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青年创业致富实用指南
11978900000045

第45章 我们身边的成功故事: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1)

成功并非成功者的独家专利,失败也并非失败者的最终结局。任何商业活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挫折,要饱经砺炼。“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商海大潮中,每一个人的成功的获得,都离不开对平凡生活的超越,都离不开对微小商机的捕捉。无论是对传统行业的深入经营,亦或是利用风险投资创办高科技企业,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在执着和拼搏中,靠顽强的信念和敏锐的头脑实现了事业的成功和辉煌。

一、以小搏大:小项目做成大生意

新颖独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是有效开拓市场的利器,但它却并非是惟一的利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们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传统商品中同样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商机,创业者只要能深入发掘,一些经常被忽略的小项目同样能创造商业奇迹。

1.小菜板,大生意

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像,一块小小的菜板,一年可以做出2个亿的产值;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张亚光做菜板居然还有专门的科研机构,菜板品种多达140余种,申请专利100余项,甚至还导入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营销模式——特许经营。

(1)特等残废军人与菜板结下不解之缘张亚光在辽宁大连海岛上当了15年的兵,1987年转业到黑龙江伊春粮食专科学校任党支部书记。张亚光似乎天生不甘寂寞,在有权、有车、有房的书记岗位上呆了3个月,他就决定下海了。

张亚光这样讲述他当时下海的决心:年迈的父亲,这位为共和国立下显赫战功的特等残废军人让儿子三思而后行,张亚光说,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到菜市场去卖豆芽,也要养活自己和全家。父亲重重地拍了拍儿子肩膀,这对军人父子的心永远是相通的。

张亚光坦言当时两手空空,即使是1000余元的转业安置费,也化作了战友临别的酒宴。从零开始,张亚光开始在大连有名的破烂市场——北京街摆地摊,卖小百货,也卖油漆、菜板等杂货品。当时2元7毛钱一块的菜板,可以卖到4元钱,顺利的话,一天也能卖掉五六块菜板。——这个倔强的东北汉子,就是这样一分一厘地积攒着散碎银子。

张亚光说,我们这代人经历的苦难基本上都是雷同的,因为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又赶上了这样一个可以追逐财富的好时代,所以我们必须追求富裕,有追求就必然有付出!

他深深地记得他给市土杂公司供一批菜板,当时坐车的钱都没有,只得用担子挑着走路去交货,他也深深地记得那些曝晒他的烈日和把他全身浇透了的倾盆大雨;张亚光还记得他当初刚刚开始经商的种种幼稚,这个东北汉子实话实说,当时连什么是支票都不知道,当他卖出一批菜板,别人用支票支付了他700元货款,他居然不知道怎样将支票变成钞票。

1988年冬天,张亚光做了生平第一宗大买卖:从黑龙江往大连“倒腾”了半火车皮木菜板。

但是,若以他以往的方式,一天卖掉三、五只菜板,不知要卖到何年何月。有人告诉他,货卖扎堆儿,你零敲碎打地卖不行。没想到,就是这句话,造就了今天的“菜板大王”。接下来的几天,张亚光把菜板全堆在一起任人挑选着买,3000块菜板很快被抢购一空。

从此以后,张亚光与菜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信,菜板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不只是卖菜板,还有做菜板,做高质量的菜板,成为张亚光坚定的创业想法。

立下雄心壮志的张亚光一边卖菜板,一边对菜板行情进行深入的调查。他到饭店吃饭,必须到后厨看看菜板,要不让看他就不在这家饭店吃饭。在调查中,张亚光发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居然来自脏得不能再脏的菜(砧)板,相信每一个到厨房看了饭菜制作的人,都会大败胃口。后来在有关书籍上,张亚光得到这样的依据:砧板每平方厘米大肠杆菌繁殖400万个、20分钟繁殖一代!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要做菜板,就要使菜板本身具有强杀菌功能,成了摆在张亚光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在小小菜板上做学问要科研、要生产,依当时张亚光的实力,远远不够。“当时根本还没有搞懂贷款这起码的商业运作,到了1994年才知道干企业要和银行打交道。”今天接受采访的张亚光这样评说自己当初生意上的幼稚。但张亚光绝对聪明绝顶,他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原始积累,知道用什么方式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按下做菜板的冲动,他跑遍了海伦县的28个乡镇,大量收购豆类农产品,为出口中东地区外贸供货。6年艰辛,收货发货,自己肩挑背扛,日晒雨淋,有时在火车站一蹲就是一宿,每年经他手的粮食达几万吨,6年下来,张亚光已拥有几千万的资产。

做菜板的理想开始在有了钱的张亚光心头强烈地升腾起来,他开始正儿八经在从事自己的事业了。他请来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请来全国木材科学协会的陆文达博士和自己一起合作攻关,开发长效无菌系列菜板;他广泛收集国内外菜板样品,仅一位日本朋友一次就给他空运来价值1000美元的数十种菜板,张亚光今天的办公室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菜板博物馆,世界各地的菜板挂满了四周的墙壁;他开始筹建他的深亚木业有限公司,设计商标、申报专利、投资建厂……1995年11月,投资2200万元,全球唯一的专业化菜板生产企业——“深亚木业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在辽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1996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产值7000万元;1997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年产值达到2亿元;1998年3月,张亚光再投资1000万元上马第三期工程,预计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这是一个小小菜板创下的奇迹。当我们许许多多的商人正为经营项目犯愁的时候,张亚光的事迹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呢?

