他,因为他曾创作了五十部纪录片,把大自然完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参与了许多公益广告,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然而,“鳄鱼先生”史蒂夫·艾尔文在澳洲北部海域拍摄水底纪录片时,却被黄貂鱼尖锐的背鳍刺穿胸膛。这使他带着他对工作的热爱永远离开了我们。于是黄貂鱼的恶名也就流传了开来,虽然它其实算是海洋里比较温和的生物了。
黄貂鱼又称刺魟,魔鬼鱼,鯆鱼,草帽鱼,蒲扇鱼,是软骨鱼纲,黄貂鱼科几个海产属鱼类的统称。它们拥有的共同特点是体平扁,宽大于长,可达六米,体重能高达3000千克。体盘呈菱形,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胸鳍长大肥厚如翼状,好像蝙蝠的样子;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具一小型背鳍,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它们的尾上具毒刺,因此要加倍小心。黄貂鱼的存在时间很长,它的化石就可以追溯到第三纪时期。
黄貂鱼的食物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主,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一般情况下,它都会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它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同行。
它的主要攻击手段是在它的头上长着的两只肉足,那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起,可以自由转动以此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由于它的肌力大,所以连最凶猛的鲨鱼也不敢袭击它。在英语中,它被称为“魔鬼鱼”,主要是因其形状吓人。
除了以上这些,其实黄貂鱼还是一个“飞行能手”,在游泳时,它会扇动着三角形胸鳍,拖着一条硬而细长的尾巴,像在水中飞翔一样。它们有时还会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在空中翻筋斗,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做出“滑翔”这种高难度动作,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
黄貂鱼可以算是海洋生物中生性活泼的,常常会做一些恶作剧。有时它故意潜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体翼敲打着船底,发出“呼呼啪啪”的响声,使船上的人惊恐不安;有时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把小铁锚拔起来,使人不知所措;又或是用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甚至还有的时候,它们会和逆戟鲸追逐嬉戏。
黄貂鱼其实性格很温顺,但是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显出很大的危险性,甚至连鲨鱼也要让它三分,所以一定不可以惹怒它,否则将后悔莫及。
钓竿下的大鱼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汉普郡奥尔德肖特人伊恩·韦尔奇在泰国捕获一条巨大的黄貂鱼,该鱼重约349千克,是迄今为止人类用钓鱼竿钓到的最大的淡水鱼。韦尔奇把它拖出水面用了90分钟,找来13个人才把这个大块头从水中抬出来,然后才给它量了一下身长。接受采访时韦尔奇说刚钓到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因为这条黄貂鱼差点把他拖入水中。但现在这条鱼应该还在那个流域中生存,因为这群人把该鱼拖上岸后,给它贴上标签,提取了它的DNA后就重新把它放回河里。
9. 欧洲巨鲶
淡水“黑金刚”
俗名 六须鲶鱼
生活环境 混沌的水域
分布区域 东欧 中亚
生存绝技 体型大牙齿致密
世界最大的淡水鱼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关于这个问题,来自17个国家的科学家以东南亚的湄公河为起点,向世界各地搜索,他们从亚马逊河一直搜到蒙古草原周围的河流,寻找世界最大的淡水鱼。这类水中的“巨型魔鬼”一般身长都在2米以上,体重超过90公斤,欧洲巨鲶就在其中。
有关欧洲巨鲶的记录显示,最大的欧洲巨鲶体长达到5米,重达336公斤,约为其它普通欧洲巨鲶的3倍左右,这只鱼生长于19世纪的俄罗斯,而这个纪录比已知的现在的任何鲶形目生物都要大许多,其中包括了有名的湄公河巨鲶的2.7米,须鲶鱼的2.7米,及阿氏六须鲶的4米。但是遗憾的是,现如今可能再也无法见到如此巨大的欧洲巨鲶了。
欧洲巨鲶身子很长而且无鳞,宽扁的鱼头上有一张惊人的阔嘴,里面长满一排排砂纸般细细的牙齿,足有几百颗之多。它们的上下颌上各长着一套触须,这个像鳃须一样的器官,可以帮助它们在混沌的水域中捕捉猎物,因此它们的身影遍布欧洲的大湖以及水流不急的河流。
欧洲巨鲶的体色非常有趣,它们每个个体的体色都有所不同,有的身体全黑,而有的头部则是深黄绿色或蓝黑色。为什么它们的体色会有这样的特征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它们的体色主要会随着水的清澈程度而受影响,生活在混浊水域中的欧洲巨鲶体色是褐色,而生活在清澈水域的中欧洲巨鲶体色则是偏向黑色,此外,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欧洲巨鲶的体色。
欧洲巨鲶为了生存必须成为老练的捕猎者。平时生活在水底的它们,一般在水面有响动时迅速上浮,然后在靠近河岸的地方捕猎。它们在捕猎时会先划动胸鳍,制造出漩涡让猎物失去方向,然后张开那张巨大无比的阔嘴,像吸尘器一样把猎物吸进嘴里,囫囵吞下。
如果按照生物圈来划分的话,那么欧洲巨鲶无异于居处在河川食物链的上层,因为它几乎什么东西都吃,主要以环虫、螺、昆虫和甲壳类维生,有时也吃蛇、龟、鱼、鼠、水鸟,甚至有时还会吃河边的田鼠,据说欧洲巨鲶也曾吃过狗,因此有一个可怕的外号为“杀手库诺”。
关于欧洲巨鲶吃人的可怕传说可以追溯到15世纪,人们那个时候也是以传闻来听的,因为并没有什么科学的根据,但2008年柏林附近的湖中真的发生了大鱼攻击人的事件,一名年轻男子和两名少女在距岸边较近的浅水区游泳时遭到袭击。而且据调查,在俄罗斯抓到过的一些欧洲巨鲶的胃里有人类的残骸,所以很多人相信这次事件的攻击者就是一条五英尺长的欧洲巨鲶。但大部分专家认为那些受害者在被巨鲶吞下之前已经淹死,巨鲶只是吃了人类的尸体。不过,在它们交配的季节中,若是有类似淡水龙虾、鲤鱼等“偷蛋贼”,欧洲巨鲶就会强制驱离甚至攻击,就连人类也不例外,这也是它们会攻击小船及泳客的原因。因此综上所述,欧洲巨鲶会攻击人类的这种说法也是可以相信的。
现在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和人类一些行为的影响,导致了许多生物都面临着可能灭绝的陷阱,不过幸运的是欧洲巨鲶暂时还不在其中,但是由于最近对它们的猎捕过于频繁,将来有一天它们也可能会在名单之中出现。
“水中魔鬼”排行榜
世上10大“水中魔鬼”排行榜:1 哲罗鲑,成年体最大的重量在50公斤左右,长达2米左右;2 湄公河巨型鲶鱼,最大尺寸300厘米,重约合300公斤;3 密西西比匙吻鲟,连同头部骨板约合221厘米;4 欧洲巨鲶,最大尺寸约合500厘米,重约306公斤;5 鳄雀鳝,最大尺寸约305厘米,重约136公斤;6 尼罗河鲈鱼,最大尺寸200厘米,重约200公斤;7 淡水黄貂鱼,最大尺寸500厘米左右,重约600公斤,不含尾巴身体长度达到约240厘米,8 巨骨舌鱼,最大尺寸450厘米,重约200公斤;9 澳洲淡水鳕鱼,最大尺寸200厘米,重约113.5公斤;10 暹罗巨鲤,最大尺寸300厘米,重约3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