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不仅无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强迫孩子走进他们的思维模式,按照他们的意愿想问题办事情。不久前,报上刊载了一 则令人扼腕的消息。说在哈尔滨市儿童想像绘画班上,有80%(约130)的家长仅仅是因为孩子把马涂上了他们自己想像中的颜色就让他 们退了学。在这些家长眼中,只有画得像才是画得好。孩子这么小就不听指挥,按自己的想法画马,在绘图上肯定是没有任何出息的。 殊不知,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定势来支配孩子的思维定势,利用一家之主的权威身份来规范孩子的思维空间,这种支配型教育方法,使 得孩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权利,到头来,必定会养成惟家长的话是听的服从心理。儿童按照自己的想像给马涂色,正是他们的创造力赖 以腾飞的翅膀--想像力得到舒展的机会。事实早已证明,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想像起步的。由此可见,想像力是创造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服从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使大脑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积极的收集和调控工作,因而也无法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来,永远也无法跳出业已存在的现成圈子。其实,正处于性格叛逆的孩子们对家长的支配行为很是反感的。有项调查袒露了他们的心声 :不少学生抱怨“父母总是不让我做想要做的事”,“父母对我做的每件事都要顺他们的意”.孩子们渴望能有个民主宽容的家庭环境, 有开明平等的爸妈。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正是他们发展求异思维的可贵之处。儿童想像绘画虽是他们初级创造力的表现,但却又 是高级创造力的基础。
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像也就没有创造。“勤于行而敏于思”是我国古代的成才观,这话是不错的。“多思”是创造性灵感和 顿悟的基石,我们应当鼓励儿童的“多思”.那些认为孩子的思维幼稚可笑、必须受家长支配的父母们,以过度指挥的方式支配孩子,无 疑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是不足取的。
父母过度指挥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卑和服从的心理,这些心理状态,恰恰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障碍物,而这些不健康 心理的形成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直接相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之。
4.包办过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孩子是家庭父母的未来,家长的希望。因此,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费尽了心思,以另一种极端方式来指挥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 意志成长,这就是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事无俱细,家长都要为孩子处理。这样就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了依赖性。久而久之,这样的孩 子生活已无法自理,根本无法融入社会,这是许多指挥型家长始料不及的。
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在孩子从小的生活中,没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饭 ,孩子就不肯自己进食;没有成人陪着、拍着睡觉,孩子就又哭又闹不能入睡;就连和小朋友玩耍时也要求父母跟着;早晨起床后不叠 被子,吃完饭不知道刷碗,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也要责怪是家长没有提醒他们。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家长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 依赖性是否太强了。父母的动机虽然是好的,但这样做显然也是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子走完人生。岂不知,这样包办的结果不是爱 孩子,而是害孩子。因为依赖性强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责任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到让父母替他去做,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 不利。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的一位青年从6楼阳台跳下身亡,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贾彭。
在别人眼里,他一直很优秀。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最前面,每次考完试,他都会问老师:“这次考试谁是第二?”因 为他很坚信,第一名肯定是属于他的。如此出众的学生,自然深得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厚爱。为了贾彭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父母可谓是 操尽了心,除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会代替贾彭去干:吃饭时,妈妈会及时地把饭端到贾彭的手边;衣服脏了,当然也是妈妈的 事,笔记本用没了,也是妈妈亲自去买。到了高中毕业,贾彭连自己的袜子都未曾洗过,他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 且有时还为自己的这种生活而沾沾自喜。事实上,到了十七八岁,早应具备洗衣、做饭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贾彭和别的孩子不一 样,他没有学得这些能力。
1988年7月,贾彭参加高考,他以全县第一,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学,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学校。这一喜讯,给 家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亲朋好友们无不夸贾彭聪明。同年的9月,贾彭和其他刚入学的学生一样,无比兴奋地来到了首都北京。然 而在大学生活开始不久,贾彭就表现出了困惑,他不会买饭,不会洗衣,甚至经常找不到上课的教室,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虽然 好心的同学也在不断地帮助贾彭,但还是难以解决他的适应问题,这令贾彭万分苦恼。无奈之际,他只好提出了休学,学校根据他入学 以后的表现也同意了。
第二年的7月份,学校及时地寄去了复学通知。收到通知的贾彭,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产生了无比恐惧,他害怕再次离开父母,他 担心自己依然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便从6楼阳台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贾彭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 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我国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 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5.照顾过头,导致孩子无法独立生存