(3)小菜板,大手笔但你真要以为张亚光不过是撞上了一个被众人忽视的小产品,因此成为“菜板大王”的话,未免又太过肤浅;以为单凭发现了一冷门产品就能抓住大市场话,那就太低估了市场的复杂与残酷性了。

把菜板当成冰箱、彩电来做,把菜板做成一个产业,在张亚光看来绝不是小题大做。10年的苦心钻研,菜板市场在张亚光头脑里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新中国成立50年来,菜板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忽视了菜板巨大的市场空间。张亚光告诉记者,中国有3.7亿个家庭,有600万家饭店,有100万以上的企事业食堂……产品小,但市场不小,这是张亚光的认识;二是中国人忽视了菜板在我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凑合着用”是人们对菜板的基本态度。一般菜板产品粗糙、裂口、变形、起渣、发霉等诸多质量问题尚且没有人重视,更不要说追究它的卫生状况了。在张亚光看来,传统的菜板与现代的厨房已经格格不入,与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位大相径庭!

张亚光的企业理念是,“把健康带给人类,将幸福送进万家”。作为中国医促会医疗医药保健品研究会副会长,定下这样的企业理念应该不是在哗众取宠,至少记者相信他是真诚的。

张亚光做菜板是绝对的大手笔,不要说他为一个小产品引进国外生产线而投入的上亿元资金,也不说它为了攻克菜板抗菌难题成立的专门科研机构,甚至为保护无形资产为菜板申请的100余个专利都不值一提,那些严格的工艺标准、繁琐的生产工序、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的种种管理手段也不在话下,单是张亚光为推销菜板实行的先进营销模式,就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并由此发出惊人的感叹!

尽管张亚光的深亚木业公司已在全国建起了1000余家分销点,编织了庞大的销售网络,但他并不满足,他理想中的销售模式(正在实施)是将特许经营导入深亚,张亚光这样描绘他的蓝图:“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全导入特许经营,在每个省会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在每个地级市、县寻求加盟合作商。我们将会有许多办法保证加盟者的利益,比如给加盟者调货权,即在包装完好的情况下,深亚总部将根据加盟者的要求,为他们把销路差的产品换成畅销产品;比如不收加盟者的保证金,相反还要给予一定的广告支持;比如保证每个地级市县独家经营等。”张亚光笑言自己的特许加盟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还没有哪一个搞特许经营的行业不收保证金——“这是我们独有的。”张亚光毫无顾忌,非常坦率。

目前,深亚木业以紫椴木为原料生产的“绿砧王”长效杀菌菜板有500余种规格,有酒店型、家庭民用型、集贸市场肉案型,厚度从2厘米到12厘米,配备从3件套到8件套不等,售价从20元到2000多元。在深亚木业公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菜板的海洋,千姿百态,形象各一,张亚光这个军人出身的东北汉子,硬是把一个不入流的小产品做成了可观的大产业。

2.10个山鸡蛋燃起致富火种

1998年6月1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国百业大王——山鸡大王》专题片后,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蓝屋村蓝招衍、蓝招宝兄弟俩“山鸡大王”的美名就传遍了全国城乡。如今,蓝氏兄弟创办的“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珍禽养殖基地,年产各种珍禽苗、蛋50多万只,年产值近1000万元。蓝氏兄弟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的?也许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更能给我们以启迪。

(1)致富从10个山鸡蛋开始湖雷镇蓝屋村是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自然村落,全村的八九栋泥房挤在一个略略平缓的山坡上,历经百年风霜,已破旧不堪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地过着清贫的苦日子,全村没有一张报纸,没有一本书籍,没有任何文化生活设施,入夜,只有昏黄的油灯在家家的窗棂上闪烁。蓝招衍、蓝招宝兄弟俩便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出生、长大。所幸的是,兄弟俩长大成人以后都成了文化人,哥哥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很受人欢迎的医生,弟弟读书也读到了高中。

有了知识的脑袋瓜想事情就是不一样。1987年,一心想读大学的招宝以10分之差遗憾地与大学失之交臂。但他却不甘沉沦,他要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致富路,他决心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1987年至1989年间,招宝先后尝试着种植药材、加工手饰、中药醉鱼、快速养猪、跑买卖,但都因缺乏信息和技术而失败了。招宝并不甘心。

1990年的一天,招宝路过一家酒楼,看见酒家竟然以45元的高价从一个猪户手中购进一只山鸡。这一个偶然,在招宝不经意间开启了他灵感的开关,犹如打开了他的心灵之窗。招宝怦然心动:一只死山鸡就值45元,要是活山鸡呢?如果山鸡能够饲养,岂不是一条致富之路?招宝为自己的这一设想振奋不已,回到家后,立刻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在家休假的哥哥听。听了弟弟的话,天生具有企业家头脑的蓝招衍眼睛亮了,他深信点子可以使人梦想成真,智慧可以创造财富。他对招宝的大胆设想大加称赞,大加鼓励。招宝又感到有点不踏实,说:“哥,虽说养山鸡可能市场很大,但咱这儿从来没听说有人养过,能行吗?”招衍说:“要想摆脱贫困,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有独到的眼光,就得另辟蹊径。咱们就是要敢想人之未想,敢做人之未做,就是要做第一家饲养山鸡的人!”是夜,兄弟俩彻夜长谈。

第二天,兄弟俩瞒着父亲,偷偷地把家里的两只大肥猪卖了,招衍又出面借了点钱,凑足2000元,招宝带着悄悄地出远门了。

半个月之后,招宝返家了,2000元分文没剩,带回来的仅是10个山鸡蛋。一辈子厮守在穷山村的老父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气得捶胸顿足,指着招宝骂:“你个不成才的东西,两千块钱能办多少事啊!就换回这几个蛋?……”足足两天,父亲只抽烟,不吃饭。

这桩事在封闭的蓝屋村像是炸响了一颗炸弹,全村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人们的指责、非难像山风急雨般地袭来,招宝一时成了全村人的笑柄,被村民们叫做“异想天开的傻瓜”。这时候,只有哥哥蓝招衍坚定地站在招宝一边,他对招宝说:“弟,别怕,把眼光放长远,看看外面的世界,哪个成功人士不是从异想天开走向成功的?哪个致富之人不是开着顶风船过来的?我们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蓝氏兄弟顶住全村人的嘲笑,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一定要走养殖山鸡的致富之路。

招宝先试着让家里的母鸡来进行孵化,但因村里传鸡瘟,家鸡先后死了两只。他又想到用温水来孵化。可这水温不好掌握,温度高了怕烫坏鸡蛋,温度低了又孵不出来。这十颗小小的蛋对于招宝来说比什么都珍贵,似乎怎样孵化都不太妥当,都使他不放心,最后,他干脆把蛋揣进了怀中,自己亲自来!一天、两天,招宝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到了怀中的10个鸡蛋上,那是他的希冀。24天过去了,招宝的怀中真的飞出了七只小精灵!巨大的喜悦笼罩着招宝,他把它们放在床头,左看右看看不够!

自此之后,招宝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地悉心喂养照料着这七个小生命。小山鸡稍大一点之后,招宝把家里那个低矮破旧的猪窝清理干净,它们就在猪窝里一天天地长大了。活泼的小山鸡一点儿都不挑食,菜叶、松针、青草,什么都吃,比喂养家鸡还省料,生命力极强,后来村里又发生过三次鸡瘟,家鸡几乎都死光了,惟独山鸡安然无恙。几个月后,山鸡开始下蛋了!

当招宝捧起第一颗山鸡蛋时,高兴得快要发疯了。他一口气跑到镇卫生院,对着哥哥大叫:

“哥,下蛋啦!下蛋啦!”招衍眼里闪动着灼灼的亮光,兴奋的心情丝毫不亚于招宝。初步的成功更坚定了兄弟俩的决心。他们商量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又集资近万元,引进了第一批山鸡种苗。

当年秋天,一位来自龙岩市的老板从蓝氏兄弟手中以60元/只的价格买走了50多只山鸡。这是招衍招宝经营山鸡养殖后的第一笔收益。掂着手中这沉甸甸的3000元钱,兄弟俩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珍禽市场的美好前景此时已化作有形的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摆脱贫困不再是梦,他们相信,只要倾注心血,珍禽养殖的事业就一定能发展起来。

1990年底,蓝氏兄弟将养殖场的面积扩大到200平方米,他们养殖的山鸡已达1000多只。

(2)向新的目标进击蓝氏兄弟的“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蓝屋村的人们不得不信服了。他们的态度彻底转变,由嘲讽到佩服,由佩服到赞扬,招衍招宝饲养山鸡致富的事迹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十里八乡。1992年10月,他们的事迹上了《闽西日报》。