很多家长极为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好,一切都可以由家长代劳包办。因此,为了孩子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些家 长往往会对孩子包办代替,照顾过头,致使有些孩子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一旦他们离开了父母,就会极度恐惧,以致造成严重 的心理障碍,这样的孩子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对孩子照顾过头其实也是父母过度指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包办一切的父母并没有强迫孩子干这干那,但内心里还是要孩子按 家长自己设计的人生轨道发展,这样做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功课拔尖,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19岁就读完大学本科。大学毕业 后,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是第一名。学校领导看他才华出众,认为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学校决定送他到国外留学深 造。一般学生要是有这样的机会,自然非常高兴,可这个学生却不一样,当他听到要出国学习的消息后,非常害怕,说:“到国外学习 ,妈妈不能跟我去,谁照顾我的生活呀?”原来他是独生子,从小到大都是由父母照顾他的生活,最起码的自理能力也没有。上大学以 后,母亲都要每周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袜子什么的。他在学习是强者,在生活却是弱者 。后来,学校送他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作出国前的准备。由于他太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得了习惯性的 失眠症。夜里常常在睡梦中惊叫,大呼“妈妈”.到后来,只要有人当他的面提到“出国”二字,他便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经多方治疗 也未奏效,成为一个废人。有人问医生他得的是什么病?医生说:“他得的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出国惧怕症。”
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照顾过了头,那就成了问题,比如孩子自己会吃饭了,父母还是一口口地喂;孩子 会自己洗脸了,父母还给他洗;孩子上学能自己走,父母还是接送;每逢卫生值日,父母赶到学校,忙着替孩子扫地抹桌子;读到中学 ,家里更是重点照顾,家务事一样不沾,自己的衣服也不用洗,吃完饭连碗筷都不洗;等到考进大学,家长们更是帮着提了大包小包去 报到,甚至连床铺都要替他铺摆得整整齐齐的。因为疏忽而未把蚊帐挂上,这位学生竟会束手无策,面对蚊帐不知如何是好。
一名中学生由母亲带着来到心理门诊咨询,经诊断是典型的强迫症。男孩的父亲原是小学教师,夫妻俩人结婚比较晚,对孩子照顾 有加。由于夫妻俩又都是十分好强的人,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从小学开始,父亲就承担了孩子学习辅导任务,不过 采取的是包办代替的方式。比如数学题,他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这道题有几种解法,然后让孩子牢记。小学还好,孩子的成绩 一直在班里排在前面,孩子自然也有许多优越感。可是到了中学,父亲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而孩子的依赖心理却已养成,成绩开始 下滑,与父母一样好强的他开始感到不适应,情绪压抑、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在一次偶然事件以后出现了强迫症状,一发而不可收拾 。
由此观之,父母事无俱细,包办代替、照顾过头,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他们有大脑而不需要用,有手脚而不需要动。他们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会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主观能动 性丧失,一旦离开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由于父母总是特殊地照顾,容易养成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孩子只会接 受照顾,不会照顾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冷漠无情是必然的,一旦进入社会,肯定不会受到欢迎。这样培 养出来的孩子无异于一堆垃圾,将来只能成为社会、家庭的沉重负担。
父母照顾孩子过头,根源是认识有问题。有的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是独生子女,当然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因为孩子 还小嘛。有的父母小时候很少受到照顾,吃了不少苦头,自然对孩子多照顾点,让孩子感受到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还有的父母认为 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照顾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最荒唐的就是这种父母,孩子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父母照顾孩子过头,孩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孩子怎能学会生活和生存,将来怎能独立自主,只有依赖父母,但父母又能依赖到几时 ?当父母不能依赖时,让孩子怎么生活现在照顾孩子过头,就是对孩子将来的残忍!
6.听话教育,只能培养出低能少年
让孩子乖、听话,是指挥型家长的教育目标。这些家长早已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老实、顺从、乖巧 、循规蹈矩,其实,这样教育的结果,只能培养出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平庸无能、自卑怯懦的社会“低能儿”.
当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父母精心打造成了一个奴才,一个傀儡。
先来看看一位大学生对父母听话教育的切身感受:
应该承认,父母真的爱我,他们代替我做了大多数本该是我做的事。我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做一个老实听话的乖孩子 。这是父母对我的惟一要求,我也努力照这个要求做。不爬高,不和人打架,不做危险的事,不弄脏衣服,他们说什么我做什么,看到 他们的朋友,叫叔叔、阿姨。弄堂里的大人碰到我父母总夸我听话,文雅,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样淘气。当时我听到这样的表扬,心里很 高兴。而现在,我感到愤怒了。
后来,我上学了,父母对我的要求是什么都不要我管,只要我好好读书……要是我考试有了好分数,他们的脸上就会发光,好像所 有的苦,一下子都得到了补偿。所以我一直把成绩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但越是这样,我越不能好好读书。因为目的太明确了,一点松 懈不得,心理上的压力很大……慢慢地,我越来越怕,怕自己到时候考不好。父母尽管对我好,一直安慰我,但他们并不是不在乎我的 成绩。所以我天天紧张,成绩忽上忽下,老师对我也是忽冷忽热的。
我开始怕去学校,我想我是一个懦夫,害怕挑战。因为我是不能输的,而且我很软弱。我一点也不习惯竞争,不喜欢竞争。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考上高中的,后来又考上了大专。我第一次接触社会,是我们去实习。
我发现,社会一点也不像想像中和电视剧中的样子,要残酷得多。
所有的人都说我像一个女孩子。实习的时候,女同学喜欢和我在一起,因为我不像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让她们觉得安全。在分配 工作时,大家一致把我安排在仓库里,而不让我去做我的管理专业。
我发现这个社会很奇怪,童年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我听话,不惹事,然后又要求你什么也不要管,只读书就行了。可在你长大以 后,立即又要求你有男子汉的力量,吃大苦,耐大劳,自信主动,敢冒险,什么都得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还要独当一面,掌门立户。我 也这样想,可是我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感到受了欺骗一样,我从小努力,而且得到指导和承认的目标,本来以为这样就是全部,可到你努力到头的时候,发现他们要求 的不是这样。而且是从小的努力和教育,让我不合格的。这就像到了大考的时候,突然要考一门从来没有教过的课程,而且这门课占分 最多。现在我能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